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不孝顺就是说爹妈给了你这条命,在你得病后还赖爹妈!病也是他们给你的?你想想,这是不是不孝顺呢?”
《十二说》第75页讲:
“西医就爱在人自身上盯着找原因,经常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说很多病都是遗传自父母的。要中医看,绝不是这样的。所谓的遗传病,就是你跟父母的生活方式太相像了,所造成的身心状态也相近,所以才会跟他们得一样的病。他们是什么情绪你从小都是耳濡目染的;他们老压抑着你,你顺从惯了,长大以后还是按父母的形象找‘老伴儿’,继续压制着自己,就这样憋闷着,憋闷就容易得肝癌。你爸受你妈的压制,你爸得了肝癌,这能说是你遗传了你爸的肝癌基因吗?不能那么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造成了自己的病。”
先说说“遗传”这个事儿。
“遗传是什么概念”?教科书上的说法是:遗传是生命有机体在生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现象。那么遗传病又是什么概念呢?它指的是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或者说,遗传病是指某种疾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遗传基础,通过这种遗传基础,按一定的方式传给后代。
要准确地理解遗传病的概念,必须把它和另外两种病区分开来:
一种是先天性疾病。临床上一般将婴儿出生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先天畸形或者出生缺陷。虽然大多数遗传病在婴儿出生时就显示出症状或缺陷,比如多指(趾)症、白化病、先天愚型等,但是,先天性疾病并非都是遗传病,例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以使婴儿出生时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先天性白内障,还有药物引起的畸形、产伤等等,属于先天性疾病,但是不属于遗传病。
另一种是家族性疾病。家族性疾病是指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的疾病,就是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的成员罹患同一种病。尽管大多数遗传病表现有家族性,但是家族性疾病并非都是遗传病。同一个家族的成员,由于生活条件相似,可以引起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都患有某种疾病,如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可以使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都患上夜盲症。这不是遗传病。许多遗传病并没有家族史,而是散发的,如大多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染色体病等。
《养生智慧》和《十二说》的那种说法,显然是把某些家族性疾病和遗传病混淆起来了。由于两代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生活方式太像了”,所以才“得一样的病”,这只能叫家族性疾病,或者叫某些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不叫遗传病。好多搞医学科普的人写文章、写书谈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公众能理解这种区别。咱就算帮不上他们,也别给人家添乱,是吧?
再说说“孝顺”这个事儿。
“不肖子孙”这个词里面那个“肖”字,有一种解释是“相像、相似”的意思。看上下文,《养生智慧》里用的应该就是这个解释。把这个解释跟遗传的概念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遗传这个概念的核心,恰恰也是相似、相像。也就是说,虽然古代的“中国文化”里还没有遗传这个词(注意,仅仅是古代的中国文化,现代的中国文化里有这个词),但是,中国文化里这“肖”,以及跟“肖”有关的那个“孝”,恰恰跟遗传这个东西有不谋而合的地方。这还意味着,在中国文化里,不讲遗传,甚至武断地禁止别人讲遗传,那才叫真的“不肖”,才是真的“犯了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一个大忌”!
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里的医生,如果诊断某患者得的是遗传病,是不是就等于在往这个人的“爹妈身上推诿病因”呢?不是。因为遗传病是基因、染色体异常造成的,这种异常,爹妈不一定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心智正常的爹妈,谁愿意生一个有遗传缺陷的孩子呢?没有哪个人,应该为自己全然不知道并且无能为力的事情,承担任何责任。正确地判断“遗传病”,恰恰表明爹妈对孩子得这个病没有责任。
相反,《养生智慧》说的那种所谓“习性造病”的讲法,才是名副其实地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活方式不好,是自己知道并且有能力改变的。爹妈的生活习性如果不好,弄得自己的身体不好了,这是他们自己知道的,不像基因异常那样没办法了解。既然明明知道这样不好,为什么不改一改?就算不改,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跟着自己延续这种不好的生活习惯呢?自己知道,也有改变的能力,而不去改变,对这样的事情,才真的该承担责任。再说孩子,人生的道路难道不是自己走出来的吗?为什么一定要延续父母的不良生活习惯呢?难道爹妈犯过罪,你也要跟着去犯罪吗?自己不能建立好习惯,弄得生了病,还把病因归咎于跟爹妈生活太久了,生活习惯太像了。你想想,这是不是不孝顺呢?
一面鄙视“不肖子孙”,一面不许讲“遗传”;一面不许往爹妈身上推诿病因,一面又说得病都是因为跟爹妈学来不良习惯。这是哪家的道理?这是哪家的孝顺?世界上有这样是非颠倒、乱成一锅粥的“中国古代文化吗”?
