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与美元脱钩,本来是个正常的经济问题,如今却变了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美国政府认为,终止用美元结算石油,是对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挑战,是对美国利益的挑战。
悬案之三 石油价格为什么大起大落(7)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实施终止用美元结算石油的是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美国总统布什编织罪名发动伊拉克战争,并把萨达姆送上绞刑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萨达姆胆敢挑战美元的地位,挑战美国的地位。
◆ 国际石油交易凭什么以美元计价?
美元最初并不是国际石油交易的唯一计价货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是多元的。不过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的石油生产量都占到全球的一半左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利用英镑的国际货币职能排挤美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石油公司的竞争,英镑区的国家也曾经联合起来提高英镑结算比例,控制美元结算比例。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国际石油交易中美元的地位才逐步加强。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国便通过美元垄断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媒介地位,维系和巩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后,欧佩克国家的确想过摆脱石油美元计价机制,因为美元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稳定的价值。
而美国的对策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沙特阿拉伯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议,沙特同意继续将美元作为出口石油唯一的结算货币。由于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因此欧佩克其他成员国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一协议。从此美元与石油“挂钩”成为全世界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用美元结算。目前全球每年的石油贸易超过6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
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对美国来说,重要的是巩固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垄断地位。美国从中至少获得了三方面的好处:
▲ 征收国际铸币税。国际铸币税即一国货币为他国所使用时所获得的收益。美国一位前外交官曾说,“从此之后,美国财政部就可以通过印刷钞票来购买石油,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特权”。
▲ 影响和控制油价。美国国内的利率调整和汇率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国际油价;美国就可以通过国内的货币政策影响甚至操纵国际油价。
▲ 垄断像石油这样的大宗商品的交易计价权,就保证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地位。
◆ 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的“无为”政策
美国政府是美国人的政府而不是世界人民的政府。美国政府在独享铸币税的同时,却不肯承担起维护和协调国际货币秩序的责任。
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承担着交易和财富储藏等功能。但美元首先是美国的货币,当两个角色发生冲突时。美国政府首先考虑的是维护本国的利益。从历史和现实看,美国政府都不可能因美元的国际货币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历史上的美元贬值特别集中在两个时期,从1977年到1978年,从1985年到1986年,美元汇率成为美国同其他贸易伙伴特别是欧洲争论的问题,美国财政部因实行对美元价值 “无为” (benign neglect)政策而经常受到指责。
从1980年到1985年2月美元升值时期的政策——高实际利率、资本流入和美元升值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政府借债而无意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当时的里根政府基于自由市场必定产生最好结果的思想,对其他人认为高估或扭曲的东西采取默认的态度,实行 “无为”的政策。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悬案之三 石油价格为什么大起大落(8)
美元升值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影响,有利于这些国家对美出口,不利因素则是在贸易中提高了以美元锁定(短期)的进口产品价格,如石油的价格。美元贬值的作用则正好相反。
显而易见,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都希望美元价值稳定,不喜欢美元升值,也不喜欢贬值。美元作为世界关键货币,它的波动性遭到了指责。这是因为,美元波动在产生贸易壁垒的“棘轮效应”的同时,还导致价格波动向全球蔓延,成为孕育通货膨胀的温床。
正是美国政府在美元问题上长期奉行的这种无为政策,才促使欧洲各国政府下决心建立一种新型国际货币,以代替美元的角色,最终的结果是欧元的诞生。
美国经济恶化,金融危机扩散,美元贬值成为一个谁都不能回避的事实。作为一种国际结算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其币值的稳定。不断贬值的美元正在丧失这种功能。如果仍然用美元与石油价格挂钩,无疑就意味着美国金融业造成的巨大损失通过石油的变相涨价让全世界特别是石油输出国为其埋单。石油价格与美元脱钩,对美国来说是一种解脱,对其他国家来说则是隔离了金融危机的瘟神。
◆ 从信用膨胀到美元贬值
