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经济看未来:后天有多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透过经济看未来:后天有多远?-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关于如何以稳定价格并获取可靠能源,存在两条思路。一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通过集体行动和谈判来协调供需以稳定石油价格的思路;一条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寻找替代能源和发展节能技术的思路。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卢布挟能源以超美元?(3)
短期来看,前一条思路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看,石油作为可耗竭的能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几乎是必然的,新的核心能源的出现也几乎是必然的。尽管法国的发展策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目前尚没有发现足够“经济”的能源可取石油而代之,卢布能否搭上新能源的班车,更在未知之列。在老的“美元-石油”框架下,巨大的制度转换成本,也许是卢布走向世界货币途中很难逾越的一大障碍。
  卢布何以撬动国际格局?
  一旦卢布借助俄罗斯的能源“权力”成为国际货币,那么必然会对美元形成严重的威胁。况且,俄罗斯如果更换能源出口的计价货币,就会形成连锁反应。欧佩克的某些成员国以及其他能源出口国也会为了自身利益争相效仿。
  如此一来,美元将会面临空前危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如果军事实力在当今世界的作用已经大大贬值,能源领域的权力已经转向生产国,那么美元的危机就是美国的危机,就是美国霸权的危机。尽管成为世界货币恐怕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卢布坚实的国际进程,确实将对世界经济状况和游戏规则带来冲击。
  首先我们将看到一个有限国际化的卢布。挟着石油能源的余威,卢布完全可以在一定限度和一定范围内得到更多国家的承认,如果其国内金融市场表现能够更好一些的话,前述范围或许还能进一步扩大。至少在一些与俄罗斯有潜在交往潜力、但目前经贸往来和能源合作还有发展余地的国家看来,国际化的卢布是值得信任的。顺带提及的是,卢布所反映的俄罗斯国内经济,也可能将因此而被捆绑上国际化的轨道。
  其次,美元化的形式,可能因之发生改变,即由目前的单边美元化(unilateral dollarization)向双边美元化(bilateral dollarization)转变。单边美元化指的是美元化国家在不与美国签订任何条约的情况下,自行让美元取本国货币而代之;双边美元化则是指,美元化国家和美国签订有限的条约,求得美国的赞同:一方面在铸币税方面,从美国获得某种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又可以让自己的商业银行进入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贴现窗(discount window),在出现金融恐慌时,它们能够获得美联储的援救,从而使金融体系更加稳定。
  由于美国的强权身份和美元的强势地位,它对于补贴铸币税损失和承担救助义务的呼吁,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所以到目前为止,双边美元化只是在讨论阶段,尚无先例。卢布这样凭着局部优势,踏上国际化进程的货币一旦形成某种声势,势必能对美元地位造成某种松动,特别是在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导致结算货币地位急剧提升的今天,卢布国际化可能会促成美国等享有铸币税特权的国家,回过头来认真思考铸币税补偿问题,甚至将之提上议事日程。
  最后,卢布国际化会给其它重要的“非国际化”的货币——特别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启示和经验。长期以来,人民币总在亚洲货币合作的框架中打转,面对蒙古国人民币已占当地流动现钞总量60%这样的现实,我们仍没有将“人民币化”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一项重要参考,甚至也没将人民币独立的国际化策略作为重要议题。
  卢布国际化进程或可成为我们近距离观察货币国际化的一个样板间,又或者我们能够通过对这一进程的某种形式的参与,为期待重生的世界货币体系贡献自己的智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石油危机是金融危机一部分(1)
时至今日,美国次贷危机历经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已经演化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中心…外围体系之下,中心国家发生如此深重的危机确实出乎意料,其后果如此惨烈更是发人深省。
  这场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必然结果,是美国过度透支美元信用的必然结果,是全球生产…消费链条不可持续的必然结果。即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必然带来石油危机;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为基础的美元体系不可持续,必然带来金融危机。如此总结,绝不是事后诸葛。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经济学者都曾在几年前推演过这一逻辑关系,并指出了货币危机的链条以及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经济理论上来讲,世界经济已经从工业经济体系转化为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体系,但是现有的政治结构依然建立在原有的工业经济体系之上,传统的经济政策对于解决危机所需要的结构调整作用极其有限。这场危机再一次证明,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和制度创新,依靠经济政策刺激起来的资产泡沫是无法支撑经济增长的。因此,危机的发生也是经济周期规律对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泡沫的矫正。
