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7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这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负责的也不是队,而是按照黄瀚林在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做出的安排,由各个盟国分区占领,并且各自承担占领区内的管理工作,负责进行战后重建。

    到这个时候,牧浩洋与美国的事情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

    当时,牧浩洋需要考虑的,正是划分占领区的问题。

    黄瀚林只许诺进行分区占领,而提出按照州来划分,并且根据各个盟国的国情,来安排占领区的还是牧浩洋。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降低对美国社会体制的破坏,同时也能大大简化占领工作。

    当然,绝对不是把占领区分出去就行了。

    要知道,按照牧浩洋的划分,美国的沿海地区几乎都由队占领,特别是在西海岸地区与墨西哥湾地区,另外北部靠近加拿大、以及南部靠近墨西哥的几个州,也是中国的占领区。也就是说,其他国家的占领区,基本上都在美国腹地,需要借助中国占领区的港口与铁路,向内地运送物资。

    这样一来,就存在了协调上的问题。

    当然,牧浩洋这么安排,主要就是避免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美国单独采取行动,从而在美国搞分裂活动。

    在划分占领区之前,牧浩洋还要做一件事:成立临时政府。

    这件事,原本应该由中国政府、至少是外交部出面,但是杜小蕾觉得,让占领军组建临时政府愈加合适,因为这能够看成是军事行为,而不是外交行为,也就不用跟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沟通。

    牧浩洋原本想亲身负责这件事,最后还是决定交给司马文正去做。

    原因很简单,司马文正是占领军司令,因而在占领区内建立临时政府是他的职责,由他出面更能表明是军事行为。当然,这也对今后任命司马文正为驻美盟军司令有协助,而这个位置至关重要。

    相对而言,处理美国的事情还不算太麻烦。

    不管怎么说,美国已经投降,绝大部分美军都接受了战败的现实,战后的相关工作早就计划好了。

    当时,牧浩洋需要亲身处理的最大的问题,来自队内部,即如何妥善安置近两千万军人。

    第二百七十章投降

    第二百七十章投降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七十一章 复员大潮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七十一章复员大潮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资料,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总共征召了一千八百六十七万四千七百五十九名官兵,阵亡、失踪与被俘七十八万六千四百三十二人,因伤残退役的有二百三十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五人,因而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现役巨人总数为一千六百五十二万零八百六十二人。大文学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八万六千四百二十七名民兵、志愿人员等由军方间接指挥的准军事人员。

    也就是说,当时队的规模超过了两千万。

    如何妥善安置这些人,将决定中国能否顺利进入到和平时期。

    八月一日,也就是传出美国投降消息的当天,就有近十万名军人申请退役,还有大约五十万军人准备申请退役。

    战争结束了,绝大部分军人的唯一出路就是退役。

    早在二零五六年初,牧浩洋就拟定了一份关于战后的军备方案,准备把常备兵力削减到两百万以内。按照他的设想,大战结束后,陆军、海军与空军的兵力均在四十万以内,陆战队削减到二十万,天兵(后来为天军)则增加到二十万,再加上总参谋部等机构的大约三十万文职军人,总计一百九十万。

    这意味着,把准军事人员算上,将有百分之九十多的军人得退役。

    问题是,牧浩洋提交的方案没有得到黄瀚林的批准,而是让黄瀚林觉得,保留一百九十万军人依然太多了。

    按照黄瀚林的设想,战后的军队规模得控制在一百四十万以内。

    怎么个控制法,黄瀚林却没有说出来,而是让牧浩洋去想办法。

    明显,这是在为难牧浩洋。

    后来,牧浩洋辞去战争部长职务,就与此事有关,因为他不可能在照顾军队利益的情况下,完成黄瀚林下达的任务。大文学

    要知道,千万不要小看这五十万兵力。

    就算陆海空各削减十万,裁减十万文职军人,再让陆战队与天兵各减五万,也不大可能实现。

    原因很简单,军力规模所小,就一定符合国家利益吗?

