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传变在预防学上的重要意义。当病邪初犯,机体正气尚盛,此时治疗,不仅易于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内经》养生思想就十分重视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与否的关系,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脏腑阴阳气血协调,人体才会健康。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则导致疾病的产生。而气血逆乱、阴阳偏颇及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皆为主要的病理环节。因此,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即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
最后,病好了之后要防止复发,要巩固治疗成果。这时依靠的是调理情志、脾胃。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此时应谨防疾病反复。对此,中医预防学提出了祛邪务尽、防劳复、防食复、防房复等有益措施。《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此期调养情志、调理脾胃就显得尤其重要。
平缓情绪,调节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七情六欲为正常的精神活动,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则会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受程度即成为致病因素。故应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让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心理因素。
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要求饮食定时,不可贪味多餐,食物冷热要适宜。做到“谨和五味”,不可偏食。《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李东垣在《灵兰秘典论》中说:“善治斯病者,惟在调和脾胃……则慧然如无病矣。胃中元气得舒伸也。”可见脾胃调和,正气充旺则体质强健,抗邪抗病能力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1.兵家尚武德,修身重养性
中华民族从来就重视道德教化,积极的入世精神,优良的道德品格,几千年来如薪传火,连绵不绝,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毫无例外,道德素养在军事领域中,长期以来同样被置于首要地位,成为兵家思想的一种精神力量。《孙子兵法》关于将帅修养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标准,又从反面提出了“将有五危”,即:“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虑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意思是说,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廉洁好名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一味“爱民”可能导致烦扰而不得安宁。《孙膑兵法?将义》又进一步发挥说:“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吴子》则把将帅的“五德”概括为“理、备、果、戒、约”。总之,优良的品德是为将的首要标准。
养生必须修德养性,医学家们从对社会生活的考察中发现了修德养性对增进健康的重要作用。早在《黄帝内经》的首篇《上古天真论》中就指出了养性乃是养生长寿之道。
在中医看来,“性”是一个人品德的深层表现。只有修养心性才能驾驭情感,培养出一种心平气和、谦虚谨慎、顺其自然、清静寡欲的道德情操,这样就能增强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范围和强度,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相反,必然使人的精神气血衰败,容易产生各种严重的疾病。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若酒色财气追求无度,患得患失终日不宁,必将损害健康,既病之后若仍不知节制,其病将难痊愈。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论》指出:“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恶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要做到既不招灾又不惹祸,关键是要做到与世无争,豁达大度。反对争名夺利,蝇营狗盗,所谓“名利杀人,甚于戈矛”(《无字真经养真篇》)。
对于世事,明朝王象晋说得好:“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清寤斋心编》)王象晋这四“看”,核心是只有看破名利。同为明朝人的胡文焕,他有几句诗真可谓金石之言:“何必炼丹学驻颜,闹非朝市静非山。时人欲觅长生药,对境无心是大还。”(《类修要诀》)所谓“大还”,乃是气功修炼术语,指达到一种恬淡虚无,返璞归真的境界。
吕岩《吕帝文集》记述了一个神仙吕洞宾的“三剑”故事,可以作为此种修养心性的注脚。这个故事说,吕洞宾听了人们误传他用飞剑杀人的传闻后,笑道:“慈悲者,佛也。仙犹佛耳,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剑,盖异于彼: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此其三剑耳。”
在这里,吕洞宾告诉人们,佛也好,仙也好,都是慈悲为怀,哪会去杀人呢?他说他确实有三把剑,但同人们传说的不同,一把用来斩断贪婪之心,一把用来斩断爱欲之心,一把用来斩断烦恼之心。当然,无论军事学还是中医学,其所强调的养性都不是单纯的“恬淡虚无”而心无所想和无所事事,而是要求首先做到“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即劳逸适度,亦弛亦张;其次是要求精神专一、正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这样,即使工作、学习比较紧张,仍然可以使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黄帝内经?灵柩?本藏》所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孙思邈之所以能写出鸿篇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中国医药学做出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药王”,正是与他善于修身养性,从而保持体魄健全、思维敏达分不开的。而他寿逾百岁,也为其倡导的养生之道增强了可信度。显然,中医的“养性”理论,实际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只要做到境界高远而不患得患失,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与人为善,宽宏大量,必然能长命百岁。
◎养生莫若养性
《万寿丹书?安养篇》:“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道。”恬澹虚无,与世无争,精神内守,则气血调和,邪无所容,百病不生,所以能健康长寿。古人舒畅情志的方法,以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古人怡情养志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调查表明,大多数比较长寿的老人都心胸豁达、性格开朗、情绪乐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心理状态较好的人,神经内分泌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也会相应,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健康长寿,所以说“养生莫若养性”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事务的烦恼,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2.地势兵之助,地利人增寿(1)
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界发生着密切的关联。饶有趣味的是,人们在适应和选择生存环境时,竟与兵法中的某些原则暗自相合。
