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随着这道命令的传达,数百部床弩和连弩被推了出来,汉军两个师又两个旅,共有十四个重装连,除去没有同来的投石车,剩下的重装备都被推到了汉军阵营的前面。
“放!”随着一声令下,一批批的弩箭飞向了大夏人的方阵,大夏人急忙将盾牌举了起来,想以此来抵挡如蝗的飞矢。不过他们想错了,他们这种木制蒙着皮革的盾牌抵挡那些连弩射出来的弩箭还行,可无法挡住床弩射出的巨型箭。
汉军床弩射出的这种巨型箭在五百步之外就能射穿大夏人的木盾,这下,大夏人密集的方阵给这些巨型箭创造了极佳的攻击效果,一支巨型箭就能造成了数人的伤亡。大夏人慌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厉害的装备,可他们的弓箭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根本够不着汉军,只有挨打的份,而汉军可以慢慢地用床弩进行攻击。现在摆在大夏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冲上来与汉军决战,要么赶快逃走。
张全笑了,他已经看到对方被自己逼到了绝路,汉军仅仅一轮弓箭,就把大夏人最前面的几个方阵射得七零八落。张全相信对方一定不会一直站在原地让自己射的,一定会采取行动的,他现在只需要站着等大夏人冲过来。不过,大夏人的举动却让人出乎意料。
当汉军的床弩刚刚射出了三轮,已有上千大夏人或死或伤,就在汉军准备第四轮攻击的时候,大夏军中突然举起了白旗!
“停止攻击!”随着张全的命令,汉军的攻击停止了。
“搞什么啊?怎么都举白旗了?真不经打!”
“不会是在搞什么鬼吧?”
……
所有的汉军将领都议论纷纷,他们没见过这么不经打的对手。张全也不敢相信,不过他并不担心敌人会搞出什么花样来,至少对方的两条腿是跑不过马蹄的,所以他坐在马上静静地等着对方进一步的反应。
时间不长,大夏军中冲出一骑,手中举着一面白旗,一直跑到了两军汉军阵前,张全挥了挥手,让身边的飞鹰带着通译迎了上去,问个究竟。
飞鹰上前盘问清楚了,又快马转了回来,告诉张全,对方真的想投降,大夏人愿意听从汉军安排,只求活命。就这样,本来准备好的一场决战就这样结束了。大家这个时候才知道,大夏人为什么当初会被月氏人轻易地征服了。
大夏人投降了,不过,一个难题始终困扰着张全,在他的计划中,还没打算现在就把大夏纳入大汉的版图,他的西征只想在这里扩大汉军的影响,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而张全现在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站稳脚跟,如何统治这片地区。
………【第41章 张全西征(3)】………
张全再一次召集主要的汉军将领进行商议,他先说道:“我和大家一样,都没想到对方这么不经打,我们现在是占下了这里,可大夏这个地方比东胡还要大,人口却一样得少,最关键的是这里离长安万里之遥,一来一回至少也要三个月,大家想一想,我们如何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
众将都低头不语,行军打仗他们在行,可谈到治国就不行了,几十号人集中在一起却想不出一点办法来。
张全见大家半天不说话,只得又把问题展开来说道:“我们要想完全占领这里,既要防止当地部落的反叛,又要提防月氏、康居、安息等强国的入侵,的确很难。最关键的是大夏人根本不是真心投降,如果我们一撤兵,或者我们在这儿打了一场败仗,恐怕他们立刻就会造反。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还不如现在不进驻这里,免得日后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张全的感叹引来了大家的不住议论,过了一会儿,赵天兴先站出来说道:“将军,月氏也好、康居也好,他们都不是我军的对手,这次伊犁河大战,徐将军已经给他们以重创,末将相信,他们是不敢轻易与我军开战的,至于安息方面,一向与我朝关系不错,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只要我军在此驻扎一支三万左右规模的大军,完全可以保障此地的安全。”
见有人开了口,下面发言的人也就多了,赵天兴刚说完,李勇承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和赵天兴是好友,现在分别担任两个教导旅的旅长,他说道:“此话有误,月氏与康居现在是被我们打怕了,可难保以后不再生乱,至于安息,过去离我们太远,所以没有什么矛盾,可一旦我军进入河中地区,就和他们成了邻居,以后是敌是友就不好说了。再说了,此地离长安路途遥远,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恐怕长安的圣旨还没到,这里的战事都已经结束了。”
李勇承的话同样引来不少的赞同声,大家都觉得路途遥远影响了对这里的统治。朱子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站出来对张全说道:“将军,末将以为对这事不应操之过急,万事都有个先后顺序,我军当前的重点不应在此地。”
“什么意思?你说具体点。”张全追问道。
“末将是想,这里到轮台,比轮台到长安还要近些。我朝二十年前来一趟西域极其不易,可西疆平定之后,西域的往来一下就频繁了,这都是因为道路变得安宁。同样的,现在从这里到长安,不只是葱岭和路途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西域尚未完全平定。一旦西域平定,再修一条这里到轮台的驿道,往返长安也就一个月的时间。”
朱子勤的话让张全暗暗点头,不过他还没说话,郝平山就跳了出来,反问道:“朱旅长,照你这么说,我们应该马上撤兵,先回去平定西域了?”
