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说,类似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只是,魏成龙没有让部队停止进攻,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第一百六十九章乱战
第一百六十九章乱战
第一百六十九章乱战
已经无法考证是哪个参谋出的主意,十二月三日发动的进攻,被称为“暴风雪”。
这也确实是一场暴风雪。
如果说前面七天,是大自然刮起的暴风雪,那么从十二月三日开始,就是队制造的“暴风雪”,一场针对六百多万美俄联军、持续了数个月,横扫了整个乌拉尔地区的暴风雪。
当时,没有想到,队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战略进攻。
要知道,最恶劣的天气刚刚过去,并不意味着天气已经转好。十二月三日,乌拉尔南部地区的平均气温依然在零下四十度左右,局部地区达到了零下五十度,而且平均风速在六级以上。
在任何一名将领看来,这都不是发动进攻的好时候。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进攻当天,中国炮兵的作战效率就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主要是过大的风速严峻影响了远程电磁炮的打击精度。此外,过厚的积雪,也对炮弹产生了影响。在打向阿克托别的炮弹中有百分之二十没有爆炸。主要就是积雪过厚,导致安装了炮弹上的高度引信失灵。即便采用碰炸引信的炮弹没有遭到太大影响,因为积雪下的地面完全冻结,比岩石还要坚硬,可是炮击效果也大打折扣。
前三天,队的进展都不是很理想。
大部分时候,只有装备了极地型地面战平台的侦察部队能够作战,而主力部队只是在冰天雪地里向前推进。更要命的是,为了赶在日落前扎营,及时搭建好营房,主力部队每天的推进距离不会超过二十公里。
以二十一世纪中叶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推进速度简直就是龟爬。
所幸的是,驻扎在前沿战线上的俄军的处境愈加蹩脚。恶劣的天气,使得绝大部分俄军主战装备都无法使用。更重要的是,已经吃够了苦头的俄军官兵根本无心应战,也没有能力作战。
三天下来,队没有推进多远,反而收了不少战俘,几乎都是侦察部队的功劳。
比如,十二月五日,挺进到阿克托别的第一三八集团军的一支连级侦察部队,就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俘虏了一个整建制的俄军步兵团,大约两千名俄军官兵非常自觉的放下了被冻住了的枪支。
第二天,第一三九集团军的一个侦察营,以至整建制的俘虏了一个俄军步兵师。
只是,该师在投降的时候,只剩下了不到六千名官兵,另外三千多名官兵都在过去几天的严寒中被冻死、或者冻伤后去了后方的战地医院。留下来的六千名俄军官兵,也只剩下了当天的口粮,而且烧光了一切能烧的东西。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队晚来两天,这些俄军官兵都会被冻死。
这样的情况,明显超出了戚凯威与魏成龙的预料。
到十二月五日,队收留的战俘就超过了二十万人,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又冷又饿的俄军官兵。
如何处理这么多的战俘?
当天晚上,魏成龙不得不下令让部队停止前进,然后出动第二梯队,先把收留的战俘送回后方的集中营。
结果,十二月六日,天气奇观般的好转了。
所幸的是,前线部队早就有所准备,而且魏成龙也拿到了专家提供的天气预报,不然不会让第二梯队去押送战俘。
当天下午,第一三八集团军攻占了阿克托别,战俘名单上又增添了十五万人。
投降的依然是俄军,而且依然是又冷又饿的俄军官兵。
虽然天气好转,俄军能够使用主战装备,至少枪支不会被冻住无法使用,但是俄军已经没有了战斗的勇气,因为持续了十天的严寒,已经耗光了他们的生存物资,后方又无法把物资送上前线。
对俄军官兵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严寒。
面对不用为保暖与肚皮忧愁的人,俄军官兵除非想在冰天雪地里自生自灭,不然就只能投降。
要知道,如果俄军不投降,第一三八集团军就不会进入阿克托别。
对付负隅顽抗的俄军,最好的办法就是包围封锁。这一招,在随后的战斗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以阿克托别的守军来说,只需围困持续一周,恐怕就会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要知道,严寒只是减弱了,十二月六日的平均气温仍然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夜间的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三十五度。俄军已经耗光了给养,以至拆掉了木制结构的民房,以便获得取暖用的木材。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下,没有食物供应,就算是最耐寒的俄罗斯人,也就只能坚持两到三天。
现实上,严寒帮了队大忙。
