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纪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言 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生活
在所有国家中,除了中国,美国应当是我最为熟悉的。很小的时候看小人书《阿福的故事》,就知道美国鬼子在越南被游击队打得落花流水。还知道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后来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中国志愿军打败了。
  上学后,课本中有许多美国资本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有钱人牛奶吃不完,宁愿倒掉也不给穷人吃;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美国暴力、*、凶杀泛滥成灾,人人自私,经常有老年人死在家里很久才被人发现。
  后来我工作的单位,属于“外事部门”,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人。美国人不时“挑起事端”,经常搞得我们加班加点,手忙脚乱。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都是在为美国人忙乎,大家戏称是在“给美国人打工”。
  当然,在与美国人的面对面接触中,我也发现了他们的专业、敬业和效率,甚至发现了他们的坦率、真诚和友善。我交了一些美国朋友,觉得他们人都不错。
  这段时间里,我有机会多次出差到美国,基本是与美国人谈判。看到了美国的蓝天碧水、绿树青草,看到了美国人的彬彬有礼,我开始羡慕、感叹。通过收看CNN关注美国的事情,读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美国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著作,我觉得自己对美国的了解越来越深刻。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当我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工作,更加接近美国人的时候,却发现了无穷无尽的新鲜事。孩子上学不仅不交学费书本费,还有免费早餐和几乎免费的午餐;孩子上学轻松愉快,大中小学学生很少有戴眼镜的;教堂星罗棋布,星期天有那么多人拖家带口上教堂;他们有那么多假期,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拆开来一天天使用;只要有普通的工作,就有钱到郊区买别墅;他们那么喜欢在户外活动,动不动就聚会,搞野餐、烧烤什么的;他们那么注重家庭,下班、周末都和家人在一起,出差尽量带着丈夫、妻子;他们那么喜欢养狗,街上随处可见大狗小狗;老夫老妻了还手拉手亲亲热热;公交车上有那么多人看书;那么多人喜欢古典音乐;他们那么心平气和,面带微笑;他们那么习惯排队,开车那么礼让,进餐馆那么文明;聊起天来,他们那么博学,古今中外,侃侃而谈;他们幽默开朗,在葬礼上竟然都能讲笑话;他们待人憨厚朴实,而政治人物在台上又如此能言善辩;他们通情达理,退货轻而易举,处处给人方便;他们乐善好施,关心他人,关心世界,连一个普通的小学校都会为中国地震募捐;迪斯尼人山人海却秩序井然;华盛顿那么多藏品丰富的博物馆,竟然都是免费的;他们的军事基地竟然能对外开放,各种先进的战斗机随便攀登拍照;三十年前,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就能飞上天空,过几个月再飞回来!
  对于丑闻和公共事件,媒体如此刨根问底穷追不舍,各路专家又是如此旁征博引,分析得头头是道;想了解一件事情,网上信息和资料应有尽有;发生了什么事情,政府会在最短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国会的辩论和听证会如此公开激烈,国会议员如此咄咄逼人,对国家任何大政方针都要问个究竟、辩个清楚,还动不动就“不给钱”“不批准”;一个普通法院都能推翻总统为反恐及维护国家安全而采取的监视国际电话和互联网的做法;总统如此频繁召开记者招待会,阐述政策回答问题,还经常在公众聚会上插科打诨;有那么多书籍对总统及其政策嬉笑怒骂,横挑鼻子竖挑眼;白宫前面竟然让人长期搭塑料棚子居住,警察看到有人把布什画成恐怖分子拉登也不管不问;几十万人的反战示威*竟然像赶集一样和和平平热热闹闹;总统竞选那么公开透明、激动人心,那么多人热情参与……
  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生活,美国人当然是骄傲的、舒适的,但在报纸电视网络上,却经常是凶杀、水灾、飓风、龙卷风的报道,反对党还把现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说得一无是处,说很多人没有医疗保险看不起病,油价攀升让人心惊肉跳,经济开始全面衰退,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非法移民泛滥成灾,伊拉克战争让美国陷入灾难等等,仿佛美国已经危在旦夕,需要他们挺身而出救国救民。我们觉得这么好的地方,他们还不知足!
  据说到美国来的人,初期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文化冲击”。但我这个人似乎有点特殊,因为三年来这冲击似乎一直存在,并且越冲越深。这就是一百六十余篇“美国纪事”的来源。
  坦率地说,在三年时间里,我没有机会真正像美国人一样生活,没有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最多算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然而,我觉得自己的观察是有价值的,因为我的所见所闻与我从小到大对美国的印象大不相同。
  我写这些事情,描绘美国的现实,也许是很幼稚的。全世界有那么多人到美国旅游,中国有那么多人到美国留学、经商,那么多人到过的地方是个什么样子,难道很难想象吗?我给自己的安慰是:是不难想象,但我毕竟亲眼看到了啊!