  石油市场亦是如此。但是与上一次石油危机不同,这一次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并不是由于禁运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人为导致。如果我们把油价的暴涨和暴跌也看作是一场危机的话,那么这场石油危机正是金融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发生变化,石油贸易的定价权逐渐转移到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能够提前反映供需关系,同时也会受到期货市场所在地特别是大国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石油成为金融资产,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彻底成为一种金融现象和货币现象。
  所以我们看到,新千年以来的油价上涨与经济增长其实并不一致。BP的研究也表明,20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是驱动一次能源价格上涨的基本动因;但是新千年以来的一次能源价格上涨则与经济增长出现了偏离和不一致的现象。在今年7月中旬油价开始暴跌之前,持续六年的价格上涨是1861年以来油价持续上涨周期最长的一次,而这期间并没有强劲的经济增长来支撑油价高涨。充斥市场的无非是中国需求因素、美元贬值因素、地缘政治紧张因素等等金融炒家惯用的炒作题材而已。
  暴跌也是金融市场动荡的组成部分。所谓经济衰退、需求萎缩等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在4个月之内暴跌70%的惨烈局面。许多大的国际投行自石油期货市场形成以来就深度介入,有些投行同时还是美国某些地区的现货批发商的最大供应商,他们不但进行期货交易,同时也进行现货交易;他们不但储备原油,而且拥有巨大的油品生产能力。因此这些投行必定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影响力发布有利于自己投资和经营方式的言论,从期货和现货市场上两头赚钱。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些投行面临流动性短缺,他们又必然会尽快让自己控制的资产变现来弥补次贷以及其他损失,原油期货首当其冲,这也造成石油市场在短期内暴跌,其惨烈程度令很多业内人士大跌眼镜。
  回过头来看,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已经成为原油市场上的幕后黑手。经济学理论对投机问题的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很显然,具有资产性质的石油产品在金融市场上完全与供需脱离了关系,成为一种可以被疯狂投机的资产。

石油危机是金融危机一部分(2)
由此我们看到,欧佩克无论是增产还是减产,都无法扭转石油市场的趋势,生产者无法通过调整产量影响价格;同样,需求方也很难通过调整消费来影响价格。价格脱离供需关系正是石油市场的可怕之处。暴涨有泡沫,暴跌也存在负泡沫。泡沫总会破裂,当泡沫被来回挤压之后,价格终归还是要反映价值和供需关系。
  然而,在石油危机当中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油价暴涨之际,新兴的能源输出国为了获取资金支持纷纷寻求实行外交多元化战略,推出优惠政策,以帮助其实现能源增产计划,抢占能源市场,如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等相继推出免收矿区使用费、提高分成份额及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外资进入。产油国腰包鼓了,腰板硬了。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成为反美斗士,在过去的几年他在国内推行电力、电信、石油、钢铁等行业全面国有化;并减少对美石油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由于石油收入占委内瑞拉国民收入的50%,占外汇收入的90%,因此,油价下跌已经给委内瑞拉造成极大的财政危机,也将搁置查韦斯总统宏伟的社会发展计划。
  俄罗斯也是受影响加大的国家。没有油价暴涨所积累的巨额石油美元,就无法提高国民福利,恐怕也不敢贸然打一场像南奥塞梯战争那样的局部战争。俄罗斯石油出口占其GDP总量30%、占其外汇储备60%,油价暴跌对其影响立竿见影。俄罗斯2009年财政预算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国际石油价格底线为75美元。当国际油价为每桶60美元时,财政收支则开始出现赤字;低于50美元时,赤字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不仅如此,俄罗斯面临经济危机的风险。在《金融危机下俄罗斯竞争力发展》报告中,俄罗斯国务委员会承认,俄罗斯已经出现了经济危机,而且很可能持续两年,2009年对于俄罗斯来说将会是“最为困难的一年”。为了应对油价下跌,俄罗斯政府已经联系三个月调低了石油出口税。但经济危机的爆发恐怕不是简单的减税能对付得了的。复兴之路上的北极熊将遇到严峻的考验。未来几年,俄罗斯的领导人还能像前几年底气十足的说话吗?
