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为一人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此生只为一人去-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鼓,一声一声,在这样的夜里传得格外远。
  李家庭院里,正屏开牡丹。花媚玉堂。
  二、刘良女
  这个《梅龙镇》的故事脱胎于刘良女的故事。
  刘良女是大同代王府上有名的歌姬,厚照曾假扮低级军官出入于王府的教坊,因而得以认识刘氏。刘氏慧眼识珠,认定他并非凡人,揣其心思,对他别施一种俏皮温柔。厚照就此爱上了这个刘良女,回宫后对其念念不忘,于是派人接她接到宫中。
  戏里的李凤姐原来叫做刘良女。
  武宗下江南时,途经山东临清时,竟然失踪了一个月,臣僚皆不知皇帝所踪。
  原来,他是为了践一个约。
  南巡时,武宗原本要带刘良女同行,但刘娘娘恰逢患病,武宗便与之约定以玉簪为信物,待病好后派人来接。武宗过卢沟桥时手拿玉簪望着河水出神,却不小心将玉簪掉到河里,武宗捶顿不已。及至临清,武宗即遣人去接刘娘娘,但刘娘娘因无信物不肯随行,武宗只好亲自回京去接,来往途中耗时月余。
  他把三军丢下,铁马轻骑,踏破千里江山,万里关河,却只为花柔。
  刘氏一直陪伴在身旁,他带着她多次在人前露脸。
  武宗在南京赏赐寺庙幡幢上都要写上自己和她的名字,这个山西的歌女,是武宗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正德十六年秋,一日,他在船上钓鱼,却不慎落水,秋水寒凉,之此一浸后便一病不起,不久即逝。那年他才三十岁。
  《梅龙镇》里的正德帝在第二天清晨,便整装即行。
  李凤姐:我低声儿问万岁,今日欲往何处去?
  正德帝:孤王打马奔大同。
  在那阳关道上,他就一路绝尘而去……
  梅、孟二人初演此戏时是在民国政府高官的生日堂会上,孟小冬为女老生演正德帝,梅兰芳男旦饰演李凤姐。人称“阴阳颠倒”“钗弁互易”。那时的梅兰芳三十二岁,孟小冬才十八岁,但她与名角对戏却一点也不怯,台风十分稳健。据说两人的演技皆臻化境,唱功与做功皆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一时间,令所有台下人为之癫狂。梅兰芳在台上温情妩媚,没有人比他更女人,孟小冬在台上慷慨悲郁,没有人比他更男人。
  而于台下,两个人又即刻会翻转过来。
  这样一对璧人,总让人着迷,费人思量,让人看不透。
  让人看不透,便成痴。
  使男人皆欲娶,女人皆欲嫁。
  《游龙戏凤》原是对唱的小戏,但二人演后,此戏便声名大振,成为了压轴大戏。梅、孟二人也如戏迷所愿,假戏真做,游龙落在凤巢中,成就一段姻缘。只是这段姻缘也终未修成正果,开到荼蘼,花事即了。
   。。

第十章 约春愁、杨柳岸边相候(1)
《望江亭》
  张派。张君秋。
  原来,在世上,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不能够做,还可以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可去:方外。原以为,只是男人在人世中受了委屈,挫了锐气,心灰意懒,才躲进去。
  其实女人也可以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方外不是天外,也不过是世上人家,只是在人的想象中它是尘世又一重,红墙隐隐,迟日疏钟,人迈进去了,以为世间的事都尽了。
  这个地方是人类给自己设的一个缓冲,在生之外,灭之里。
  谭记儿在走投无路之时,就来到了清安观。白道姑收留了她。因为经年前的一段缘。
  那一段时间你若去这个道观,你会发现处处都是原色的清安观里,有这样一位绿鬓朱颜的女子,在青灯黄佛的相映下,抄写经卷。观里有这样的人儿,会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她即好比山寺中的一株桃花,随春兜兜转转,终开在井槛处,不免让过往的人也想要探头进去。
