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想要新爸爸,那咱们不找了。”
离异后的父母带着“赎罪”和“补偿”心理对孩子有求必应,要么培养出一个自私骄横、不会体谅别人的冷血孩子,要么给心地善良的孩子增加不必要的感情“负债”。这样都容易加深孩子对自己“与众不同”之处的关注,极大地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补偿式的爱或放任自流亦容易造成儿童的情绪异常。
“都怪爸爸不管咱们,要不然妈妈也不会给你找新爸爸啊!”
离异父母对于新生活的选择和追求,是需要与孩子沟通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千万不要让孩子产生误解,进而出现偏激的心理和行为。
“给你找个新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不但不会减少,而且你还会多一个人关心和疼爱,你说这样不是很好吗?”
对孩子多一些宽容和疼爱,多跟孩子进行沟通。一些孩子拒绝父母再婚只是因为害怕爸爸或者妈妈再婚后对自己的关心会减少,害怕父母因此而不再爱自己,对此内心充满恐慌。父母应明确地告诉孩子,即使再结婚,父母对他的爱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多得到一个人的关爱,使他感觉自己的生活不是悲苦凄凉而是健康美好的,他就会逐渐接受新家庭和新生活。
“妈妈和叔叔彼此相爱才会走到一起,咱们共同组建一个新家庭,这样你就像其他同学和朋友一样有一个完整的家了。”
完整的家庭孕育着力量和坚强、智慧和才能,是一所无法替代的好学校。而残缺的家庭,则极易产生压抑、枯燥、沉闷的氛围,这种大人有意无意营造的气氛,摧残大人,更伤害孩子。
“妈妈有了新的幸福生活,大家都很快乐,就可以更好地关心你呀!”
好的父母,即使在离异后开始新的生活,也会尽量消除孩子的忧虑和担心,让他们体会到父母一如既往的关爱。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为什么不跟妈妈姓呀?
华华快上幼儿园了,到幼儿园之前妈妈告诉华华:“宝贝,你在家里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叫你华华、小华或者宝宝、宝贝,但是在幼儿园里呢,老师就不这么叫你了,知道吗?”
“那老师会叫我什么呢?”华华好奇地问。
“老师会叫你张华,也就是在你名字的前面加了一个爸爸的姓。”妈妈耐心地说。
“妈妈姓赵,那我为什么不跟妈妈的姓,叫赵华呢?”
我为什么姓“李”啊?
妈妈,你跟爸爸一个姓吗?
这一问题其实也很常见,孩子在入学或者对姓氏初有认知的时候,就会对父母发问,这时候,父母应该一方面解释姓氏的流传是一种传统,还要让孩子不至于产生“男尊女卑”的想法。
“这是中国的传统,大家都是这样!我们不能搞特殊哦!”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批判地继承方式。家长的这种回答方式只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以为所有的老传统都是对的,都是应该遵守的,这样会导致孩子遵循老传统的盲目性。
“要是我们这样做,大家会不习惯的!”
一些至今保持的传统,对于社会和家庭稳定、人际交往都有积极的意义,妈妈应该让孩子去体会这一点,而不是让他们觉得传统只不过是束缚大家的枷锁。
“你要是愿意,也可以跟妈妈的姓啊!跟爸爸的姓属于中国的一个老传统,它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了,所以我们不遵守也是可以的。”
让孩子了解到随着文明进步,人们对传统在继承中不断进行改造。姓氏在过去承载着很多如“传宗接代”的内容,是男性特权的一种体现。现在仅是一个符号,孩子的姓氏可由家长经公平商讨后决定,孩子成年后,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姓氏。
“有一些风俗和传统是落后的,咱们不用遵守;有些是可以帮助我们大家文明和进步的,是社会需要的,我们要保持!”
让孩子对传统和民族文化有一个初步认识,并且积极继承好的传统。父母这样做,孩子会成长为一个受到民族文化充分熏陶的、健康上进的文明人。
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在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的同时,还要从小教育孩子认清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以及各家庭成员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使之明白家庭中的任何成员都是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样不但有利于加强孩子对家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孩子从小认清自我,养成关爱家庭成员、尊敬老人以及爱护年幼兄妹的习惯和良好品质。
与此同时,父母还应尽量减少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成员变化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的不良影响。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疼爱,及时观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与孩子保持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及时给予指正和教导,使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txt小说上传分享
帮妈妈洗碗是不是也该给我钱呢?