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些客观上的问题。比如在推进的时候,前线部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用于作战,其他的官兵都在做另外一件事:把物资送到前线去。也就是说,前线部队的主要任务,成了后勤保障。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严寒导致空运几乎瘫痪。
当时,只有通过道路向前线运送物资,而前线部队又没有配备足够多的运输车辆,也就只能拿地面战平台来运送物资。
现实证明,地面战平台本身就是不错的运输工具。
比如,一辆多用途平台能够在载员舱内运载五吨物资,还能在车体上以外挂的方式运载十吨物资。因为换上了适合在雪原作战的软质宽履带,所以在装载了十五吨物资后,多用途平台的通过能力依然超过了轮式车辆,以至能够离开公路,把物资送到一些公路没有到达的战场上去。返回的时候,多用途平台还能够运送战俘。即在关闭了乘员舱与载员舱之间的通道之后,能在载员舱里塞近十名、以至十二名战俘,而且不用安排押送人员,战俘在密闭的舱室里想造反都不可能。
当时,对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保证前线进攻部队的步调一致。
能够说,这是一个让各级指挥官都伤透了脑筋的严峻问题。
主要就是,哈萨克斯坦的西北地区本来就比较偏远,除了阿克劳、乌拉尔与阿克托别这三座大城市之外,其余的都是小城镇,而且在阿克托别州,很多小城镇的间隔距离在一百公里以上。
要知道,这是队进攻的主要方向,也是当时的主战场。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在白茫茫一片的雪原上,前进的部队很容易迷失方向,当时又没有卫星导航系统,而且时不时刮过来的暴风雪让指南针都成了摆设。至于无线电定位,更是靠不住,因为暴风雪对无线电信号产生了严峻干扰。
结果就是,很多部队根本就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前进,只能蒙着头往前推进。
有的时候,以至是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去。
当然,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就层出不穷了。
比如,十二月七日,第一三九集团军的一支突击集群蒙着头往西走了大半天,停下来的时候才发觉附近有俄军的防御阵地,随即就发起进攻,等到歼灭了俄军,才发觉他们已经到了离伏尔加河不到两百公里的乌伊尔,而且被他们击溃的是俄军第三近卫装甲师,被他们占领的是该师的师部也就是说,该部队比原定计划多向西前进了差不多两百公里,而且不知不觉的突破了俄军的三道防线,附近至少有八个俄军师,而且离他们最近的一支俄军装甲部队就在北面不到十公里处。所幸的是,突击集群的指挥官非常沉着冷静,在下令炸毁了俄军师部之后,就地释放了上千名战俘,然后带着一百多名俄军军官撤了回来,在当天晚上与另外一支部队会合。
只是,并非所有部队都有这么好的运气。
十二月八日,一支负责向前线运送物资的突击集群就迷失了方向,结果向西多走了一百多公里,一头钻进了由俄军四个师守卫的防线,其中还一个俄军近卫装甲师,在新纳杰日金卡附近与俄军激战。幸亏这是一支突击集群,而不是后勤运输部队,有数十辆反装甲平台与上百辆多用途平台,而且除了没有让步兵随行之外,其他都是作战配制,照顾了足够充足的弹药。更重要的是,当时运送的物资中,有几十桶润滑油。在被俄军围困之后,该突击集群的指挥官一面组织防御,一面呼叫后方支援。因为电台无法正常工作,所以指挥官下令点燃了润滑油,以最原始的方式向附近的友军求援。其实,当时离他们最近的友军差不多在两百公里之外,根本看不到润滑油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所幸的是,正好有一架空军的侦察机从战场上空飞过,红外照相机拍下了火源。按照哪里有战斗就去哪里的原则,第一三八集团军在当天傍晚派了两支突击集群过去一探究竟,并且在晚上与被围部队会合,把受困已达十四个小时的友军救了回来。撤离的时候,这支突击集群抛弃了运载的所有物资,有一百多名官兵在战斗中阵亡。
能够说,类似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只是,魏成龙没有让部队停止进攻,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第一百六十九章乱战
第一百六十九章乱战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一百七十章 崩溃
第一百七十章崩溃
能够说,十二月前二十天,大陆战场上的局势非常混乱。大文学
队的指挥官不知道前方的部队打到哪了,俄军指挥官也不知道防线在哪,双方以至不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办。
比如,在十二月十日,魏成龙就给第一三八与第一三九集团军司令官下了命令,让他们把指挥权下放给各突击集群指挥官,只给各突击集群安排推进目标,让前线指挥官来决定该怎么打。
当然,绝对不是胡乱打一通就了事。
因为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即不可能集中兵力扯开俄军的防线,而且就算扯开了俄军的防线也很难纵深突击,所以在进攻的时候,突击集群的指挥官必须注意一点,即随时与邻近的部队保持联系。
也就是说,队基本上是平行着向前推进。
能够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任何大纵深突击都有可能导致前后部队断挡。