  金融危机的大火烧到了美国和欧洲的家里。几年前,面对油价暴涨,他们还在隔岸观火指指点点。一边是中国能源威胁论,说中国需求导致油价暴涨;一边是暗自窃喜,终于知道了遏制中国崛起的制胜法宝了。没想到石头真的砸到了自己脚上,美国人自己出了乱子,投行们把自己家的房子点着了;欧洲人开始以为自己很幸运,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来才发现,欧洲比美国更脆弱。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谁都跑不了,何况美国和欧洲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呢?由于欧盟不是一个联邦政府,尽管欧洲的银行问题不如美国严重,但欧盟国家不但要负担巨大的社会福利,还要限制各国的财政赤字,因此,欧洲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反而要比美国差很多。欧洲人终于为维持一个货币联盟付出了代价。一些小国,如冰岛,也成为美国转嫁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牺牲品。
  面对当下的金融形势,国人切不可沾沾自喜。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救市已经向国际市场注入了太多的流动性,一旦信心稍有恢复,更加严重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是否又会卷土重来?虽然现在看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没有那么大,油价的下跌反而给中国提供了很多进行结构调整的机会。但是,过去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出来,扩大内需政策不可能立竿见影,更何况现在的扩大内需政策正越来越成为扩大投资政策呢?如果继续重复旧的发展模式,中国的问题很可能是从实体经济层面演化到金融层面,即经济危机到金融危机。
  长远看来,金融危机和石油危机的爆发必然会衍生出新的世界能源图景,中国在这一图景当中如何定位,又如何应对?说实话,我们并不清楚。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面临的尴尬境地——我们从中国借钱来购买波斯湾的石油,在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套用这句话来说,中国从中东地区高价购买石油,为美国生产廉价商品。在燃烧石油的过程破坏我们自己的环境,而我们赚来的钱在美国又大幅度贬值,因为害怕继续贬值,我们又必须继续增持美国国债。这是多么可怕的逻辑关系啊。不改变这一逻辑关系,我们永远只能忍受金融危机和石油危机十年八年再来一次的宿命。
  世界和中国正处于一个真正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方向。但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货币体系和能源利用方式都不可持续,我们需要改变。
  

导读
崩溃:环境、气候变化与社会选择
  人类历史上,当一个社会面对其复杂的环境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和决策时,往往会走向崩溃。而发生在索马里和卢旺达等地的悲剧,也警醒着我们,即便拥有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的当今社会,一旦决策错误,也很可能会堕入灾难性的后果之中。
  ——(美)贾雷德。 戴蒙德:《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2009年3月24日,我给清华大学几个院系的本科同学上了一堂课,题目是“气候变化与发展”。那次课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教授开设的《国情与发展》课程的一部分,也是我离开清华园之前所讲的最后一堂课,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那次课上,为了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我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些灾难题材的大片以加深他们的印象。其中,就有著名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克(Roland Emmerich)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托尼…米切尔(Tony Mitchell)的《水啸雾都》(Flood)。我告诉他们,“GLOBAL WARMING IS GLOBAL WARNING”(全球变暖即全球警报)。当我问在座的同学是否看过这些影片时,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说看过。并且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还有同学跟我讲这几部影片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杜撰的,哪些与科学原理不符,影片揭示什么问题等等。同学们对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危机的了解令我吃惊,但我同时又感到非常欣慰。
  电影《后天》是第一部以气候变化为题材的灾难大片,讲述是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饰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气候灾难在人们还没时间作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征兆,大量的恶劣天气产生,而政府没有应对这样的巨大灾难的经验。
  2009年11月上映的《2012》则是艾默里克的又一灾难题材的巨制。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我们的主人公如何挣扎求生。
  我不知道艾默里克把电影的名字叫做《2012》是否另有所指。因为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就将到期。这部影片选择在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公映,显然另有深意。
  哥本哈根会议被国际组织称之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但由于与会各方分歧太大而没有实现达成减排协议的目的。最后,还是在中国等国的努力下达成一个象征性的政治协议。就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之际,欧美地区突遭暴雪寒流袭击,一时间交通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