麦麦的爸爸是一个公司的销售经理,妈妈则是一家医院的主治大夫,两个人都很忙。于是家里雇了个小时工,每天工作两个小时,主要是接麦麦回家,并帮助打扫家里的卫生,做晚饭。
每天临走时,妈妈会把当天的报酬交给小时工。麦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一天,小时工有事没有来,妈妈只好自己动手整理房间、做饭,忙不过来,就让麦麦帮忙,麦麦痛快地答应了。
等到房间收拾干净了,香喷喷的饭也做好了,麦麦昂起小脸问妈妈:“妈妈,我也帮你打扫屋子、帮你做饭了,是不是也该给我钱啊?”
弄得妈妈一时哭笑不得。
我帮妈妈洗衣服,妈妈是不是也该给我工钱呢?
我帮爸爸干活了爸爸是不是应该给我钱啊?
常常能看到中国的家庭在这一教育思维上出现的误区:父母在孩子听话、表现好或者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父母感到很兴奋,甚至觉得用单纯的语言鼓励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真实需要了——于是,备感兴奋的父母常常为孩子买一些东西或是答应孩子的某些要求,有时甚至是给孩子一些金钱上的奖励——这些行为都是危险的。在国外,为家庭而努力也是父母对孩子性格与能力培养的一部分。他们的父母认为这些理所当然,并没有因为孩子的一两次好的表现而表示出过分的惊喜。
教育理念的差异造就了不同性格与不同能力的孩子。从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来看,中国父母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中国的父母应努力“放开”一些,要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社会中的成员之一,培养其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哎呀,当然要给钱了。来,多给你一点!”
妈妈这种想法初衷可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经济观念,然而这样的后果却是无形中加深了孩子的错误认识,助长了孩子的拜金主义,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等价交换”的概念,无利不伸手,自私狭隘,甚至惟利是图。
在这个时候要给孩子解释清楚做家务与为了薪水的劳动之间的差别。前者是集体内部的自觉行为,或说义务;后者才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行为,是交换性的。这样容易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的劳动态度,让他在享受之外,懂得参与,懂得付出。
“我是你妈妈,你帮妈妈干活还要什么钱啊!。”
“平时妈妈干活时,谁给我钱啦!你这样简直是不像话!”
孩子此刻还没有树立起家庭成员有义务分担劳动的观念。妈妈的这种回答,只会让孩子感到妈妈的态度粗暴,是妈妈运用家长的特权“欺负”自己。他们会因此对劳动失去兴趣!
“是啊!你帮妈妈收拾房间,妈妈很高兴。来,乖宝宝,抱一下!”
鼓励孩子为家庭分担家务,是家长培养孩子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明智之举。但是这种教育忌讳陷入“等价交换”。义务劳动与劳动报酬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两者从根本上不同。要淡化孩子的金钱意识,应从情感角度去引导,对孩子进行一些精神上的鼓励。
“麦麦,你想一想,妈妈帮你洗衣服、爸爸带你出去玩,给你要钱了吗?我们是亲人,跟阿姨(小时工)不一样,她也要挣钱回家给她的宝宝买玩具呢!”
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家长、孩子都是家庭成员,都对家庭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劳动是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的一种方式,也是互相表达爱意的方式。
爸爸为什么这么棒?
一天,家里的冰箱突然发生故障,昆昆的爸爸临时找不到修理工人,只好自己动手。费了好长一段时间,左拆右拼,前看后看,才发现毛病所在。冰箱修好、大功告成之后,爸爸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蹲在旁边一直看爸爸修理冰箱的昆昆,看到爸爸喜形于色也分享了一些快乐,然后若有所思地问道“爸爸;你怎么那么厉害,连冰箱都会修呢?”
爸爸怎么会修洗衣机呢?
爸爸为什么连电视都会修呢?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崇拜;尤其当孩子看到父母解决一个他解决不了、甚至别人也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更是感到父母的神奇和伟大。
父母要借机向孩子进行适当正确的教育;不要打破孩子心中的对父母的美好感情。
“爸爸没有找到修理工,没有办法,只有自己修了!”
“你以为我想做这些啊,这还不是被逼的!”
此时孩子的内心对无所不能的父亲充满了崇拜;父母应借助这个机会好好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使孩子感到沮丧和失落。
“爸爸很聪明、很厉害,所有电器都会修理。”
孩子听了,会觉得父母很了不起,产生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会使子女对父母产生更多的安全感。
“爸爸运用科学知识,用头脑想,想通了原理,就会修理了。”
父母的这种回答方式,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善用人类智慧,天下即无难事”的感受,下一次孩子再遇到困难时,就可能会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自己的能力。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妈妈是大人,也有不知道的事吗?
