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7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就算只有几百克反物质,被引爆也会产生波及全球的巨大灾难。

    根据中国官方披露的资料,批准使用反物质炸弹的就是卢卡斯,而建议使用反物质炸弹的是马歇尔。

    有趣的是,卢卡斯肯定不知道,如果“末日计划”没有缩水,顺利实施所产生的后果。

    当时,马歇尔也肯定不清楚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根据两人在战争法庭上做的辩论,美国实施的“Z计划”的目的是击败中国,以及阻止中国成为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符合最基本的交战原则,并没有危害到其他国家,因此不构成战争罪行。

    当然,两人提到的“Z计划”,主要指“Z13项目”,即病毒类基因武器。

    最后,两人也因此被法庭以反人类罪、战争罪,判处死刑。

    当然,这些都是后事了。

    在七月十日,发生的两件事情,给牧浩洋制造了比较大的麻烦,主要就是美军竟然还有能力轰炸中国本土

    虽然轰炸导致的伤亡与损失并不大,所有美军轰炸机都被击落,但是黄瀚林还在第一时间把牧浩洋叫了过去。这次,黄瀚林没有询问实际情况,而是指责了牧浩洋,认为军事打击不够彻底,是美军有能力进行反击的根本原因。

    结果就是,牧浩洋不得不考虑进行彻底的军事打击。

    第二百六十五章末日计划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六十六章 门槛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六十六章门槛

    如何对美国进行彻底的军事打击?

    继续进行战略轰炸是肯定的,发动地面进攻也是肯定的,可是这两种手段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大文学**()

    到这时,牧浩洋能够选择的,都是一些极端手段。

    不可否认,在大战期间,中国也有类似与“Z计划”的极端军事项目,而且很多军事项目比美国还要极端。

    别的不说,在大战爆发后,中国就开始着手恢复核力量。

    这也可以理解,在大战初期,中国的处境极为凶险,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线,只要美军攻占了冲绳岛,中国就将彻底丧失反败为胜的机会,并且在遭受一到两年的战略轰炸后,被迫承认战败。在最初的两个多月里,也就是在二零五二年期间,中国甚至已经到了战败的边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研制毁灭性武器才是怪事。

    毫无疑问,核武器是最容易获得的毁灭性武器。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二零五三年中期,中国就完成了核弹头、以及运载工具的开发与生产工作。

    当时,中国也遇到了与美国同样的问题,即无法在短期内生产出足够多的核原料。

    只是,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与美国不同,不是为了共同毁灭,而是把核武器当成一种扭转战局的手段。也就是说,中国不需要太多的核弹头,只需要几枚,就能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改变战争走向。

    这样一来,核武器就变成了战术武器。

    可以相信,在二零五三年底,中国已经生产出了足够多的武器级铀,而且很有可能已经组装了几枚核弹头。另外,中国很有可能已经改装了几枚大型运载火箭,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用核弹头打击美国本土。

    所幸的是,到二零五三年底,战局已经变得对中国有利了。大文学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战局没有逆转,中国在二零五三年底、或者二零五四年初用核武器打击美国本土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么,到了二零五六年下半年,牧浩洋手里肯定有几枚核弹头。

    只是,核武器并非牧浩洋的唯一选择。

    当时,中国肯定有其他毁灭性武器,比如针对美国研制的基因武器,甚至包括反物质武器。

    要知道,中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就生产出了十公斤反物质,就算在大战爆发后才启动反物质生产工作,到二零五六年的时候,也生产出了足够多的反物质,也就有能力彻底摧毁美国。

    当然,中**队不会让所有反物质在同一地点引爆,而会把反物质制成较小的炸弹。

    说白了,就是把反物质武器当成升级版的核武器使用,每一枚反物质炸弹的威力都控制在百万吨级左右,确保能够摧毁一座大城市就足够了。至于集中使用,牧浩洋肯定没有考虑过。

    别忘了,全球自然灾害,已经让牧浩洋见识了反物质武器的威力。

    问题是,使用这些毁灭性武器,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

    显然,这个目的不是让美国投降,而是实现战后利益。

    所幸的是,在牧浩洋感到左右为难的时候,黄瀚林改变了主意,给他重新下达了一道指示,即军方的任务是尽快迫使美国投降,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战场上使用一些具有**性意义的武器。

    到此,牧浩洋才松了口气。

    不管怎么说,他不用为一下毁灭数百万人、甚至数千万人而承担压力了。

    问题是,什么才是**性武器?

