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博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和尚·博客-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站好,开始上殿!
  每天都在固定时间段上重复同样的心态及动作,世间人也一样重复。这个时候,环卫工人正在清扫着大街小巷,带来清洁的城市;卖菜的小贩们已将菜准备好运往摊点;提供早点的商人们也陆续在各自的摊点忙着摆好食品,等待上早班的客人……
  每一位有情在同一时间段做着同样重复的事情,没有对错,也没有贵贱,有的只是像和尚曾给我们僧团的开示,也就几个字而已——“所求定高下”,“心里想着多少人,就有多少人想着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分秒不懈怠
原题目:《见闻觉知同师共学》2006…12…19
  核心提示
  每天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处理,如果没有很强的念知力和关照力,一定是做不好的。也许我们会觉得,没有时间做这件事或那件事,但如果仔细反省,会发现有很多细碎的时间都没有很好地利用。
  下午,和尚到帝景酒店出席昨天开幕的中国宗教学会第六次全国会议暨“科学发展观与宗教研究”学术研讨会。今天下午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选举第五届中国宗教学会领导成员、顾问和理事会成员。在这次换届选举中,和尚被选为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
  和尚对时间的把握非常准确。今天我们到达酒店的时间是13∶05,距会议正式开始还有25分钟,和尚看时间还早,便建议我们在车里坐10分钟再进会场。和尚处处照顾缘起,尽量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如果我们提早太多进入会场,主办方就要花心思接待我们,这也是我们未准时的表现。
  13∶10左右时,一个电话打进和尚的手机,和尚接了电话。虽然他一直在很专注地讲,却并没有忘记时间。13∶15的时候,和尚准时下车,边打电话边带我向会场走去,丝毫没有因打电话而忘记时间。按照我们的思维,同一时间如果能照顾到单一的缘起,就已经很不错了,况且还时常不能把握得很好,会做错事情。和尚做事,同时能够把握很多重缘起,并且很好地将它们融合,依此做出正确的判断。特别是在时间方面,和尚把握得非常准确,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在他的头脑里十分清晰。
  想起前两天的一幕小插曲:和尚早晨6∶00要用早斋,那天饭菜做早了,并且在5∶55就端到了丈室。那时和尚正在改一篇文章,虽然知道早斋已经送来,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出来用餐。别看只有五分钟之差,但是对于和尚来说,五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最后,6∶00整,和尚准时出来用餐。
  每天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处理,如果没有很强的念知力和关照力,一定是做不好的。试想,我们每天需要做些什么事,想些什么事,自己心里是不是清楚?我们常常会发现,虽然自己做了计划,但是很难落实,久而久之就越来越不愿意计划;没有计划,就越发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我们还经常错误地估计一件事情所耗费的时间,这就会影响到我们对做各项事情的时间分配。也许我们会觉得,没有时间做这件事或那件事,但如果仔细反省,会发现有很多细碎的时间都没有很好地利用。
  这些都是念力、定力不强,智慧不够的表现。承办大事,头脑一定要非常灵活,一定要善观缘起,而且要有一种十分精进的心力推动自己分秒不懈怠。
  毫无疑问,和尚在这方面是个典范。
   。 想看书来

最好的生命状态
原题目:《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006…12…16
  核心提示
  “其实老了也没什么关系嘛,只要每天做的事都有意义就好了。”
  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只要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对众生有益的,那么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生命状态。
  这几天共修期间,每天晚上会有两位法师引导居士学习和尚的开示。学习结束后,这两位带课的法师则有机会到丈室亲近和尚。
  坐在和尚的房间,凝视着师长,一位弟子突然说:“我们现在越来越无法揣摩您的境界了。”
  和尚笑:“为什么?”
