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理价格得到能源供应的可靠渠道;而后者的“供应安全”是通往市场和消费者的充足渠道,确认未来投资的正当合理性(并保护国家收入)。耶金举例说,对俄罗斯来说,能源安全意味着政府重新获得能源产业的控制权,并将权利延伸到下游领域,掌控能提供政府收入的重要出口管道。对欧洲各国而言,目前最担心的并不是原油,而是天然气,特别是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而日本关心的是,在资源贫乏的国土上如何推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继续发展。对中国和印度来说,能源并没有阻挡经济发展的脚步这一点令人安慰,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并防止社会动荡,能源供应安全是必不可少的保障。而在美国,美国的能源安全有两个中心。一是防范再次出现任何类似中东供应中断的风险;二是实现被反复提及的“能源独立”目标。他还列举了能源安全问题的八个主要原则以及世界能源格局当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当务之急是将中国和印度纳入能源安全体系。经济学家张宇燕把石油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我们是否买得起;二是我们是否买得到;三是我们既买得起也有人愿意卖时,我们是否运得回。笔者认为,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问题可以简单归结为价格波动风险和可获得性风险。价格波动风险又可以区分为进口成本提高和支付能力的不可持续。可获得性风险又可以区分为供应来源的稳定性和运输安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导读(3)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能源行业进行了数次体制、结构和价格方面的重大变动。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行业,能源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基本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保证了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是一条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也是一条国家逐步放松对经济和行业实施管制的道路。能源行业也不例外。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能源行业除极少部分之外,基本上还处于市场结构的国有垄断、价格的国家管制状态。能源行业的改革开放还远没有完成,能源行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油价重新进入低油价周期,国内关于能源价格改革的呼声风起云涌。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宏观角度来看,能源价格改革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之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从行业发展的中观角度来看,能源价格改革关系到中国是否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地区差距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国民福利的微观角度来看,能源价格改革与普通消费者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关于能源价格改革的讨论涉及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国能源行业改革必须能够有利于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因此能源改革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第一, 有利于能源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构建有利于能源发展的价格机制是更硬的道
理。中国的能源行业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地实现能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真正实现能源定价的完全市场化,使得价格体现资源的稀缺性,真正反映能源使用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这就要求解除政府对价格的管制,把价格制定权交还给市场。市场定价是能源行业改革的根本方向。
第二, 有利于能源开放和竞争。中国能源发展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和对外开放的
基本国策。开放是实现竞争的前提,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既要对外资开放,也要对内资开放,特别是要对国内民营企业开放。要稳步推荐能源行业上、中、下游的全方位开放,塑造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改变国有能源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没有开放和竞争,价格市场化就无从谈起。而政府主管部门要与时俱进,以是否有利于能源行业的开放和竞争为标准来改变旧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能因为部门利益而延误了能源改革的最好时机。
第三, 有利于国民福利提高。能源行业改革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老百姓满意不满
意,国民福利是否有真正的提高。能源改革必须兼顾政府、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特别是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利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中国的能源改革主要是根据本国国情来确定改革的步骤、重点和优先次序。所谓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并确切,因为世界各国的国内能源政策、体制和市场结构千差万别。能源改革也不是价格改革那么简单,在国际油价进入下降通道的时候调整成品油价格并不是改革的内在含义。能源改革也不是能源部门自身的事情,这项改革牵涉到多个部门的切身利益,没有配套改革,单靠能源部门自身也难以完成。中国的能源改革错综复杂,而改革又迫在眉睫。方向既然明确,我们就不单单需要良好的改革方案设计,恐怕也需要一种敢于闯关的勇气。
油价波动的参照系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相对价格”的经济世界中,对任何商品价格走势的判断都离不开参照物,国际油价也不例外。因而,在对国际油价现实和未来趋势做出判断之前,有三个问题恐怕要首先明确:
第一,你“相对”哪一种商品或者货币判断国际油价上涨或者下跌?
第二,你所认定的“高”油价“相对”什么而言,是成品油消费支出占个人或者企业总支出的比例,还是“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实际影响?
第三,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你的模型主要“相对”哪些因素构建,又舍弃了哪些?
