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生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帝生涯- 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人便就着江南政局又谈了半个时辰。事情说的差不多后,陆诏带着温润的笑意恭喜她:“臣还没贺喜陛下呢,陛下膝下欲再度添丁,真是可喜可贺……”之后又殷殷切切的关怀,“陛下不可太忙碌朝政了,身体要紧。臣见着陛下气色不大好,可有请御医开些补胎药方?”

    叶明净怔了怔,下意识的扫视了一下书房。在她刻意安排下,左右没人,暗卫是计都。于是颇有些艰难的对上他神采熠熠的黑亮眼睛,心头有些不忍,却还是坦言:“悟远,这孩子……他不一定是你的。”

    陆诏眼中的笑意顷刻间被打碎。

    “你说什么?”他失态的打翻了茶盏,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叶明净无法计较他口不择言的忘了敬语。只能再说一遍:“孩子,朕不知道是谁的,那天离开之后,朕去了村子……时隔一天……”

    陆诏只觉喉咙一噎。像似鱼刺卡在了喉咙。呵呵的说不出话。残留的温润微笑来不及退却,全僵在了脸上。

    叶明净倒是越说越顺当:“朕不想骗你。当时太乱了。只差了一天,朕也不知道孩子是谁的。”表情已经很坦然。和刚刚谈论江南政务的态度一般无二。

    陆诏的脸只能僵着,因为他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来面对。在六岁的时候他就学会了于不同的场合,用他那张天生俊美的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表情。或有礼、或严肃、或欣喜、或惊讶、或关怀、或傲气、或隐忍。通过这些不同的表情,结合当时的情形,给别人留下最完美的映像,给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他仿佛是天生的表演家,永远知道该在什么场景使用什么样的表情。没有任何不适,如鱼得水。他就这么傲然而又自如的在人情世故中游刃有余。

    从六岁时他就知道,自己很适应、甚至是喜欢这种生活。正是这种天生的天赋,令他如虎添翼。他从不怀疑,自己未来会独领高处风光,位极人臣。

    十三岁那年,他的天赋生平第一次出了意外。在成国公府假山下听见了自己的身世。那一刻,他忘记了他的天赋,他甚至想不起来那时他脑子里在想些什么。只一片空白。当然,后来很快他就又恢复正常了。

    之后的十二年。他依旧游刃有余的发挥着这种天赋。纵然是在梧桐宫密室惊闻“引兵入关”之策的时候。事后他甚至开始怀疑,这种天赋已经成了他的本能,融入血骨,再也褪之不去。

    而今天,时隔十二年。他第二次感受到了这种不知所措。他不知道他该用什么样的表情才能最完美的表现出他现在的心情。他的脑中再度一片空白。天赋,在这一刻又失灵了。

    十三那年岁。他尚是少年,乍闻身世秘辛,失态在所难免。二十五岁的今天,他已历人生百态,面对生死攸关亦可面不改色。为什么他现在还会失态?为什么?

    心头涌出一股淡淡的失落,失落越来越浓,最后转变成愤怒,滔天的愤怒。

    她不在乎

    陆诏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愤怒来源于何处。叶明净根本就不在乎这个孩子是谁的。那么同理推断,叶明净当初找上他生叶初阳,根本就不是看上了他。只是单纯的认为他适合而已。

    不是么?他有野心、他的发妻不能生育、他的身世有瑕疵,那是一根永远的把柄。叶明净需要一个孩子,他只是出借种子的工具。

    真相就这么简单。

    陆诏突然想大笑。终日打雁反被雁啄瞎了眼,他一点儿都不冤。哈哈他算是见识到了,帝王无情,果不其然。只怕那个护卫,也是她解闷的工具之一。叶明净这个女人,根本就不需要男女之情

    一步错,步步错。

    他就是个傻子。

    抿了抿唇角,陆诏脸部肌肉微动,僵硬的神情缓和下来。重新恢复成风采翩翩、温润儒雅的青年臣子。他深深的凝视叶明净,嘴角带上恰到好处的恭敬,认认真真的回答:“臣知道了,陛下。”——