    在牧浩洋手里,可供选择的,就有由反重力场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式武器了。大文学

    毫无疑问,牧浩洋的选择并不少。

    当时,军方有数十个与反重力场技术有关的武器项目,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战略性质的毁灭性武器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方发展毁灭性武器项目,不是为了击败美国,而是在为战后的世界格局做准备。至少,欧洲联邦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威胁,而正在谋求统一的阿拉伯世界也是一个潜在威胁,还有拉美国家的统一运动,非洲大陆上的解放运动等等,都对中国的战后利益构成了挑战。军队的职责就是捍卫国家利益,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最好的办法了。

    为此,中**队就得掌握最先进的军事技术,而且拥有一举毁灭对手的能力,从而让那些心怀不轨的潜在对手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得有所顾虑,从而放弃挑衅中国的想法,不再与中国对着干。

    支持这些项目的,正是牧浩洋。

    至于反重力场技术在战术武器项目上的应用,最多也就算得上是锦上添花。

    在众多毁灭性武器项目上,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零重力武器。

    事实上,这也是最简单的毁灭性武器。其主要作用方式,就是在攻击区域制造出零重力场环境。

    这会有什么结果?

    如果战场是一座城市,将意味着这座城市里的所有活动物体都将离开地面,而在零重力场环境小时之后,又都会跌落到地上。要是人的话,肯定死定了,即便是其他物体,也会摔得粉碎。

    毫无疑问,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防御这种武器。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在目标上空的近地轨道上,部署一颗巨大的人造卫星,在需要的时候展开卫星上的重力场屏蔽挡板,使正下方的重力场消失,随后收起重力场屏蔽挡板,使重力场恢复。

    显然,在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

    到二零五六年七月,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而且军方投资制造的第一颗反重力场卫星也已制造完毕。

    事实上,这只是一颗试验性质的卫星,只能在几百平方米内制造出零重力场。

    所幸的是,这已足够了,因为牧浩洋要做的,只是警告美国当局,让美国当局尽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为此,就只需要把白宫设为打击目标。

    七月十四日,牧浩洋飞往南海,登上了那座设置在赤道线上的卫星发射平台。

    在此前一天,反重力场卫星就被送了过来。

    事实上,这是两颗卫星,需要进行两次发射。主要就是,该卫星由小型可控聚变核反应堆提供电能,导致质量过大,无法集成到一颗卫星里面,也无法用一枚发射能力为五十吨的运载火箭发射。

    当时,依靠反重力场技术制成的航天飞机还没问世呢。

    按照计划,两枚火箭需要以间隔半小时的时间发射升空,卫星将在已经清理出来的近地轨道上空组装,在绕地第二十一圈的时候,就会从华盛顿上空通过,到时候就可以检验零重力场武器的性能了。

    只是,来到发射平台上,牧浩洋才发现有四枚超级火箭。

    工程师给出的解释是,另外两枚超级火箭是备用的。

    显然,牧浩洋才不会相信这样的鬼话,因为前面的一百多次发射全部成功,没有一次发射失败。再说了,卫星就只有一套,如果发射失败了,就算有备用火箭,也没有备用卫星可供发射。

    见到随后赶来的陆雯,牧浩洋才意识到,这次要发射的绝对不是反重力场卫星。

    当天晚上,牧浩洋才知道,陆雯管理的科研部门,将利用这次机会,顺带发射一组技术试验卫星。

    准确的说,是一架分成了两个模块的宇宙飞船。

    牧浩洋并不知道,他正站在人类历史的分水岭上。

    前面已经提到,在反重力场技术成熟之后,陆雯通过牧浩洋,从军方手里获得了一笔额外的科研经费,对反重力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前沿探索。名义上,这是在为今后的技术发展探明方向。实际上,还是以应用为目的。

    当时,中国在反重力场技术领域,最缺乏的就是理论基础。

    这一点,就像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家一样,在发现了大量放射性元素之后,却缺乏足够的理论。直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物理学家才把物质是放射性与原子核裂变联系到一起,并且由此制造出了原子弹。

    现在的物理学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在大量实验发现的背后,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持,所以发展方向显得扑朔迷离,走错路是很正常的事。

    问题是,就算经常走错路,也是没办法的事。

    说得简单一些,只有出现了正确的理论,物理学才会出现飞跃。

    在出现正确理论之前,科学家只能继续积累实验发现,也就得展开更加广泛的应用性研究。

    所幸的是,缺乏理论的不仅仅是中国。

    事实上,在这个崭新的物理学领域,中国在各方面都处于前列,如果说中国物理学家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那么其他国家在该领域就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甚至谈不上实验发现。

