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游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码西游记-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哪里来也?”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第八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孙悟空的心路历程五百年后知悔了(2)
菩萨问,“姓孙的,你认得我吗?”这是标准的废话,不过对话要从废话开始说起。悟空回答:我怎么不认得你,你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啊。这个说法大有趣味,要搁在以前,悟空顶多说一句,你不就是南海观世音吗,明知故问,搞那么神秘干什么。孙悟空现在的这个回答,不要说是他,就是普通神仙都不会使用,因为这个表述太拗口了,还有一点肉麻。正如称玉皇大帝为“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一样,这种既长又拗口的称呼,照着念都难,更何况那么流利地背出来。这样的称呼,除了特殊的场合,平时是不用的,天庭的官员称呼玉帝,也没见搞得这么麻烦过。孙悟空这么称呼显然是有目的的,而不可能是口误,更不是脱口而出的。
  悟空接着说:多谢您来看我啊!(咦,什么时候开始学会这么讲礼貌了)。我在这里过得忒难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一个知心朋友来看看我。您能来真是太感谢了。观音并非悟空的知心朋友,对观音这次来看他,悟空确实有些感激,所以说“承看顾,承看顾!”这里面还真有点人情冷暖的意思在。一开始,菩萨并没有流露出此行是来寻访取经人的意图。悟空可能以为观音只是顺路来看看他的。观音只是来看看他,他为什么如此感激呢?
  这就与悟空的人生经历有关了。在被压于五行山下之前,悟空的人生总体上顺风顺水,十分顺利。他自幼就称王,身边一直不缺少陪伴的人。在地上,他结拜了六个弟兄,在天庭,他也是“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过惯了呼朋引伴的日子,真的以为自己天上地下朋友很多,简直可以一呼百应。结果在五行山下一压五百年,却并无一人来看他,不仅天上的众神不来,连地上的妖怪也不来,结拜的弟兄们也不见了踪影。此时的悟空,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才有了真切的体会,感到了人生的孤独。在这种情况下,平时并不怎么走动的观音菩萨竟来看他,怎能不令他感动呢?感动之余,他也有点奇怪,有点怀疑,所以马上问“你从哪里来也?”想弄清观音此来的原因和目的。
  当观音说“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时,悟空敏锐地感觉到这件事并不那么简单,其中定有文章,连忙求观音说“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悟空明白,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再死要面子,嘴巴硬了。悟空的反应虽然是观音所希望看到的,她却沉吟道:救你倒不是不行,但怕你出来又惹祸,我对人不好交代。悟空感觉有戏,赶紧表态:对过去的行为,我已经很后悔了,请您大发慈悲,给我指点一条明路吧,我愿意加入您的队伍,努力修行。
  你看这猴头,整个一段话说得乖巧极了,哪里像当初那个“不懂人事”的样子。要说孙悟空可是一点也不傻,他知道观音菩萨这次来,决不会只是来散散步、遛遛弯。观音此来是有目的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考察孙悟空的思想改造情况。对悟空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下次就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了,而且有没有下次都很难说。如果悟空还像以前那样,大大咧咧的,自以为了不起,一副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架势,估摸着观音早掉头走了,他就难免落个把牢底坐穿的结局。另外,从他说的“如来哄了我”这句看,他此时对于如来的神通还有很大的怀疑。
  就凭这段话,我们可以肯定,孙悟空在五百年中想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不少道理。至少知道像以前那样一味蛮干是不行的了。五行山下这五百年,对于他的满腔抱负来说,可谓当头一棒,这一棒也把他给打醒了。
  确实,菩萨这次来是奉了如来佛的指示。有三个细节暗示了这一点。第一,当初把齐天大圣压在五行山下时,如来放下一句话:“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如来这话是要兑现的。灾愆满与不满,哪里又有什么明确的标准,还不是如来的一句话。
  第二,这次让观音去寻访取经人时,如来特意叮嘱她:“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如来这话,对于要找什么人有很强的暗示性。观音在还未到五行山之前,就见到五行山发出的“金光万道,瑞气千条”①;如此显眼的目标,按照如来交代的走法观音是不可能看不到的。

孙悟空的心路历程五百年后知悔了(3)
① 五行山在平时应该是没有“金光万道,瑞气千条”。事实上,当唐僧与刘伯钦来到五行山下时,五行山就没有任何异状。从刘伯钦的谈话来看,这山平时也是没有异状的。如果这样,此时五行山突然大放光明,应该是如来佛的安排,是给了观音一个更强烈的暗示。
