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让自己宣读圣旨,霍光急忙答应了一声,然后走上前来,从刘据手中接过了这道圣旨。霍光展开圣旨,大声地宣读起来,这份圣旨是刘据给自己的孙子起名的,刘据原本打算等刘进回来了再起名,可现在刘进死了,于是下旨诏告天下,给自己的孙子起名为刘洵,同时封张全、李仲元、丙吉和田千秋四人为太傅,共同担负起教育刘洵的重任。
张全等人听完,急忙领旨谢恩。
霍光读完这道圣旨后就退了下去,而刘据又从托盘中拿出第二道圣旨,他又看了看大家,然后点了桑弘羊的名,让他来宣读这道圣旨。
桑弘羊接过圣旨又宣读起来,这道圣旨是诏告天下,由于太子刘进驾薨,现立皇长孙刘洵为国之储君,封为亲王。
等桑弘羊宣读完了以后,刘据又让李锋宣读了第三道圣旨,这道圣旨就给远在安息的李陵的,在这道圣旨中,刘据没有责怪李陵,反而宽慰他,让他继续训练好安息军,一切以国事为重,不必心存顾虑。等李锋把这道圣旨宣读完了,刘据又对李锋说道:“李锋,就烦劳你跑一趟,把这道圣旨送到安息,你告诉李陵,太子之事与他无关,朕不怪他。”
“臣遵旨。”
“终军,这最后一道圣旨就由你来宣读。”说着,刘据从托盘中取出最后一道圣旨交给了终军。这一道圣旨是关于安排刘进的后事的,安息距离长安何止万里,刘据下旨,就把刘进葬在安息,另在长安附近为他修一座衣冠冢。
等终军宣读完毕,刘据又对他说:“就烦劳你随李锋跑一趟,去见见安息王,为进儿选一块福地,朕这辈子是不可能去看他了,你就替朕送送进儿吧。”说到这里,刚才还面无表情的刘据此时显得忧郁而伤感,仿佛一下老了许多。
见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刘据才问大家:“诸位看看如此安排可有什么不妥吗?”
殿内众人最关心的还是储君之位,见刘据已经把刘洵立为储君,大家心里才有了底,虽然刘洵才一岁,可刘据也才四十出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现在见刘据询问,齐声答道:“陛下圣明!”
刘据见大家没什么意见,于是挥了挥手:“今日就到这吧,诸位回去要各安其位,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桑丞相!霍太尉!”
“臣在!”
“最近朝中大小事务就由内阁处理,二位多辛苦一下,替朕多分担一些!”
“是,臣理当为陛下分忧。”
刘据点了点头:“张全和李仲元留下,其他诸位都散了吧。”
很快,临华殿内外的大小官员都离开了,虽然这次朝会时间很短,而且都是在听皇上安排,不过大家心里有了底,皇上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大汉朝至少是不会乱了。等大家都走了以后,张全和李仲元才陪着刘据到了宣室。
等三人一落座,李仲元就忍不住说道:“据哥,我看还是把进儿接回来吧?”
刘据摇了摇头,吧了口气:“唉!接回来又能怎样?还不是徒生伤悲?路是他自己选的,我同意的,我想他在九泉之下是不会怪我的。”
李仲元见刘据心意已决,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而张全则又说道:“我看让李锋和终军快点去安息,我担心李陵会想不开。”
刘据这次点了点头:“看了他的密报,我也感觉到了,所以才派他们两个人一起去,你一会儿再去和李锋说一下,让他路上不要耽搁,到了安息以后多呆几天,一来安抚一下李陵,二来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看有没有什么能帮上忙的。至于禁卫军这里,就暂时交给李勇承负责。”
张全点头记下了,刘据又说道:“今天找你们俩来,主要还是为了稳定地方,我准备把乌孙和大夏改为自治州,东胡、匈奴故地、康居和月氏等地改为州郡,你们看如何?”
“好,我同意。”张全立即表示同意,“我想最好把名称也改掉,可以参照后世的名称。”
“怎么改?”
“现在大汉已经完全去除了各地的番国,包括了司隶、豫州、并州、凉州、荆州、冀州、青州、扬州、幽州、益州、兖州和交州十二个州,我想可以把哀牢设为一个州,就叫宁州;匈奴故地、东胡各划为两个州,分别叫朔州、雍州、营州和平州;月氏和康居各为一个州,东康州和西康州。”
刘据又问:“其它地方呢?”
李仲元没等张全开口,就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看东海群岛和南洋群岛的总督府还需要保留,大夏和乌孙要改个名字,可以叫夏州和秦州。”
张全问道:“那西域各国怎么办?怎么说现在那里还有三十多个属国,不能一下都平了吧?”