《孙子兵法》在论述安营扎寨应当利用“地利”的原则时指出:“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对照中国历代环境养生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主张不仅仅明确了驻军的基本要求,而且概括了环境养生的主要原则,即使在今天,现代养生学对于居处环境也不外乎这些基本要求。我们不妨逐条分析一下孙子提出的这二十五字原则:
“好高而恶下”,意思是说,军队安营扎寨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让我们看看养生学家对选择居室的标准是怎么说的。明代养生学家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人之居屋须“高朗干燥,斯无患矣”。道理很简单,干燥的高地往往空气新鲜,潮湿的洼地则难免腐秽恶臭。通常成年人每天必须吸入15立方米左右的空气。含氧、氮、阴离子丰富的新鲜空气是人体维持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混浊、污染的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癌、胃癌、心肌梗塞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所以,《老老恒言》中也指出,“卑湿之地不可居”,认为居住楼房可以杜绝湿气的危害。
“贵阳而贱阴”,意思是说,军队应驻扎在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其实,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客观环境的要求也希望居室“通彻阳光”(《延寿新法》)。因为,只有向阳之处才能阳光充沛,光线明亮;阴暗之地则阳光难至,视界狭窄。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阳光不仅具有杀菌抗病、清洁空气、增高室温的作用,而且具有影响精神和心理的作用,明媚的阳光往往使人精神愉快,进而促进身体健康。所以,我国人民建造居室时历来注重采光,房前屋后虽植树木,却不使树荫遮住门窗。《老老恒言》认为,适于养生的居处应当“两旁空阔,则红日满窗。……室前庭院宽大,则举目开朗,怀抱亦畅。更须树荫疏布,明暗适宜,如太逼室,阳光少而阴气多”。
“养生而处实”,意思是说,军队驻防的地方要靠近水草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千金要方?择地》),也是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选择居住的条件。这显然与孙子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自己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一直活到102岁的高龄。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清洁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是人体健康和长寿不可缺少的。同时,水是万物之源。有水之处通常也是植物茂盛、风景秀丽之所,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人的居处既要接近于水源,又要交通便利。《起居安乐笺》中对居处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市,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难”,其中就兼顾了靠近水草和交通便利这两个因素。
如果能够同时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无疑将有利于人体健康,延年益寿,古代善于养生的老寿星大多就居住在这种环境之中。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企求长生不老的佛徒道士们要将寺庙道观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为什么那些希望万寿无疆的历代帝王要将行宫选定在依山傍水、四季如春的处所。
2.地势兵之助,地利人增寿(2)
但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有时往往难以随意选择,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如在城镇工作的人,就难以选择山村作居处。因此,上述三条原则往往客观上难以同时实现。然而,人们可以主动改造环境,因地制宜,创造和美化居室周围的环境。在这方面,传说中的有巢氏早就为后人做出了榜样。《韩非子》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尽管有巢氏构木为巢可能仅仅是出于防御野兽侵害及躲避风寒袭击的本能,客观上却开创了中华民族利用和改造居处环境以养生的先河。
既然上古之人都能够改造自然,营造居处环境,那么处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无疑更有能力、更有条件改造和美化居处环境。一方面,可以在庭院之内,阳台上下,种树植花,使草木葱郁,鲜花常开。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建造一点假山假水,养鱼养鸟,营造一个山水兼备、百花争艳、枝叶青翠、错落有致的“袖珍花园”。这样既有利于净化空气,减缓噪音,又能够增加生活乐趣,锻炼身体。无庭院阳台的住户,可在室内养几盆常绿植物,如吊兰、仙人掌、君子兰等无香植物。它们不仅能净化室内空气,又能益于眼睛。在冰封大地的季节,常绿植物使室内充满着春天气息,有生发温馨之感。另一方面,设置南北门窗,经常开启,使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夏季窗户虚敞,通风透凉;冬季定时开窗,保暖透气。并且经常打扫室内外的卫生,保持居处清洁,避免环境污染。如此则能防止疾病,有益于长寿。
◎养生与环境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就是指主动适应四时气候来养护身体。后代养生家多因循《黄帝内经》的上述思路,逐渐创立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适应环境养生法,它们包括:适应四时节令养生法,适应昼夜晨昏养生法,适应地理环境养生法,日光养生法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就是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尽可能地让人体充分利用外界地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条件,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努力去适应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和每个人居住的小环境。在环境中,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这些因素,可概括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不仅错综复杂,且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体借助机体内在调节和控制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人们的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环境因素自古以来就非常受到人们重视,如《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可见,居住地方的水土、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研究认为,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山区,阴离子密集,确实是长寿的地理环境。根据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百岁以上老人有3700多人。这些长寿者大都生活在森林多的山庄和少数民族地区。
科学家认为以下几种自然地理环境堪称养生最佳环境,有利于人们建康长寿:
水库周边空气新鲜,水质洁净,噪音少,阳光充足,致病因素少。
瀑布近区水质好,污染少,瀑布飞流直下时会释放一种有利于身心舒爽的阴离子。
森林地带气温润湿,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并含有大量对人有益的阳离子。
海边海阔天空,景色宜人,阳光充足,山水撞击的浪花中含有大量阴离子。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兵非多益,食非过益(1)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其重要性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