“末将不是这个意思。既然来了,当然不能就这么走,不过要想一战平定大夏恐怕是不可能的。末将的意思是乘此机会稳住各个方面,为以后我军大规模进入创造条件。”
朱子勤的话让张全获益匪浅,接着,大家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张全决定:“我们现在就动手修建一条通往轮台的驿道,加强与后方的联系,然后再进一步控制大夏各部,至于月氏和康居嘛……先不管他们,至少三五年内不用担心他们,他们现在自身难保,要是徐自为将军一高兴,把他们灭了也说不定。”张全的话引来一阵大笑。
做出决定之后,张全让投降的大夏军返回自己的领地,并要求五个翕侯各派六千步兵加入到汉军中来。张全知道大夏军不适合骑兵作战,但他准备训练一支乘骑步兵,以结合骑兵的速度和大夏步兵方阵的威力。接着,张全留下两个教导旅守卫姑墨城,同时训练三万大夏军,而他却带着汉军的主力继续向西,他要先带着主力巡视一下大夏各地,以显示汉军的强悍。
就在这时,北边传来徐自为的消息,伊犁河之战胜利后,河西联军几乎全军覆没,完全丧失了与河东军对抗的能力。不过,由于伊犁河一战前后拖了一年多,西域各国都已疲惫,不愿继续进攻。于是,徐自为在伊犁河之战胜利后就停止了进攻,他率领主力返回轮台一带休整,不久,大月氏、康居等国纷纷遣使到轮台,希望与汉军和解。随着西域大战的结束,西域各国再次恢复了和平,各国商队也乘机启程,他们要把失去的时间和金钱补回来。
匈奴人从这次大战中也获利不少,随着康居人在大战中损失惨重,匈奴人乘机走出康居的都赖水河谷,逐渐进入康居的中部,而康居王对他们已是敢怒而不敢言了,只得默许了他们的行为。
苏武带着一支商队在五月份从乌孙出发,他这次是以商队为掩护,出使安息,由于张全西征,所以他选择了经大月氏和康居这一条线路。他并不担心大月氏人,也不担心康居人,甚至不担心匈奴人,因为他们现在都不会为难一支汉人的商队的。
果然,苏武带人很轻松地就过了大月氏和康居,进入了匈奴人的领地,匈奴人对他们还算客气,与以往一样,在收取了一定的费用之后就同意放行了。
“走吧,你们跟我走,我送你们出去!”一个匈奴小校受命领他们离开匈奴地界。
“有劳了。”苏武拱手谢过,又乘机递上一个小木盒。
对方见左右没有人,笑着接过木盒揣进了怀里:“客气,客气!”
接下来,这个匈奴小校对苏武的态度更加友好了,他带着苏武等人一连走了三天,眼看就要走出匈奴人的地界了。
“照这样的速度,我们后天一早就能进入花剌子模的地界,从那儿去安息也只要几天的时间。”
“这几日有劳了。”苏武说这话至少有一半是真心的,有时他也觉得奇怪,自己会和匈奴人交上朋友,不管是不是真心的,至少现在这些匈奴人与自己以往接触到的完全不同。
他们正向前走着,迎面过来一队匈奴骑兵,小校一看旗号,急忙拉着苏武等人闪到了路边,然后小声对他说:“他是我们的自次王手下的军师,脾气不大好,千万不要说话。”
苏武答应着,带着人低着头站立一旁。很快,对面的马队过来了,当他们经过苏武等人的身边时,突然停了下来,接着一个声音问道:“他们是什么人?”