当时,布鲁希洛夫也向前线部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即让前线指挥官决定怎么打。
对俄军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无法形成统一战线的情况下,前线部队就只能各自为战。
如此一来,战斗胜负主要就看前线军官,特别是战地军官的才能了。
明显,这不是队的弱项。
要知道,到大战迸发的时候,中国陆军中的基层军官,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参加过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到二零五三年底,基层军官的参战比例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大部分都是从大陆战场上的几个集团军里提拔起来的,主要来自五个主力集团军。在发动战略进攻前的几个月,戚凯威还特地成立了一个军官培训学校,让那些有资格成为基层军官的士兵接受培训,然后把他们晋升为军官。至于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大多被戚凯威留在了后方,或者派往其他战场。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而且是从基层做起的军官,戚凯威非常清楚,有才能的士兵绝对比呆子有用,而且这些士兵在晋升为军官之后返回原部队,有更好的人缘基础。
破格提拔士兵为军官,能够说是中国陆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一大特色。
要知道,直到战争结束,美军都坚持使用军校培养的军官,只提拔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士官,很少让士兵间接成为军官。
当然,这也与中美两军的体制不同。
美军是“军官与士官”双晋升体制,军官与士官有着极为明确的任务分工,一支部队的灵魂是军士长,而不是军官。在中国陆军中,士官主要是技能型军人,没有军士长,军官就是军队的灵魂。
能够说,这种混战的场面,对队较为有利。
只是,有一个问题一直无法得处理,即在无法突破俄军防线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大规模歼灭俄军有生力量。
虽然打到十二月十日的时候,队收留的战俘已经超过五十万,但是仅占俄军前线兵力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两百多万俄军没有被消灭,而且这些俄军正在稳步向西撤离。
把俄军赶出哈萨克斯坦,绝对不是戚凯威想要的结果。
在他的计划中,至少要在哈萨克斯坦打一场决定性的歼灭战,阻止俄军主力撤离到伏尔加河西岸。
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算把俄军赶出了哈萨克斯坦,也算不上胜利。
要知道,这将意味着,在进军伏尔加河西岸的时候,队将遇到更大的阻力,以至得因而推迟进攻行动。
问题是,当时根本没有较好的处理办法。
到了十二月十一日,戚凯威与魏成龙都不得不考虑,是不是应该停止进攻,等到恶劣天气过去之后再继续前进。
当时,队差不多已经控制了乌拉尔河东岸地区,虽然还没有到达乌拉尔河,但是只需继续推进,俄军就会撤离到乌拉尔河西岸。大文学更重要的是,此时乌拉尔河已经封冻,俄军能够非常方便的撤离。
所幸的是,遇到麻烦的不仅仅是队。
现实上,在十二月七日,布鲁希洛夫就在考虑,要不要把部队撤离到乌拉尔河西岸,然后通过炸碎乌拉尔河冰盖,来阻止队。
只是,他没有立即付诸行动,因为俄罗斯总统在十二月四日就要求前线部队死守。
明显,这是政治影响军事的典型案例。
不管有没有暴风雪,俄军守住乌拉尔河东岸的把握都非常苍茫,布鲁希洛夫早就制订了沿乌拉尔河布防的作战计划。可是在政治上,这却行不通,因为撤离到乌拉尔河西岸,意味着美军将投入战斗,而美军司令官诺日罗夫上将早就表示,美军要到二零五四年才能投入战斗,因而俄军必须在乌拉尔河东岸坚守一个月。不管是尊重盟友、还是为了博得美国更有力的支持,俄罗斯总统支持诺日罗夫,要求布鲁希洛夫在乌拉尔河东岸死守,绝对不能在新年之前撤离。
现实上,关键就在诺日罗夫与布鲁希洛夫之间。
在洛布鲁克遇难后,马歇尔挑选了有俄罗斯血统的诺日罗夫出任美军总司令,并且同时晋升他为陆军上将。马歇尔此举,也主要是为了处理美俄军事合作的问题,终究一个能说俄语的美军将领能博得俄军的好感。
当然,诺日罗夫确实有一些才能,至少在到达莫斯科之后,立即就成了俄罗斯总统最信任的人。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谁来担任美俄联军总司令?
如果不是俄军高层坚定反对,俄罗斯总统很有可能任命诺日罗夫为总司令。
问题是,虽然布鲁希洛夫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但是他与诺日罗夫的矛盾也上升成为了俄军与美军的矛盾。
当时,布鲁希洛夫希望美军能够加强俄军的防线。
如此一来,就得让美军分批投入战斗,即分散到各个战场上去。
明显,诺日罗夫不肯这么做,连马歇尔都不答应,而是坚持认为,美军应该在某一个战场上作战,并且成为绝对的主力。至于把美军一个师一个师的派往战场,诺日罗夫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