刘据想了想说道:“那就暂时不动,把西域总督府为西域都护府,可以让他们存在,但必须要听我们的。你们把这些都记下来,明天交给内阁讨论。”
“好,这事我来办。”李仲元答应着,把刚才说的都记了下来。
刘据等他写完了,才又问道:“还有一件事,东海和南洋的总督选谁?这事已经拖了快很长时间了。”十年前,周家羽在返回东海群岛时遭遇风暴,海船沉没,周家羽身亡。后来,刘据就派了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去做这个总督,一干就是十年,现在也到了该回来的时候了。至于南洋那边,一直是程子豪负责,刘据两年前就想调他去当海军总司令,可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海军方面报来的那个赵卯还可以,他是赵充国的儿子,我看可以让他去东海。”赵充国也出自神箭营,当年跟随周家羽去了海军,后来一直做周家羽和公孙敬声的助手,如果不是他比周家羽和公孙敬声年长,说不定这个东海总督早就是他的了。
刘据想了想,又摇了摇头:“既然他老子去过东海,就别让赵卯再去东海了,让他去南洋当总督吧,至于东海,我想让田千秋去。”
李仲元皱了皱眉,问道:“他是一个文人,去东海合适吗?”刘据和张全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东海群岛的总督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倭人彻底铲除。这么多年以来,刘据想方设法向东海群岛移居了五十多万人,而那里的原住民已经从开始的上百万降到了现在不足十万人。
“我看可以,那里已经清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人能够融进我们就留着他们,如果不能就让他们自生自灭。不管怎样,这个地球上再也不会有什么日本人了。”
刘据说完,停了一下,又对张全和李仲元说道:“我们写得那本书要抓紧了,把该记的都记下来,然后再进行分类,现在看来,我们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剩下的就看我们的后来人了。”
………【第102章 大结局(上)】………
自从太子刘进死后,刘据对朝廷的各项政务过问得越来越少了,他把大多数国家大事都交给了桑弘羊和霍光主持的内阁去处理,而他自己则整日和张全、李仲元在一起。外人不知道他们三个整日里躲在博望苑里干什么,只看到张全和李仲元这两位重臣天天往那里跑。
从皇长孙刘洵五岁之后,张全和李仲元开始隔三差五的给他授业,张全的孙子张雄、张英,孙女张琳、张欣,还有李仲元的孙子李兴汉都先后成为刘洵的伴读。而张全与李仲元授课的内容则是五花八门,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历史,从军事兵器到拳脚刀棍,从市井风俗到治国方略,几乎囊括了各个领域,就连歌曲舞蹈都不放过。而这几个小家伙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这让刘据等人十分欣慰,唯一的遗憾就是不敢再把刘洵送去军队了,就连军校都没给他进。
汉元一百二十年,李陵率领军事顾问团在安息生活了五年之后返回长安,刘据并没有因为刘进的死而怪罪于他,继续委以重任。同年,第二批军事顾问团由张栋率队启程前往安息。其间,罗马由于内战,没有机会东顾,安息人也渐渐放松了警惕,张栋回国之后,安息人也就没再向大汉请求援助,由汉军训练出来的近十万安息军则被安息王接手,从而增加了安息王对全国的控制。而卡雷基地也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成为汉朝商贾休息歇脚的地方,大汉与安息的第一次军事合作就此结束。
直到二十多年以后,罗马总督克拉苏率重兵进攻安息,而安息军则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将罗马军团引到卡雷附近,结果,包括克拉苏父子在内的所有罗马人都没能逃脱,大部战死,小部被俘。卡雷之战后,罗马与安息的战争进一步升级,而卡雷之战的胜利让安息人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汉军给他们自身带来的变化,他们再一次请求汉朝的援助,大汉与安息的军事交流再次活跃起来,卡雷基地再次被启用。
从刘洵十三岁开始,他每天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进内阁学习处理各种政务。他每日里查看内阁已经批复的各地的奏章,对其中不解的地方进行询问,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和刘据讨论一下当前的局势。这一天,刘据又把刘洵召来单独谈话。
刘洵喜欢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他的疑惑:“皇爷爷,病已有一事不明,中原连续三年都遭天灾,尤其是今年最重,豫、并、冀、青、徐这五州不是洪灾就是旱灾、蝗灾,数万人丧生,两百万人流离失所,可为什么国库的存粮还在不断地增加?百姓们不至于饿死街头呢?”
“你怎么看?”刘据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他。
刘洵想了想,又摇了摇头:“病已说不好。但我有一种感觉,我在内阁看丞相他们调度得井井有条,好象我们大汉有吃不完的粮食,花不完的钱。”
“呵呵。”刘据笑了,“照你这么说,我们大汉也不用种粮食了,反正吃也吃不完。”
“那……那就是我们大汉的底子厚,现在吃的粮食花的钱,都是以前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
刘据赞许地点了点头:“对,我们大汉地广人多,虽然有中原遭了灾,可江南、巴蜀、交趾、南洋等地种出来的粮食就够我们大汉吃一年的。最拿遭灾最重的徐州来说,三个月之内已经从南洋运来了两千船的粮食,所以百姓才不会被饿死。如果这是放在几十年前,恐怕百姓都要造反了。不过,光有物资还不够,还要有有会用这些物资的人!”
