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硝烟,只会为消费者留下许多的无奈,也不会给汽车工业带来可以大书特书的实际意义。
由此可见,入关后,我们政府工作的重点不在于去编织一张保护的网,去强化行政的限止、控制职能,而要着力去引导、培育我们良好的企业团队精神和市场氛围。垄断不需要保护,特别是在国内这个非常有限的市场。
。。
把腰挺得倍儿直
近日有国外媒体讲“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有水分”,亚洲开发银行行长赶忙儿出来辟谣,并列举甲乙丙丁云云,一幅委屈不已的表情。其实,自家田里的稻子产几斤是自个儿的事,犯不着不相关的人出来鼓噪。
中国人有个特点,既有谦虚的美德,又有喜欢凡事刨根问底的秉性。这个特点有些时候挺害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末了让那看闲的人板起面孔熊你一顿,你说冤不冤?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人缺乏了自信,在每一个可以有中国人声音的地方,她的声音却那么虚弱。既然已经丧失了对公理的维护,抛弃了对尊严的追求,强权的声音就会无限放大。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许多事关官方的数字都由民间咨询机构来作调查和发布,这是一个狡猾而务实的作法。它避免了将政府直接置于公众关注的焦点,使政府处于灵活应变的位置,表演一个居间裁判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正是在现代行政框架下的发展方向。归根到底,这取决于政府的自信和对民主行政的专注。正如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她处在一个不断向上的趋势之中,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如果运行不当,她很有可能拐头向下。如果我们不能全神贯注于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控制,我们的经济发展岂不是纸上谈兵!
在市场定位上,我们容易落入两个误区。一是过份依赖于对国际市场的期望。往往为了国外市场的一点利益放弃国内市场的长远发展;二是在国内市场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作那井底之蛙。前者的思想根源就是为求国际市场的一声喝彩,怕别人的绣球不抛给我们,“吃人的嘴软”,腰杆就挺不起来了。中国的市场那么大,潜力在无限增长,老外挤破了脑袋要进来,而我们把自己的市场做够了吗?
加入WTO是中国人已经实现的梦想。回过头去看一看,如果没有我们骄人的经济总量,没有我们充满诱惑力的市场,经济世界对我们的不公平仍将存在,WTO之路仍会漫漫。老黄牛的品格是可贵的,它使出自己的力气,默默前行,因为有目标,因为脚踏实地,它拥有了满园芬芳,它看见了春华秋实。这份业绩,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品尝这个果实的感觉才会格外甜美。
“人因为自信而显得可爱”,这是在生活中流传的名言。只有听到你的声音,才会知道你的存在,当一个拳头已经凝聚了力量,它才会牢牢攥紧,一个自信的国度,才会吸引更多的目光。中国,愿你在新的征途中,走得更加自信而稳健!
。 想看书来
经济的鸡汤
鸡汤无疑是营养的,它具有可口、温和、大众化和重在调理的特性。一碗美味的鸡汤,不仅对普通人,对病后初愈的人来讲更是久旱甘霖,简直及时得很。经济世界永远在矛盾、调整和不平衡中发展的,把经济看成一个患病的个体,经常喝点鸡汤也再合适不过。
鸡汤从哪里来?我记得一本早期的菜谱有如下描述:鸡半只、姜一块、花椒少许,取水适量,文火炖,汤味香醇。砂锅尤佳。纵观整个制作过程。没有张扬铺排,唯有取材自然,耐心炮制,才能熬出地道的鸡汤来。
市场经济也有美味的鸡汤吗?在企业运作中,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老总们总在期望有高人指点,一辄出招,点石成金,似乎哈利·波特的魔法石就在我产身边,伸手可得,一点即灵。我们身边也不乏借职业经理人之手,使濒危企业转危为安,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但事实也同时证明,如果没有企业决策高层的充分信任,没有机制和体制上的准备和支持,这些个高手们也会发功无力,无所作为的。因此,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好的点子,有极好的原料;二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经济这只大锅也可以煲出美味的鸡汤来。
我们的企业仍然体质单薄,在苦苦寻觅可以强健体魄的还魂妙方。十全大补剂偶而可以用一用,但不要言必则大补。一是体质过弱,投以大补,适得其反;二是长此以往,对大补之药产生抗药性,难免无所适从。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在家电业可谓首屈一指,在海外开设了13家工厂。但《商业周刊》认为,海尔的加速渗透和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扩张,影响了国外生产质量的提高,造成在国际上的现金流为负数,必然导致其从国内市场抽资,损害了国内市场份额。这种状况的继续,必然会对海尔今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业界对引入外资趋之若骛,地方政府更以其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导致对外资的发烧和疯狂。如果我们不注重技术和管理的引进和消化,单纯追求对资本的嗜好,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丧失掉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权,而且会在新一轮角逐中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经济列强露出茫然和无奈表情来。中国民间沉淀有10万亿资本,它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安全性,我们何不在此上多做文章!