    要知道,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十万陆军绝对太少了,即便采用本土防御战略也需要五十万陆军。更重要的是,战后的队不再是一支本土防御军队,也不再是一支只能在本土附近作战的军队,而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化军队,必须具备全球作战能力,还得控制上百座海外军事基地。能够说,陆军就算保持五十万,也显得太少,因为这意味着留在本土的陆军不会超过二十万。

    至于海军,情况也差不多。削减到五十万,才能保证至少十二支的航母战斗群,而裁减到四十万,就要砍掉三支航母战斗群。在牧浩洋看来,保证中国海军全球存在、全球活动的底线就是十二支航母战斗群。如果要想在此基础至少,确保能够在任何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取胜,至少还得增加三支航母战斗群。也就是说,海军的合理兵力是六十万,而不是牧浩洋计划的五十万。

    当然,空军、陆战队与天兵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以至能够说,就连削减文职军人也不太容易,终究一支军队有很多需要文职人员处理的事务。

    到最后,黄瀚林也承认,过分削减军队是错误的行为。

    两年后,队的兵力不是一百四十万、也不是一百九十万,而是二百四十五万,比牧浩洋要求的还多了五十五万。

    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黄瀚林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要求牧浩洋把军队规模削减到一百四十万,并不是真的想这么做,而是想借此机会挤走牧浩洋,让这个不可取代的军事统帅离开军队,以确保其政治地位不受影响。

    毫无疑问,肯定存在这样的可能。

    只是,黄瀚林肯定不会明目张胆的做,而是会给牧浩洋制造一些难题,让牧浩洋主动辞职,然后再在一个恰当的时候,调整军事方针。大文学

    结果就是,大战结束一年之后,随着欧洲联邦发动统一战争,黄瀚林采纳了由参谋长会议主席魏成龙提出的建议,把军队规模扩充到二百四十五万,以应对新的要挟,巩固中国在全球范畴内的影响力。

    所幸的是,黄瀚林没有完全贬低牧浩洋。

    在牧浩洋辞职之前,黄瀚林亲身授予他“大元帅”军衔,以表彰他在战争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牧浩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元帅。

    不管怎么说,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安置上千万军人,绝对是一件天大的麻烦事。

    所幸的是,在战争期间,牧浩洋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并且出**了一些政策,便于在战后让军人复员。

    最主要的政策,就是“战场轮换制”。

    按照这套制度,每一名军人都有一个相应的部署时间表,只需达到了规定的作战部署时间就能申请退役。

    当然,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制度,即分了军兵种、又分了军衔,还与官兵能否负伤、能否获得嘉奖有关。

    比如,在陆军中,上士以下的士兵的战场部署时间为七百二十天,只需达到,就能够向陆军司令部申请退役,而且都能得到批准,除非官兵自愿延长服役期,不然都将在达到标准后返回后方。如果在作战中负伤,且伤情得到评定,将按照受伤的严峻情况,相对的减少战场部署时间,为此陆军制订了一套极为细致的伤情评定标准,把伤势分成了十二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对应的减免期。如果在作战中表现勇猛,获得了嘉奖,也能够根据对应的细则减少战场部署时间。有减免,也就有延长,而导致战场部署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就是在后方的休整时间。

    相对而言,军官的战场部署时间比士兵长得多。

    此外,海军、空军与陆战队都有各自的标准,而且会在新兵加入的那一天,就明确告知细致情况。

    结果就是,很多新兵都在数着天数过日子。

    这项政策,实际上就是为战后让军人复员准备的。

    根据方统计,百分之六十四的陆军官兵、百分之八十七的海军官兵、百分之八十三的空军官兵与百分之七十二的陆战队官兵都在达到战场部署时间之后,主动要求延长服役时间。

    明显,这些官兵在战争退役之后,都是首批遣散对象。

    八月初,牧浩洋就在战争部下设立了“军人退役复员办公室”,特地处理与军人退役有关的事情。

    后来,经该办公室处理的退役军人就有一千三百多万。

    当然,让一千多万军人退役,绝对不可能在一天内办到,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好几年。

    从本质上讲,让军人退役的关键,就是能够让他们返回社会,适应社会环境。

    要知道,军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很多职业军人根本无法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别的不说,让牧浩洋退役的话,他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以至不知道该怎么消磨每天的二十四个小时。

    如此一来,处理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所幸的是,大战结束之后,百业待兴,需要大量从业劳动者,而受过严格纪律锻炼的军人绝对是理想的劳动者。

    只是,很多军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所必须的技能。

    为此,牧浩洋在二零五六年初就筹建了“退役军人再就业培训学校”,特地为退役军人提供职业培训。除此之外,现役军人有机会在服役期间攻读各种学位,而且很大一部分学费由军队承担。