  将来,我们与美国人打交道会越来越多,因此我们非常需要了解美国是个什么样、美国人怎么想,这正是我将自己的观察写成书的原因。
  2008年6月29日星期日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赴美航班上
(2006年1月5日星期四)
  我们乘坐的是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A850航班。登机之初是忙乱的,除了安置行李,还要不停地跟儿子说话。一位高大、两鬓斑白、持重慈祥、着黑色制服的人走过来,他指着儿子说:“我可以和他照张相吗?”“你是机长吗?”我问,他点点头。
  我很激动,手忙脚乱地翻找相机。能和这种大型波音777飞机的机长合影,可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啊。
  等我找到相机,机长已经在几米外与乘务员聊天。我向他招手、抛“媚眼”,并且喊了几次“captain”。他显然看到了,但仍然没有过来。
  别人有事的时候,是不可以打扰的,这个道理我难道不懂吗?但我似乎早已经习惯了一根筋,只顾自己的事情,我会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在别人周围烦躁不安地走来走去。
  这次我安静了下来,远远望着他,手中捧着相机,脸上堆着傻笑。果然,没一会儿工夫,机长冲我招了下手。
  他竟然让我带着儿子到驾驶舱里去照相,这下我更激动了!
  四岁半的儿子没见过世面,竟然死活不肯进去。拉拉扯扯、推推搡搡,终于照了几张相,有他和机长,他和戴着机长大檐帽的我。匆忙之中,只记得机舱狭小,满是仪表,坐了四个人。儿子害怕生人,我却沾光开了眼界。
  乘务员都是老太太。据说她们的服务格外细心周到。一位老太太停在我身边,严肃地对我说:“你不可以在这里来回走动。记得我刚才跟你说过吗?你不可以待在这儿。”我们三人的机票两张是公务舱,一张是经济舱。刚才登机的时候,我就在公务舱忙碌。这个老太太好像是乘务长,确实告诉过我。公务舱是公务舱,经济舱是经济舱,这个我当然懂。但对坐在公务舱的家庭成员,登机时照顾一下,飞行中探望一下,应不为过吧?妻子看到周围那么多空位子,还要我跟他们商量商量,让我也坐到公务舱来呢。
  经济舱的乘客不得进入公务舱,也许这就是规矩。规矩就得遵守,没有什么变通的余地。我随后再没有进入公务舱。在长达13个小时的飞行中,儿子想我,就到经济舱来看我,然后我会送他到公务舱门口,目送他回到座位。当初买票时,我想过凭这张老脸赖在公务舱不走;登机后,想过陪伴儿子坐在公务舱;我多次目送儿子,甚至想到可能会感动乘务员。但我终于没能回到公务舱。我的动脑筋、灵活性,在美国规矩面前都不好使了。
  我多次站在公务舱和经济舱的分界线看着儿子活动。我觉得我很傻,真的很傻。在美国生活三年,一定会变得更傻,连动脑筋和灵活性都没有了。
  对了,老太太并非不通人情。儿子找不到座位时,她会主动帮忙。她还告诉我:“我知道你的家人有语言问题。如果需要,我会来找你帮忙。”
  如果说这位老太太很严格,那么另一位老太太就很慈祥了。她叫Chevyl Mayberry,她说她的外孙女刚好与我儿子同岁。她教我儿子画圆圈,画五角星。儿子抓起笔,画了一个歪歪扭扭四不像的东西,她都会鼓掌欢呼:“Good Job!”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响,儿子都有点羞涩了。
  她和儿子玩了好长时间。我突发奇想,请求她给儿子起个英文名字。我说,Jack或Tom之类,幼儿园可能有很多,不便区别。她答应了。
  过了一会儿,我见到她,再次提醒她这事。她说,整个机组成员都在想!
  我本是担心她答应取名只是随便一说,没想到她却是如此认真。相形之下,我感到有些尴尬。也许我习惯了总是催促别人兑现承诺,而不是充分相信他人。难道在美国,人与人之间总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吗?
