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聂荣臻领导总参谋部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初起,聂荣臻就要总参谋部起草各种条令、条例,以便部队有所遵循。
总参谋部当年就编写出了步兵操典,发全军试行,虽然很不完备,但总算有了一个比较适合我军传统和现状的步兵统一操典。
总参还组织班子编写了内务、队列、纪律条令,用了约1年的时间起草完成。
1951年1月,聂荣臻奉毛泽东之命,批准以总参谋部命令的形式颁布了这3个条令,发全军试行。
1950年8月,聂荣臻发布了《关于建立值班制度的命令》。
命令说:自即日(8月28日)起,总参作战部、情报部、通信部及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都要建立不分昼夜的24小时值班制度,有来自各地的长途电话和军委首长电话时,要随叫随到,不得延误,值班人员接到上述电话时,要进行登记,以备查考。
第四节在总参谋部(3)
1953年1月,在聂荣臻出席的第十次军委例会上,讨论了军队实行军衔制、薪金制、制定兵役法等问题。
随后聂荣臻即担任编制委员会、军衔委员会、兵役法起草委员会的主任。
他组织总参谋部的有关同志编写这3方面的文件,数易其稿,终于获得批准。
1955年,我军实行了军衔制、薪金制和义务兵役制。
前述几项制度的实施和逐步完善,使我军在正规化、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几步。
部队编制方面,由于战争年代各大战略区的情况不同,所以有许多不统一的地方。
1950年5月,聂荣臻在全军参谋会议上总结报告中说,部队编制上步兵今后要以师为基本单位,直接受大军区供应、指挥,取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
武器装备方面要以师为单位,逐步统一枪、炮口径,以便组织弹药的生产和供应。
1951年4月,他在主持全军研究编制装备的会议上讲话提出:军队编制应由“三三制”(即每军3个师,每师3个团,每团3个营,每营3个连)改为“四四制”,以加强炮兵;装备要大部改成苏式的,因美式装备弹药消耗大,无法补充;连队要配重机枪。
同年7月,他又在有朱德以及军兵种领导出席的讨论军队编制问题的会议上说,军队新的编制,已经讨论过3次,大家基本上是满意的。
朝鲜战争的经验证明,以我们现有的装备是不能彻底打败美帝国主义的。
我们提出现代化的口号,其物质基础是新的装备。
搞新装备是困难的,但困难必须克服。
有了新的装备,部队的编制还要与之相适应,否则新装备也发挥不了作用。
正当我军在正规化、现代化道路上起步迈进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战火很快燃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地区。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以大无畏的气魄和胆识,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击美国侵略军。
抗美援朝战争中,聂荣臻为贯彻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作战指挥意图,保障前线胜利,竭尽心力。
早在1950年7月上旬,为预作防范,聂荣臻两次出席周恩来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
7月15日,军委发布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据此,聂荣臻迅速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
到9月下旬,东北边防军由中南军区第十三兵团下辖4个军,配属3个炮兵师共20万人组成,并部署到了东北边防地区。
这为志愿军第一次战役获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8月1日,东北军区请示,可否派部分高炮部队到朝鲜一侧布防,以保护鸭绿江大桥。
8月2日,聂荣臻向毛泽东、周恩来报告:“经研究后,感到还是派出为好……因为鸭绿江的桥梁对我来说是必须保护的。”
4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报告。
此后,经征得朝方同意,我军对大桥进行了严密保护。
抗美援朝战争中,大桥始终未被炸断过,这对保障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8月下旬,聂荣臻认为,中国被卷入朝鲜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光靠第十三兵团是远远不够的,他建议命第九、第十九兵团到山海关内地区集结,做好支援东北边防军的准备。
毛泽东批准了这个建议。
这对两个兵团日后及时入朝参战,起了重要作用。
9月15日,美国侵略军在仁川登陆,接着大举北进,迅即向中国边境迫近。
我们虽预有准备,但对是否出兵朝鲜,党内还是有不同意见的。
中共中央、毛泽东思之再三,最后才下了入朝参战的决心。
在10月上旬聂荣臻列席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才作出了最后决定。
10月8日,毛泽东正式发布了《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随即我志愿军入朝参战。
激烈紧张的抗美援朝战争,使极为繁忙的聂荣臻更加紧张。
第四节在总参谋部(4)
他身兼数职,疲于应付,就去请示毛泽东。
毛泽东说:“你主要抓总参谋部的工作,抓抗美援朝,其余的事,你不要管。”
从此以后,聂荣臻就把主要精力用于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志愿军进行了第一次战役,歼敌15万人。
初战获胜,聂荣臻兴奋地说:“心中有底了。”
10月27日,聂荣臻建议,第九兵团入朝参战,毛泽东批准这个建议。
