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之父·高锟自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光纤之父·高锟自传-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Chapter01 邂逅(1)
我父亲原籍金山,那是长江口大都会上海附近的一个村镇;我母亲来自另一个村镇宝山,在金山以北二十里左右。经媒人算过生辰八字,认为极相匹配,他们得以按照传统的习俗完婚。
  我父亲原籍金山,那是长江口大都会上海附近的一个村镇;我母亲来自另一个村镇宝山,在金山以北二十里左右。经媒人算过生辰八字,认为极相匹配,他们得以按照传统的习俗完婚。两家人门当户对,一时传为佳话。我父亲高君湘,是一位以诗文鸣于时的文人的第三子,我母亲金静芳是家中长女,一对新人二十出头,在当时来说,都受过高深的教育。
  我父母虽在成亲那天才初次见面,可自我懂事以来,从未察觉他们之间有任何凿枘。我母亲秀外慧中,而我父亲则虽在国内和美国接受大学教育,却始终恪守中国文化和传统。他们心曲互通,对彼此的角色和责任都默默相契。是以尽管新婚时无异于一对陌生人,这段婚姻再美满不过。难道真的是八字契合令他们赤绳紧系,还是媒人老于世故,早就认定他们珠联璧合?
  美芸和我在英国伦敦一个行政区的圣公会教堂举行婚礼,仪式倒也简单,我们按照标准的文词宣读誓言,在标准的婚书上签字。我们的茶会也很简单,但因为我们是主角,每个细节都由我们策划,那情景也着实使人难忘。我们未经媒妁之言,也无算命先生算过八字,婚后四十多年来琴瑟和谐,也许确是爱情的力量战胜一切。电影《八十日环游世界》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的主题曲,正道出我们婚姻之路的历程,它开头几句说:
  踏遍天涯觅知音,
  杳然我独踽踽行,
  青春结伴好还乡。
  我横越半个地球,由香港奔赴伦敦,找寻我的命运女神。我们的邂逅终以团圆结局,实始于美芸对我的求婚说一句:
  “我希望可以在教堂举行婚礼。”
  在她说出她的希冀之前,我其实已求过好几次婚。可是,每次都像在播放一张纹路受损的旧式胶唱片,每播到那个地方唱针就给卡住。美芸对我的求婚毫无明确的回应,收听这段录音的人到了这里只能听到我的恳求,却听不到她的回音。幸好到了最后,唱针跳过了坑纹,那句暗示愿与我并肩携手的话,最终传到了我的耳际。
  我忙不迭说:“当然,我们都上教堂,虽然我上的是天主教堂,你去的是圣公会礼拜,应该不成问题的。”我跨过了婚姻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碍。
  不过,美芸的面上掠过一丝隐忧,她知道我们面前仍横亘着崎岖的路。
  “郊区有两座漂亮的教堂,希望可以找到位好教士为我们主持婚礼就好了。”美芸边想边说。
  布力希斯在伦敦东南区,起初是一大片草地及灌木林,因以得名,随聚居的人渐多,发展为一小镇。在两座教堂之外,这区不乏树木,是伦敦郊外自由发展起来的一个住宅区,当时我就住在附近。
  教堂规定,新郎或新娘必须是教区的居民,并得参与婚前指导,在婚礼举行前的三个礼拜天,都得宣读婚姻公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给美芸在布力希斯教区找一处居所,这倒不难。
  更困难的,是获得美芸母亲首肯我们的婚事。这个棘手的问题,美芸真不知如何面对。她害怕,她姐姐未来夫婿向准外母提出婚事的时候,她母亲那火暴的反应会再次重演。按照中国的习俗,兄长必须先成家,妹妹才能出嫁。美芸的母亲为此大动肝火,滔滔不绝地数落了她一顿。她的姐姐不理一切嫁出去,但怏怏不乐了好一段日子。当下,同样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的未来襟兄仍然独身,他的女友连影儿也不见。美芸立定主意,宁可私奔也不要任人摆布。 。 想看书来