  她来自山下烟树暗锁的画栋雕梁处,原是学士李希颜的如花美眷。
  白道姑称她为夫人。她却转头对着佛,幽幽地说,夫人二字实已不再想,以后就叫我谭记儿吧。
  这一句“谭记儿”,从此就还了自己的原身。
  也因为离曾经的好日子远了,不想再与它有瓜葛。
  记儿的丈夫亡故。新寡的记儿,即刻成了太尉杨戬之子杨衙内纠缠的对象。她来此清安观是为避难的。佛家清净地,即便是市井狂徒也该有个收束吧。记儿与白道姑都是这样想的。
  戏里的她也是独守空帏暗长叹。是这样的自艾自怜。
  本来我是想把她写成心如枯井的那种女人,在佛前数着一寸一寸香烛度时光,我总觉得她来此处栖身,一定是把自己想得明白,把人世看透,奈何她不是,她依然觉得是孀居愁苦,依然觉得芳心寂寞。后来戏看到结尾,觉得这样就对了,她不是陈妙常,不必再费作者笔墨让她从菩提境中挣扎出来,她是红尘客,她遇到白士中后发生的一切,才觉顺理成章。
  这时,江边一艘官船在暮色中悄然靠岸,走下来身着官衣的白士中:
  金榜题名遂心愿,
  为访姑母下官船。
  不觉来到清安观。
  白士中已不是白衣秀士,他是有功名的人。暮色苍茫,江边的花木繁茂,雾气迷蒙,一路走来,湿人的衣裳。来到观前,他开始扣打门环,清脆声音,在疏林红墙间传得很远,他看见这个道观一点昏灯下,走出来白道姑。
  这真是好,难得她人世间还有这样的至亲骨肉,在这样的苍茫夜色中专为寻她而来,让人觉得她也真是个幸福的人了。姑姑打开观门时,一时间竟不认识他。后来姑侄二人在观门前询问清楚,欣喜相认。白道姑又絮絮地问他哪里来的这一身荣耀。他说他金榜高中,正赴任潭州太守路上。
  我总喜欢看这一段,因为那一份亲,让人觉得人世好温暖,道姑也不是仙,也有三亲四戚,也可以与人世有说不尽的情缘。
  山林静穆,一豆灯下,有姑姑在此相守。而离观不远处的江边,正有春风得意的侄儿,弃船登岸,悄然来看她。
  古画里有“访友图”。在白云深山里,一间草堂内,对坐着两个人临窗说话,外面是不尽的松风鹤鸣,而这不是仙意,这是真的,曾经的山里曾经的林里住着世外的贤人,他们带着会烹茶的童子生生世世居住于此,也不嫌闷,也不嫌寂寞。人世的事什么也未曾经历,却似是什么也经历过,因而内心不觉缺失,不觉遗憾。偶有老友冒雨披蓑潇潇来寻,骑驴走过细细的山间石径。真是亲切啊,不远千里万里来看他。我这双俗人的眼看得感动。

第十章 约春愁、杨柳岸边相候(2)
我每每看到这样的画意,总要温情地留恋好久,因为终有人还牵挂他。都说恽南田的画境里有这样的清绝,可我看到的还是人世的温良。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也是温厚的,毕竟有个知音的人儿可商可量。我就是这样不开窍,不懂得欣赏灵襟空阔。只贪念俗世的温柔。
  就如同我每想到身心枯槁的白道姑在人世有这样的一位侄儿,我不免心里总有安慰在。
  《红楼梦》中宝玉出家后,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在天光雪影中来最后拜一拜船上的父亲。贾政问他可是宝玉?“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宝玉此时已变成了那人。然后径去,竟是谁也不认得了。我小时候每看到这里,必然大哭。真是可怜啊,这样生生地一刀两断。后来王夫人说他“抛了父母,这就是不孝,怎能成佛作祖。”我到现在也觉是对的。
  后来出家的白道姑知道侄儿孤伶一人时,竟然在佛前堂而皇之地做起媒来,我也不觉得与佛有什么冲撞,有什么不是,天道无亲,也是先有的亲,才懂得无。白道姑说了一句话,也不像方外人:“有道是男儿无妻心无主,侄儿你就该再续娶一房。”
  男人无妻心无主。原来是这样。