其实,威胁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既不是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也不是今天的伊朗。美元地位不稳,源自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源自于正在进行的美元贬值。
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一国货币贬值是因为该国的货币出现了过剩。可现在的美国,按照统计定义计算的货币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过剩。美国目前一年的全部商品与服务生产总值(GDP)为135万亿美元,而全部流通中的现钞仅057万亿美元,杠杆系数高达20∶1。所以,美国政府认为美国仍存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而又不至于导致美元急速贬值的空间。
近年来美元贬值,其主要根源在于美联储向市场注入了空前的流动性。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实行历史上最宽松的货币政策,多次降息,导致实际利率为负。
美元钞票没有过剩,不等于货币真得没有过剩。差不多所有的金融衍生产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货币的性质,信用膨胀同样也导致货币贬值。近年来美元信用扩张规模要远大于货币扩张。典型的信用膨胀在房地产业,造就了次级贷款到次级债的泡沫,在商品期货市场则造就了石油泡沫。
石油涨价就意味着美元贬值,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过剩还意味着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正如同样数量的水倒入水盆和瓶子中,水位上升的结果不同一样,美元贬值并不意味着美国一定是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国家。
由于发达国家一时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当资金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领域时,大宗商品是最好的避风港,大宗商品是为数不多的几种投资工具,投入的资金越多,价格就越上涨。
投资者恐慌中迅速转向原油和其他商品对冲通胀风险,疲软的美元又使石油价格对持有其他币种的投资者充满诱惑,石油商等手头持有大量美元的交易商自然不愿意看着美元资产缩水,纷纷将部分美元兑换成欧元、日元等其他强势货币。遭受巨大抛压的美元汇率进一步走低。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石油、黄金和其他商品变得更具吸引力,因此,美元越降油价越升,同时也引发其他商品价格的创纪录攀升。
悬案之三 石油价格为什么大起大落(9)
◆ 美国政府真的有能力操纵美元吗?
自2007年8月以来,美联储重拾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过多次降息行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 大幅降至 2%,同时加大印钞力度,加速了美元贬值。
按说,一国的货币就是由该国的中央银行发行的,从理论上说,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在该国流通的货币数量。可是,对于美国央行美联储来说,控制美元数量只是一种构想。
全世界流通的美元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在美国本土流通的美元,这部分美元美联储可以直接控制;其二是散布在世界各地流通的境外美元。据美联储及相关学者的估计,目前境外美元的数量与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之比大约为3∶2。如此庞大的境外美元,美联储根本就没法控制。
享有全球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是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的一块海外属地,由大开曼、小开曼和开曼布拉克三个岛屿组成。目前在世界上是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的第五大金融中心。截至2008年6月,共有279家外国银行在岛上注册,在岛上注册的公司有4万多家。
资金的全球化使开曼群岛更是成为金融机构趋之若鹜之地。美联储很难跟踪资金流向,仅开曼群岛就有19万亿美元,维京岛等其他四个离岸金融中心放着15万亿美元。这样庞大的资金却在美联储的监管之外,随时都可能惹出麻烦。
人们还记得被美国政府解救的长期资本公司,这家由顶级精英组成的对冲基金就是注册在开曼群岛,20世纪90年代市场最火爆时所持有的资产价值18万亿美元。已被接管的贝尔斯登设立的两家对冲基金也在开曼注册。当年轰动全球的BCCI银行注册地也是开曼群岛。躲避税收可能是初衷,但避开监管使这些基金与金融机构如鱼得水。数万亿美元离岸资金秘密地参与着金融市场的活动,在不受监管的环境下运行,爆发危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目前,境外美元和本土美元同时增加使美元数量越来越大,美元贬值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波动只能对美元贬值的速度和幅度产生有限影响。
信用膨胀导致美元贬值,信用膨胀制造的金融泡沫破灭时出现的巨大信用黑洞需要美国政府想法填补。已经债台高筑的美国政府除了多印钞票外,只能依靠外国投资者来弥补预算窟窿。如今,47%的美国国债由美国以外的投资者持有,而购买这些债券需要用美元,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一旦投资者发现美国预算赤字恶化和美元计价资产回报下降,有可能转向其他币种,美元地位就会受到打击。
美元持续贬值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是,所有以美元形式持有财富的人彻底抛弃美元,美元全面崩溃。这是比目前的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危机。那时,美国政府就会像冰岛政府一样,宣告破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悬案之四 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吗(1)
导语
山雨欲来风满楼。通货膨胀就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刮起的狂风。它吹乱了人们的视线,引起了人们的慌乱,可是当真正的危机到来之际,它却突然平息了。如此匪夷所思,也许就是在这宁静中孕育着更大的灾难。人们很难搞清楚通货膨胀在金融危机中推波助澜的细节,但2008年上半年各国出现的通货膨胀无疑是深入理解这次金融危机的一堂必修课。通货膨胀是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的一条重要途径。金融危机留给人们的悬念是: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吗?