第两百六十三章人事    

    广平七年正月,靖海侯世子萧炫离开长安城,回江南靖海侯府。出人意外的是,他不光留下了刚刚十四岁的嫡长子萧宝成,连同十岁的嫡长女萧慧成、五岁的嫡次子萧容成,也全都留了下来。只带了另两个庶女回杭州。

    这三个嫡出孩子全都寄居在庆国公府,和姑姑萧曼住在一起。与庆国公府的第三代表兄弟们一同读书。

    叶明净看完这篇常规折子,不自觉的就想起了她离开梧桐宫时见到的一幕。那时叶初阳正和一个六七岁的小太监在一块儿玩,他骑着一匹有轮子的木马,马背包裹了厚厚的锦缎垫子。小太监用力的在后面推,累的一头汗。叶初阳响亮的咯咯笑着。身边围了四五个十三四岁的小太监在叫好。再外一圈则是侍卫。姚善予在一旁看的笑眯眯。

    广平七年,按照这里虚岁的算法,他今年就是四岁了。

    叶明净皱了皱眉头。和所有的独生子女一样,目前的叶初阳受到所有亲人的疼爱。要风有风、要雨得雨,可谓是在皇宫中横着走的人物。

    三岁看到老,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合上折子,她问张奉英:“朕记得内城还有几所老宅子空着吧?”

    张奉英是今年刚提拔入的内阁,叶明净的三位老师中,他是最晚入阁的。比之差不多年纪的林珂要明显矮一截。这位性格沉稳的老臣却是波澜不惊,一贯的继续沉稳下去。叶明净对他的态度也和林珂不一样。林珂俨然是新一代内阁首辅,只等方敬告老。张奉英却仍是和之前的秉笔大臣一般,时常侍奉在帝王左右。

    张奉英立刻回忆:“房子是有一些的。先帝时期处置过一批勋贵官员、广平元年之后也陆续有过几次。内城之中大大小小的宅子都有盈余,陛下只消调了工部的长安城堪舆图一观变知。”

    叶明净笑道:“也是,这事还得问工部。冯立,着人去宣刘大人进来吧,顺便让他带上堪舆图。”

    冯立复述了一遍任务,领命而去。

    刘潜接到传召,第一件事就是往传话的太监手里塞了一锭银子:“公公可知陛下是为何事?”

    该太监也算是在南书房老当差的了。知道如今工部是热门衙门,回答的倒是客客气气:“刘大人,老奴也不知。只瞧着陛下和张大人说了一会儿话,陛下心情还好。”

    得到了重要信息,刘潜笑着和那太监道谢,抱着堪舆图来到南书房。

    叶明净劈口就问他:“把图打开来看看,内城里还有多少空置的宅子?”

    刘潜恍然大悟,这是要给功臣赐房子了。也是,西北一仗下来,多少有功的将领升了官。其中战功显赫的将军们,可不得赐宅子?

    地图展开来一看,内城中的空余宅子还是很多的。正如张奉英所说,两位皇帝前后抄了不少权贵之家,空出的房子有的是。

    叶明净仔细的看着,这些宅子中,有国公府、有候府、有伯爵府、有将军府,大大小小不一。可对于她即将颁布的封赏来说,还是很不够用。

    不是说面积不够,而是宅子的数量不够。

    需要赐宅子的将领,大多是新贵。赐房子是恩宠,恩宠有度,国公府、候府、伯爵府都太大了。战功最高者顾朗,他的父亲顾缉爷不过是个伯。当然,世袭罔替的三等伯要强过降袭的二等侯、一等公。但伯终究还是伯。顾朗本人的爵位不可能超过他的父亲。他和孙承和都只能封成“辅国将军”这一爵位。

    将军府倒是有两座的余额,赐给他们正好。下面的将领,房屋面积就需依次递减。这么一算,内城这些房子,还真的很不实用。而且还有另一个问题,两座将军府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其中有一座靠近外城,比之另一座明显偏了。她总不能厚此薄彼。

