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合掌录-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学生说:“读书要三名:名人、名著、名篇。”就是先选择名人的书读,名人书中选其名著,名著中再选其名篇。譬如说,名人司马迁,选其名篇《史记》,再选其名篇《太史公自序》,记住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书有方
  星云大师:
  宋太宗曾经说:“对读书,我只感到有好处和乐趣,不觉得有什么辛苦。”读新书如晤良友,读旧书如遇故人。书实在是人不可缺少的伴侣。
  崇年先生: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谁送我一本书,谁就是我的朋友。他对书看得多重!英国作家斯迈尔斯也说过:“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学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没有不爱书、不读书的。读书是中国文人一个优良的情结。
  星云大师:
  古人读书,很有讲究。读经典的时候,要求高声朗读,读得字字响亮。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得其义也。”朱熹还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崇年先生:
  清代左宗棠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也提到了这“三到”:“读书要眼到,一笔一画莫看错;口到,一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过……温书要多遍数想解,读生书要细心听释。”他还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
  “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首尾,是目不到也。”
  “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蒙笼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是口不到也。”。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读书(3)
“经传精义奥旨,初学者固不能通。至于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渐有所悟。一时思索不得,即请先生解说,一时尚未融释,即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泽,乃为心到。”
  星云大师:
  每次看到这段家书,我都倍感亲切,因为我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弟子的。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其心实在是不分轩轾。我给弟子上课,不奢望大家都聪明得一讲解就了然于心,但却很在意弟子闻法的态度,最起码要能做到目到、口到、心到。
  崇年先生:
  读书的口到与心到,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心到了,口到了,眼必然到了,“三到”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要想把书真正读好,读到烂熟于心,达到应用自如,“三到”是缺一不可的。
  星云大师:
  读书贵在有恒,不必贪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崇年先生:
  读书之法,初贵于博,继贵于精,最贵于悟。这个“悟”字很重要。《西游记》里唐僧三个弟子的名字悟空、悟能、悟净,都突出“悟”。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体会,康熙帝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星云大师:
  读书要珍惜时间,懂得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读书,不要让光阴白白溜走。我常常自豪地告诉别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支笔是我所有的动力。”
  崇年先生:
  读书既要博览,也要精选。读什么书呢?我认为要“读传统、读‘三名’、读时尚、读急需”。传统,经学如《大学》,史学如《史记》,子部如《老子》,集部如《楚辞》;“三名”即名人,如李白;名著,如《李白集》;名篇,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尚,如保健类的书;急需,根据自己的急切需要选择。
  星云大师:
  有的人很会读书,并深得其乐;有的人对读书则味如嚼蜡,不知其味。我认为,读书要以融通为主,以方法、技巧为辅;读书以勤、熟为功效,以用心、下手为实际。
  崇年先生:
  我概括了读书的“八之诀”:博学之,精约之,时习之,审问之,考辨之,思悟之,发明之,笃行之。
  星云大师:
  你概括得很好,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就进入了读书的最高境界。
  崇年先生:
  读书的经验应是:贵多更贵精,由博而致约;贵精更贵悟,由约而通达。把书读通了不容易。
  星云大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境界。
  崇年先生:
  我认为读书有三种境界:
  一是“消闲”,这是最低的层次。人太忙,怎么办?要消闲,诸如对饮当歌,或串门闲聊,或居家独处,翻开书本求教。不管什么书,只要能读下去,凝滞的时光,如同涧底的暗流,渐次打发过去……