● 通货膨胀(inflation)
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总的上升。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超常上涨。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
通货膨胀到底是好还是坏——日本的复杂心态
通货膨胀不完全是坏事,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利。任何经济增长都要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否则社会经济就会失去活力。究竟什么是好的通货膨胀和坏的通货膨胀,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在历经长期低迷后,通货膨胀也可能是一针强心剂。本来低增长、负通胀的日本,面对正在发生的通货膨胀,心情很复杂。
◆ 通胀就是久别了的甘霖
日本已经很长时间没尝过通胀的滋味了。最近几年来日本经济的主旋律是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2008年5月的数字显示,日本不包括起伏较大的新鲜食物价格的核心通胀率同一年前相比增长15%,是自1998年以来最大的增幅;6月份核心通胀率达到19%。通货膨胀正像细雨一样滋润着日本。
日本对于到来的通胀甚至有一丝窃喜。虽然普遍的观点认为成本推动型通胀对经济是有害的,不过大多数国家认为1%~3%的通胀率可称为“好”通胀(Good Inflation),超过这个界限就是“坏”通胀(Bad Inflation)了。 由于人们预期日本几近于零的利率终于要开始上调了,银行的贷款业务由此将更有利可图。
尽管如此,日本的消费者还是痛恨涨价,特别是通胀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日经225指数在2008年7月2日起出现自1965年以来的最长时间的下跌,对通胀的恐惧影响到了日本的汽车行业。比起英国的和韩国的,日本的核心物价指数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日本来说是10年来最高。同一年前比,面包价格涨12%,意大利面涨,方便面涨,汽油涨18%,煤油涨。日本能源支出由2004年的100000亿日元上涨到2007年的200000亿日元,相当于1860亿美元,2008年的能源支出会突破300000亿日元。
2008年上半年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带给日本的既是机会也是困惑。
日本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20世纪90年代陷入衰退不能自拔。日本的房市和股市泡沫于1990年破裂,留下了约等于日本GDP的1/15的坏账。在12年以后,日本的经济才有了像样的增长,到了2005年经济压力和债务引起的通货紧缩才开始消失。即使如此,日本的名义GDP仍然低于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巅峰水平。
日本公司经历了长期低迷的经济环境,摆脱了多余的债务、人员和产能,轻装上阵,应该有所表现。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依靠出口的日本也难做到一枝独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对日本经济复苏产生巨大影响,日本扭转形势的梦想又被浇上冷水。 。。
悬案之四 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吗(2)
2008年6月,日本对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减弱。欧洲和美国的需求递减使日本的出口业雪上加霜。日本未能将出口带动型的经济增长势头保住,工业产量连续两个季度下降,而这正是日本过去几十年来经济衰退的标志。
由于通胀压力上升,发展中国家普遍收紧了货币政策,进而可能会削弱这类市场的活力。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于净出口,在当前经济周期中,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都来自于出口。虽然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可能会抵消需求放缓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这一自动稳定机制目前还没有发挥作用。
2008年上半年,铁矿石和煤价的上涨给日本汽车厂商、水泥厂和发电厂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丰田预测2009年利润将下降20%。在2008年4月暂停了一段时间后,日本政府恢复加收汽油税。通胀与低迷的经济共舞,让日本央行同样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一些经济学家预言日本可能再次出现零增长,这是日本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景。
由于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并不容易,通货膨胀导致日本公司利润下滑。这一势头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此外,通胀还会挫伤企业的招聘与投资热情——只是目前日本企业状况好转,应该不会遭遇20世纪90年代那样大的成本削减压力。因此,日本经济正面临着一个增长迟滞期,需求骤降尚不太可能。
日本央行在对外的声明中说,政府将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审视加息和降息两个方向的风险。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保持在,这是八国集团(G8)中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