祖先在冥冥之中仍然会给我们无穷的启迪和指引。经济的鸡汤是崇尚儒家的厚重和道家的平和的。唯有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才显厚重,唯有神清气闲,戒急用忍才显平和。同时,自信和充满对成功的热望也很重要。据悉,中国科学界抛出了进军外太空的蓝图:用探测器遥探月球环境,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开采矿藏为人类服务。这些美妙的构想激励了正在为之奋斗的人们。我相信,一个企业家,具有了厚重的内蕴,平和的心态,崇高的目标和对成功的渴望,在社会新机制的培育下,都会煨出那美味的鸡汤来。
大鳄凶猛
鳄鱼看起来是很蠢笨的,但因为它有可怕的牙齿,更有人类长期以来的恐怖感,人人都觉得大锷真的好凶猛!3月21日,花旗银行获准在上海设立浦西支行,在华全面经营外汇业务。这对于那些众多的,挤破脑袋要介入这一领域的外资金融机构来讲,花旗博得了这一局彩票的头奖,不知又造就了多少眼热心跳的看客。
花旗不是动物,当然没有牙齿,金融业务是中国“门户开放”的底线,花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是陌生的,当然谈不上恐怖感。有形的牙齿没有与大多数外资集团一样,花旗却拥有无形的坚硬而锐利的牙齿,那就是它的服务、机制、效率和人本精髓。这些个东西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据说,在浦西支行开业的当天,大批上海市民涌去观礼,他们不是单纯的看客,将会在适当的时候对本土金融机构反水,投奔花旗而去。这真是要命。中国民间金融资产超过10万亿元,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如果都去争做了反水的勾当,此景揪心,此情何堪?
这还只是一个方面。上月底,爱立信公司突然提前向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还贷亿元人民币,转而再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样数额的款项。这样的事件是一个个案,但决不偶然,并且其多米诺骨牌效应必将产生恶化和漫延的恶果。
让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金融资本经营这个敏感的领域,中国人经历了漫长的思考。对中国而言,放开资本市场存在极大的市场风险,我们在“肌体”和“心理”上防疫能力低,防卫机制脆弱,极易中招。但加入WTO已经对我们形成“倒逼机制”,这个强大的压力是实在存在的,中国的市场必须要从正面去承受,尽管这是我们的“软肋”。正如你是一个拳击手,对手当然希望击在你的痛处,“一击必倒”。
从以上与花旗相关的两件消息可以看出,我们金融资本市场必然要面对和承受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国内企业和社会人群对本土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及信赖感;二是外资企业、外资财团对中国金融机构的相容度。别人进入我们的市场,我们都要去求得别人的认可和相容,这个不对等不是别人造成的。中国承诺,5年后银行业将完全放开。5年是什么概念?在历史之手中,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中国的本土金融机构来讲,不仅要正面面对各个接踵而至的凶猛大鳄,而且要不断苦练内功、夯实基础、磨砺意志、奋发图强,在斗争中获得搏击的乐趣和生存的技能。
在强与弱的经济之中,有差距是并不可怕的,只要我们有勇气和足够的韧性。梁锦松和伏明霞有悬殊的年龄和背景,却一样处在热恋之中,令红尘中人好生羡慕。竞争是残酷而痛苦的,只要够努力,也可以结出甜美的果实来。
拂去浮躁的表面
六月最热的不是天气,因为天气不是最特别的东西;六月最热的当然是足球,因为足球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和深沉的梦想。然而,发热的并不见得就好,发烧则就成了病态。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氛围下,人很快就得浮躁,正如我们经常在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美丽泡沫一样,让我们很容易地失去了判断力。
经济的泡沫在哪里?金融世界里的毛病一般人看不到,股市里的泡沫却饱含辛酸,相信大多数人已经尝到。忆安科技、中科创业、银广厦在去年给了中国股民一连串的惊愕。管理层称之为风险教育。如果没有公司的恶意做假,机构的肆意造势、管理层的监控乏力,善良而无助的股民何必去接受这莫名的教育。脆弱而充溢泡沫的中国股市,在几位经济专家的“泡沫理论”的冲击下,击中“软肋”,应声而下落,一蹶不振。
这种痛苦是广泛的。在美国,有1亿人加入炒股大军,这是美国社会和经济的主流。在近年的股市动荡中,他们损失了30%的市值。股民不是好惹的。近年,在美国,股民已提起341起集团诉讼,涉案标的达140亿美元。在中国,这条充满痛苦和迷惘的道路已经开始。但银广厦的赔偿案至今仍无头绪,不说远的,就从琼民源案理起,也会翻出许多要命的老账来。
泡沫就是经济世界浮躁的主要特征。经济泡沫的最大危害是造成经济运行的无序和社会的不公正。在股市中,普通股民是软弱被动的,他们最先去做成了一个大蛋糕,到头来却没有自己的那一份;但经济泡沫最明显的特征及其致命之处在于美丽而易碎,象珍贵的瓷器,而瓷器毕竟还具有不菲的价值。
经济的匣子里永远装着政治这个宝贝。华航空难后,两岸“三通”的问题显得更加迫切。一直在表演“###”秀的###尽管冥顽不灵,也必然要直面台湾民众和经济界的压力。但阿扁是孤独的、浮躁的、善于表演的,如果不及早挑开他忸怩作态的面纱,揭开他亦哭亦笑的面具,他怎会拿出务实的行动来。我们如果不保持清醒和警惕,怎可以看见他那“###”的灵魂。
不管是面对怎样的泡沫和表象,我们都要去做“清洁”的好手,去创造一个环保清洁的生存环境。与别人强加给我们的那些东西相比,来自我们内心的浮躁是最可怕的,它会轻易地剥夺了我们的意志力和判断力。中国是如此地需要惊喜,象一个渴望“飞毯”的盲人,可以把无助的他送到他心中向往的地方。而许多时候,我们的这种期盼会使我们显得浮躁,象中国足球,已经在了成功的一步,千万要稍安勿躁,不要去失掉水准,也不要去曝冷门,拂去浮躁的表面,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变得理智和平静!
