对英法的入侵,纳赛尔已做过充分的估计,但其投入的力度却大大出乎其意料,为此,纳赛尔召集官员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有一些被英法的狂轰滥炸吓破了胆的官员提议纳赛尔投降,但最终纳赛尔还是决定要为捍卫祖国的荣誉、自由和尊严背水一战。接下来的又将是一场恶战。
经过一番激烈的空袭后,英法又将目光锁定了塞得港。塞得港,是埃及仅次于亚历山大港的第二大港口。它地处苏伊士运河的北口,除了一面临海外,其他三面都为湖泊和沼泽所包围。在它的南面有一条狭窄的通道,直通向运河中部的开阔地带,而这些地形特点也决定了它在军事上易攻难守。考虑到这些,纳赛尔曾计划放弃塞得港,这样可集聚力量在伊斯梅利亚地区打一场大仗,以消灭英法侵略军的有生力量。当战事逼近,埃及军民的高昂斗志让纳赛尔改变了决定,他顺势下令埃军一定要坚守住塞得港。
埃及军民捍卫国土的激情和英法侵略军的狼子野心在塞得港之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战两军对垒惊心动魄,埃及方面是军民齐上阵,而英法侵略方是海陆空法宝尽出。当战斗进行至白热化阶段时,一支英国的坦克部队,打着埃及的国旗开进了塞得港。不明就里的塞得港居民以为是自己的军队得胜归来,便涌到了大街上夹道欢迎。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英军的坦克竟然向手无寸铁的民众疯狂扫射,一时间遍地鲜血。同胞的鲜血刺激了塞得港的军民,肉搏和巷战随即展开,战事再次升级。
在塞得港,英法共出动了海陆空军8万,结果却落得个头破血流的下场。按照他们的设想,他们希望在24小时之内拿下塞得港。但现实的情况则是美梦难圆。直到11月7日凌晨2点,陷入血战的英法两军被迫宣布停火,而那时的英法仍未能完全占领塞得港。截止此时,苏伊士运河战争经过连番的恶战,终于暂告一段落。
6。谁与谁的交战?(1)
尽管英法宣布了停火的声明,但却丝毫没有想撤离埃及的意思,他们是想赖在埃及不走了。但英、法、以三国的闹剧也演得差不多了,这时坐在一旁等候多时的人要登台亮相了。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英国和法国只想着尽快扳倒纳赛尔,好夺回自己对运河的控制权。可不曾想,自己在运河那拼死拼活,却给了自己的盟友美国一个大好的机会。谁不知美国早就已经盯上了中东,只是一直苦于没有良机不便下手罢了,苏伊士运河战争正是其苦等的天赐良机。不错,英国、法国和以色列都是美国的盟国,而纳赛尔也是美国必欲拔之而后快的眼中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对盟友们想用武力解决运河问题,美国是持反对意见的。在它看来,运河国有化对于自己利大于弊,能趁此机会削弱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自己趁势崛起不是好事一桩吗?所以,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在英法两国为谋求恢复运河控制权上蹿下跳时,美国一直在联合国安理会寻求协商解决之道。
说实在的,对英法两国瞒着自己与以色列勾结发起对埃战争,美国的心情只能用气急败坏来形容。它决计不能再让英法在中东胡闹下去,所以在它们酣战之际,美国使出了浑身解数,全力反对英国和法国,最终迫使它们不得不偃旗息鼓。
按说,英法要对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发动战争不是什么大事,可他们为什么非要瞒着美国人不可呢?法国总理摩勒的一番话道出了个中玄机:“如果我们把决定的日子告诉美国人,新的耽搁、新的会议又会强加于我们,那时以色列可能会逃之夭夭 ”显然,他们心里明白着呢,告诉了你我们不就不好放开手脚大干了吗?