Chapter01 邂逅(2)
跟着的几个星期,美芸偷偷地把她最宝贵的物件逐一带到她的新居所。其中有她在学校历年所得的图书奖。在她决意从此离家的前一天晚上,我尽最后努力,向她母亲提亲。一如所料,她的反应直截了当,不容半点转圜余地,她要我从此不要再找美芸。美芸把门匙抛到她脚边,说从此离家,不再回头。一件大事就此完成。但我心里却隐隐压抑着莫名的愤懑和沮丧,本来应该是兴高采烈的一回事,却落得剑拔弩张,不欢而散。
  我们得靠自己筹备婚礼。不消多久,我们便收拾心情,兴冲冲的准备婚礼了。
  我们找上门的第一家教堂,在布力希斯的外围,位处一条僻静的小路,地点正合我们心意。可惜美芸的住处与我们看中的这家圣约翰教堂并不在同一个区上,不过那里的牧师也很热情地接待我们,他提议我们找一家属于我们教区的教堂。我们照着办,可是另外那位牧师跟我们的会面却短得一盏茶的工夫也不到。他由上到下打量我们一眼,就冷漠地说:“我们不会替外国人办婚礼。”我们当下气得说不出话来,简直不相信一位牧师可以如此决绝,而且公然暴露种族歧视。他根本不知道美芸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是如假包换的英国公民。我们只好回到圣约翰教堂,再次向那儿的牧师求助。
  牧师说:“如果那位牧师不为你们主持婚礼,我乐意效劳。”我们当然也乐意不过。英国这个皇权至上的国家,仍不失其开明的人道。
  我有个表妹,是我舅舅金通明两个女儿中较年幼的一位,那时候已从伦敦的埃弗里教育学院肄业。她很为能当上美芸的伴娘而雀跃。我们过从甚密,她给我们的婚礼帮了很大的忙。她提议把美芸的身材尺码寄给香港我的母亲,好给美芸和她各做一套中国式服装。可是母亲和裁缝也许不相信美芸会比香港那些娇滴滴小姐们高大,结果衣服做得太窄了,幸好还能赶得及修改过来。从婚礼上美芸和我表妹拍的照片可以看到,她们穿起中国服装来是多么漂亮。她们都很苗条,但与今日香港患上厌食症似的女士们实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找来一位外表老成持重的旧同学,扮演父亲的角色,好把新娘交托出去。另一位同学的弟弟就当上我的伴郎。
  这段日子里,我和美芸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换言之,我们得仔细地安排时间。整个过程有如军事行动,我们订下一个巨细无遗的时间表,详列我们要做的各种事情。我们预订了教堂礼堂用来接待来宾,算清楚怎样准备食物和把各色蛋糕弄好。纸杯、纸碟、胶刀、胶叉和餐巾等,都在必备物品清单中开列得一清二楚。甚至连礼堂的彩带、花朵装饰,以至在我们步向圣坛时给来宾掷向我们的五彩纸屑,也都一一办备。
  我们也计划好了蜜月行程,准备在婚礼后翌日早上便出门。我们的家在伦敦南区伊咸一家房子的一楼。在婚前三个星期,我先搬进去,婚礼的大部分准备工作,都是在这里进行的,美芸倒要从她的住处每天往往返返。
  婚礼当天清晨,我把食物运送到教堂,美芸和我表妹则一早到来换衣服。我们安排了一辆大轿车由家里接载新娘团到教堂去。
  那天,我的肾上腺素制造量准是超乎平常。我仍记得,1959年9月19日我黎明即起,精力充沛,迫不及待地就要动身。这天的日程开始依计划进行,而且奇迹似的进行得井井有条。宾客鱼贯而来的时候,我已经在教堂门外迎迓。风琴师奏出我们预定的音乐,我等待着新娘团即将抵达的讯号,心里稳靠得多了。这是个迷人的秋日,云淡风轻,阳光透过树木的枝叶,在草地上洒下金色的斑点。这一切,正静候着明艳的新娘到临,与我携手共赴圣坛。

Chapter01 邂逅(3)
“钟声已经响过十二点,轿车到底哪里去了?”我对等得焦急万分的伴郎说。虽然只过了几分钟,却已经像天长地久一样,令人差点连指头也要咬破。我心里想:“她不会临阵退缩,让我在圣坛前演独角戏吧?”