4岁的朵朵正在和妈妈一起看《买火柴的小女孩》,故事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朵朵仍感觉意犹未尽,问道:“那个买火柴的小女孩多可怜啊,她真的被奶奶接走了吗?”
“是啊!”妈妈说。
“她会跟奶奶一起到天堂吗?”朵朵继续问道。
“应该会吧。”
“那她以后还会怎么样呢?”朵朵穷追不舍。
“这个妈妈也不知道啊!”
朵朵有一些困惑,奇怪地问:“妈妈是大人,也不知道吗?”
妈妈怎么会不知道呢?
爸爸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为什么不知道这件事情呢?
根据心理学家描述的各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的特征,孩子10岁之前属于对父母的绝对崇拜期。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心中的疑问,父母能够一一作答;弄坏的物品,爸爸能够奇迹般地修复;吃饭、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妈妈总能够端出美味的佳肴。所以一旦父母的回答没有使孩子感到满意,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怀疑,内心也会比较失落。对于孩子的提问,父母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务必弄清楚孩子发问的真正意思,最好能够马上回答,且要顾及孩子的梦想与兴趣。
“妈妈也不是万能的啊!”
“即使是大人,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啊!”
父母当然也会有不知道的事情,不过,如果不加修饰地直接这么说,孩子会有一些不满,甚至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随之动摇。如果无法回答时,可以这么说:“到底会怎么样呢?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再看看或者查查书,好吗?”或是进行一下推理,这也是一个办法。
“妈妈现在突然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改天我想起来了再告诉你!”
这样的回答或许暂时可以保住父母的尊严,但是或许从下次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会直线下降,或许有一天,孩子会对你的回答嗤之以鼻:“别骗我啦?我知道你根本就不知道!”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知道母亲也会有不知道的事情,因此让孩子看到,并没有关系。
“宝贝,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大人和妈妈也一样。所以,不但是你们孩子,还包括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的人都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不会落后啊!”
对于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父母要如实地告诉孩子,给孩子讲道理,使之明白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穷的,无论任何人都有不懂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借机鼓励孩子努力刻苦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这个妈妈也不知道,咱们一起去买本书看看,好不好?”
前面的章节已经有所讲述:如实告诉孩子自己不会的真相,并不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对于父母也不知道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不但能使孩子学到科学的知识,也能使孩子在亲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爸爸是大人为什么还会生病呢?
身体一向强壮、很少生病的爸爸病倒了。
看着躺在床上有气无力、无精打采的爸爸,3岁的晶晶有一些沮丧,又充满了好奇,于是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爸爸还会生病呢?”
爸爸怎么也修不好?
爸爸怎么也搬不动啊?
妈妈怎么也不懂啊?
对于处于绝对崇拜期的孩子来说,如果有一天,他发现身体一向强壮的爸爸妈妈突然像自己一样病倒了,他会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甚至刚开始注意到爸爸妈妈上厕所的时候,他们也会有相同的疑问:爸爸妈妈也像我一样尿尿吗?甚至还有其他令父母更为啼笑皆非的疑问。其实,孩子这些“大惊小怪”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和过程。所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的每一个问题,父母都应该认真地回答,切不可草草地应对。
“爸爸生病有什么奇怪的啊!”
对父母来说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有时并不知道,所以对于孩子的疑问父母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正确的回答,不应摆着一副“你怎么什么都奇怪”的样子来面对孩子。
“都是你不乖,经常惹爸爸生气,看爸爸都被你气病了!”
也许这只是父母随便说说的一句话,或许父母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听话、更乖。但是这种不但解决不了孩子心中疑问,还将责任推到年幼的孩子身上的回答方式,却可能给尚不谙事的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愧疚感。
“孩子,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是会生病的。只是爸爸妈妈平时经常锻炼身体,很少生病而已。所以要想保持健康、不生病,经常进行运动和锻炼很重要哦!”
父母正确地给孩子讲道理的同时,强调加强身体锻炼的重要性,使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为什么爸爸从来都不做家务?
周六一大早,妈妈就起了床,又是打扫卫生,又是洗衣服,最后做好早餐叫6岁的小洁和爸爸起床吃饭。
饭桌上,小洁看着累得气喘吁吁的妈妈,觉得非常不公平,妈妈太辛苦了!每天放学回家看到的都是妈妈忙碌的身影,而爸爸虽然在事业上是个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