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4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结果,甚至因此而没有公布于众。

    劳动力大量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全球总体生产力大幅度降低,而以西方世界为主的经济体系再也无维持下去了。

    要知道,在劳动力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再也不可能通过占据高端领域来剥削其他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西方为主的达国家再也不可能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准,必须过上节衣缩食的日子。

    事实上,这些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比如在美国,受进口萎缩影响,初级工业已经占到工业总规模的百分之二十一,在欧盟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九,在中国则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社会消费总量上,美国萎缩了百分之三十,欧盟萎缩了百分之二十七,中国则萎缩了百分之三十六。在具有标志性的第三产业规模上,美国缩小到了百分之七十一,欧盟缩小到了百分之六十九,中国则只有百分之六十四。

    这些数据无一例外的表明,各主要国家的生产效率都大幅度降低。

    相对而言,中美欧的降低幅度还不是很明显,因为在劳动力减少的同时,科技也在飞展,抵消了部分负面影响。比如在中国,得益于可控聚变核技术,仅电力产业的生产效率就提高了百分之一百八十,而农业工厂更是把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释放出了大量农业人口。

    在其他国家,生产力减少产生的负面影响极为严重。

    最为提出的就是俄罗斯,人口总量由二零三四年的一点零六亿降到八千二百万,社会总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生活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不得不从事农业与初级工业等低效率产业。

    在这个大背景下,印度的重要性显得非常突出。

    虽然根据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做的调查,二零四零年初,印度的人口总量在九亿到十亿之间,比预期的少得多,可用劳动力不到四亿,也比预期的少得多,但是印度仍然是世界性的人口大国,而且是劳动力最多的国家。要知道,虽然中国的人口总量在十亿以上,比印度稍微高一点,但是可用劳动力仅有三亿四千万,而且这个情况在未来二十年之内,也就是在二零三八年到二零四零的婴儿潮产生影响之前,中国的劳动力总量都不会得到增长,甚至会逐渐减少。

    当时,就有人提出,二十一世纪下半页属于印度。

    暂且不说是否有道理,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那就是谁控制了印度,谁就能在未来二十年内掌握战略主动权。

    当然,这仅指中国与美国。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与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矛盾不可调和,而且很快就会因为全球性自然灾害过去而白热化。

    斗争的方式有很多种,战争只是最后的手段。

    二零四零年二月四日,黎平寇对新德里进行了正式访问,而他也是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第一位正式访问印度的中国国家元。

    在新德里,黎平寇没有提出“粮食换土地”,因为粮食已经不是问题了。

    当时,他只提到了一点,即世界各国企业在印度享有同等的权力与地位,不应该受到任何歧视。

    黎平寇的主张,得到了欧盟与俄罗斯的支持与欢迎。

    只是,美国对此并不买账,而且印度当局的态度也很暧昧。至于印度国内民众,更是把黎平寇的主张看成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户开放政策”,认为中国在印度搞经济殖民,妄图控制印度的经济命脉。

    显然,印度平民非常愚蠢,或者说是印度的新闻媒体已经被美国控制了。

    要知道,在印度搞经济殖民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即便在二零三九年之前,中国企业也没有在印度的社会公共基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更没有获得影响印度经济的能力,而现在美国企业已经在电力、电信、城市供水、铁路交通,甚至包括民营医院、私立学校、舆论宣传等方面拥有了绝对主导权。

    当然,美国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影响印度政权的能力。

    黎平寇的提议,只是为了增强印度的市场化程度,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进入印度,通过竞争为印度平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与工作。

    到此,中美在印度的战略斗争进入直接交手阶段。T!~!

    ..

第四十四章 恢复性扩充

    在世界局势风云变换的这两年里,牧浩洋只做了一件事:恢复军事力量。

    受全球性自然灾害影响,在对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军事建设就陷入停顿,在二零三六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军事实力萎缩了百分之二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军建设,过百分之四十的装备项目被迫下马,剩余的也在二零三六年与二零三七年停建,直到二零三八年才重新启动。

    当然,不止是中国遇到了这些问题。

    在二零三六年,美国就封存了六艘航母与一百多艘战舰,将航母战斗群的规模缩小到了九支,舰队总规模缩小到三百六十八艘,比二零三四年萎缩了百分之三十七,而且直到二零三八年才恢复增长。