    所以说,内城的房子很有必要打散了重新划分。叶明净想了想,对刘潜道:“这些宅子空荡荡得太大,浪费地方。索性将围墙拆了,重新划分。朕也好赏人。”

    刘潜明白了她的意思,问道:“陛下,还请给臣一个大致范围,需多少宅子,什么样的等级,在哪条街上。臣好有个数。”

    叶明净在地图上看了看,指上一座位置较好的候府:“把这里给拆了,重新围出将军府的地方,剩下的那块,暂时不用动。还有这里……”一连在图上指了好几块地方。最后,特意指了一块离皇宫最近的地方:“这里,围出一间府邸,不用太大。三进院子带个花园即可。”

    刘潜一一记下。其他的都能理解,唯独最后一座宅子有些不明白。最靠近皇宫的地方,那向来最亲近的臣子居住之所。可天子亲近的臣子,够级别赐宅子的,又哪里只住这么小的一块地方。

    结果叶明净还来了一句:“这所宅子先修,动作快些。越快越好。”

    刘潜一头雾水的下去了。

    接下来就是张奉英拟旨,顾朗的封赏、孙承和的封赏、以及一众将士们。多数都是武将,文官什么也有,比较少,如贾文泰。

    接着,她又翻出了方敬的辞呈。内阁首辅方敬终于在正月开印之后,递上了告老折子。

    叶明净淡淡一笑,这不是方敬识趣,而是他害怕了。广平六年除夕夜宴的时候,叶明净和方敬闲聊了几句,说到新年之后有意开始改革田地税收制度。方敬当时脸色就是一变。知道这是皇帝在变相的提醒自己。

    做文臣做到他这份上,已经是位至顶点。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善始善终”四个字。对于现在的方敬来说,没什么比全身而退,保住一世英名最重要的。在新制改革之前退下来,不管新制能不能成功,于他的名声都无碍。况且,他这把年纪,能不能坚持到改革成功,或是在改革动荡中保全名节还是两说。年纪大的人,求的是个“稳”字。承庆帝执政后期,他这种心态很适合。如今换到广平女帝这么个年轻人身上,就有些碍手了。

    方敬自己也知道这个问题。只是西北战乱时他咬着牙挺下来了,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现在正是朝中大换血的时候。他到底顶着两朝阁老首辅的名头,桃李满天下,人情网不是一时半会能丢下的。便想着再过渡一两年,将手头的人事安排妥当,慢慢退下来。孰料女帝来了这么一出,知道是皇帝等不急了,只能识趣的于正月初八开印之日,就递交上了告老的折子。

    叶明净对这位告老的两朝首辅自不会吝啬。“善始善终”这四个字也是她需要的。对待臣子需善始善终,这样才不会寒了后来人的心。方敬正是这样一个风向标。

    在君臣都有意表现的局面下,方敬的退仕,封赏极厚。叶明净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就加封了方敬一个太子太傅的名头,如今引退,面上就极为好看。钱财方面的赏赐同样丰厚,方敬风风光光的退出了属于他的历史舞台。

    方敬走后,林珂顺利升任内阁首辅。叶明净将今年的科考主考交给了他。

    广平七年的人事变动极大,叶明净大刀阔斧的置换了很多官员,京城之中有一些,更多的,是各地的地方官。

    黄陌升任四品知府,任职地换成了苏州。他的姐夫许儒,仍然在江西。杭州来了一位新任同知,广平四年的探花郎陆诏。张之航带着“天机处”的一众助理官员去了琼州。薛凝之外放,任西北新城城守。顾朗任西北军将军,江涵为副将。孙承和回长安,任京畿卫指挥使。其中顾朗和孙承和都封了一个“辅国将军”的爵位。在京中赐了宅子。