  果然,北京时间凌晨六点钟,当飞机快要降落在芝加哥机场时,老太太告诉我:经研究决定,他叫Jon。John太普通,Jon很好,昵称可以是Jonny。我没有问她,这个名字是什么含义。据说英文名字没有什么含义,好听就行。一位美国老太太,给她喜欢的中国小男孩起的英文名字,一定很好。何况,这是在他第一次去美国的空中得到的名字!于是,从此刻起,他就叫Jon了。
  在芝加哥入境,我们换乘另一架小一点的波音757飞机,航班号仍然是UA850。刚放好行李,机长就把儿子请进驾驶舱,说让他看看飞机是怎么开的。儿子这次参观,完全是走过场,几秒钟就出来了,机长怎么挽留都没用。我刚才在大型飞机上已经见过世面了,这次也就没有那么勉强他,对驾驶舱的印象仍然是空间狭小、满是仪表。
  驾驶舱属于禁地,写有“未经允许不得入内”。但两架飞机的机长都邀请儿子入内参观,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儿子长得可爱吧?儿童充满了好奇。在儿童眼里,是不存在什么“禁地”的。如果儿子要求进驾驶舱看看,我一定会告诉他,那里不能去。而两位美国大叔不约而同地主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使我对美国社会如何教育孩子产生了好奇。
  儿子胆小,当时是害怕面对陌生人和新环境,他爹却藉此大饱眼福。真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居住,心情,工作(1)
(2006年1月14日星期六)
  办公室和住处是前后楼,不存在上下班“交通”问题。工作可以按自己的计划开展,多数时间在办公室看资料,也会和美国的相关单位有些接触。
  门口的大街,车水马龙,但我的生活却一下子安静下来。回想在北京时,每天披星戴月,公共汽车拥挤不堪。上班时电话不断,会议无数,下班后吃喝应酬。特别是最近三个月,忙于出国前的各项安排,近乎疯狂地忙碌着。那样的日子,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而此刻,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慢慢停了下来。
  家里有一些事情需要安顿,工作也需要开展。但我再也没有那么着急上火,只要按照计划,一步步去完成就行了。看这里的美国人,一个个不慌不忙的,笑眯眯的。他们的内心,一定比我还安静。
  这几天华盛顿的天气阴晴各半,下了两场雨,气温在华氏50度左右,温和湿润,有时候阳光灿烂,天空是一望无际的纯净深蓝色。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人是应该长寿的吧?
   。 想看书来

居住,心情,工作(2)
(2006年1月14日星期六)
  昨天中午,美国对口工作单位的一位女士Susan召集了十几位相关部门的人士和我见面。她说,这是一个非正式见面,只是让大家熟悉一下。
  来到她单位的一个小会议室,客人陆续都来了。大家寒暄,一个个都喜气洋洋的。墙边的桌上摆着一些吃的东西:三明治、蔬菜、饮料等。Susan事先就告诉我,这是美国式的午餐,非常简单。她说,24小时之内,就有这么多人要来见你,可见你多么重要!他们不是冲着吃饭来的,这样的饭不值一提。
  大家取了各自的吃的落座,边吃边聊。每个人先自我介绍,我也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我说对美国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有些困惑,大家就纷纷向我解释。小小房间,欢声笑语,暖意洋洋。
  我来到美国,人生地不熟,对于如何开展工作的确心中没有底。现在见到这么多将来工作有联系的人,大家都慷慨答应帮忙,心里踏实了许多。同时,也很感激Susan的安排。其实很多事情,即使是国家大事,也都是人做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只要坦诚相待,加强沟通,就能相互理解,很多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这是一次欢迎会。我喜欢这样的方式,简单,但充满热情。
  以前多次来过美国,就连这个单位的那间会议室,我都去过两次。但每次都是匆匆过客,这次却是要和他们长期相处,我不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
  今天打开电子邮箱,发现昨天下午就有一封邮件,是参加欢迎会的另一个单位的女士发来的。她说,她回到办公室,和同事们提到了和我的见面,“they all anxious to meet with you as well”,邀请我下周四去吃午饭,并且尽量安排我参观办公楼。我准备回复:“I am more than honored to be invited and I am also anxious to meet with you and your colleagues。”
   。。

给儿子注射疫苗(1)
(2006年1月21日星期六)
  儿子上低幼班(Pre…Kindergarten),需要注射几种疫苗。学校的护士告诉我,有两个地方是免费的,并建议我去那里。
  免费,当然好了。
  过了两天,等到了免费时段,是下午4点半到7点半。我们5点多到了那个地方。要在门口登记,还要证明自己在华盛顿居住。我刚到,还没有身份证,拿出护照,出示学校的表格,好说歹说,人家才勉强让我进入,并且重申:以后要有证明。
  进门后是长长的走廊,一侧排满了人,有些人干脆坐在地上。顺着走廊往后走,拐了个弯,仍然有人排队。室内暖气很足,密不透气,非常闷热,我心里却凉了半截。更要命的是,在队尾站了半个小时,竟然一步都没有向前挪!我的妈呀,这得排到哪天啊!
  免费,就要受这个罪吗?
  儿子早已焦躁不安,我也忍无可忍。干脆自己花钱算了,打疫苗估计也花不了多少钱。
  服务人员很客气,给我几张纸,上面有很多诊所(clinics)地址,说那里是收费的。
  我们走到外面,深深呼吸清凉新鲜的空气。就这半小时,都快把人憋死了。
  免费的,看来就是给穷人提供的公共服务了。回想那些排队的人,穿着打扮的确不怎么样。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开始给那几张纸上的诊所打电话。这时才发现麻烦了。那些电话里,要么说只管旅游者,只管成年人,要么说必须预约,必须有居住证明。还有一家诊所告诉我,如果没有预约,只在某天中午12点为前四位病人提供服务。一个个电话,打得我晕头转向,灰心丧气。天哪,连花钱都没人要!
  那种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