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5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也是促成印度加快军备建设度的主要原因。

    一月底,杜小蕾再次飞往新德里。

    这次,她不是去与印度总理谈判。用黄瀚林的话来说,总理是去给印度下达最后通牒。T!~!

    ..

第六十四章 千钧一发

    第五十六章创新之举

    在二零四一年,全球各国的主要军备项目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中国陆军的“未来地面战平台”。原因很简单,这是全球第一个真正进入了军方订购目录的地面综合平台项目,也是中国陆军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开出的第一个综合性军备项目,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第一个大型军备项目。

    该项目完全实现的话,总花费将在十五万亿元以上。

    毫无疑问,这是当时中国、甚至是全球最大的军备项目。与之相比,J…31/J…33项目的总预算也只有十二万亿元,而美国的项目的总预算为二万四千亿美元,即便是预计建造十艘的C3航母项目的总预算也只有六万亿元,而美国的“美国”级级航母的总预算仅为二万二千亿美元。

    不可否认,J…31/J…33也很有吸引力,特别是在项目的衬托下,把中美军备竞赛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在陆军方面,美国却没有能够与“未来地面战平台”匹敌的综合性项目。准确的说,美国陆军的综合作战平台项目进展迟缓,研制费用严重标,一度面临下马威胁。

    当然,“未来地面战平台”的顺利推进,也使美国陆军获益匪浅。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中国陆军的“未来地面战平台”项目刺激了美国,让美国国会没有砍掉美国陆军的类似项目。

    二零四一年底,“未来地面战平台”取得了第一个重大进展:基础平台定型。

    前面已经提到,陆军在招标的时候就明确要求,尽可能的采用综合电力系统,底盘最好是纯电力驱动。

    对参与竞标的三家公司,即中国北方重型工业集团、中国南方机械工业集团与衡泰重型工业机械集团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关键不是没有合适的电动机,而是纯电力驱动带来的能量储备问题。

    要知道,这意味着,底盘里没有内燃机,而是由蓄电池为电动机供电。

    三家公司中,前两家为国营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两家重型工业集团,衡泰集团则是国内最大的民营重型工业集团。

    因为陆军没有定死标准,还有商量余地,所以北方重工与南方机械都在初始方案中,采用了燃电混合动力系统,即由燃气轮机驱动电机,并且单独安装一套为电磁炮供电的蓄电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失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只是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底盘重量严重标。

    在不安装装甲的情况下,北方重工的设计方案重达二十八吨,南方机械的则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二吨。这就意味着,如果安装上装甲,两者的重量都将突破四十五吨,再加上作战模块,反装甲型的战斗重量很有可能突破六十吨。如果需要提高防护标准,则突破七十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显然,陆军肯定不会接受一辆重达七十吨的主战坦克。

    要知道,空军主力运输机的极限运载能力也只有七十吨出头,而陆军主战坦克的战斗重量最多只能达到六十五吨,最好能够控制在五十五吨以内,才能保证用一架运输机运送一辆坦克的全部装备。

    事实上,即便是五十五吨也过了陆军的要求。

    原因很简单,现在搞的只是基础型号,在装备部队的时候,肯定会提供配套的披挂式反应装甲,因此必须留出四到五吨的余量,确保在披挂反应装甲之后,主战坦克的机动性能不至于严重降低。

    按照陆军提出的指标,五十五吨是上限,最好能控制在五十吨以内。

    显然,北方重工与南方机械的方案不可能控制在五十五吨以内。

    与两家国营企业相比,衡泰集团把重点放在了动力系统、或者说是电力储备系统上,即以攻克纯电力驱动技术难关为主。

    受此影响,衡泰集团的研制进度最慢,只是也最受陆军关注。

    要知道,衡泰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电力设备与蓄电设备制造商,其生产的高性能蓄电池已经广泛应用在了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电动游艇上,还为海军开出了潜艇用的高性能蓄电模块。

    陆军出招标的时候,衡泰集团已经制造出质能密度高达每千克四百伏安时的高性能燃料电池,相当于汽油燃值的百分之三十三,而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效率比内燃机高得多,具备了取代内燃机的能力。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还不具备量产能力。

    不管怎么说,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

    只是可以承认,衡泰集团取得的成果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也引起了陆军高度重视,并且得到了军方的全力支持。

    如果这种高性能燃料电池能够量产的话,电动机取代内燃机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最先受益的,肯定是军队。