“回大人的话,他们是汉人的一个商队。”那名匈奴小校急忙回答。
方不再说什么,接着马队又继续前进了。而旁边的苏武却是一惊,他听着这声音有些耳熟,于是偷眼看了看已经离去的马队,可惜只瞧见了那个军师的背影,苏武的心中升起了疑惑。
………【第42章 张全西征(4)】………
等马队走远了,那名匈奴小校才松了口气,说道:“还好,军师没找麻烦,我们这位军师最恨你们汉人了。”
听他这么一说,苏武乘机问道:“听你们这位军师的口音,他好象是个汉人吧。”
“对啊,他是多年前我们自次王从西域救回来的。”
武点点头,不再多问,但是他对这位军师的身份已经清楚了。两天之后,他们离开了匈奴地界,进入花剌子模境内。一到这里,苏武就在想办法把消息送回去,可惜大夏还在和汉朝打仗,按原路走又不行,所以一直到进入了安息境内,苏武才找到了一支去长安的安息商队。
这支安息人的商队与大夏各部的关系都不错,所以准备经大夏、大月氏,再绕过葱岭进西域,然后到长安城,当苏武提出要派一个人随他们回国的时候,他们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因为安息与汉朝的关系一向不错,多带一个人还可以做向导,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坏事。
苏武派出的人名叫车令,苏武把一封信交给他,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把这信带回去,如果可能就交给张全或徐自为,实在不行就带回长安交给皇上。车令知道事关重大,不敢怠慢,于是把信贴身藏好,与安息人一道进入大夏国境。
刚进入大夏的时候,车令还紧张了一阵子,因为不管怎么说,汉朝正与大夏进行着战争,不过几天之后,这种担忧就不存在了。因为他发现,大夏对他们这只商队根本就不检查,无论是大夏的哪个部落遇上,都是随便聊几句就放行了,就好象真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就算是对他这个汉人,也从来没有人多问过一句话。
这天,他们进入了贵霜部的领地,很快,贵霜部的一支巡逻的骑兵就发现了他们,于是上来问个究竟。和以往一样,车令还是低着头站在后面,偷眼瞧着他们。一个领头的安息人上前答话,说明他们的目的,几个大夏士兵随便问了几句,就转身跑到队伍的后面,象是在汇报情况。这个时候,车令发现巡逻队的最后两个好象都穿着汉军的军服,只是隔得远,看不清具体的长相,这下车令糊涂了,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人。
很快,对方挥了挥手,让他们过去了,当车令经过那两个人旁边的时候,不禁偷偷多看了两眼,立即就肯定他们俩都是汉人。其中一个也注意到了他,突然大喊一声:“等一等!”
安息人的商队又停了下来,那个汉人下了马,走到车令的面前问道:“你是汉人?”
车令一听,对方说的是纯正的汉语,而且带有关中口音,不过他还是不能确定对方的身份,于是答道:“是的,我是这支商队的向导。”
“向导?”对方不太相信,按理说就算是找向导,也不会找一个汉人,一般商队的向导都是西域人,只有进了玉门关,才有商队找汉人当向导。
车令急于知道对方的身份,于是故意问道:“这位军爷怎么这身打扮?在下可是听说汉朝正和大夏打仗啊。”
“噢,我们大汉已经和他们和好了。”对方随口说着,眼睛却没离开过车令。
车令一听,心里一阵激动,听他的口气应该就是汉军了,于是他又说道:“不知这位军爷是哪部分的?我也有几个朋友在汉军的第一师中当差。”
“是么?”对方的态度立刻缓和了许多,“我们是第二师的。”
“这么说你们都是张全张将军的部队了?”车令一下子兴奋起来,嗓门也高了许多。
“是啊,怎么了?”
“太好了!我家主人有一封信托我转交给张将军,本来我是想到西域去找的,没想到在这里就碰上了,不知二位能否通报一声?”说着,车令冲着二人拱了拱手。
“这个……我们只能帮你传个话,至于见不见的可就不是我们能做主的了。”
“那是,那是。”
“那好吧,你跟我们来吧。”对方说着,又指了指安息人的商队,问道,“他们怎么办?一起去?”
车令这才想起来,于是转身谢过安息商队的首领,与他们别过,然后跟着两名汉军返回驻地。
晚上,张全正在和几个手下讨论大夏的一些情况,李锋走了进来,敬礼之后说道:“将军,我们的人在巡逻的时候发现一个安息人的商队,其中有一个汉人,非要见你。”
“一个汉人?他没说是什么事吗?”张全很奇怪,怎么会有汉人从安息方向来。
“没有,他一定要见了你才肯说。对了,他说他是苏武的手下。”
“苏武?”帐内许多人都知道他是苏建的儿子,于是张全让人把车令带了进来。
车令一进帐,立即给张全行礼:“小人车令,见过张将军。”
“起来吧,你是什么人?怎么会到这里来的?”
车令急忙把自己的身份说了一遍,最后说道:“我家大人在经过匈奴人的领地时发现了一些情况,所以让在下赶回去报个信,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将军。这是我家大人写的信,大人一看就明白了。”
说着,车令从衣襟里取出苏武的信递上去,张全接过信打开一看,才知道事情的缘由,于是他又问车令:“你说你是亲眼看到那个军师的?”
“是的。我们使团的人都看到的,不过只有我家大人认识,我们都没见过。”
张全当然相信苏武的话,于是吩咐车令:“辛苦你了,你先在此地休息几日,然后我有信要你带给你家大人。”车令谢过,转身跟随张全的亲兵到后面休息去了。
等他出去了,张全才把苏武的信交给了旁边的李锋和郝平山等人,让他们传阅了一下。李锋先叫起来:“怎么?这个卫律跑到匈奴人那边去了?怪不得这么多年没有找到他。”
郝平山也插了一句:“是啊,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没想到这个时候又冒出来了。”
接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都想找个机会把这个卫律抓回来。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