第九兵团11月7日进入朝鲜,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11月25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进行了第二次战役,歼敌36万人,将敌人赶到了“三八线”附近。
11月26日,聂荣臻建议,从关内国防军和公安军中,用自动报名的方式,动员一批有作战经验的老战士入朝参战,以保持前线部队战斗力。
毛泽东27日就予批准。
经一个多月动员,有8万多干部战士报了名,编成32个补训团另8个独立营,于1951年3月补充到了前线部队,对加强志愿军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
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志愿军进行了第三次战役,歼敌19万人,攻占了汉城。
1月25日至4月21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进行了第四次战役,歼敌78万人,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守住了“三八线”。
2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从国内抽调部队轮番到朝鲜参战。
为贯彻这一方针,聂荣臻组织第十九兵团于25日入朝,第三兵团于3月18日入朝。
这两个兵团入朝参战,有力地增强了志愿军的战斗力。
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配合,进行了第五次战役,共歼敌82万人。
6月13日,聂荣臻建议,为恢复第三、第十九兵团的战斗力,每兵团各以一个军的架子回国补充兵员。
14日毛泽东批示:照办,望加速进行。
到7月上旬,经过紧张工作,为这两个兵团补兵47万人。
接着,聂荣臻组织第二十兵团于6月19日入朝。
这些生力军的到达,迫使美军于6月30日发表声明,愿意进行停战谈判。
抗美援朝战争中,后勤保障工作任务极为繁重。
聂荣臻在这方面费力最多。
第一批志愿军出国,走得非常仓促,聂荣臻多次催促总后勤部,组织好冬装的生产调运,从而保证了出国的志愿军战士每人有一套冬装。
1951年1月下旬,聂荣臻随周恩来到沈阳出席东北军区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着重研究运输问题。
聂荣臻在会上说,志愿军作战取得的伟大胜利,与后勤工作做得好是分不开的。
我们要在朝鲜打败美国侵略军,不但是小米加步枪,还要加很多东西,下一步要联合兵种作战,加的东西更多,后勤任务更繁重,有了东西,还要能运得上去,所以必须做好组织计划工作。
这次会议,对保障好志愿军的后勤工作,促进我军后勤供应向现代化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战役以后,志愿军提出了进行联合兵种作战问题。
1951年3月21日,聂荣臻召开有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领导出席的特种兵例会,专门研究解决联合兵种作战中的后勤保障问题。
以后这种会议开了多次。
5月19日,在周恩来主持、聂荣臻参与下,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
此后成立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统一指挥后勤的对敌斗争和组织供应工作,使志愿军的后勤供应逐步好转。
7月,在停战谈判中,美方无理要求我方撤出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遭拒绝后,8月中旬美军发动夏季攻势,同时发动所谓“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又叫“绞杀战”,对志愿军后勤供应线进行更猛烈的狂轰滥炸,我军供应出现了严重困难。
第四节在总参谋部(5)
聂荣臻9月27日致电彭德怀报告说:自朝鲜境内山洪暴发,美军空中轰炸以来,9月上半月的14天中,铁路许多地段只能通车3至5个夜晚,行车速度降到每小时5至10公里,电话经常不通,只能由人引导行车。
9月下半月至10月底,要长途运输12万个车皮,但最多只能运6000个车皮。
因此,遵照周恩来指示,主要运粮食、被装、油料,其他物资一律缓运。
为保护交通线,聂荣臻向彭德怀建议:增加高射炮火,保护咽喉地段,尽快修复被炸铁路线,成立中朝联合运输司令部,开辟新的公路倒运物资,改善装卸办法,木材、石料、煤炭等尽量就地取材,与铁道部协调运输计划等7点建议。
这些建议大部被采纳,志愿军指战员在实践中又创造出许多更为有效的办法,挫败了敌人的“绞杀战”,美军于1952年6月不得不宣布放弃“绞杀战”计划。
志愿军作战武器弹药消耗很大。
聂荣臻为保障志愿军的武器弹药供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一是挖掘库存潜力;二是组织兵工生产部门自己修和造;三是向苏联定货。
终于克服了困难,保证了前线作战需要。
为保障志愿军空军入朝参战,1951年8月起,聂荣臻又组织第二十三兵团入朝抢修飞机场。
他找该兵团师以上干部谈话,进行动员,又为他们补充了弹药、器材、机械等。
第二十三兵团9月初入朝,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抢修成了南充、泰川、院里3个简易机场,保障了空军入朝参战的需要。
1951年8月至10月,志愿军在抗击敌人的两次大规模攻势作战中,共歼敌157万人,迫使美军恢复停战谈判。
10月初,毛泽东指示抽调30万志愿军回东北整训待机。
聂荣臻为此多次召###议研究方案。
10月9日,他就上报了撤军计划,计划中还对留在朝鲜的8个军的作战部署作了详细说明。
经毛泽东批准后,按方案落实各项措施,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1952年一二月间,美军竟然先后对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细菌战。