    除了陆军,海军与空军也获益匪浅。比如,用高性能燃料电池取代潜艇上的蓄电池,甚至有可能取代核反应堆,制造出性能不亚于核潜艇的电动潜艇,空军则能制造出性能更加先进的长航时飞机。从后勤保障的角度出,如果能够解决电设备小型化问题,比如制造出小型聚变核反应堆,就不再需要向前线运送燃料,用一台小型反应堆就能为成千上万的坦克战车补充电能。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确实残酷的。

    到二零四一年,衡泰集团也没能找到大规模量产的方法,只是以实验室试制的方式,生产出了足够组装一辆底盘的燃料电池,并且根据试制测出的数据,向陆军递交了总体设计方案。

    按照衡泰集团提交的方案,底盘不包含装甲部分的总质量能控制在十四吨以内。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果,也足以让陆军下定决心。

    要知道,如果衡泰集团的方案没有太大的偏差,反装甲型号的总质量肯定不会过五十吨。当时衡泰集团没有提交详细的设计方案,但是陆军利用底盘设计方案,对各种作战平台进行了估算。

    可以说,衡泰集团方案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采用了综合电力系统。

    到了年底,衡泰集团向陆军交付了第一辆底盘,供陆军进行性能测试。

    必须承认,这辆底盘足够先进。

    当时,在配重五十吨、采用履带行走机构的情况下,最大公路度达到了每小时八十五公里、最大越野度为每小时五十五公里,公路最大行军里程为八百四十公里、越野最大行军里程为四百六十公里,爬坡能力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二。更重要的是,在耗尽电能后,使用专用充电设备,能在十五分钟内补充百分之八十的电能,全充电时间也只有两个小时,而使用民用电网的话,补充百分之八十的电能只需要四十五分钟。至于可靠性,连续行军三万六千公里没有出重大故障。

    如果能够量产,这绝对是陆军作战平台的理想底盘。

    事实上,只要解决了底盘问题,其他作战模块根本不是问题。

    在二零四一年初,北方重工下属的枪炮集团就研制出了三十五毫米线圈电磁炮,测试时的炮口能量达到了三十六兆焦,比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炮提高了百分之八十,而且还有大约百分之二十的提升空间。如果有合适的弹种,这门电磁炮在两千米处的穿甲能力能够达到惊人的一千八百毫米。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第五代主战坦克在全披挂的情况下,也挡不住这门电磁炮打出的穿甲弹。

    当然,线圈电磁炮绝对是“电老虎”。

    试制样炮的能量转化效率只有百分之十四。也就是说,如果使用衡泰集团的燃料电池提供电能,每射一枚全威力穿甲弹,就要耗光一百八十公斤电池里的全部电能,而按照一个基数四十八枚炮弹计算,仅用于射这些炮弹的蓄电池就需要八千六百公斤,而四十八枚整装一百四十毫米穿甲弹的总质量也不过两千多公斤。也就是说,武器弹药系统的质量比第五代主战坦克提高了三倍。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线圈电磁炮的能量转换效率。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一倍,在炮弹质量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武器能源系统的总质量就能降低一倍。如果达到轨道电磁炮的百分之四十,那么武器能源系统的总质量能降低到三千公斤左右。

    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轨道电磁炮。

    只是从展趋势来看,线圈电磁炮的潜力更大,而且线圈电磁炮是实现小口径、高能量的唯一途径。如果采用轨道电磁炮,在炮口能量不变的情况下,口径将过一百毫米,系统总质量不会降低多少。

    到二零四一年底,最大的好消息是:衡泰集团终于攻克了高性能燃料电池的制造难题。

    虽然根据衡泰集团提交的报告,初期生产效率不会很高,而且成品率也不会很高,但是肯定能够量产,而且在生产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就有足够的资金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成品率。

    到此,陆军才下定决心,把合同交给了衡泰集团。

    当然,北方重工与南方机械也没有被排除在外,其中北方重工负责反装甲、多用途与火力支援模块的研制工作,南方机械负责防空模块、复合装甲、主动防御系统的研制工作,衡泰集团则负责底盘、行走机构、武器能量系统、电子系统与观瞄系统,三家公司最迟在二零四二年底提交试制样品。

    按照陆军的规划,最迟二零四三年,“未来地面战平台”就将进入工程生产阶段。

    第五十七章收获的季节

    “未来地面战平台”除了开启电动时代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意义,即中国的民营军火企业次在重大军备项目中,击败了国营军火企业,成为项目总承包商,并且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

    在此之前,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在军火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

    比如,在J…30与J…32项目中,有三分之二的子承包商是民营企业,提供了包括电子系统、作动系统、机翼结构组件等零备件,还承担了部分后勤保障设备的研制与生产工作,为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可以说,在二零三零年之后的所有军备项目中,都没有民营企业的贡献。

