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日方的答复,他准备一直等到12月8日;如果届时仍无回音,他决定在下一天向国会发表演说,这样做有双重意义,既说明形势的严重,又向日本发出警告。英国也将于12月9日发出警告。罗斯福致天皇的电报于12月6日晚间以明码(非密码)发出,因为罗斯福认为,即使被截获,那也无关紧要。这封电报提到了,自从1851年美国的菲尔莫尔总统写信给当时的日本天皇以来,美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和平与友好关系。美国总统在1941年的这封电报中提出警告,指出当时的形势已含有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并指出了日本在印度支那那种咄咄逼人的军队集结情况。罗斯福迫切要求日本撤退这些军队,并说,美国不会侵犯印度支那,而且他还要使英国、暹罗和中国作出相应的保证。在电报的结束部分,他说:“我确信,我们两人都有神圣的义务,不仅要为我们两个伟大国家的人民,而且也要为邻国的人民,恢复我们两国之间传统的友好关系,并防止这个世界遭到进一步的屠杀和破坏。”罗斯福的电报,东京日本电报局于12月7日中午(日本时间)就收到了,但是,直到晚上10时30分才送交美国大使馆。12月7日午夜12时15分,格鲁把该电的抄本交给东乡,并且要求天皇接见他。在日本袭击珍珠港以后,东乡告诉格鲁,他已经在8日凌晨3时把该电转呈天皇,日本的备忘录——即野村将向华盛顿递交的那个文件——就是答复。总之,想要在那时仅凭罗斯福的一份电报来扭转局势已为时晚矣;日本军事当局为了确保局势按照日本政府决定的方向发展,已经命令保密检查机构将所有电报扣发十个小时。
  12月7日上午,罗斯福和赫尔已从美国的密码员那里得到了日本发给野村的备忘录最后部分的译文,同时,他们也知道了,东京指示野村和来栖于下午1时向美国递交备忘录的全文。日本大使馆人员未能及时地把这份备忘录译解和翻成英文;因此,野村要求把他同赫尔会晤的时间推迟到下午1时45分。事实上,一直等到下午2时20分赫尔才接见这两位日本使节。那时,日本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已对驻在珍珠港的美国舰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赫尔也已接到了金梅尔海军上将发来的第一份戏剧性的电报抄本,说“珍珠港遭到空袭,这并不是演习。”赫尔问野村为什么他要求在下午1时会晤,野村回答说,他不知道,东京是这样指示他的。接着,赫尔把日本的备忘录看了一遍,当然,一点没有流露出自己早已知道的内容。赫尔对这两个日本使节说:“在我担任公职的整个五十年中,从未见过这样一种文件,满纸无耻谰言,颠倒黑白……恶劣透顶,我从未想到,在这个星球上竟然会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讲出这种话来。”赫尔后来写道,这两个日本使节听了他的话畏畏缩缩,避不作答地离开了。在东京,12月8日上午7时30分,东乡交给格鲁一份日本备忘录的抄本。上午8时,克莱琪也接到这样一份抄本。这天上午11时左右,这两位使节接到了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的正式通知,日本的宣战敕令也颁布了。12月8日正午,罗斯福向国会发表咨文。他在咨文中说,日本已经蓄意地和背信弃义地袭击了美国,他要求国会同意宣战。参众两院立即表示同意宣战,只有一人表示异议。英国政府一直在等待罗斯福向美国国会讲话,于是也在那天发表了宣战声明,英联邦其他国家也在同一天采取了同样的行动。
  11月20日,日本参谋本部的冈本少将曾询问德国驻东京武官冯·克雷奇默尔,如果日美之间发生战争,德国是否在军事上支持日本?克雷奇默尔反问道,这种战争将如何发生?日本是否打算进攻美国的领土?冈本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因此,他又向奥特提出这问题,奥特把日本提出的问题转给了里宾特洛甫。11月21日,里宾特洛甫答应日本,德国将给予支持。两天后,东条对此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谢。11月28日,里宾特洛甫告诉大岛,他已得到消息,日美谈判几乎肯定要失败;他还说,如果日本下决心对英美开战,这对日德两国都有利。29日,大岛向东京汇报,里宾特洛甫已保证,德国将给予日本援助;大岛还表示了自己的信念,认为德国实际上已准备好同美国交战,如果需要的话。里宾特洛甫在接见大岛以前,刚同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领导人开过会。他对大岛说,俄国战场上最重要的军事行动已告结束(希特勒当时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德国军队大部份将从俄国撤出,留下的在1942年春季将把斯大林赶到西伯利亚。他还说,德国还要把英国赶出地中海和近东。但是,现在能够查到的所有证据都表明,德国丝毫未想到,日本竟然要攻打美国。希特勒对局势的判断似乎与英美两国政府的看法相同,即日本将对英国和荷兰在远东的属地发动进攻。希特勒希望日本采取这种行动,他无疑认为,如果美国要对日本进行干预,德国答应给予日本支持,这样的保证会鼓励日本,不顾美国的种种威胁,对东南亚发动攻击。1946年3月30日,里宾特洛甫在纽伦堡作证时说:“那时,我曾试图劝说日本进攻新加坡。……我还设法想使日本进攻俄国。可是,我们希望它去干的两件事,它却一件也不干,而是去……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希特勒如事先知道日本要这样做,他或许会感到惊恐,可能不会答应日本将给予支持。但是在当时,希特勒认为,他已经肯定地把俄国人打垮,同时邓尼茨海军上将正在强烈要求他批准对美国的海运展开大规模的潜艇战。因此,即使当时希特勒完全了解日本的意图,我们也不能肯定,他会做出另外的反应。