  二是“求知”。抱着这种念头去读书似有功利目的在。人要生活、立身、升迁,并求得在社会上立足,必持一技之长,此技或从社会得来,或从书本中得来,而从书本中得来,便是“求知”。其实,“求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我完善,二是启迪别人。世上只有自己明白的事,才能清楚地告知别人,这种人追求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的不足。
  三是“无欲”。就是无欲无为的读书。清代思想家戴震认为:“凡事皆有欲,无欲则无为也。”读书只有除却功利之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将读书当“敲门砖”者,永远跨不进神圣的读书殿堂。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身心
健康食品
  星云大师:
  目前,国际间最重视、最关心的,就是环保、建筑、经济、卫生、保育等问题。而这些国际间所关切的潮流,都离不开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其中,“食品健康”问题,一直是人类所关心的重点。
  崇年先生:
  “民以食为天”。吃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以至于中国人把吃当作“天”来看待。食品的健康与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
  星云大师:
  从中国的秦始皇,到十六世纪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都是一心慕求长生不老药的君主。除此之外,中国历代文人也都有这样的诉求,比如宋代,苏东坡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诗句;苏辙有“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的诗句;黄庭坚则留下“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身”的诗句。由此可见,食用健康食品,是不论身份、地位、地域的,是人们有志一同的希望。
  崇年先生:
  中国历代的君主,秦始皇、汉武帝、明嘉靖帝、清雍正帝等,都想长生不老,可是至今没有一位长生不老的皇帝。说到饮食,皇帝的饮食是天下最好的,偏偏皇帝不高寿。明朝十六位皇帝,平均寿龄四十二岁;清朝十二位皇帝,平均寿龄五十三岁。这说明皇帝的饮食同皇帝期望的寿命是不一样的。
  星云大师: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现在流行的健康食品,却要合乎自然,且不能太咸、太油、太精致,虽不是长生不老药,但要益于五脏六腑的消化,要增加皮肤的滋润,还要能够抗拒百病。如水耕植物、海藻片、糙米饭、小麦草、胚芽米、水果醋,低糖、低胆固醇的食品,一些清淡、天然、无人工色素的食品,都被列入健康食品的行列。
  崇年先生:
  现在,窝窝头和糙米饭成了人们饭桌上的新宠。过去农村一般家庭平日不吃白面,逢年过节才可能吃上一顿白面。北方的面条,穷人吃的杂面,现在成为绿色营养食品。粗精颠倒,蛮有意思。不过,现代人为了口腹之欲,往往也不吝品尝鱼翅、燕窝、鱼须等。2003年SARS从南粤等地开始流行,据说与人们爱吃一些动物野味有关。
  星云大师:
  现在一般的社会人士,只贪图饮食享受,面对不断的天灾人祸、生灵不安,似乎真的都没有一点觉省。在加拿大,人们即使钓到了鱼,如果没有一尺长以上,他们是不会忍心烹杀煮食的,一定要放回河里,以保护生命的成长。现在世界上不少护鲸协会都用种种方法去影响临海国家,呼吁大家共同抵制、处罚滥捕鲸鱼的人,为的是要维持生态的平衡,不要让稀有动物在我们这一代绝种。不然的话,真是天大的罪过啊。
  崇年先生:
  我到过一个地方,早上到海边散步,见渔民用密眼网捕鱼,捕上的鱼非常可怜,约有一寸多长。这真是竭泽而渔。我看到史料记载,在清康熙年间,清朝代表到尼布楚去谈判,临行带上渔网,到关外一个湖里捕鱼,一网下去,全都是鱼,网拉不上来。五十年前,东北还有民谣:“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饭锅里。”由于人口激增,渔猎没有节制,上面那种状况,已成历史故事。
  星云大师:
  什么才是健康食品呢?老子云:“五味令人口爽”,每天所食,只要能维持生命能量之需,而不过取,就是健康食品。《菜根谭》云:“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身心健全、生活自在,才是真正的食品健康。
  崇年先生:
  古代有春天不狩猎的礼制,因为春天是动物怀胎繁孳的季节,要关爱生命,并泽及子孙。
  星云大师:
  保护生态,实质上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也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我们不能把自己一时的口腹之乐,建筑在其他众生的痛苦身上,如此有损自己的阴德、寿命,这是必然的因果;如果没有这样的因果,何必以“食”比“天”呢?
  崇年先生:
  人与生物、人与自然,共存共享,彼此和谐。人若无限制地破坏与与自然界的平衡,到头来,必然受到生物与自然的惩罚。
  星云大师:
  其实,人除了嘴巴吃之外,眼、耳、鼻、身、心都需要健康食品。眼睛的健康食品,是看有益身心的书籍、影视;耳朵的健康食品是听好话、听悦耳的音声;身体的健康食品,是舒适、充足的睡眠,以及适度的运动;心的健康食品,是满足、感恩、信仰、沉静、安忍、自在,以及包容、宽心、温和与体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和合(1)
说“分合”
  崇年先生:
  我原来分不清,你们穿的普通衣服叫“海青”,外面罩的叫“缦衣”,相当于工作服或职业装;另一种叫“袈裟”,才是僧人的标志,是这样的吗?