在以色列发动进攻的当晚,艾森豪威尔就马上召来白宫幕僚商讨对策。其后白宫发表声明,表示“保证支持在中东发生侵略的受害者”。随后艾森豪威尔还召见了英国驻美代办库尔森,表示“中东事态的发展已牵涉到美国和英国的威信”,还对法国勾结以色列的行动“不能理解”。在艾森豪威尔召见库尔森的第二天,美国就抢在苏联之前找到了联合国,要求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并严正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火。
美国的咄咄逼人之势让英、法、以三国始料不及,对此,艾森豪威尔的助理曾无可奈何将之称为“痛苦的分裂”。在美国的积极操纵下,1956年11月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要求英法停火的第 7号决议。英国首相艾登看到这个结果很是伤感,他难以相信美国政府会在联合国大会中带头反对自己和法国、以色列,换成是苏联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让艾登如此意外。
在11月6日,艾森豪威尔再次分别致电英国和法国首脑,威胁恫吓之意溢于言表。美国把事做到了这个分上,艾登再也无计可施了。无可奈何的艾登只得给法国总理摩勒打去电话,商议撤军一事。整个通话过程是尴尬无奈的,艾登的一句话让摩勒一直无法忘却,“我不能做王室的掘墓人”。英国都已经决定出局,法国哪还有独撑大局的勇气?于是,12月3日,英法两国同时宣布撤军。
这是新老殖*义者博弈的结果,是两者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尖锐表现。英法对美国的反对和拆台是始料未及,而美国的强势也让英法不敢再轻举妄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都已今非昔比,原来的两个欧洲一等强国战后已是江河日下。英国舆论将英国首相艾登讥讽为“稻草人”,称其已无力应对纳赛尔的挑战。艾登确实不想做“大英帝国的掘墓人”,可他有选择吗?一场战争,让艾登以及英国本身都是焦头烂额。最惨的还是艾登,他经过30年积累起来的政治资本,不想却在短短6天的战争中赔得一塌糊涂。在1957年1月,艾登落寞地辞去了首相的职位,从此销声匿迹于政坛。艾登的命运可以说是大英帝国风光不再的缩影,回想当年,试问全世界有几许人胆敢挑战英国呢?法国的命运不比英国好多少,甚至是更糟糕。这个在二战中差点万劫不复的欧洲大国,元气尚未复原,如何能振其雄风?所以说,遇到埃及不将自己放在眼里,英法勉强出手了,可面对美国的发难,它们则真的是无可奈何。
6。谁与谁的交战?(2)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就是苏伊士运河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可以说这是英法两国扮演殖民帝国的谢幕之作。这场战争后,英法两个殖民者彻底退出了中东舞台,而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苏联,它们将作为新的竞争者逐鹿中东。从某个方面来说,苏伊士运河战争是英、法、以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另外也是英法与美苏争夺中东的霸权之争。
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是在美苏两国都不乐见的时间发生的。在中东燃起战火之际,美国正忙于总统选举,而苏联则身陷匈牙利*之中。眼见两国对中东的遏制力有所放松的时候,战争爆发了。战端一开,美苏两国忙不迭地回身处理,不谋而合地均表现出强硬态度,要求英、法、以三国即刻停战。像在英法轰炸埃及的当天,苏联就发表声明谴责英法的侵略行径。在联合国大会上,苏美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联合”,共同对英法两国施加压力。当然,与美国的积极主动相比,苏联对埃及的支持是说多于做。在战争过后,美苏两国都得到了想象不到的好处,从此这两个大国也越来越深地卷入到了中东的事务当中,而中东的局势愈发变得风云激荡。
相比之下,英法两国则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输家,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了失败。其中英法两国最大的败笔,在于战事结束后它们在中东地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美苏两国之手,自己再也无力把持什么。
对这场战争的配角以色列来说,战后所面对的局面还算不错。以色列起初参战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从战后的结果来看,其目的虽不是完全达到但也算有所斩获。首先,以色列在亚喀巴的航行将不会再受阻。另外,由于联合国部队驻扎在沙姆沙伊赫和西奈半岛的停战区内,埃及的袭击部队就无法再潜入以色列境内,这样也可暂时卸下心头的大石头。苏伊士运河战争还使得以色列国防军从此声名大噪,扬名天下。可见,以色列这个买卖做得还是蛮划算。
要说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就只能是埃及了。虽然它在军事上也遭到了挫败,但它最终还是实现了运河国有化。当然了,对埃及的胜利美苏两国和国际舆论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因为有着美苏这两个能决定战争命运的局外国,苏伊士运河战争才最终朝着埃及利好的方向发展,这对埃及来说是件大大的幸事。
毋庸置疑,苏伊士运河战争开创了中东的新局面。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这样评论这场战争的结果的:“我们与中东处在一种极端紧张的状态中,因为俄国的地位加强了,西方的势力削弱了,而纳赛尔比以前的威胁则更大了。在中东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危险和困难的时代。”
txt小说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