  后来白道姑便想起来新寡的谭记儿。于是引谭记儿出来。这道姑真是天真的可爱,她不想谭记儿死了丈夫有什么不吉,不想谭记儿正受权贵杨衙内的追讨,也不想她的侄儿白士中其实正是前途无量。她就是这样天真糊涂的可爱,她就是觉得合适,她第一时间想起谭记儿来,也真是对的。佛家讲“自在圆成”。其实有些事跟着直觉走,也会有意想不到,也会“圆成”。直觉往往即是天意。
  谭记儿与白士中,两人终于在禅堂相遇。张派那一段幽柔回环的南梆子,无端地荡漾人心。
  谭记儿:
  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扰乱,
  却原来竟是这翩翩的少年。
  观此人容貌像似曾相见。
  好一似我儿夫死后生还。
  到此时不由我心绪缭乱,
  羞得我低下头手弄罗衫。
  鬓丝眉语间,人面依然。
  她真是惊喜交加啊。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里的这句话被我引用了无数遍,却每回都有新意。每回都爱不释手。
  这一段是张派最有味道的唱腔之一,润而婉,重要的是他以情传声。名家的唱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能入戏,能传情,能以自身来置换戏中人。前几年我在电视上看见过张君秋的真人,不着戏装的,唱的是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按他的风格,这诗词的意境是不太合适他的,可是,看着他的人,听着他的曲,只觉“雁声远向萧关去。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好的东西,果然是相通的、不相互挑剔的,怎么都合适。
  于完美自如中自有一种老境,是在他别的戏中所听不到的。怪不得有人说他“高亢中见宽亮,低婉也打远”。而他的人是站在那里从容吟唱,并不曾用得一点气力,真真如他说的“七分为吟、八分为唱、十分为嚎、十二分就为声嘶力竭了。”
  看到他的人时,他已老迈,但声音宽亮雍容依旧。让人总有一种幻觉,想起他与马连良合演的《游龙戏凤》中那个如花如水红装。
  《望江亭》是张君秋先生的代表剧目。里面大量的清新幽绝的新腔,是张先生当年依剧情专为谭记儿量身而制的。他吸收曲艺、歌曲的精华,终开创出新的一派。

第十章 约春愁、杨柳岸边相候(3)
张君秋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扮戏有幽容沉静的大家闺秀之气。都说他有梅兰芳的“甜”,程砚秋的“婉”,尚小云的“坚”,荀慧生的“绵”,合四大家之长,形成了刚中有婉,清新幽柔的张派。名列“四小名旦”之首。
  见此情不由我心中思念,
  这君子可算得才貌双全。
  三年来我不曾动过此念,
  却为何今日里意惹情牵?
  我本当允婚事穿红举案——
  羞答答我怎好当面交谈?
  今日里若将这红绳剪断——
  岂不是错过了美满的良缘。
  我何不用诗词表白心愿,
  且看他可领会这诗内的隐言。
  两人总是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意。于是以诗言意。
  记儿:“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君能识破‘凤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
  是一首藏头诗。横头四字,乃是“愿随君去”。白士中欢喜异常,一直问眼前的记儿“此话当真么?”记儿不好意思,低头说“说真便真,说假便假。”这句话说得好,知道给自己留有余地。白士中见此情景,不仅也和诗一首:“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负琴心走天涯。负却今朝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也是一首藏头诗,横头四字“当不负卿”。记儿一块石头落了地。于是说“但愿君心口如一,不负白首之约!”