  11月30日,东乡指示驻柏林的大岛通知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英美两国持挑衅态度,正在进行军事调动,日本必须采取对策。他要大岛“非常秘密地告诉他们,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与日本之间,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危机,战争可能通过某些武装冲突而突然爆发,而且,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可能会比任何人料想的来得快”。另外,东乡又指示大岛,如果对方问到关于苏联的事,他应当说,日本认为暂时还是不对它发动进攻为好。东乡在给大岛的另一份急电中说,华盛顿谈判之所以破裂,是因为日本忠于三国公约,不同意予以废除的缘故。在东京,东乡对奥特也是这样说的。作为报答,奥特重申,如果日本卷入对美战争,德国保证支持日本。11月30日,东乡又指示日本驻柏林和罗马的使节开始谈判签订一项“不单独媾和”的协定。12月2日,大岛从维也纳参加莫扎特音乐节回来后,看到了这个指示在等着他处理。于是他就去见里宾特洛甫,后者表示,他先要同希特勒商量,然后,德国才能作出立即进行干预的明确保证。在这期间,希特勒已经离开他在东普鲁士的大本营,到俄国南方前线去了,因为德军在那里遭到了一次意料不到的挫折。大岛只好等他于12月4日或5日回来。大岛对此并不十分介意;他对里宾特洛甫说,这时还不能肯定,战争一定会爆发,原因是他对东京已经作出的决定一无所知。在罗马,墨索里尼于12月3日对日本作出保证,意大利决定进行干涉以反对美国,但保留同希特勒进行商量的权利。
  12月5日,里宾特洛甫通知大岛,德国已经正式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他还交给大岛一份拟议的协定草案。草案规定,如果日美之间发生战争,德意两国也将参战,并使用它们所有可以调动的兵力来作战。如果轴心国家与美国之间爆发战争,日本也将同样参战。这三个国家事先未经三国之间一致同意,不得单独媾和。万一日本与英国发生战争,这一条也同样适用。这个协定的有效期与1940年签订的三国公约相同。从这份草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德国人对日美之间即将发生战争一事,确实一无所知。当东条接到这一草案时,他提醒大岛说,有可能在协定正式签订之前,战争已经爆发了。他补充说,即使如此,日本也想要轴心国家介入。他认为,最好还是只签订一项“不单独媾和”的协定。
  12月7日晚间,大岛从伦敦的广播中听到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消息。当时,他还没有从东京接到这个消息,因此当里宾特洛甫问他时,他既不能证实,又无法否认。里宾特洛甫告诉他,如果报道属实,德意两国会立即支持日本。里宾特洛甫还说,这样一来,草拟的协定就过时了。12月8日,大岛接到了东京的正式通知,证实了这一消息。于是他就去见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对他说,希特勒已经向德国海军发布命令,在任何地方一发现美国船只就进行攻击,同时,他正在同大本营商议,怎样才能把正式的宣战声明起草得最好,给德国人民以良好的印象。里宾特洛甫、大岛和他们的助手起草了一份经过修改的三国协定。这个协定规定:德意日三国共同进行战斗,直到赢得胜利为止;三国未经一致同意,不得单独停战或媾和;战争结束后,三国当密切合作来建设一个公平合理的新秩序。东条不赞成第三点,他说服德国人同意在这个协定里写进1940年的三国公约,用意在使这项新协定的条款局限于1940年三国公约条款的范围之内。12月10日,日本枢密院批准了“不单独媾和”的公约文本;11日,这个公约由三国正式签署。
  同一天,即12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德国在宣战书中没有提到日本,也没有提到三国公约。宣战书只谈了大西洋的形势,并断言,罗斯福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战争状态。美国已经同日本公开交战,但是尚未同德意两国正式宣战,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样一宣战,倒为罗斯福解决了这个难题。
  第四卷 希特勒的欧洲