之所以提出这三个问题,我的意思是想说明,造成国际油价高涨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要从多方面考虑。第一个问题反映了油价的上涨幅度和影响范围。近期国际原油交易的名义价格上涨几乎与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同步,同时也伴随着美元汇率的下跌,即弱势美元的格局。从即期来看,美元汇率与国际油价基本上是负相关(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即期,不是长期)。包括油价在内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同时暴涨,显然是很危险的,其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造成世界性的成本推动型通胀。
第二个问题反映了原油名义价格上涨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收入分配效应。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即对不同的国家影响是不同的。以美国为例,与1979年相比,GDP规模增加1倍,但石油消费只增加9%,能源支出占GDP比重由1981年的14%降到现在的7%,能源消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降到5%。油价上涨对美国企业和居民的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大。而相反,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来说影响反而可能更大一些。
第三个问题实际表明了决定油价走势的因素众多,因而我们只能对短期内油价走势做出估计。石油作为一种商品,无论具有多么强烈的“政治色彩”,其价格的决定因素无非是供给、需求,还有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计价货币汇率。在这样的一般均衡框架内,油价的涨跌总是能有合理的事后解释。不过事前的预测几乎不可能。现实的情况是,大量的关于油价走势的历史文献几乎很少对此做出过“正确”的判断和预测。这其中有的观点截然相反,水火不容,有的根本就是错误的,即便权威的国际机构和声望颇高的经济学家所做出的结论。这其中的原因,我想可能在于,关于油价的分析模型中总是无法加入国际政治当中的突发事件,而这些突发事件往往直接影响油价的走势,甚至还可能持续相对长时间。比如,伊核问题六国方案奖惩清单刚刚出炉,布什总统给伊朗的答复时间设限“几周”。伊朗对六国方案的应对和美国对伊朗的态度,将决定下一步油价的走势。
其实,从国际油价波动的长期趋势来看,如果剔除通胀和汇率因素,现在的国际油价要比历史最高点的价格低很多,要达到80——90美元的位置才能与历史最高点持平。但不同的是,石油危机时期的油价暴涨并没有伴随着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此次油价上涨则正好相反。当前的世界经济由于各国广泛采取了能源储备、节能技术等等措施,对石油的依赖反而比以前下降很多。据统计,在过去15年中,因实施强有力的节能措施,使全球能源消费减少49%,世界经济对石油依存度下降38%。
所以,原油名义价格的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不是确定的。而且,如果美元走高,油价上涨可能还会出现逆转。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世界经济增长表示悲观。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报告就大幅上调预期世界经济增长率,认为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这比去年9月份的预估数字高出个百分点,并且是第四个经济连续保持在4%以上增长的年度。
当然,高油价的存在对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总归不是好事。所谓“功夫在诗外”,解决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潜在威胁可能也要从油价以外入手,而不仅仅是盯住所谓的“需求因素”等局部问题。至少可以通过多边或双边机制等平台进行大国之间的协调,从而解决影响油价走势的最主要几个因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支付能力与石油危机
2006年7月5日,国际油价再次跃上每桶75美元的高位,不免又加重了人们的担忧。虽然油价一涨再涨,而迄今为止,人们所担心的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并没有爆发。该怎样看这种现象呢?