  星云大师:
  是的。
  崇年先生:
  我不知道这事。我看见有的穿“海青”或“缦衣”的却留着长发;有的却剃发,不明白。今天才明白。
  星云大师:
  我觉得西服也好,汉服也好,服装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身份,好比军人,海军有海军的服装,陆军有陆军的服装,空军有空军的服装;此外,警察有警察的服装,法院有法官的服装等等。这有什么关系啊!为什么要排斥僧服呢——我是说大陆有些地方不准穿僧服上讲台。
  崇年先生:
  可能有人有一个概念,以为这是传教,不是做一项学术文化交流。这种现象,慢慢会好转的。我举一个例子,一九九二年我到台湾,那年两岸刚开放,台湾送了很多书给我,当时我带了两个大箱子,里头全装满了书。结果到了广州海关说要检查,我说:“请看吧。”箱子里的书都是学术的书、清史的书,过关没有问题,但其中有一本书是台湾“国史馆”编的,是他们所有出版物的目录,一个小薄本。海关检查人员见上面印着“*某年某月印”的字样,他说:“你这本书不行。”我说:“怎么不行?”他说:“这个印有‘*’字样。”我说:“它是在说明哪一年出版的,不是说‘*’。”他还是说:“那不行!”我说:“要不你没收?但你没收必须要写个没收条子,我到北京以后去告你没道理。”他说:“我不没收,你给我书。”我说:“我也不能给你。你要这干什么?”他说:“我要拿回去请示。”要知道,那天我早上四点就起床,从淡江大学坐车到桃园机场,行李检查后上了飞机,在香港又换乘飞机,之后到了广州,都已经累得够呛了。因为头天晚上,他们请我吃饭,到了夜里三点钟才把我送回,四点钟我又急着起床赶路。这时候他拿书去请示,我又等了三十分钟,等得不耐烦了。他回来以后,不客气地说:“给你!”我说:“不可以这样说!什么叫给我?这本来就是我的书,怎么换成是你给我?你应该说还我,怎么是给我?”当时我态度很硬,就说:“你叫什么名字,给我把姓名留下,我到了北京,找了相关人员之后,再找你!”这时他软了,就说:“对不起。”到了现在,您送我您写的书,我可以带回去了!若在一九九二年,那可能有点麻烦。
  星云大师:
  我在*年到北京去。当时大陆友人也跟我要书,我说我不能给你,他们就问:“为什么?”我说我这个书里头“*”字样很多!”他听了哈哈大笑说:“中国好几亿人口,哪里有那么多*?”有一次,台湾有一个老太太到北京去观光,来到天安门,她看到卫兵站在那里,就上前去说:“*先生,请问厕所在哪里?”她在台湾称“*”称惯了,以为这就是一个称呼,以为这个名词指的就是大陆人。这许多事你也不能跟她计较,因为这个是历史造成的呀,普通老百姓是没有罪过啊!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和合(2)
崇年先生:
  过去中国社会缺乏和谐,几千年间的战争就是斗、就是杀。特别是近百年来,战争连绵不断,人民生活蒙受苦难。人民希望和平、和谐。
  星云大师:
  历朝的分合,不要把它看得太严重。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分裂的,三国是分裂的,东晋五胡十六国是分裂的,五代十国是分裂的,后来中国衰弱,甚至到了民国军阀割据,都是分裂的。
  崇年先生:
  宋、辽、金、西夏,都是分裂的。清初与南明也是分裂的。
  星云大师:
  以佛法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一切都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的和合之下,才能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没了,那么事物的本身也就无法存在,这也就是佛法所说的“缘起”道理。纵观世间上哪一个人、哪一件事物,不是彼此相依相待的呢?例如:汽车没有油怎么开?树木花草没有阳光、空气、水的滋润、灌溉,怎么能生长?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又怎么生活?所以,一切的存在都要仰赖因缘关系。台湾有一首歌叫做《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