“人?”刘洵不明白。
“对,人!你看看,从内阁算起,再到各级官吏,直至黎民百姓,从决策到实施,哪一项离得开人?如果没有会用、能用这些物资的人,那些就算你有再多的物资也没有用。”
“噢,我明白了。”刘洵似乎明白了,可马上又有了新的疑问,“那皇爷爷,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有人提出三十税一你却不同意?我们大汉还是十税一?”
“如果是三十税一,过日子够了,可万一要打仗,或是碰上灾年就不好应付了。当年文景二帝就是采用三十税一,也的确积攒了许多财富,可先帝对匈奴用兵之后,没几年,国库就见了底。而且,十税一和三十税一,对百姓来说都是很低的,就算是租种别人的地,至少也能得到自己收成的一半,这些,足够百姓过上好日子了。”
两人正说着,外面有人来报,说张全和李仲元求见。刘据让刘洵先退下,然后才把两个人召上殿来。
“什么事这么急?”通常,张全和李仲元下午才会来找他,可今天一大早就跑来了。
张全先说道:“我是为对三韩和阿兰同时用兵的事,昨天,内阁已经同意了,今天我要去议会演讲,让议员们出兵。现在想想也可笑,本来我们就能定的事,非要找内阁和议会来约束自己。”没有议会的同意,刘据都没有权力对外用兵。
其实,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谈了几十年了,张全也只是说说而已,刘据随口说道:“这也是为了以后着想,说说看,你这次是如何安排的?”
张全想都没想,直接说道:“三韩发生叛乱,想独立,正好借此机会除掉他们。三韩叛乱已成事实,而且他们杀了不少汉人,我想议员们会同意出兵的,至于兵力上我想下手狠一点,两个禁卫师,十一个国防师,加上辅助兵力,步骑大约十五万。这一仗打完之后,估计会死不少人,三韩加起来能剩个十万八万的就不错了,没死的也把他们弄回来,分散到各处。”
“你还真够狠的,三韩加起来可有近百万人,你想把他们都灭了?东海那里杀了三十多年,倭人还没死绝,你想一下子解决可不容易。”
“这次不一样,三韩屠杀汉人的消息传回来,全军上下一片复仇之声,你想想,这么多年了,有谁敢这样做?”
“分寸你把握,我不管。这次你不会亲自去吧?”
张全摇了摇头:“唉,算了吧,我是想去,可想想,还是决定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这一次,我想让德阳领兵,他现在是十一师的师长,升个半级应该没问题。”第十一师的前三任后来都升到了御林军司令一职,在别人眼里,张德阳当御林军的司令也是迟早的事。
“你这算不算是营私?”半天没说话的李仲元插嘴了,“为什么你儿子能去,我儿子就不行?天赐不也是师长吗?”
张全一脸的不屑:“什么人生什么种!德阳就是比天赐强,天赐当上师长,不是因为他会打仗,而是因为他的组织能力强。我看啊,你早点让他退役,也好接你的班,镀金也镀得差不多了,没必要在军营里混一辈子。再说了,德阳不也是你的女婿吗?也算半个儿子了。”
张全毫不给李仲元面子,把李仲元气得直歪鼻子,可想一想他说得也对,李天赐的确不是带兵打仗的料,张全说得还算好听,如果不是人人都碍着他的面子,李天赐能当个团长就不错了。
刘据没参与他们的争论,继续问张全:“阿兰国那里怎么样?”
一提这个,张全有点头疼,自从匈奴人退到阿兰国之后,再也不敢骚扰汉境,都隆奇和乌禅幕都活着的时候,他们还注意约束自己的手下,可现在他们都死了,他们的几个儿子乱成了一锅粥,驻军西北的李武要求乘机进兵,占领整个阿兰国。“那的情况可就不一样了,现在大家都觉得匈奴早就被我们打跑了,不会再对我们构成威胁,没有必要跑那么远再去惹他们。要想说服议会同意出兵,的确不容易,不过,我会想办法解决的。”
旁边的李仲元刚才吃了亏,现在又想找机会捞回来,他一听这话,马上就说道:“俊逸好象在李武手下当团长吧?我看你也提拔提拔,让他也当个司令,这样多好啊,大儿子往东打,小儿子往西打,说不定能在美洲会师了。”
“去去去!一边歇着去!”张全一时没想好怎么回他,干脆把他赶到了一旁。李仲元讨了点便宜回来,也比较满意,笑嘻嘻地坐回自己的座位去了。
………【第103章 大结局(下)】………
刘据摇了摇头,他已经见惯了,都懒的说他们:“我看李武是想退役前再打一仗,这事你看着办吧,虽然这几年中原遭了灾,可同时支撑两场战争应该没什么问题。仲元,今天来就是给张全送钱的吧?”
李仲元一听这话才想起一件重要的事,他一拍脑门叫道:“哎呀,不提我差点忘了,昨天我去了政法学院,看了看他们新召的一批人,结果我发现了一个人。”大汉帝国政法学院是培养各级官吏的地方,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将根据能力分配到各地,这也成了大汉培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