油价高涨和石油危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跨过这惊险的一跳可能就在一夜之间。会不会发生石油危机,要看三个决定因素:第一,石油供应是否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第二,石油消费国是否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第三,石油的名义价格如何。从目前情况来看,尚无发生石油危机的可能性。
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都缘于石油供应短缺。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石油输出国组织,特别是*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禁运、减产、提价”等集体行动,造成供应短缺。1978—1979年,即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前期,伊朗革命造成石油供应短缺,国际油价在1979年上涨了一倍。到了后期,即1980—1981年间,两伊战争又引起石油供应紧张。由于国际能源机构启动紧急机制,西方石油消费国采取集体行动,国际油价迅速回落。
本轮国际油价的上涨,主要是经济增长导致需求增加以及弱势美元格局的产物,而不是缘于供给短缺。对局部地区局势动荡的担心,则是引起油价波动的一个次要因素。
国际油价高涨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支付能力。所谓支付能力,是指石油消费国弥补石油贸易逆差的能力。从世界范围看,如果一些石油进口国的贸易盈余不足以弥补石油贸易逆差,出现支付能力问题,就可能造成石油供应中断和石油美元循环的中止。如果这些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借贷以维持其石油贸易的支付能力,又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值得庆幸的是,当前世界各国经常项目赤字状况与前几次石油危机时期明显不同。发展中国家中的石油消费国,经常项目赤字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比较小;发达国家中,除美国以外,其余的经常项目账户都有相当数量的盈余。而美国虽然债务庞大,但信用程度较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为需求大国,中国正在以其强大的支付能力为世界承担高油价的部分成本。中国拥有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不存在支付能力不足问题,而外汇储备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回流到了美国市场,支持了美元的正常循环,防止了石油危机的发生。可以说,中国以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支付能力,为国际石油贸易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的高油价与弱势美元相辅相成。如果剔除通胀因素并按照美元不变价格计算,国际油价要达到每桶80…90美元才相当于历史的最高点。而即使达到每桶80…90美元的名义价格,由于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型能源的加快开发,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没有过去那么大。
不过,油价持续走高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也绝不容忽视。通过国际能源协调与合作,维持合理油价,保证世界经济“血脉”畅通,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
油价泡沫与黑天鹅(1)
据说以前欧洲人只见过白天鹅,所以他们确信天鹅的羽毛就是白色的。但是,后来在澳大利亚却发现了黑色羽毛的天鹅,从而完全颠覆了欧洲人牢不可破的传统观念。黑天鹅显示出人类以往经验的局限与脆弱。正如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中所说的那样,“仅仅一次观察就可以颠覆上千年来对白天鹅的数百万次确定性观察中得出的结论,你只要看见一次黑天鹅就够了”。“黑天鹅事件”成为那些极少发生的、发生之后具有巨大冲击性的、在事前又很难预测的事件的代名词。
历史上发生过许许多多“黑天鹅事件”,诸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泰坦尼克号沉没、911事件、亚洲金融风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巨亏、次贷危机等等。2008年中国也经历了南方雪灾、股市暴跌等“黑天鹅事件”,而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仍然处于灾后重建当中,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正在和将要显现。黑天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如果要评选出新千年以来对全球影响最大的“黑天鹅事件”的话,油价暴涨位列其中应该没有什么疑义。上世纪90年代,商品市场分析师还是个冷门的专业。当时很多分析师认为油价永远只能在15-20美元的区间波动。石油危机、高油价早已经是过眼云烟。但是,进入新千年,国际油价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从15美元翻倍至30美元左右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30美元左右翻倍至60美元左右用了3年多时间,随后在六七十美元的区间高位震荡一年多,并在2006年7月份达到美元(美元原油连CONC盘中价)的高位后下行半年。2007年1月份以来,原油价格重拾升势,几乎是从50多美元一鼓作气达到140美元的水平,其涨幅达到了180%。面对着天价原油,迷茫者有之,诅咒者有之,无奈者有之。即便如此,一些国际投行还是指出,150美元的原油价格并不遥远。更有甚者,华尔街的分析师用轻松的口吻安抚人们:不需要对现在的油价“神经过敏”,因为与未来200美元、300美元的油价相比,现在油价仅仅是个地板价呢!
怎么样,油价暴涨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有没有令你感到不寒而栗?有没有让你失去方向?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让你口袋里面的钞票少了又少?这些年来,我们恐怕已经习惯于排起长队在加油站加油,也习惯了不断为逐步提高的成品油价格买单。从2000年8月份开始计算,到2008年6月份最近的一次成品油价格上调,一升普通的93号汽油的价格翻了一番。一些研究报告的研究表明,国内成品油价格至少还有40%的上调空间。
从惊诧到习惯,从习惯到坦然接受,高油价已经成为一件平常事。高油价带给世界和中国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通货膨胀、能源紧张、经济衰退。然而,这场石油盛宴正在接近尾声:泡沫正在积聚,危机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