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霸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洋霸主- 第4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慈禧太后的诏令发出,冯国璋看到诏令就是一声哀叹,“袁大人身遭不测了。”

    段祺瑞急忙问道:“冯兄何出此言?”

    “段兄,如今流言四起,圣上和太后早已对大人失信,如今大人刚刚进入西京,圣上就降下旨意,要我们一个领兵出战,一个调防西安,还是让我们一个人带走一镇兵马,那留下的三万,由何人指挥?当然是朝中另派要员。”

    段祺瑞急着说道:“冯兄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想说,朝廷此举,是要把袁大人的新军分化瓦解,另派他人掌控,至于袁大人,肯定已经是身陷囹圄,命不长久了。”冯国璋说完,连连摇头叹气。

    “怎么会这样,袁大人可是大清的忠心干将,朝廷怎么会做出此等举动?”

    冯国璋无奈苦笑,“袁大人是李大人的亲信,翁同龢和李大人素来不睦,翁同龢早就想把潼关守将换成他自己的亲信,李大人偏偏人在四川,无力北顾,近几日谣言四起,正好给了翁同龢机会,翁同龢上下其手,长袖善舞,袁大人命不久矣。”

    段祺瑞沉默了,连进军西安,营救袁世凯的想法都没有,对于段祺瑞和冯国璋来说,进军西安,营救袁世凯,那可是谋反叛逆的大罪,他们有几个脑袋,敢这么干。

    就算段祺瑞冯国璋和袁世凯感情极深,愿意为了袁世凯谋反叛逆,可是手下军官呢,士兵呢,难道人人愿意为了袁世凯而去谋反?更何况袁世凯已经被抓住了,现在是不是活着都不一定。

    段祺瑞终于问道:“那现在我们怎么办?”

    冯国璋默默摇头,“我是决定带兵出战了,至于段兄,你如何决断,我爱莫能助,告辞。”

    冯国璋说完客客气气地告辞出来,带领一镇人马,与华夏军对垒。

    林飞可不知道清廷最高层的权力争斗,听闻袁世凯的新军出动了一万人马,觉得人数还是太少,于是命令部队,不要攻击袁世凯所部,只要袁世凯所部不攻击,你们就不要主动出击,于是华夏军按兵不动。

    华夏军按兵不动之时,对面的冯国璋派出了密使,要求面见华夏军的最高指挥官。

    此时华夏军的最高指挥官是牛大虎,当初被林飞从日本救出来的战俘,经过五六年的历练,已经成了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这次进攻潼关战役,由他全权指挥。

    牛大虎听说冯国璋派出密使,猜到和求和投降有关,于是通知千代静香,让千代静香去见他,千代静香很快见到密使,密使见到千代静香是一个女子,颇为不悦,直到千代静香说出“我是林飞亲自派来的,你对我说的话,我可以直接报告给林飞”,密使才转怒为喜。

    密使拿出一封信,递到千代静香的面前,沉声说道:“这是冯国璋给林飞先生的亲笔信,希望能够转达给林飞先生。”

    千代静香接过信,“真的要让林飞看吗?林飞可在大禹城,距离这里太远了。”

    “那您看也可以。”

    千代静香打开信,只见里面写着袁世凯被清廷召回,下落不明的事情,还说冯国璋打算投靠林飞,只是全家老小都在清廷手中,恳请林飞出手,把家小全部救出。

    千代静香笑了笑,问道:“冯国璋先生有多少家小?”

