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5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新德里,戚凯威的部署给了牧浩洋很大的帮助。

    面对几十名印度各地的代表,牧浩洋明确提出,中**队的目的是推翻印度前政权,在印度建立一个能够和平共处的新政权,承诺在战争结束后进行大选,并且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

    当时,牧浩洋还明确提到,绝对不允许任何邦与任何部族闹独立。

    这个时候,戚凯威的部署挥了作用,因为闹独立的不是印度西北地区的省份,而是东北地区的阿萨姆邦。

    说得直接一点,牧浩洋的承诺足以让印度人相信,中国不但不会分割印度,还会保持印度的完整性,并且会打击印度的分裂势力。这样一来,等于拉拢了那些还有所猜疑的印度部族领袖。

    事实上,印度各个部族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的完整性。

    毫无疑问,一个分裂的印度,根本没有成为大国的基础,而对于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的印度来说,分裂肯定无法让人接受。

    安抚了印度部族领袖后,牧浩洋提出了要求,即各个地方临时政府、以及各个部族必须在战争时期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重任,印度的未来属于印度人,中**队不会长期占领印度,因此任何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只会给印度人造成伤害,损失的是印度的利益。

    可以说,牧浩洋在新德里的活动,取得了重大收获。

    四月九日,在各个地方政府代表到达之后,印度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由前新德里市长贾马兰担任临时总理。同时成立的,还有内政部、警察总署、治安部队总司令、公共事务部等几个政府机构。

    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恢复新德里的秩序,修复损坏的公共基础设施。

    对印度民众,特别是新德里的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将电力、自来水、煤气等生活资源将恢复供应,还意味着医院、学校等服务性公共设施将恢复运转,更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能够获得工作机会,也就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当时,印度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批公共项目就需要招募十五万工人。

    这就意味着,将有大约一百万印度人能够获得比配给还要多的生活物资,而这些人产生的消费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事实上,这已经是在战后重建了。

    只是,当时为印度的基础工程买单的不是临时中央政府,而是占领军,支付的也不是现金,而是拿到配给点兑换物资的军用券。当然,这笔账最终还是得由印度当局偿还,只是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

    同样的措施,在占领区内的其他城市也相继开始推广。

    结束战争状况,进行战后重建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工作机会,让受到战争惊吓的平民百姓能够获得谋生方式。不管怎么说,占领军提供的配给,只能维持基本生存,而任何人都有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

    只要能够将这个愿望调动起来,就能使占领区内的印度人看到希望。

    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未来。

    只是,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印度的物资供应远远跟不上消耗,而占领区又远离港口。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物资运送的问题又浮上了水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更多的铁路线,特别是铁路干线,把铁路的运输能力挥出来。

    四月十日,牧浩洋飞到了昆明。

    他没有阻止戚凯威在东线动进攻,只是要求戚凯威调整西线的作战部署,即第十三集团军不再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的作战行动由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第十三集团军则南下扫荡德干高原。

    当时,牧浩洋提出了一个明确目的:尽快攻占孟买。

    虽然孟买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过二千四百万,而大孟买地区的人口总量更是在七千万以上,但是孟买也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拥有一座年吞吐能力过两亿吨的大型商港,还有印度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更重要的是,孟买是印度西海岸地区的铁路、公路与航运枢纽中心。

    如果能够夺取孟买,就能解决海运难题,也能解决铁路运输难题。

    当然,前提是控制从孟买到新德里的几条铁路干线。

    以孟买港的吞吐能力,以及铁路干线的运输能力,足以解决新德里、乃至整个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物资运输问题。

    问题是,要想迅攻占孟买,陆军肯定办不到。

    四月十日的时候,第十三集团军还在斋蒲尔附近,而且主力部队已经在新德里东南的阿里格尔集结,正准备按照戚凯威的部署沿恒河而下,赶在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之前扫荡恒河平原。