  最后,如来还交给观音三个箍儿,并传给她金紧禁咒语三篇,并交代说:“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如来这话说明,观音要找的人选中,至少有一个是“神通广大”的妖魔,这人还很不听话,要给他戴上箍儿,才好管教。
  观音从佛祖手中接过如此重大的任务,不可能不进行一番仔细的思量。她对如来的暗示自然心领神会。因此,路过五行山时,观音的做法与别处不同,她主动停了下来,先是叹惜不已,然后即兴“作诗一首”。显得很有闲情逸致。很可能观音此行的重点就在于对孙悟空进行考察。而菩萨听得悟空“情愿修行”的话,没准心里在说:这猴头还是挺明白事理的,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不好做思想工作呀,如来的眼光真是非同一般啊。“那菩萨闻得此言,满心欢喜”:看来这次任务是圆满地完成了。相比之下,观音在收八戒、沙僧时,并没有什么高兴的表示。
  这一次的结果,菩萨和悟空可以说是双赢。一方找到了保护取经人的满意人选,另一方则成功地脱出了五行山的束缚。
  我们应如何理解悟空说的“情愿修行”这句话呢?是不是这就表明孙悟空真有了修行的愿望?我觉得还不能这么说,这应该是孙悟空为了脱出五行山,而采取的一时变通之策。这话与鲁智深上五台山时的想法相似,当赵员外劝鲁智深上五台山,又怕他不肯做和尚时,鲁达说:“洒家是个该死的人,但得一处安身便了,做什么不肯?”鲁智深与林冲初次见面的时候,林冲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得人多,情愿为僧。”这最后一句话,道尽了鲁达出家的原因,哪里是要修行,不过是个避祸活命的手段罢了。
  即便是在《西游记》中,相似的情况也出现了不止一次。在黑风山,观音收伏了黑熊怪,给他戴上了禁箍,念了一通咒语,然后问:“孽畜!你如今可皈依么?”那怪满口道:“心愿皈依,只望饶命!”那怪后来还把这话颠倒说了一遍,是“但饶性命,愿皈正果!”总而言之,“皈依”是与“饶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观音出马收伏红孩儿时,类似的场景再次上演。观音把天罡刀变成倒须钩钩住红孩儿,红孩儿慌了手脚,痛声苦告道:“菩萨,我弟子有眼无珠,不识你广###力。千乞垂慈,饶我性命!再不敢恃恶,愿入法门戒行也。”也把愿意修行的话搬出来了。当菩萨再次确认时,红孩儿道:“果饶性命,愿入法门。”不过,红孩儿毕竟是小孩,菩萨刚饶了他的性命,马上就反悔,与观音争斗了几次,直到最终确认自己的法力与菩萨相差太远,“没奈何,才纳头下拜”。
  看来对这种情况,菩萨早已是见多不怪了。她对于孙悟空“情愿修行”背后的想法,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不过佛法无边,观音也不怕他反出天去。
   。 想看书来

不再认同妖怪身份(1)
◆初见唐僧:冰火两重天
  通过了观音的面试,悟空心里终于踏实下来,他现在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唐僧的到来。他只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等待是痛苦的,悟空此时的心情颇为迫切。
  这天,唐僧终于来了。悟空见到师父说的第一句话竟是:“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后他又承认自己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犯了诳上之罪”,所以被佛祖压在这里。其实,他跟唐僧讲这些也是白讲,唐僧哪里知道大闹天宫这些事啊,他不仅不知道,这样的事对他来说也很难理解,更不能接受。悟空接着说,我因为以前犯了错误,急于改过自新,“故此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
  他说自己整天在这提心吊胆的。为什么要提心吊胆呢,我想主要是怕唐僧走岔路错过去了,以至于错过这个从五行山下出来的好机会。悟空见到唐僧时说的一番话,很有礼貌和条理,而且一点也不张扬,身段放得很低。不过,此时悟空对自己的本领仍然估计过高,这也难怪,他到现在为止,严格说来只败在了如来一个人手下,对于这次失败,他也并不心服口服。好吧,就算如来比自己强一点,总不会还有别人比自己强了吧。
  悟空一出来就一棒打死一条猛虎,在唐僧看来简直帅呆了,唬得他滚鞍落马,咬着手指头说(这可不是我乱说的,书中原文就是“咬指道声”):前两天刘太保打死一只老虎,还斗了半天,你上去一棒就把老虎给打死了,天哪,你也太厉害了吧。悟空一听,非常高兴,马上就吹开了:“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剥这个虎皮,何为稀罕?见到那疑难处,看展本事么!”他这意思,打死一只老虎实在算不了什么,越到困难时节,才越能显出我的本事呢。
  对悟空的本事,唐僧满意之极。不过出家人最重视的是心性,这两人的心性是否相合,也马上要面临考验了。
  这一天,他们正往前走,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说:“我等是剪径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这样吧,你们把马匹、行李留下来,就饶你们性命,放你们过去。唐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架势,吓得魂飞魄散,从马上摔下来,口里说不出话,心想:我命休矣,想不到西天未到,先死在这了。
  悟空的反应大出唐僧所料,他轻轻把师父扶起来,说“师父放心,没些儿事,这都是送衣服送盘缠与我们的。”唐僧说,悟空,你是不是有点耳背呀,他们哪有这么好心。悟空说:师父您别不信,这样吧,您看管好衣服、行李、马匹,我去给他们讲讲道理。唐僧说:你还是免了吧,他们有六条大汉,你这么一个小个子,他们能听进你的道理?