    “家中只有老母,正妻早亡,有三房姨太太,子女十余人……”

    千代静香轻轻一摆手,“你不要说了,把这些情况都写下来,我会派人把冯国璋的家小送到安全地方。”

    密使得到千代静香的保证,告辞出来,千代静香立刻通知西安情报站站长守陵人,要他把冯国璋的家小护送到安全的地方。

    守陵人立刻行动,此时清廷并没有对冯国璋的家小严加看管,守陵人的行动十分顺利,很快把冯国璋的家小弄出了西安城,走小路送到了华夏军军营。

    冯国璋得知家小脱离清廷掌控,立刻率兵投降华夏军,原来,冯国璋在和段祺瑞商谈的时候,就已经做好投降华夏军的准备了,这件事情极其机密,心思缜密的冯国璋没有和段祺瑞说。

    冯国璋的部下有不少不愿意投降的,冯国璋准许他们自谋出路,这些人有的回了家,有的返回了潼关,到了潼关把所有事情都报告上去,清廷这时才得知冯国璋已经谋反叛变。(沧海在微信公众平台分享了写作故事,请大家微信搜索——qietingcanghai,就是且听沧海的拼音,回复2即可观看)

746 只剩下四川

    慈禧太后大为光火,下令诛杀冯国璋的家眷,可是兵卒去抓人的时候才发现,冯国璋的家眷已经不知去向,震怒之下的慈禧太后于是命令,将袁世凯公审,枭首示众。

    翁同龢立刻前去安排,而袁世凯的部将段祺瑞,则在回到西安之后被解除了军权,翁同龢给段祺瑞安排了一个闲职,明升暗降。

    段祺瑞在林飞时代是一代枭雄,在这个时代也不是容易欺负的主儿,段祺瑞向朝廷请愿,请求到甘肃一带镇守,并暗中指使部下,百般刁难新任统兵军官,让清廷看到,我段祺瑞的兵,只能我段祺瑞带,其他人不行。

    翁同龢有心不同意,可是考虑到段祺瑞的部下难以驾驭,况且把段祺瑞留在西安,迟早会生祸端,于是同意段祺瑞前往甘肃镇守。

    段祺瑞于是起兵,离开了西安这片是非之地。

    七月二十五日,翁同龢开始审问袁世凯,开始的时候没有公审,翁同龢在私下里审问袁世凯。

    袁世凯刚开始被抓住的时候还愤愤不平,痛斥奸佞当道,忠良报国无门,甚至给慈禧太后写了血书,可是一点用都没有,根本没有人搭理袁世凯。

    事到如今,袁世凯已经把所有事情都想清楚了,翁同龢就是要致自己于死地,现在多说什么国家大义屁用没有,还是给自己想好出路吧。

    袁世凯用几乎哀求的语气对翁同龢说道:“翁大人,看来同朝为官多年,我又是李中堂旧部,求大人网开一面,放我一条生路。”

    翁同龢冷笑连连,“袁世凯,你已经投靠飞贼,我要是放你一条生路,就是和飞贼同流合污,我岂能放你。”

    袁世凯看出翁同龢要致自己于死地,无可挽回,只能认命,于是说道:“翁大人,这样吧,你不要对我用刑,你说什么我招认什么,另外不要伤害我的家人,可以吗?”

    翁同龢想了想,觉得除掉袁世凯就行了,袁世凯的家人,杀不杀影响不大,至于用酷刑折磨袁世凯,更是没什么意思,于是欣然应允。

    袁世凯于是承认了勾结飞贼,意欲谋反的罪行,七月二十七日,袁世凯被枭首示众,对袁世凯的家人,念在袁世凯征战有功,法外施恩,赦免无罪。

    可叹袁世凯,林飞时代的一代枭雄,就这样死在了林飞的离间计之下,死在了清廷高层的内斗之中。

    林飞听说了袁世凯的死讯,命人在大禹城烈士陵园给袁世凯竖立了一块纪念碑,目的是坐实袁世凯“勾结飞贼,意欲谋反”的罪名。

    于是在华夏的史书中,袁世凯成了起义未成,被清廷诛杀的悲剧英雄,至于千代静香和守陵人,以及那首充满谶语意味的童谣,则永远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没有人再提起。

    袁世凯死后,翁同龢如愿提拨了自己的亲信,陕西总兵苏明珍担任潼关总兵,总领潼关防务,驻守潼关的部队,还是袁世凯的新军,不过此时只剩下三万了,一万被段祺瑞带到了甘肃,一万被冯国璋投降了林飞。

    这三万新军,虽然心怀袁世凯,可是不敢不听苏明珍的话,就算他们真想不听话,也没有人挑头了,因为两大领袖段祺瑞、冯国璋,一个远走,一个投降,剩下的军官没有一个有“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威望,根本成不了大事。

    苏明珍来到潼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率领潼关守军,出征华夏军。

    苏明珍手下的确有能谋善断之士,苏明珍要出关的时候,就劝苏明珍:“将军,不记得李唐名将哥舒翰了吗?”