    如此一来,最快也要到四月十二日,第十三集团军才能全部转移到斋蒲尔。

    问题是,斋蒲尔离孟买差不多有八百公里,行军里程在一千四百公里以上,期间三分之二的地区在印军控制之中。

    虽然巴军离孟买更近,但是其主要任务是攻占卡奇地区。

    显然,在占领卡奇地区之前,巴军不会进军孟买。

    这样一来,能够调动的就只有之前在肯帕德湾登陆的两个陆战师了。

    可以说,牧浩洋来得非常及时。在戚凯威提出问题之后,他就立即联系了庞跃龙,让两个陆战师留在肯帕德湾附近。

    问题是,这样一来,能够用在恒河河口地区的就只有两个陆战师了。

    只有把登陆战役推迟到四月底,才有可能获得另外两个陆战师。在此之前,庞跃龙手里只有两个可以调动的陆战师。

    面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推迟登陆作战时间。

    当然,用不着等到四月底,只要陆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取得重大胜利,把印军主力吸引了过去,或者站稳了脚跟,陆战队就能在恒河河口地区上岸。按照戚凯威的承诺,大概在四月下旬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可是即便如此,也得考虑为陆军解决后勤保障的难题。

    在跟黄瀚林通了电话,获得了元的授权之后,牧浩洋在四月十日夜间飞往孟买,亲自找到孟加拉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希望孟加拉国能够提前开放港口与铁路线,并且在后勤保障上给予支持。要知道,在此之前,孟加拉国只承诺,在中**队攻占印度东北地区、或者在恒河河口登陆之后,才正式参战。孟加拉国这么做,也主要出于安全考虑,即印度军队很有可能主动攻入孟加拉国境内。

    为此,牧浩洋不得不做出保证,而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保证。

    按照他的承诺,只要孟加拉国开放港口与铁路线,中国就会派遣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部分部队进驻孟加拉国西部与北部地区,建立一道面向印度的战略防线,并且派舰队进入孟加拉湾。

    到此,戚凯威制订的作战计划完全变了样。

    第一百零九章东线开打

    四月十二日,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进驻孟加拉国。

    戚凯威出动的不是空降部队、也不是空中突击部队,而是不大擅长在山区作战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为此,中国空军动用了一百二十架大型运输机与近两百架战术运输机,在当天飞行了近千架次,把机械化步兵师的一万六千多名官兵、数百辆坦克战车、数百门牵引式火炮运往孟加拉国。

    这次空运行动,对中国空军来说绝对是一次考验。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行动中,空军运输机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物资,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投送。

    当然,投送兵力本来就是运输机的主要价值体现。

    通过这次空运,也证明了运输机的价值,特别是大型运输机的战略价值。

    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战略运输机群,中国空军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将一个整编机械化步兵师送到一千多公里之外。从表现出来的空运能力来看,中国空军的兵力投送能力绝对不亚于美国空军。

    当然,在这次空运行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空运24式主战坦克的时候,就不得不拆掉外挂装甲,需要两架大型运输机才能运送一辆完整的主战坦克与一个基数的弹药。又比如,在运送步兵战车时,受货舱的容积限制,一架运输机只能运送一辆,而无法运送两辆,因此只能配搭一些货物,不然就得浪费运输能力。

    这些问题,也为运输机群的展指明了方向。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空军与陆军得加强合作。

    之前,空军与陆军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在展运输机的时候,陆军提出了要求,空军却不见得会采纳。比如在研制大型运输机的时候,24式坦克已经问世,陆军提出新式运输机的载重能力与货舱尺寸必须达到运载一辆整备24式主战坦克的基本水平,而空军则以研制难道过高,没有采纳。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型运输机的载重能力达到了要求,货舱尺寸却偏小。

    作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投送手段,空军的新一代运输机必须考虑陆军装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随着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进驻,孟加拉国也立即兑现了承诺。

    四月十三日,第一支船队进入吉大港,孟加拉国陆军也在当天接管了由吉大港通往锡尔赫特的铁路线。

    这一天,第三陆战师与第十三陆战师攻入了肯帕德湾对岸的巴罗达。

    十四日凌晨,在空军与远程炮兵的支援下,第四十二集团军越过停火线,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攻入印度境内。

    在藏南地区,也就是印度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空中突击部队在四个小时之内就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围困了由印军控制的几座城镇。只是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没有攻击印军,也没有攻打城镇。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战后重建工作得由中国承担,所以戚凯威决定以围困的方式,逼迫印军投降。只要能够顺利攻占印度东北地区的其他几个邦,驻守藏南地区的印军就会不战而降,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需要,让当地居民受到影响。