  那天稍后美芸对我说:“车子迷路,所以迟到了。我还以为你会把婚礼取消呢。”我回敬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决定,我也以为你事到临头才退缩呢。”其实,如果当时流动电话已经普及,我只消拿出电话来拨个号码,那三十分钟的疑虑煎熬和牵肠挂肚,便会瞬间消弭。
  轿车快到,伴郎便引领我同到圣坛前。
  “你看清楚婚戒带在身上了没有?”我紧张地说。“当然带好了。”说着,伴郎笨手笨脚地摸遍了裤袋,最后才在外套的内袋里找到戒指。
  乐曲戛然转了个调子,表示新娘团已经准备就绪。瓦尔弟歌剧《阿伊达》里的结婚进行曲响起,我恨不得回过头去看新娘一眼。可以想像,美芸正接受朋友和贺客艳羡目光的祝福。我心里想,不知道家人缺席可会影响美芸的心情。尽管我们已特地印了红堂堂的请帖发给每一位至亲,她专制的母亲显然禁止所有家族成员参加我们的婚礼。她那抬不起头来的兄长、已婚的姐姐、未嫁的妹妹,相信都一律难越雷池,不敢有违母亲的命令。
  美芸终来到我的身畔,面向牧师,明眸高洁,娴雅端庄,向我微微一笑,令人心折。她的白色织花锦缎礼服,出于她自己的设计,实在无懈可击。不但高贵,而且把她苗条的身材衬托得恰到好处。美芸的衣服,许多都出自她一双手。虽然她说总是要边做边改,这次做婚纱不知可有同样情况,即使有,却一点也看不出来。在这么一个重要的场合上,这套婚纱绝对大方得体。早前我问她可不可以先给我看看,她说:“要到我们在圣坛前,你才可以看,这是传统,要不然,会带来噩运的。” 我相信,我们有时的确要交流一下思想。
  我们交换过誓言,也确信能矢志不渝。平心而论,那时候我们正在热恋中,又可会了解我们的许诺背负重大的责任?我们可了解要怎么做才能信守我们的承诺?只有像我们这样维系长久婚姻生活的人,才可以回过头来指出,成功和快乐的婚姻,需要双方都付出努力。我们必须彼此了解,互相扶持,使大家在智慧和能力上都能与时并进,最重要的还是互相尊重,平等对待。纯粹建基于肉体关系的婚姻,在这日趋复杂的社会里恐怕难以持久。
  亲吻新娘的时候,我只充满喜悦和满足。两个思想不同的个体融合而为一,面对世界的风风雨雨。现在,我们携手迈出了第一步。当我们转身面向来宾,他们纷纷把我们傻乎乎给他们准备的纸屑和纸条投掷过来,弄得到处都五彩斑斑,我们的衣服、鞋子,甚至头发深处,都藏纳了不少。三天后我们在西班牙,仍在洗头发时发现一些残余分子。
  余下的仪式一一顺利进行,拍照、开香槟之后,便是切结婚蛋糕。蛋糕是美芸制作和装饰的。自然还有各色食物,以及各人的演说和欢笑声。
  乘车离去时,我们发觉车后拖着许多铁罐串子和一块上面写着“新婚”两个大字的牌子。铁罐的撞击声,盖过了那辆我由原车主买来的1937年阿士甸7型折篷老爷车那咆哮似的引擎声。我们把折篷绞下,好让每一个人都能看见我们向他挥手致谢。阿士甸7型是1930年左右推出的一款流行小型汽车,其方盒子外形设计,简单优雅,加以性能卓越,甫面世便大受欢迎。1937年的这款,是同系列的最后一部,因为空前畅销,使得阿士甸车厂在20世纪60年代再次推出由意大利设计师设计的同名车系,并名为迷你阿士甸7型。它有水平装嵌引擎,车轮极小,为小型车另创新猷。车内可以坐四名大个子成人,但几乎只消用一只手便能揽着它。如果我们好好保养它直到今天,这折篷式的型号肯定可以在老爷车大赛中出尽风头。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Chapter01 邂逅(4)
那天,我们只可以在脑海中想像,香港那边中式宴会的场面。我父母为他们第一位媳妇和长子的婚事,大宴亲朋,就在我们午宴完结后离去的差不多时间举行。我们每次参加别人的婚礼,就会回想起我们独特的一次,在一切亲力亲为中,我们开创了自己的新天地。