    中华古代的文人就是这样,说一件事情,不喜欢直接说,喜欢绕个弯子,借助典故说,其中的滋味,让听者自己品读,苏明珍没读过太多书,听到幕僚说“李唐”就烦了,怒道:“什么李唐张唐的,有什么话直接说。”

    “是是是,将军见谅,哥舒翰乃是一代名将,安史之乱时镇守潼关,贸然出关迎战,结果被乱军所破,将军您此日之形势,与哥舒翰一般不二。”

    苏明珍听幕僚说自己将遭大败,十分恼怒,冷哼一声,以蛊惑军心的罪名,将那个幕僚斩首示众,随后引兵出关。

    华夏军的驻地在灵宝,距离潼关六十多公里,苏明珍决定,直扑华夏军驻地。

    从潼关到灵宝,有一条三十多公里的狭窄山路,当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就是在这里伏击了哥舒翰的唐军。

    华夏军指挥官牛大虎见到苏明珍领兵来势汹汹,猜到他们也会走这条路,于是派出三个师,将近五万人的兵力,埋伏在山路上,只等苏明珍前来,就一举围歼。

    八月一日,苏明珍率领部队进入山路,华夏军立刻发起全线攻击,清军大多数都是袁世凯的旧部,不愿效忠苏明珍,他们听说冯国璋投降了林飞,也起了投降的心思,在华夏军发动攻击的时候,纷纷投降。

    苏明珍率领的三万清军精锐,没用上一天时间,就被华夏军全歼,苏明珍死在乱军之中。

    灵宝战役刚刚结束,牛大虎就立刻命令直属一师,进攻潼关。

    此时的潼关,守关城的尽是老弱病残,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华夏军又把十几hp…2型75毫米榴弹炮弄到了关前,一顿猛轰,潼关守军死的死逃的逃,一个冲锋,潼关已然落入华夏军之手,此时是八月三日上午十点。

    潼关失守,西安危在旦夕,清廷彻底乱了阵脚,西安已经是清国边陲了,再往西走,可就要走到兰州了。

    陕甘总督杨昌浚提议向南走,去四川,可是谁都清楚,去四川是绝对不行的,此时云南已经被林飞占领,四川南部已经是林飞的地盘了,现在林飞又要占领陕西,如此一来,四川处于被南北夹击之势,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在一片慌乱之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成了整个清廷的“救世主”,这个人,就是日本驻清国大使——儿玉源太郎。

    儿玉源太郎一直都在清廷身边,本来儿玉源太郎是当顾问的,可是后来发现,清军将领不喜欢问他,于是他就清闲下来,静静地看着清廷官吏的明争暗斗。

    儿玉源太郎求见慈禧太后,直接对慈禧太后说道:“太后,如今摆在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去日本。”

    “去日本?”慈禧太后很是惊讶,儿玉源太郎解释道:“没错,就是去日本,去日本重新建立清国政府,日后世界各国击败林飞,清国政府还可以还政于北京。”

    “可是日本路途遥远,如何去得?”