    相对而言,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萎缩得最为严重。

    可以说,在共同的灾难面前,大国也得做出牺牲,而且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到二零三八年,随着环境转好,特别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降低,中国与美国的军事实力先出现了正增长。

    二零三八年年初,牧浩洋就批准了第三批四艘“昆仑山”级航母的复工计划。

    这四艘航母,即“喜马拉雅山”号、“喀喇昆仑山”号、“阿尔泰山”号与“大兴安岭”号在对日战争结束之前就已开工建造,在二零三六年三月份之前完成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工程量,后来受拯救行动影响,建造工作被迫暂停。直到二零三七年底,海军才提出复工请求。

    当时,牧浩洋有两个选择,一是复工,二是拆除后建造C3级航母。

    从长远来看,后者显然是更加理想的选择,因为C3级航母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五,预计在二零三八年底就能结束,绝大部分主要技术难题都已得到解决,性能有大幅度提升。

    只是,牧浩洋仍然选择了前者。

    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国总统已经在二零三八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批准海军启封六艘航母,在年内把航母战斗群的数量恢复到十五支,而且海军舰队总规模也将恢复到二零三五年的水准;二是黎平寇已经表示,在全面销毁核武器工程基本得到落实后,不会延长“华盛顿条约”的有效期,因此到二零四七年,中国海军就不用考虑所受限制,能够全力扩充舰队规模。

    受此影响,中国海军的当务之急就的扩充舰队规模。

    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并且对两艘“长江”级航母做延寿改进,中国海军有望在二零四五年把航母战斗群的总量提高到十二支,初步具备与美国海军抗衡的实力,掌握战略主动权。

    因为中国的势力范围比美国小得多,所以十二支航母战斗群就足够了。

    按照海军提交的方案,在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建成之后,将在西太平洋方向上部署八支航母战斗群,在印度洋方向上部署四支航母战斗群。因为美国海军是三洋部署,在大西洋上至少得留下三支航母战斗群,所以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美国海军最多只能部署十二支航母战斗群。

    由此可见,第三批四艘“昆仑山”级航母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价值。

    当然,这还与一个战略考量有关,即在二零四五年左右,如果不得不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南亚问题,那么中国海军就必须在此之前获得足以抗衡美国海军的实力,而C3级航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此之前建成四艘。

    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好处,即可以适当推迟C3级航母的建造工期。

    按照牧浩洋的估计,至少在二零五零年之前,中美爆全面战争的风险不是很大。

    也就是说,C3级航母只需要在二零五零年之前服役就行了。以七年的建造与前期训练周期为准,C3级航母只需要在二零四三年前完成全部设计工作,因此有三年的时间来完善设计。

    多出三年,意味着能够采用更多的新技术。

    更重要的是,在这三年内,工程师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解决之前忽略掉的,或者说没有重视的细节问题。

    当然,海军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航母。

    在二零三八年第一个月,牧浩洋还批准了其他七种战舰的建造计划,包括新一代巡洋舰与攻击核潜艇,而重点是用来取代“昆明”级的新一代多用途驱逐舰,以及三种大型两栖战舰。

    可以说,中国海军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多用途驱逐舰。

    前面已经提到,“昆明”级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大部分是基本设计引的,根本无通过后期改进解决。在对日战争中,“昆明”级的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如果不是日本海军过于窝囊,恐怕中国海军要尝到很多苦头。因此在二零三五年底,海军就提出建造一种全新的驱逐舰来取代“昆明”级。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加上“昆明”级才服役不到十年,海军的宏伟计划没能实现。

    要知道,在海军中,驱逐舰占到了大型战舰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一下更换数十艘驱逐舰,耗费肯定非常惊人。

    从经济角度出,只要已有的驱逐舰还有改进余地,就不应该淘汰,而是应该尽量通过改进延长服役寿命。

    别说中国海军,在美国海军中,一些“伯克”级驱逐舰已经服役了三十多年。

    正是如此,到了二零三八年,在军费开始恢复性增长之后,牧浩洋才批准了由海军司令部提交的新一代驱逐舰研制计划。

    除了海军,空军的需求也非常惊人。

    虽然J…30在对日战争前就已量产,但是到战争结束时,总参量不到八百架,没能全部取代J…20。在二零三六年与二零三七年,空军只采购了七十二架与六十架J…30,主要是为了维持生产线,避免高级技术工人流失。