  本书是《概览》丛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里的一卷,定名为《希特勒的欧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事实证明:第三德意志帝国对亚细亚大陆欧罗巴半岛上其余地区的短暂的统治,其建立固使人惊异,其崩溃则更使人惊异,而这两者的关键,都在于希特勒的个性。德国对欧洲的这场暂时的奴役,是希特勒个人的成就,而德国迅速失去其征服之地——这比迅速获得它们更为异乎寻常——也是由于希特勒本人虽然以其个人天赋的魔力使收获成熟了,而他个人却又无力为德国进行收割。
  二十世纪前半期,德国具有足以统治欧洲其余地区的良好位置和良好装备。十九世纪后半期欧洲的人口和生产中心向东转移以前,法国居于欧洲的中心地位,但这时这种地位已为德国所取代了。在欧洲大陆,二十世纪初期的德国,是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最多的技术熟练的人力资源。的确,在这半个世纪中,德国的工业潜力超过了世界各国,只有美国例外。德国很可能使自己提高到,甚或超过美国工业潜力的水平,只要德国不是过早地同美国作战,而是设法把大陆上邻近各国的经济吞并进来,以增强自己的庞大的国民经济。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这些国家的领土实际上都已在德国的统治之下了。
  在希特勒所看不到的经济活动方面——例如财政方面——即使在1940…1945年这一短时期内,德国的技术能力在促使希特勒的欧洲一体化上其实已经及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而且由于一个绍克尔和一个施佩尔的才干,在统一使用劳动力和工业设备上,也取得了某些进展,尽管在这些方面,由于德国技术专家们的努力遭到了希特勒的阻挠,因而效率大减。希特勒的个人天赋给德国带来了唾手可得的扩张机会,而希特勒却阻挠德国高超的技术力量乘机收获,这一点,无疑是希特勒的欧洲大厦——以及在同一场巨大灾难中与之同归于尽的俾斯麦的德意志大厦——所以倒坍的最为深刻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在法国沦陷后的第二天,或者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的第二天,处于希特勒的地位的乃是历史上某一位创建帝国的英主,那么,我们就可以估量出希特勒之破坏他的前辈和他本人亲手的建树,达到了何等程度。如果希特勒手里那副牌,不是在他手里,而是在奥古斯都,(汉)刘邦或是居鲁士的手里,靠了那副牌,这等雄材大略的人物还有什么大事业干不出来呢?他无疑会以希特勒的欧洲建成一个全球性的帝国,在开国者去世以后,帝国还将延续达四百年之久。拿破仑同希特勒很相似,他也缺乏奥古斯都的稳健,虽则就所拥有的凯撒般的高度权力而言,他同希特勒当然相去甚远。但是哪怕是拿破仑,他手中如果持有希特勒在1938年10月和1940年6月所有的那副牌,那么,他或许也可能使他的帝国避开莫斯科和滑铁卢这些礁石而破浪前进。因为拿破仑和希特勒不同,他知道在他的非法兰西臣民面前表现得不仅是一个征服者和剥削者,而且是一个带来宝贵的行政管理与文化礼物的使者,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个解放者——拿破仑之所以能从他征服的土地上有所收获,正是凭了这一点。拿破仑的那些枪骑兵为他战斗到最后一息,德国犹太人海涅在其《伟人之歌》中又把拿破仑奉若神明。希特勒同样也有力量能赢得不是波兰人而是乌克兰人的效忠,并能受到不是犹太人而是俄国基督教徒和资产阶级的歌颂,因为他本来可以大发慈悲,耙平一个共产主义地狱,把这些人从墓穴中救出来,使他们重见天日。但是,这种胸襟开阔的拿破仑式业绩,却完全不是希特勒的道德和智力所能企及的。
  尽管希特勒和拿破仑都不是他们成为独裁者的那个国家的土生土长的儿子,他们在对待被征服民族的政策中,却都反映出了他们所归化的那个国家的传统态度。拿破仑接受了一种非科西嘉的十八世纪和十七世纪法国传统,他既是征服者,又是文化传播者,希特勒接受了一种非奥地利的普鲁士传统,他感觉取得权力而不尝点鲜血的滋味就没有乐趣。骑在外国民族的头上而不敲打他们的脑袋,让他们痛感悔恨,希特勒是不会感到心满意足的,他宁可失去一切赢得他们友情和取得他们合作的机会,而不愿放弃这种虎狼一般的乐趣。拿破仑为了设法赢得意大利臣民的忠诚,给自己戴上了伦巴底的铁铸王冠,希特勒是决不会屈尊仿效拿破仑这种手法的。从理论上说,在希特勒的欧洲,意大利人并不是被征服的乡下佬,而是罗马…柏林轴心中同德国人平起平坐的伙伴。然而,关于怎样同这些名义上的盟友打交道,希特勒唯一的想法就是:运用德国占压倒优势的实力和效率,把意大利人降低到实际上是德国臣民的地位。而意大利人对德国统治的怨恨与惶恐却发挥了作用,随着英美攻入意大利,两者一起在1943年促进了一半成功的意大利反法西斯革命和脱离轴心国的行动。何况希特勒还沉缅于他那种普鲁士式的乐趣,盛气凌人地维护他对卫星国和被征服民族的统治。希特勒一度对之稍示体恤和宽容的唯一被征服的国家,乃是维希法国,此中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希特勒自己对法兰西海外帝国鞭长莫及,所以想借此诱使维希政府在海外各地的代表不要倒向战斗的法国人和他们的英语盟友。而一旦盟军在法属西北非登陆,希特勒便立即予以报复,对维希法国实行军事占领。
  希特勒的理想(以他那种固执的幻想为根据,认为这场战争是短暂的、易于取胜的)是:“只有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