    儿玉源太郎笑道:“太后不必担心,我们都已经安排妥当,你们可以先北上去蒙古,再从蒙古去到俄国,最后从俄国取道日本,一路上都有俄军的保护,绝对没有华夏军的骚扰。”

    慈禧太后很不情愿,到了日本,那就是寄人篱下,到时候哪还有人对清廷众星捧月,慈禧太后于是婉拒了儿玉源太郎的提议,下诏文物百官,入蜀避难。

    八月三日中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还有众多亲王大臣,宫女太监,一路向南,前往四川,留下对清廷忠心耿耿的杨昌浚阻击华夏军。

    八月四日下午三点,华夏军进抵西安,杨昌浚率兵死命反抗,杨昌浚还成功蛊惑了不少百姓,让百姓们觉得,华夏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要是让他们进城,所有人都得遭殃,于是西安百姓也帮助清兵守城。

    战斗足足进行了三天,直到八月八日,华夏军才全面占领西安,杨昌浚自杀身亡。

    华夏军进入西安就寻找清廷的下落,很快就知道,清廷已经逃入四川,迅速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林飞。

    林飞听到这个消息,长出了一口气,清廷逃入四川,总比清廷流亡国外要好,如果清廷流亡国外,那就是逢年过节跳出来给自己找麻烦的节奏。

    林飞命令华夏军,北上南下,占领陕西全境,陕西的西边,还有甘肃、宁夏和其他省份,清廷对这些省份的控制力一直不强,现在清廷逃到四川了,这些地面唾手可得,林飞又命令华夏军,在解放陕西全境之后,继续西进,解放甘肃、宁夏等地。

    林飞在解放陕西全境的同时,也派兵进入山西,山西凭借太行山的险要,一直把华夏军拒之门外,现在华夏军解放陕西,相当于包抄了山西的后路,山西巡抚刘万通向林飞投降,山西正式解放。

    九月六日,华夏军解放陕西全境。

    九月十日,山西巡抚投降,华夏军进驻山西。

    九月十五日,驻守甘肃的段祺瑞率领部下投降,林飞随即解放了甘肃,随后,清国西部其他地方也投入了华夏帝国的怀抱。

    时间很快来到了十一月,整个清国,都已经是林飞的天下,只剩下四川,还在清廷手中。(沧海在微信公众平台分享了写作故事,请大家微信搜索——qietingcanghai,就是且听沧海的拼音,回复2即可观看)

747 清廷投降

    九月二十日,林飞在大禹城召开战略决策会议,在会议上,林飞做了题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报告,要求华夏军,一鼓作气攻入四川,彻底灭亡清廷。

    林飞命令华夏军从南、北、东三个方向进攻四川。

    北面,以洛阳方面军为主力,从西安出发,先取汉中,再取四川,进军路线基本和三国时期,邓艾钟会灭亡蜀汉的路线差不多。

    这一路最难打的地方就是剑门关,由于四川周围都是山,所以进攻四川战役势必要经过无数高山险关,剑门关就是其中之一。

    剑门关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路”的地形,中间的山路只有五十米宽,山路上设下关城,关城上架起火炮,关城前密布战壕,任你千军万马,别想过关。

    剑门关的地形有多险,李白曾经在《蜀道难》中写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剑门关有多难打,历史上发生在剑门关的战役大大小小五十多次,绝大多数都以攻击方失败告终,攻击方成功的战例只有三次,其中两次是绕道破关,仅有一次是正面攻破关城,当年钟会邓艾灭蜀汉,也没敢走剑门关,而是绕行阴平道。

    东面,以湖北方面军为主力,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这条路线需要经过长江三峡,三峡有多险要,无须赘述。

    南面,以云南方面军为主力,进攻四川南部重镇宜宾,所经之处,都是高原大山,易守难攻。

    所以说,华夏军想要攻下四川,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林飞把话说的清楚,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清廷,彻底解放华夏同胞,华夏军将领齐声响应。

    会议结束,溪云凑到林飞的近前,笑道:“没想到夫君还会作诗呢。”

    林飞一愣,“我什么时候作诗了?”

    溪云抬起葱白的手指,指了指文件上的标题——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笑道:“这不就是一句很好的诗吗?”

    这句诗当然不是林飞的原创,是林飞“剽窃”的,这句诗的出现时间是二十世纪中期,林飞没多想,直接就用上了,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