3月上旬起,聂荣臻组织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七十多位有关科学家,到实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世界揭露美军的暴行。
同时,他以最快的速度,短期内筹集了580万份能防霍乱、鼠疫等疫苗,二十多万具防毒面具,送往前线部队,进行了有效的防护。
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终于迫使美军停止了细菌战。
1952年9月,遵照毛泽东指示,聂荣臻开始组织志愿军大规模轮换入朝参战的工作,到1953年春,共轮换了10个军。
使志愿军在国内得到适当休息,又减轻了后勤供应的压力。
1952年12月,聂荣臻建议,各总部、各大军区机关干部,分批入朝轮换志愿军兵团部以上领导机关的干部,以获得与美军进行实战的锻炼。
建议获批准,后分批组织实施。
1952年春季到1953年夏季,志愿军依托坚固工事,进行防御战,又适时进行小规模、大规模的反击战,共歼敌26万多人。
迫使美军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停战协定。
历时近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聂荣臻在代理总参谋长的岗位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度过了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
他终于因高血压、心脏病、脑神经失调等病因,累倒在办公室里。
1953年春,朝鲜战争已胜利在望,毛泽东批准聂荣臻到杭州疗养一个月,朝鲜战争胜利后,他才又休息了一段时间。
第一节决心把后半生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1)
决心把后半生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
1954年10月,聂荣臻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受命主管解放军的军工生产和武器装备工作。
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使他高度重视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在为我们人民军队做‘为虎添翼’的工作。”
因此,接受任务以后,他以饱满的热情,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
在他和广大军工战线同志的努力下,1956年8月,米格—17飞机仿制成功。
1955年,中国建成了第一艘木质鱼雷快艇。
1957年,建成了1000吨级中型常规鱼雷潜艇。
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是聂荣臻关心的重点。
对这方面的问题,他充满了紧迫感,因为陆军历来是我国武装部队的重点和基础。
1955年4月,他同彭德怀联名向中共中央报告,对陆军武器装备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到1954年底,兵工企业投入批量生产的有手枪、冲锋枪、步枪、马枪,各种机枪、迫击炮、野战炮、榴弹炮等共11种。
并正在试制各种性能更先进的枪炮。
坦克工业到1957年能生产中型坦克。
生产能力到1957年轻武器方面基本可以满足现役部队装备和有适当储备的需要。
经过努力,到1959年,兵器工业已经有了53个直属大中型企业,不仅能生产各种制式轻武器和弹药,而且能生产大口径地面火炮和高炮、中型坦克、牵引车等重型武器装备。
在当时,可以基本满足陆军武器装备的需要。
1956年10月的一天,党的总书记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
那是中共八大以后,中央正在研究领导人的分工问题,邓小平是来征求聂荣臻的意见的。
邓小平说:“对你的工作安排,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决定调陈毅同志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彭真同志工作太忙,中央想让他免兼北京市市长,你在彭真之前当过北京市的市长,现在让你官复原职;三是,你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装备工作。
三个方案由你选择。”
聂荣臻不假思索地说:“市长这个官我不想当,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
我们国家太落后,也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军工生产和武器装备工作,与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可能的话,将来兼顾也可以。
但还是请中央决定吧。”
邓小平历来果断,当即表示同意:“那就这样定了,我上报中央批准后任命。”
1956年11月16日,全国人大第51次常委会议决定,任命聂荣臻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
从此,他开始了为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奠基的征程。
聂荣臻这样快的定下决心来抓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其缘由可以上溯到他在中学读书时期。
1917年,聂荣臻考入江津中学,上的第一堂实验课,就是水在经电解后实现氢氧分离而能燃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