    只是,在“未来地面战平台”项目之前,民营军火企业从未担任过总承包商,而是以子承包商的方式,参与建设与制造工作,仅跟总承包商接触,没有机会跟军方合作,国营企业仍然是军火领域的领头羊。

    当然,不能说中**方存在偏见。

    军火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工业与科技实力的制高点,需要足够的技术积累,而民营企业在这方面严重缺乏经验,也不大了解军方的需求,更不清楚该如何系统的研制一种全新的武器装备。

    说得直接一点,研制武器装备,靠的不仅仅是创新与激情。

    比如,在商务飞机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安翔集团就败给了西安飞机制造集团,但在战术运输机项目上,其设计方案不是不够先进,也不是没有可行性,而是不大对军方的胃口,因为安翔集团把战术运输机设计成了一种非常舒适的飞机,而空军需要的却是一种非常皮实的飞机。说得简单一点,战术运输机需要有足够的可靠性与耐用性,能够适应各种极端环境,而不是为乘员与载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更不是用五花八门的电子设备填满整个驾驶舱。

    安泰集团能在“未来地面战平台”项目中取胜,与其长期从事重型电动运输车辆与重型电动工程设备的研制与制造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两种重型民用设备与陆军的作战平台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正是如此,安泰集团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而且在参与24式主战坦克的研制与生产工作中,对军方的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就知道该如何来满足军方的胃口。

    当然,牧浩洋关心的不是谁成为了“未来地面战平台”的主承包商。

    他只关心陆军能否在二零四五年之前为八个主力集团军换装,从研制进度来看,这个希望不是很大。就算“未来地面战平台”能在二零四三年底量产,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也最多只能为两个集团军换装。

    对牧浩洋来说,这显然是个麻烦。

    陆军肯定会要求增加军费预算,特别是装备预算,而其他军兵种同样需要有足够多的经费来采购新式装备。

    更让牧浩洋觉得棘手的是,陆军与陆战队肯定会生矛盾。

    原因很简单,“未来地面战平台”也有陆战队的份,因为陆战队提供了百分之三十的研制经费。可问题是,在研制过程中,陆军起主导作用,因此针对陆战队的型号肯定无法如期完成。

    要知道,陆战队型号与陆军型号的差异不仅仅在作战模块上,还在底盘上。

    陆军只要求底盘具备有限的浮渡与潜渡能力,而陆战队则明确提出,必须具备高航渡能力,即在由海到陆的过程中,平台的航行度不低于三十节,以最大限度的缩短向海滩起冲击的时间。

    要知道,这也是登陆作战中最危险、最易受到打击的阶段。

    如此一来,陆战队型号的底盘就得重新设计,比如采用收放式地面行走机构与喷水式水上推进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等于重新设计一种底盘。

    因为受前期研制不顺影响,所以直到二零四一年底,陆战队型号的研制工作都还停留在图纸上。

    为了这件事,庞跃龙已经找过牧浩洋好几次。

    用庞跃龙的话来说,在攻打印度的战争中,总不能让陆战队官兵涉水上岸。

    如果不是牧浩洋劝阻,庞跃龙在二零四一年初就将拒绝为“未来地面战平台”提供配套研制经费。

    当时,庞跃龙的想法是另起炉灶。

    只是,真要单干的话,陆战队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划拨给陆战队的军费根本不足以研制出一种全新的两栖战平台。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

    比如在J…31/J…33项目中,晏鹰搏就一直坚持先让J…33量产,而母祁铁则坚持认为应该让J…31先量产。在海军造舰计划中,陆战队也一直要求确保两栖战舰的建造进度,不应该过分偏袒海军。连空军与陆军这两个几乎不沾边的军种,都在低空攻击机项目、战术运输机项目上吵得不可开交。

    牧浩洋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不是副总参谋长,而是和事佬。

    还好,早在十多年前,牧浩洋就习惯了这样的处境。

    如果说二零四一年是装备项目大爆的一年,那么二零四二年,就是各个装备项目大丰收的一年。

    第一个成果就是J…31/J…33项目定型。

    原本计划要到六月底才结束的验收试飞在四月初就全部完成了,沈飞的验收成绩比成飞高了十几分,而且都是在关键技术指标上的得分。牧浩洋没有立即宣布竞标结果,而是委派军方技术专家,对两家制造厂的方案进行技术审核,即确定技术成熟度,以最终确定工程制造的可行度。

    两个月后,技术专家提交了评估报告。

    虽然沈飞方案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在主要技术难题已经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工程可行度只略微低于成飞方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