    有趣的是,当时在现役军人中,获得学士学位比例最高的是潜艇兵。

    根据战后统计,在大战期间,有百分之二十三的潜艇兵通过远程进修,拿到了学士以上学位。

    也许,这与潜艇兵的特殊作战环境有关。

    除了协助军人掌握再就业的技能之外,牧浩洋还利用个人影响力,努力说服国内企业优先聘用退役军人。

    所幸的是,大部分企业确实在优先录用退役军人。

    另外,为退役军人提供社会保障也非常关键。

    在这个问题上,牧浩洋主要采用两个办法。服役时间在三年以内的,军队将根据实际服役时间、作战表现、军衔、能否负伤、能否获得嘉奖等条件,给予一次性退役保障金。对于服役时间在三年以上的退役军人,军方则根据其实际情况,即前面提到的参考条件,为其交纳社会保险。

    能够说,妥善安顿一千多万退役军人,关系到了国家与社会的稳定。

    在战争结束之后,牧浩洋为退役军人所做的事情,不比在大战期间为军队、为国家做的贡献差。

    没有他,一千多万退役军人就不可能在战后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由黄瀚林提出,由牧浩洋实施的战略计划,即协助各个国家进行战后重建的计划。

    这个计划,后来也被称为“牧浩洋计划”。

    严格说来,第一个提出该计划的就是牧浩洋,黄瀚林只是第一次把这个计划展现在了公众面前。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中国打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可是要守住战争的胜利果实,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而牧浩洋提出的战后重建计划,就与此有关。

    第二百七十一章复员大潮

    第二百七十一章复员大潮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七十二章 牧浩洋计划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七十二章牧浩洋计划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资料,早在二零五三年底,也就是队由守转攻的时候,牧浩洋就第一次提出,应该提前为战争结束做准备,特别是得为战后的全球性重建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大文学

    明显,这也太高瞻远瞩了。

    要知道,直到二零五四年底,队才初次看到了取胜的希望,而在二零五三年底战况依然处于胶着状态。

    只是,牧浩洋的提议,并不显得超前。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当时黄瀚林肯定也有类似的想法,也肯定与牧浩洋商讨过战后重建的问题。

    只是,在二零五三年,做这方面的准备肯定太超前了。

    要知道,当时队还在为夺取战略主动权而努力呢,国家产能全部放在军事上,根本不可能为战后重建做准备。

    当然,做一些不需要耗费国家力量的事情,也并无不可。

    二零五四年,牧浩洋就在战争部下设立了一个负责监管全国工业生产的部门,并且每个月都要做一次产能调查。当时,该部门主要是在为战争服务,即确保军事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杜绝出现产能浪费的现象。只是,该部门没有实际的调控权,只能向国务院的相关部门提供建议。

    这个机构,就是后来的“战后重建规划处”。

    虽然只是一个处级行政单位,但是其权力却非常大。原因很简单,“牧浩洋计划”的所有具体实施工作都由该处负责,而且不仅仅针对中国,还针对数十个国家,管理着多达上百万亿元的战后重建拨款。更重要的是,该机构还负责规划具体的重建项目,包括向其他国家提供重建资金。大文学

    到了二零五五年,牧浩洋已经对战后的重建计划有了较为明确的想法。

    当时,他首先提出,除了根据各个盟国在战争期间所做的贡献确定重建援助方案,还应该以建立战后秩序为目的,即根据各个国家在战后新格局中的地位,来规划重建方案,并且以该标准为主。

    现实上,这就是“牧浩洋计划”的核心内容。

    只是,在二零五五年,能够接受这种提议的人少之又少。

    能够说,当时连黄瀚林都认为,牧浩洋的想法太超前了,而且他也不可能在同盟国首脑会议上提出这样的重建方案。

    当然,还有一些愈加严峻的问题。

    比如,巨额的重建经费从何而来?

    要知道,中国是债务国、不是债权国,也就不可能以免除债务的方式,协助其他国家进行战后重建。如果由中国承担重建经费的话,只会增加中国的债务负担,从而使重建变得毫无意义。

    所幸的是,这些问题随后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现实上,正是战后重建问题,最终决定了对美国的占领方式。

    当时,牧浩洋提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即这场大战与一百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很大的区别,因而由中国主导的战后重建工作,也肯定与当初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明显,在这个时候,牧浩洋已经对战后重建有了极为清醒的认识。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三次世界大战确实有很大区别。比如,中国做为最主要的战胜国,不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而是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几乎是用四十个盟国的资源打赢了这场战争。大文学

    现实上,这还不是最大的区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中的大部分成员国都遭受了战火荼毒,苏联、法国、英国与中国等国几乎都被战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