    必须承认,戚凯威还是有点政治头脑。

    虽然中国一直宣称印度在藏南地区的占领不具有合法性,藏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这里已经被印度占领了八十多年,主要居民不再是原来的藏族同胞,而是从印度内地迁徙而来的印度人。

    根据印度当局公布的数据,到战争爆前,阿鲁纳恰尔邦的三百多万居民中,二百四十多万是印度人,还有部分阿萨姆人,原住民的数量不足十万,而且大多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乡村里面。

    对中**队来说,收复藏南地区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为此,就得妥善解决居民问题。不管是遣返、还是就地安置,都不能制造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引难民潮,中国在外交上就会遇到麻烦。

    为了避免出现难民潮,就不能直接攻打人口集中的城镇,甚至不能扩大交战区域,必须严格限制作战行动。

    如此一来,围困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还好,这也正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拿手好戏。

    正面战场上,第四十二集团军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或者说印军的抵抗根本没有价值。

    与印度西北地区的战斗一样,面对全部用“未来地面战平台”武装起来的中**队,印军不但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甚至没办法守住经营了数十年的战线,只能赶在中**队之前撤退。

    只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

    与西北战场上不同的是,攻占雅鲁藏布江谷地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要扫荡周围山区里的残敌。

    到三天之后,真正的战斗才打响。

    四月十七日,第四十二集团军攻入杰尔拜古里,打开了通往恒河平原的大门,而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也在这一天正式成为主力,开始在印度东北山区里面扫荡残余印军,攻打由印军防御的军事要塞。

    山区里的战斗打得非常艰难,虽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得到了有力的空中支援,还得到了第四十二集团军炮兵部队的支持,但是印军据险防御,给第十五集团军制造了不少麻烦,也使中**队尝到了苦头。

    在攻打科希马的时候,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突击部队在一场战斗中就损失了七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与四架直升机,导致三百多名官兵阵亡,其中一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上的三十七名官兵全部阵亡。仅此一场战斗的伤亡,就过了第十三集团军在印度西北地区作战半个月的伤亡总量。

    从四月二十日开始,戚凯威不得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回过头来收拾残敌。

    当时,他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即让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混编成突击集群,只是规模小得多而已。一个突击集群往往包括一个装甲连、一个机械化步兵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侦察排、一个航空连,后来还增强了一个自行高射炮连。主要是在山区的战斗中,进攻部队往往得面对盘踞在高处的敌人,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的火力仰角都不够高,而迫击炮又没有足够的压制能力,因此高射炮成为了理想的压制火力。

    随着装甲部队到来,战斗情况才有所改善。

    虽然,当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装甲部队的补给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让部队撤到出阵地上补充电能,从而把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让给了印军,然后再次去攻占已经被印军控制的地区。但是,装甲部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空中突击部队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进攻能力。

    此外,装甲部队对印军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攻打科希马的战斗中,空中突击部队连续进攻了三天都没有进展,而装甲部队到来之后,只用了一天就迫使守军缴械投降。当时,印军指挥官承认,他们根本没有信心战胜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

    在东北地区的战况有所改善后,戚凯威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继续向西推进。

    四月二十三日,第四十二集团军从杰尔拜古里出,沿铁路线前进,在当天下午就到达了布尔尼亚郊外。

    虽然情报显示,印军在这里部署了十个师的重兵,但是在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时,根本没有遇到抵抗。占领布尔尼亚后,戚凯威才得知,印军只是用一些民兵冒充了主力部队。

    在此之前,印军主力就退往加尔各答了。

    显然,印军的战略是死守加尔各答。

    二十四日,戚凯威收到了最新情报,印军不但增强了加尔各答的防御,还在兰契部署了重兵。

    这下,印军的企图就很明显了。

    在中国陆战队的威胁下,印军显然不会指望把中国陆军挡在东北地区,而且非常清楚中国陆军会沿着东部海岸线南下,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的方式攻占印度半岛,因此印军只能退守加尔各答,才有希望守住东部战线。问题是,加尔各答是滨海城市,根本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防守,而且中国陆军在进入恒河平原之后,完全可以绕过加尔各答,从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南下,因此在死守加尔各答的时候,印军还得守住兰契,挡住中国陆军的前进道路,把中**队挡在高原之外。

    这下,陆战队参战就很有必要了。

    按照戚凯威的要求,牧浩洋在四月二十五日联系了庞跃龙,要求陆战队最迟得在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