  杨衙内还是找到了清安观,两个人便在姑姑的安排下从后门出去,即刻拾级而下,来到江边,登上了白士中的官船扬帆而去。杨衙内来到清安观打听清楚后,二人早已“官舟花烛红。”
  后来杨衙内不肯就此罢手。他事通其父,假造圣旨,私带尚方宝剑,至潭州缉拿白士中。白士中闻知,焦虑无措。在夫君最无助时,记儿铤而走险,扮成渔妇,在望江亭内将杨衙内灌醉,调换了假圣旨及尚方宝剑。次日,杨衙内以钦差大臣之名汹汹来至潭州府衙捉拿白士中时,方知东西已让人盗走,阴谋败露。白士中此时占了先机,以假冒钦差罪名,翻手将杨衙内捕拿。
  一场飞来的横祸,在记儿的巧妙周旋中,化解。她当时看到夫君的一幅大难临头饮恨赴死的样子,竟觉他的好笑:
  一非是泰山崩倒难扶起,
  二不是病入膏肓药难医。
  妾身自有锦囊计,
  管教他海底捞月空自欺。
  男人有时候更会坐以待毙,不懂得什么是出奇制胜。反倒是她这弱女子,临大事而有静气。有时候,女人,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作用有多大。
  红花姐,绿花郎
  刘长瑜。《卖水》。
  行行走,走行行,信步儿来在凤凰亭。
  这一句,像是人在远途,有驿路悠远,长亭复短亭之感。
  其实只是黄府的丫环梅英与小姐桂英在后花园里散散闷子而已。小姐平日只在绣楼困坐,这园子里也很少来。偶尔在楼头站一站,看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
  梅英在前一路走着,一路跟小姐说着,指指点点一园寂寞花柳。脚下的碎石路上阴润润的,大约昨夜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路两边的花木上扑棱棱全是露水。不知什么时候,早打湿了二人的绣花鞋,洇了青白绿儿撒花的裤角。为逗桂英开心,梅英于是说:“小姐,我报个花名给你听吧。”二人沿着河塘,一路言笑,来到了凤凰亭。
  这一场景,不免让人想起了《红楼梦》中莺儿与蕊官在柳堤边的情景,也是两个粉妆一般的人儿,一面走,一面说笑,不觉来到了柳叶渚。看见了岸上柳叶才吐浅碧,如烟如雾,于是莺儿一斜身,笑着说:“你会拿着柳条子编东西不会?”这一笑真是艳啊,花枝斜斜。

第十章 约春愁、杨柳岸边相候(4)
小姐在凤凰亭上坐定,梅英开始报花名。
  梅英此举也不只是在园中看花赏春,她是为了等那个墙外的卖水人。
  正月里无有花儿采,唯有这迎春花儿开。
  我有心采上一朵头上戴,猛想起水仙花开似雪白。
  二月里,龙抬头,三姐梳妆上彩楼。
  王孙公子千千万,打中了平贵的是红绣球。
  三月里,是清明,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四月里,麦梢黄,刺儿梅开花长存路旁。
  木香开花在凉亭上,蔷薇开花朵朵香。
  五月五正端阳,石榴花开红满堂。
  小姐苦把郎君盼,相公你快快到兰房。
  而三月虽好,却撂不开清明的伤,细雨纷纷,虽有半村桃花开得热闹,也到底有些乍暖还寒,况那人面不知何处去,况那行人欲断魂。最是一句“四月里,麦梢黄,刺儿梅开花长存路旁。”那乡野的气息迎面扑来,一阵阵的四月风,吹得人心中开敞明亮,暖洋洋的。文人喜欢说“花气袭人知昼暖”,但与这麦梢上吹来的风相比,还真是忒扭捏矫情了些。
  六月里;是伏天,主仆池边赏白莲。
  身处泥中质洁净,亭亭玉立在水间。
  七月里,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
  喜鹊搭桥银河上,朝阳展翅比高低。
  八月里,是中秋,桂花飘香阵悠悠。
  嫦娥不愿在寒宫守,下凡人间把幸福求。
  九月里,九重阳,小姐登高假山上。
  枝黄叶落西风紧,五色傲菊抗严霜。
  十月里,是寒天,孟姜女送衣到长城边。
  千里寻夫泪满面,冬青花开叶儿鲜。
  十一腊月没有花采,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