    当时,中国物理学家在该领域有了一个全新的发现。

    这个发现,在很大的程度上证明了之前提出的一个理论,即重力场就是空间,两者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

    事实上,直到这个时候,也没有一名物理学家认识到,他们的发现很快就将把人类带到一个全新的文明层面上。也正是这个发现,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的宇航事业,并且发现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单。

    现在,人类就站在这道门槛上。

    第二百六十六章门槛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六十七章 文明的飞跃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六十七章文明的飞跃

    这个发现就是,屏蔽重力场之后,物体获得的加速度与重力场的减弱程度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关系。大文学**()

    在这个实验发现的基础上,一个年轻的物理学家发表了一个公式,详细阐述了重力场强度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有趣的是,这个物理学家的妻子也是一名数学家,而且大部分数学运算工作都是由其妻子完成的。

    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公式的正确性。

    原因很简单,公式太简单了,物体的加速度与重力场是三次方的关系,而公式的极限值就是光速。说得简单一点,在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之后,就算某个方向上的重力场关系完全消息,物体也无法获得加速度,因此也就无法突破光速。事实上,这已经把重力场的力学公式与广义相对论合并到了一起。

    当时,陆雯立即认识到了这个简单公式的重大价值。

    要知道,质能公式也非常简单。

    问题就是,重力场的力学公式具有质能公式那么重大的意义吗?

    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实验进行证明。

    陆雯抓住了这次机会,组织进行实验。这次实验,正要与牧浩洋决定发射反重力场卫星撞车。说得准确一点,是要借助发射反重力场卫星做掩护,毕竟陆雯所从事的科研工作都是绝密性质的。

    也就是说,即便被外界发现了,也可以说发射的是反重力场卫星。

    实验的载体是一艘两段式宇宙飞船,实验被命名为“深空”,意思是向外围宇宙空间发射宇宙飞船。

    当然,实验用的宇宙非常非常独特。

    这艘宇宙飞船有两个部分,一是个推进器部分、一个是能源部分。大文学分别发射升空后,两部分将在近地轨道上对接,然后测试反重力场系统在各个速度短的加速度,以证明重力场力学公式是否正确。为此,飞船上还有一套完整的加速度测试仪,以及用来更地面实验中心通信的通讯系统。

    显然,这是一颗非常简单的卫星。

    事实上,这也是一颗非常不简单的卫星。

    在能源部分,是一台最大输出功率高达一千五百兆瓦的可控聚变核反应堆,其输出的能量能够驱动一艘十五万吨级的超级航母以四十五节的速度持续航行,或者是把一艘重达五万吨的空中母舰送到万米高空、并且使其以每小时一千公里的速度飞行、多余的电能还能为母舰上的电子设备供电。难能可贵的是,反应堆的整体质量为三十吨,因此加上控制系统与飞船的框架体结构,总质量不到五十吨,正好在超级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之内。因为测试的是加速度,所以飞船的结构强度非常大,采用的都是轻质高强度合金与复合材料,比一般航空用材料高级得多。

    关键在推进器部分。该部分的核心,就是重达三十吨,重叠数十层的重力场屏蔽板。按照理论计算,当这些重力场屏蔽板全部开始工作的时候,能把某个方向上的重力场削弱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此使相反方向上的重力场完全作用上飞船上,最大限度的接近于取得逼真实验数据的程度。

    当然,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谁的心里都没底。

    在理论上,这艘飞船能在一秒钟之内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即飞离地月系的速度,在两秒钟之内超过第三宇宙速度,即飞出太阳系的速度,只需要大约一个小时,就能加速到光速的十分之一。

    当然,这只是理论计算结果。

    同样从理论上讲,即按照广义相对论,能源系统所输出的能量,根本不可能把飞船加速到光速的十分之一,最多只能使飞船达到每秒三千公里,也就是光速的百分之一左右,然后就将停止加速。

    问题是,广义相对论一定是正确的吗?

    或者说,广义相对论是否存在缺陷?

    这些,多是未解的问题,也都是这次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文学

    当然,发射宇宙飞船是一回事,地面观测更加重要。

    只有收集到了足够多的数据,这次实验才有意义。为此,陆雯不但在国内安置了十多个观测站,还从海军那里借用了十多艘大型遥感船在远洋上进行观测,甚至动用了几颗军事通信卫星。

    反正,陆雯能搞到的资源,都被利用了起来。

    有趣的是,陆雯没有去找牧浩洋,而是直接找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