    皇帝赐的宅子不能空着。顾朗和袁鹿高高兴兴的搬了家。虽说受过封赏后还得再回西域,可“将军府”又跑不掉,房舍绵延、亭台楼阁。这么大的一所宅子日后他们回京了还不是要住么?说不准还要住一辈子呢。袁鹿花了十二分的力气来打理。袁鹿的弟弟袁鹏在这次大战中也参了军,混了个小队长的职位。在姐姐、姐夫的资助下,于长安外城买了一所新宅子。地方不大,带着父母却也够住了。

    孙承和就比较痛苦了。他的父亲孙晟和庆国公孙显是亲兄弟,两人没有分家,还住在一块儿。这回,皇帝赐了宅子,他必须得搬出去。

    最高兴的人是萧曼。虽然庆国公府里没人会欺负她,可到底住的不大自在。孙承和不是孙显的儿子,只是侄子。其中冷暖,多少有些。男人们或许感受不明显,女人之间却是深刻的多。现在好了,御赐宅邸,那是不搬也得搬了。萧曼这几天做梦都差点笑出来。

    孙承和却有不同想法,他从小和堂兄们热热闹闹的长大,感情非常好。在外这么多年,好容易回来了。正盼着多享受些大家庭的温暖,突然说要搬出去,还是离开父母搬出去单独住,他哪里愿意。

    就对萧曼说:“陛下赐了顾大哥宅子,不好不给我。否则在群臣眼中就是厚此薄彼。我们家情形和顾大哥家不一样。还是得在父母身边尽孝的。那宅子就派些家人去守着,别空落了就行。陛下也不会介意的。”

    萧曼满肚子不乐意。男人,从天亮就出门在外头,天黑了才回来。就算在家中也是大部分时间在外院,成日里缩在内宅会被耻笑。哪里知道女子在内院的日子有多不便。越是大家族,矛盾就越多。她这么些年平平静静的过下来,虽说没吃苦头,却也不是像孙承和看见的那样欢欢喜喜。她和几个妯娌、包括婆婆都没什么共同语言,日子过的及其气闷。更要命的是,她头上还不止一个婆婆。庆国公夫人,那也是半个婆婆了。眼看着压抑的日子就要结束了,偏偏孙承和这么一说,心里立时就气愤难消。

    不过她这么些年媳妇做下来,人生智慧倒是添了不少。不再像少女时期那般莽撞,知道吵架不好。便避重就轻的细声细语:“我听你的就是……”然后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和他商议:“容哥儿才五岁,和我住在内院到没什么。只是宝哥儿已是十四了,在外院住得怎么样也不知道。我在内院,有些事过问不到,你既回来了,还得麻烦费些心思。”

    容哥儿指的是萧容成,宝哥儿是萧宝成。这两人加上萧慧成,如今正客居孙府。

    孙承和自然满口答应。舒舒服服的洗漱完,只觉人生过到现在真是完美,不枉他战火里拼杀多年。现今功名利禄都有了,于国于家都能交待的过去。未来的好日子正在向他招手,越想越美。抱着萧曼就激情了好一阵,之后心满意足的睡了。

    第二天抽了个时间,去看萧宝成,半路上遇见他亲哥孙承思。

    孙承思见着孙承和,心态就有些复杂了。有这么个出色的弟弟,他不是不骄傲的。小时候看着那么不着调,现在的成就居然如此杰出。真是世事难料。然而,有这么一个杰出的弟弟,他就不免被人比来比去了。外头不相干的人也就算了,最无奈的是家中的人。

    庆国公府很大,人口很多。嫡出的兄弟、庶出的兄弟,一抓一把。还有下人的唠叨,妻子的唠叨,让他烦不胜烦。现在看见满面春风走来的孙承和,再想想刚刚父亲和他的谈话,心里就叹了口气:“小弟,父亲叫你呢。”

    孙承和喜气洋洋的和他开着玩笑:“父亲叫我什么事,不会又要数落我吧……”这般明显的反话,言下之意就是,父亲现在总不会再骂我、打我了。

    孙承思噎了一下,啼笑皆非:“你就快去吧。”真是要命,怎么还是这个样子。显摆成这样,他是亲哥都要看不下去了。还真是不能再这么混着住下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