要 命 的 惊 喜
6月22日,当第17届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刚刚结束,西班牙队愤然出局,有如在大餐上看见了苍蝇,我觉得恶心,没有胃口继续品尝下去,这就是世界杯给我们的惊喜。但当美国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在那梦幻般的布景之中,不可思议地在空中自由地曼妙飞舞的时候,我的心震撼了,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惊喜。原来只要有梦,只要你够努力,去天空自由飞翔又算得了什么?
每一个人都在翘首等待惊喜。对于那些面临困境,似乎回天乏力的企业而言,惊喜就是久旱甘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体制都是弥显珍贵的经营元素。据我的经验,人才当然是第一位的。我们的祖先就善于此道,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人才成为千古佳话。而每一份惊喜都饱含了让人亢奋的激素,因此总存在一个量和度的问题,适当的惊喜是让人愉快的,千万不能操之过度,生活中不是也有兴奋致死的怪事吗?
最近,清华大学以百万年薪聘请28位华人学者担任讲席教授,约定每年只在该校工作3至4月,据说是为了筑巢引凤,吸引海外学子归国效力,此事一时闹得沸沸扬扬。舆论普遍认为大有做秀之嫌。对于搞学术工作而言,服务3至4月时间,我不知道会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而其薪金水平高得让外国同行咋舌,自然让人费解;再看社会效益,中国是出了名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地,这也是我们经常引以为荣的传统优势,现在突然有一掷百万金的豪华,这只能解释为“唯成分论”。因为去国外镀了金,身份倍增,没有香饵也能钓到大鱼!殊不知国内有许多潜心科研的专家教授仍勉强温饱,在斗室中战天斗地,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多问问我们自己;国内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学术环境?这才正是人家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们的部份企业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时候容易变得不够理智和冷静,容易沉醉于去制造轰动效应。很多时候,我们将“惊喜”送给了观众,自己却去品尝那遗留的酸涩。每一个企业都站在经济生活的舞台上,都在表演着不同的角色,任何晔众取宠和赚取虚荣都是不可取的,企业必须以稳健发展和实力来说话,更何况我们正站在世界经济这样一个大舞台上!
每一个母亲的惊喜是婴儿带来的,因为经过了孕育和阵痛,这个惊喜实在而美满;痛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我和妻子总会经常去共同回忆儿子降生时和那以后带给我们的许多东西,那种感觉富足而充实。对任何一个成长的企业而言,它亲手创造的每一个惊喜都记录了每一次新的起点,蕴含了新的希望,既是积极的动力,又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这就是惊喜的魅力所在!
与此同时,我们的媒体要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给予我们许多惊喜。在公众和媒体面前,企业是脆弱的,容易受到无端的伤害。而媒体不是制造卖点的“梦工厂”,它只是拥有对客观事实的叙述和解释权,而这种解释权也是非常有限的。不然,“惊喜”不是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来自于炒作,那真会要了人的命!
财富的背面
谈到经济,不能避免两个话题,一是财富。二是体制。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富是一个表面现象,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当财富已经变成一个比较通行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个社会已变得成熟,正如庄稼,在秋季绽放的金黄,就是我们所期望的色彩,除了它,别的什么也不是。
经济学家开始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我们很关注财富是怎样来的,怎样形成最初的积累。但财富是怎样消弥和蒸发的呢?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话题。事实上,我们整个社会并不缺乏可以量化的财富,但当我们问到那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