  初次与美芸邂逅时,我可是已着意寻找终身伴侣?如果我是个诗人,我准会承认,我既来自地球的另一端,必然是缘分使我们能相遇。一切由我新加入的那家规模不大的工程公司开始。在几乎全是白种人的同事中,我发现了一张东方人脸孔。我心想,“如果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不打个招呼,似乎不大礼貌吧。”可是,“我连周围的同事还没有逐一认识,便走去向公司里唯一的女士献殷勤,会不会给人误会呢?” 几天下来,我一直犹豫不决,不敢妄动。
  我加入专做通讯器材的标准电话电报(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公司当毕业见习工程师。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个名副其实的新手。但我在无线电通讯系统的建立上仍努力不懈,摸东弄西,也继续我的工程研究实验。投身业界,令我眼界大开。我有自己的座位,上司是高级工程师罗彼德。我上班的第一天,彼德热情地欢迎我,他向我派定心丸,说我一定会喜欢这地方。他兴高采烈地说:“你很快就会和我们混熟,习惯这儿的一切。轻松点,不要紧张。”
  在新环境里,我通常都会绷着脸,显得很紧张,彼德一定察觉到了。他说:“这里有事情要你干,好等你不会闲着发慌。去货仓给自己拿些工具,钳子、切割工具、焊铁吧。货仓管理员会给你准备好的。”我也不问一下货仓在哪儿,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往后的事我一点也记不起来了,大概我好歹总会找到那货仓的。
  几天后,我鼓足勇气,跑去向美芸自我介绍。
  “我是高锟,这里的见习工程师,几天前新来的,你好吗?”
  当时美芸正在工作台上忙着。
  “你好,由香港来的吗?”美芸回答说。
  “对,来了也有四年了,刚毕业。你也是工程师吗?”
  “是的。我们线圈设计组还有一位女工程师,也许男人总以为女人就只会做些编呀织呀、缠缠绕绕之类的事情。” 美芸笑着说。
  冰山破开了。我们相遇了。
  上大学的日子里,我一直租住在一间二次大战前的典型乡间大屋里。房东是个寡妇,有一个儿子,把房子分租给四名房客。整间大屋就像个混合公寓,住的都是学生和单身工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我是最长期的住客,自初来英国,到四年后开始上班,一直住在那里。第二年,原本住一名印度人的较大房间空出,我欢欢喜喜地搬进去。这位印度人道貌岸然,永不会光着头或者不戴着光鲜齐整的头巾出现。他的房间比我原来的大得多,家具也更齐全讲究。我本来住的房间,住进了一位尼日利亚学生。我们学生,有点像个孤儿,房东太太就是我们的代母。尼日利亚学生把我当成他的兄长,总是不住地问我,有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以免被房东太太赶出去。我想,他准是吃过不少种族歧视的苦头。他搬出后,我在香港圣约瑟书院的同学小林成为我的同屋。他是个汽车迷,还是学生的时候便有了一辆汽车。是部老爷Vauxhall,但性能却很好。正是这位车迷同学改变了我的一生,他提议我约美芸去参观一个车展,我和美芸自此便开始熟络起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Chapter01 邂逅(5)
话说有一天,小林来到我的房间对我说:“我有几张奥林比亚汽车展的门券,你也来吗?那些名贵汽车我们买不起,看看也好。这儿有两张票,多找个人来做伴吧。” 我不大清楚为什么他要给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