  这猴王能讲出什么道理来,不过是把《天龙八部》里面,梅兰竹菊四姊妹跟那个管菜园的缘根和尚讲的道理拿出来讲一遍。这四姊妹的道理倒也确实管用,至少缘根和尚就很信服,他反而是听不进虚竹讲的大道理。这六个毛贼在听什么道理方面,可能与缘根差不多吧。
  悟空的道理比梅兰竹菊四姊妹讲得更为彻底,他直接把六个毛贼给打死了,这样他们再也不会来抢唐僧师徒的行李盘缠了。在这个问题上,师徒二人的观念出现了重大分歧。悟空打死六个毛贼后,剥了他们的衣服,夺了他们的盘缠,然后“笑吟吟”地向师父走过来。“笑吟吟”反映了悟空的心情和感受,他觉得自己做了好事,立了一功,以为唐僧一定会大大夸奖他一顿。没成想,等待他的是唐僧的一顿臭骂。
  唐僧:你这猴头太闯祸了,他们虽然是强盗,但就算被官府捉去,也不够死罪。你有本事,把他们赶走就算了,何必打死他们呢?还好现在是在山里面,没有别人,要是在城市里你也这么行凶,我怎么脱得了身?
  悟空:但我不打死他们,他们就要打死你呀。

不再认同妖怪身份(2)
唐僧:我就算死,也只是死一个,你一下打死了六个,你怎么说?况且我是和尚,走路都怕踩死蚂蚁,就算打死我,我也不能行凶。
  在对话的后面,我们或许还可以补上下面两句。
  悟空:要按师父你这样,那是到不了西天了。
  唐僧:像你这样胡乱杀人,到西天又有什么用呢?到西天干什么呢?不过是手中有经、心中无经罢了。
  最后,唐僧直接给孙悟空下了结论:你这样“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你太差劲了,太差劲了!这段话,从唐僧的眼光出发,总结了孙悟空过去的经验教训,也展望了孙悟空的未来。唐僧的话,也是悟空最听不下去的,于是他心头发火道:“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你说我做不得和尚,我还不做了。说完,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唐僧连忙抬头看时,人已走得没影了,只是听到“呼”的一声往东边去了,看来筋斗云显然也是超音速的。唐僧没想到收了这么个徒弟,脾气竟这么大。只好一个人在那里孤零零地埋怨:“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
  这件事体现了两点:第一,在悟空与唐僧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在打死毛贼这件事上,悟空与唐僧都对对方的做法感到惊异,觉得对方竟然会如此想,真是受不了。如果他们真要一起往西天取经,至少有一人的观念要发生很大变化才行。第二,到这个时候,孙悟空的脾气还挺大,爱使性子,稍不满意,说走就走了。
  唐僧说悟空的这番话,不能简单看成是无稽之谈。我们可以说唐僧迂腐,但他的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是啊,到西天为的是什么呢?真的只是为了那几本书吗?当然不是。那么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地位、为了寻个出身?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目的,至少都不是佛的境界。如果像孙悟空这样胡乱杀人,在唐僧看来就算到了西天又有什么用呢,到不到西天又能有什么区别。唐僧确实向悟空提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龙王思想工作做得好
  悟空离开唐僧后,并没有直接回花果山,而是来到东海龙宫。他不直接回花果山也很有意思,五百年了,难道一点不想念吗?当然不会。他不直接回花果山,是因为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还没有想清楚,还在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