哪儿来的“十二时辰养生法”?——脏腑轮流“值班”、十二经分时“当令”是无稽之谈(1)
“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书上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养生智慧》一共十章,有整整一章说这个;《十二说》一共十二讲,有整整“一讲”说这个;《从头到脚》虽然没有拿出专门的章节讲这个,但是好多地方都提到这个。讲了这么多遍,说明这个方法一定特重要,咱可得好好学。学会了这个,就知道一天到晚该怎么活着了,到什么钟点儿干什么事儿,自自然然就养生了,何乐而不为呢?既然要好好学,就得从根儿上学起,咱得先问问:
这套“十二时辰养生法”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在哪里,靠不靠得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得有点儿耐性,一步一步来。
“十二时辰养生法”的前提是经络脏腑“分时当令”
经络脏腑 “分时当令” 是什么意思呢?用那几本书上的话说, 就是: 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 十二条经络、 五脏六腑轮流 “上岗值班”, 每 “人” 两个钟头。在这两个钟头内,谁值班,谁说了算,其他“人”都是副手。每个值班员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特殊要求。在他值班的时候,咱得顺着他的意思,干那些他喜欢咱干的事儿,否则,就不“养生”了。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
可能是怕大家记错了时间、做错了事,《从头到脚》第138页特意给出了下面这张表格。
十二时辰与当令经脉对应表
时辰 时间段 当令经脉 时辰 时间段 当令经脉
子时 23:00~1:00 胆经当令 午时 11:00~13:00 心经当令
丑时 1:00~3:00 肝经当令 未时 13:00~15:00 小肠经当令
寅时 3:00~5:00 肺经当令 申时 15:00~17:00 膀胱经当令
卯时 5:00~7:00 大肠经当令 酉时 17:00~19:00 肾经当令
辰时 7:00~9:00 胃经当令 戌时 19:00~21:00 心包经当令
巳时 9:00~11:00 脾经当令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当令
现在明白了吧?就因为有这张“值班表”管着呢,所以我们得照着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值班”的规矩,定时定点地做该做的事儿。
但是,这张“值班表”是谁排出来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在哪里?靠不靠得住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曲老师的书里没找到,在《黄帝内经》里没找到,在《伤寒论》里没找到,在《神农本草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本草纲目》……所有那些平时容易想起来的医书里都没找到。看起来,这不是大面儿上的学问,得往犄角旮旯里找。终于,在一个平时很少注意的地方,找到了一个东西,看起来跟这张“值班表”有莫大的渊源,这东西叫做——“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老的针法。一般认为,其基本理念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体现,后经过《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书的阐发,至五代时期在徐文伯父子的著作中明确提出。金代,一个叫何若愚的人写出了《子午流注针经》。明清时期著名的针灸学著作,如高武《针灸聚英》、杨继洲《针灸大成》等,都收录了有关子午流注的文献资料。古代对“子午流注”最有研究的专家可能要算是明朝的徐凤了,他写了一本《针灸大全》,里面有不少关于子午流注的内容。
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理念是把经络气血看作一种实体物质在经络中流动,在每天24小时、环周不休的循环流动过程中,各脏腑的经络气血都有固定的到达时间,如寅时到达肺、丑时到达肝,甲日到达胆、癸日到达心包等等。穴位的经络气血也有一定的到达时间,如甲日戌时到达胆经的窍阴穴、乙日酉时到达肝经的大敦穴等等。在具体应用中,子午流注针法又分为时支子午流注(又叫纳子法、纳支法)、日干子午流注(又叫纳甲法、纳干法)两种。前者以时辰为单位,用地支表示,以12时辰为一个周期;后者以日为单位,用天干表示,以10天为一个周期。
哪儿来的“十二时辰养生法”?——脏腑轮流“值班”、十二经分时“当令”是无稽之谈(2)
说得简单点,子午流注就是一种“分时取穴”的针刺方法。它认为,气血就像一列火车,有固定的到站、出站时间,几点几分走到哪条经络、哪个穴位,都是有定数的。要扎针,就要选对时间,在气血刚好经过的地方扎下去。当然了,这里面还有“补母泻子”、“迎随补泻”等等许多门道,咱不去说它,让专业人士去劳神好了。
这套方法到底怎么样呢?在针灸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很推崇,认为这是古人传下来的东西,得好好保存,好好应用,好好研究,如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就是这样主张的,他还写了《子午流注针法》这样的专著。也有人对子午流注很不以为然,认为它不过是古代少数医家想当然的东西,没什么价值。比如,蔺云桂先生就持这种观点。他在《针法灸法图解》这本书里,指出了子午流注理论中无法解释的几个问题,包括:经络气血应该是循环不休的,但子午流注却说它可以在某些穴位上自动停留;纳地支法规定的时辰和纳天干法规定的日期相互矛盾;在开穴时间和治疗应用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等等。最后,他很不客气地说:
“‘子午流注’运用‘天干’、‘地支’、‘经络循行’、‘阴阳’、‘五行’、‘夫妻’、‘母子’、‘主客’等理论来解释五输穴的作用,并无法摆脱其中的基本矛盾。后人应用‘八卦’、‘九宫’、‘八脉’、‘阴阳’、‘五行’、‘父母’、‘夫妻’、‘男女’等来说明肢体上重要穴位的作用,也不符合中医的基本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并没有实际意义。可以说,上述各法的出现,是根据当时理论的推测。……上述方法自1958年以来曾有不少人应用于临床,但均未收到超出平时配穴法和补泻法的疗效,也未见有特殊的效果。”(蔺云桂。针法灸法图解。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8。)
您想必已经看出来了,“子午流注”是一种有争议的理论,而且这争议还不小。争议大的东西,公认度肯定不高。所以,好多中医书里不讲这个。即使偶尔讲一下,往往也就是当作一家之言,一笔带过而已。
可是,只有在这样一种有点“偏门儿”的“子午流注”理论中,我们才能找到经络脏腑“分时当令”的源头。在子午流注的纳支法中,古人按照气血在十二经流注的次序,编了一首“十二经纳地支歌”,歌诀是:“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这歌诀里的内容,要是画成表格,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气血流注十二经时间
经脉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经脉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时辰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时间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这张表是从郑魁山先生《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这本书里抄下来的。(郑魁山。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修订本)。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拿这张表和《从头到脚》里那张“十二时辰与当令经脉对应表”对比一下,会发现两张表格非常相似,特别是讲到“十二时辰”和“十二经”的对应关系,两张表一模一样。看来,我们终于给“十二时辰养生法”找到根据了,敢情它是从“子午流注”来的呀!。 最好的txt下载网
哪儿来的“十二时辰养生法”?——脏腑轮流“值班”、十二经分时“当令”是无稽之谈(3)
但是,先别忙高兴。再仔细看看,又会发现两张表格很不一样,区别就在:“流注”被替换成了“当令”。
“交通流量图”变成“交警值班表”——走了样儿的“子午流注”
先解释一下“当令”这个词。在中医理论中,“当令”这个词出现在五运六气学说里,意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比如年、月)里,自然界的气候通常都有一个基调、一种主导性的气候(比如风、寒、湿、燥、火)。如果某年某月气候特别潮湿,我们就说是“湿气当令”;如果某年某月气候特别干燥,我们就说是“燥气当令”。依此类推。因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有规律性、周期性的,所以风、火、湿、燥、寒这些个“气”就会周期性地“当令”,真就跟“轮流上岗值班”的意思差不多。
弄清了“当令”的意思,咱再回到前面那两张表格上来,看看它们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子午流注那张表,说的是人体气血在不同时间流经不同经脉的情况,就像交通台每天发布的交通流量示意图,告诉您在什么时间、哪条路车多、怎么走比较合适。是警察,您可以往车多的地方去。是司机,您最好挑车少的路段走。
《从头到脚》那张表,说的是在不同时间、哪条经络或哪个脏腑“说了算”,就像是告诉咱几点到几点、哪位交警上岗、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脾气秉性如何、该怎样讨他欢心才能不被开罚单。别看就是把“流注”换成了“当令”,这个词儿一变,两张表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话说到这儿,我们至少明白了一件事:脏腑经络“分时当令”的说法,要么是对子午流注的一种误解或曲解,要么是跟子午流注毫不相干的另外一个东西——一个中医理论里压根儿就没有的东西,一个在医理上完全没有根据的东西。
“分时当令”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问题还不仅仅是找不到根据,脏腑经络“分时当令”的说法,本身就不能成立。
在《从头到脚》等书里,出来“值班”的到底是脏腑还是经络,分得不太清楚,一会儿说是某一个脏腑(如肝、胆)“值班”,一会儿说是某一条经络(如肝经、胆经)“值班”。为什么这样,我们姑且不去计较,因为无论是脏腑轮流“当令”,还是经络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