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孟子-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 体表现,按照朱

熹的说法,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 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

,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按照 朱熹引程颐的看法

,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 对禽兽草木等“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 是一种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 层次了。
   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 爱百姓;只有当你

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 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 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

着内在的必 然的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不是 我们主

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 所差别,用朱熹引杨氏的

话来说,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 无差等。”,总起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

“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 言之则首序。”(程颐)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 就形成了儒学的

“爱的系列”,而我们发现,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 《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 由此可见,圣贤所论,无不用心深刻。既然如此

,读者也只有用 心体会,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让世界充满爱。”是不是应该充满各种 各样的爱呢?
 

下一篇(智仁难遍,当务之急)   
尽心上 

智仁难遍,当务之急 

【原文】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

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①

小功②之察③;放饭流歠(4),而问无齿决⑤,是之谓不知务。”

【注释】

   ①缌(xi):细麻布,这里代指服丧三个月的孝服,穿这种孝服只服丧三个月

,是五种孝服中最轻的一种,如女婿为岳父母服孝就用这种。②小 功:服丧五个月

的孝服,是五种孝服中次轻的一种,如外孙为外祖父母服孝 就用这种。③察:指仔

细讲求。④放饭流歠(chuo):大吃猛喝。放 饭,大吃大嚼的意思;放,副词;饭

,动词。流歠,猛喝的意思;流,长,副 词;歠,饮,动词。《礼记·曲礼》说:

“毋放饭,毋流歠。”在尊长者面前大 吃猛喝是非常失礼的大不敬行为。⑤问无齿

决:问,讲求;齿决,用牙齿啃,这里指用牙齿啃于肉。《礼记·曲礼》说:“濡肉

齿决,干肉不齿决。” 在尊长者面前啃干肉也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只是小不敬。

【译文】

   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仁

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 “人。”以尧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够

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知道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以尧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够爱

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该行三年的丧办礼, 

却对三个月、五个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晚却讲求不要用牙齿啃于

肉,这就叫做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

【读解】

   俗话说:“丢了西瓜拣芝麻。”抓住了小的却失去了的,抓住了次要的却失去

了主要的,因小失大,舍本逐未,这就叫做 “不知务”。
   凡事总有轻重缓急,固此,要抓住当前急切应办的事先做。 
   郑玄《诗谱序)说得好:“举一纲而万目张。”善于化古人之意而用之的毛泽

东于是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其实这也 正是他老人家“矛盾论”哲学的

基本思想之一: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当然,如果忽视了矛盾发

展的一面,在原本的主要矛盾已退居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已经形成的时候,比

如说阶级斗争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经济问题上升为主要 矛盾的时候,仍然紧紧抓

住阶级斗争这个“纲”不放,那当然 “万目”都不张了。相反,如果适时地根据客

观情况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转化而进行调整,在经济问题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了

“当务之急”的时候,及时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纲,“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那“

万目”也都自然会张开了。 
   国家的情况是这样,个人的生活、工作也同样是这样。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

的,要同时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全面开花是不可能的。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个时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像滚雪

球一样,不断取得成效。
   总而言之,“当务”的把握是最最重要的。还是用我们曾经提到过的话来说,

当我们朋友、同事、同学问互相见面时总爱问:‘最近忙什么?”但愿你所忙的,正

是“当务之急”,是“西瓜”而 不是“芝麻”,当然,更不要是自己也说不清道不

明的“莫名堂”的事情。
 

下一篇(春秋无义战)   
尽心下 
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内容仍然很丰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节和名言警

句。全篇原文共38章,本书选15章。
春秋无义战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 ①不相

征也。”

【注释】

   ①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

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读解】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

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

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

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

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 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

点与孟子 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

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

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尽心下 


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内容仍然很丰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节和名言警

句。全篇原文共38章,本书选15章。
春秋无义战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 ①不相

征也。”

【注释】

   ①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

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读解】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

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

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

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

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 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

点与孟子 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

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

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下一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② 而已矣。仁人无

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 也?”

【注释】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简。古代

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③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

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

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读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

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

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

”的作 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

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

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

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

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

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 于两

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 在少数,书籍汗牛

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

要出大问题的了。
 

下一篇(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尽心下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读解】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段对于诗歌艺术的分析正好可以借来发挥孟子的这一思想

。 
   康德说:“尽管对于诗艺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本典范,但人不能学

会巧妙地做好诗。”以大诗人荷马为例,他可以教给人以作诗的方法、韵律等,但绝

不可能教会第二个人也写出他的那些伟大诗篇。因为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的那些想

象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合在一起的。”(参见《判断力为

批判》)第47节) 
   简单说,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

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

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熟能生巧”,都离不开

各人的体悟。 这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的意思罢。
   既然如此,当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下一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

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祖

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

、“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

、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

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

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

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

水灾,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读解】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

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

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

,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

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

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