    按照空军在二零三八年初提出的要求,J…30的总采购量将达到一千六百架,除了取代大约一千二百架J…20之外,还要取代六百架J…22。如果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即J…31没能按时量产,J…30的采购量还将增加,才能按时取代已经达到服役寿命的J…22机群,把空军机群总规模维持在三千架左右。

    作为高端战斗机,J…30的采购价格高得惊人。

    如果用J…30取代J…22,费用肯定非常吓人。

    为此,牧浩洋增加了J…31的研制费用,而且批准了空军的部分采购计划,即在J…31量产之前,用J…30以二比三的方式取代J…22。

    关键就是,J…31能否顺利量产。

    这种多用途战斗机原本计划在二零三九年完成试飞,在二零四零年量产,结果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研制工作拖延了两年多,预计要到二零四二年底才能完成试飞,能在二零四三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就很不错了。

    所幸的是,美国的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也受到了拖累。

    到二零三八年初,YF…52与YF…53的竞争试飞工作还没结束,预计要到二零四零年底才能确定最终方案,能在二零四五年实现量产就非常不错了,其总体进度比J…31项目晚了大约两年。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J…30已经有了出口销售记录,因此可以通过出口来扩大生产规模,分摊研制经费,降低采购价格。更重要的是,得益于J…30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已有数十个国家对这种新式战斗机表现出了兴趣,只是真正买得起的没有几个,毕竟J…30是代表了最新军事科技成果的第五代制空战斗机。当然与F…44相比,J…30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非常明显。先是J…30是中型制空战斗机,而F…44是重型制空战斗机,因此J…30的售价比F…44低,而实际作战能力却差不了多少;其次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J…30的表现更加突出,而F…44的表现只能用平庸来形容;最后是中火的性能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中国企业在后期服务上做得更到位。

    综合这些因素,J…30在国际市场上击败F…44绝对不是问题。

    别的不说,在二零三八年中期,国就代表欧盟向中国提出引进J…30的技术,希望在军事航空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虽然这多多少少有政治作秀因素,但是国此举,等于抬高了J…30的身价。

    要知道,三十多年前,中国还在努力争取从国购买战斗机呢。

    当然,空军最大的装备项目是战略轰炸机,只是受技术限制,被牧浩洋列入了“长远战略规划”,没有在二零三八年的空军装备采购与研制预算中占据主要地位,最快也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后才有实施的可能性。

    因为战斗机项目占用了过多的经费,所以空军的其他项目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

    比如战略运输机项目在二零三八年获得的拨款就只有一千多亿元,仅能采购八架,研制拨款还不到一百亿元,仅能确保新项目不至于下马。按照牧浩洋的规划,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后才有足够的资金扩充运输机群。

    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空军,而是陆军。T!~!

    ..

第四十五章 补欠账

    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从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国陆军的装备建设就一直处于“供血不足”的状态。特别是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随着海军与空军展壮大,陆军失去了“老大哥”地位,几乎每年提交的军费预算都会被砍掉三分之一以上,导致大部分装备项目不是下马,就是没能实现大规模量产。比如到中日战争爆时,被陆军寄予厚望的24式主战坦克仅装备了三个主力集团军,总量还不到一千二百台,反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陆军受到冷落,与中国的周边形势与战略安全有直接关系。

    在中日战争爆前,中国的战略威胁主要日本,而对付日本需要的不是陆军,而是海军与空军。除了日本,不管是南亚的印度、还是北方的俄罗斯,都没有对中国的战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拿俄罗斯来说,在对日战争爆前,军队总规模已经降低到了八十万,陆军总兵力不到四十万,主要装备停留在二零年代水准,而且仅有少数主力部队换装,大部分部队使用的仍然是二十一世纪初、甚至是二十世纪九零年代水准的主战装备,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至于印度,更加羸弱不堪,虽然军队规模非常庞大,总兵力还过了中国,但是没有几样拿得出手的先进装备。以印度的军事实力,别说威胁中国,能否在大规模战争中击败巴基斯坦都是问题。

    较为安全的周边环境,使得中国没有理由增强陆军实力。

    在扩张性国防政策下,中国也应该更加重视海军与空军,即便要打对外战争,陆战队也能胜任。

    结果就是,二十多年下来,陆军在装备建设上的欠账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如果没有第五次中东战争,这个情况还会持续下去。作为第五次中东战争的主要参与这之一,就算不是陆军将领,牧浩洋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在未来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特别是有级大国撑腰的局部战争中,陆军的地位不但不会降低,还会因为交战双方的海空实力旗鼓相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