  弟子:“您现在这么忙,每天要处理佛教界那么多事,却还有时间轻松地和我们交谈,如果换了我,恐怕早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和尚笑而不答。
  弟子接着说:“不过这两年,您看起来明显变老了,居士们也都这么说。前两天我们学习2004年您在广化寺开示的光盘。那时候您很年轻,才两年多,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和尚说:“可能是吧。这两年的确操劳得比较多。”
  弟子:“主要是因为有了龙泉寺之后,您一直为我们操心。”
  和尚轻松地说:“其实老了也没什么关系嘛,只要每天做的事都有意义就好了。”
  弟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这样的吧。”
  和尚点头表示承许。
  这样的对话,让人心里有些酸楚,还有些不可名状的味道。心中涌现出了影片《孔子传》中一段师徒对话的场景:陈蔡绝粮的危机渡过后,孔夫子和他的学生子路坐在同一辆车上向前行进着。一路上,子路目不转睛地看着夫子,直到夫子有所察觉。
  夫子问他:“你在看什么?”
  子路说:“我在看我的老师。当别人问我‘你的老师是怎样的人’时,我应当怎么回答他呢?”
  夫子笑笑说:“这有何难。有人问起你的夫子时,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老师,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和尚也是这样的人。他善用一切工作空闲看书学习,于任何时候不中断闻思,是谓“学而不厌”;连端茶、倒水、擦桌子这样的小事,都成为和尚教导弟子所利用的境界,更于平时不失时机地讲说开示佛法,是谓“诲人不倦”;生活俭朴,淡薄物欲,常因处理法务而错过用斋的时间,是谓“发奋忘食”;无论承担多大的事情,从来不会显露出丝毫的压力与忧虑,反而轻松泰然,笑容可掬,是谓“乐以忘忧”。
  衰老,是一个你即使回避不去想,它也依然会如期而至的自然法则。既生为人——世尊也不例外——都要做好面对和经历它的准备。不过这不是生命探讨的关键,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只要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对众生有益的,那么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生命状态。
  曾经与和尚有这样的对话:
  “师父,您一定不怕死。”
  “对,不怕死,死了可以发愿再来。”
  “师父,我也不怕死,我死了之后,无论到哪里,您都能把我找回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生命的意义
原题目:《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006…11…16(下半部分)
  核心提示
  我们学佛就是要不断让我们的价值观越来越殊胜、越来越高远,这样我们的人品、格调就会越来越高。
  人的心,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要多到良善的环境中学习,多去启发内心中善良的一面。
  我们常常讲“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怎么工作,怎么生活,何作何为。如果价值观不明确,生命有何意义就显示不出来。我们去做什么事情,不去做什么事情,取决于此事的价值。价值观是有标准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定的。佛的标准、菩萨的标准、佛弟子的标准、常人的标准,都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学佛就是要不断让我们的价值观越来越殊胜、越来越高远,这样我们的人品、格调就会越来越高。如果我们的标准低,就是价值观低,就跟一般的人差不多。甚至有些人虽然名为人,但实际上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做了很多不好的事,对社会、国家造成很大的危害,比一只动物对社会的危害要大很多,负面影响非常大。
  人的心,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往往大善大恶,都是一念心,都是在关键时刻的一个念头。这种念头的产生,是长期累积下来的。我们在庙里,在比较好的修行环境中,久而久之,内心就越来越善良,越来越清净;如果在不好的环境中熏习时间长了,人本性的弱点,也就是恶念,在不断积累。所以,要多到良善的环境中学习,多去启发内心中善良的一面。
  

慈悲打开心门(1)
原题目:《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五)》2006…10…11
  核心提示
  只要你心中有慈悲、感恩、仁厚,心中那扇紧闭的门就会自动打开,这样你与人沟通自然会容易多了。
  和尚:“一会儿有一位姓窦的居士要见我,我还有其他的事,到时你跟她聊聊。”
  我:“是一个女众吗?不太方便吧!”
  和尚:“她从上海来很不容易,你想个办法吧!”接着又让我看了窦居士发来的短信:“师父,听说您来杭州,我无论如何也要拜见您啊!”
  17∶30,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会见出席“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部分代表,和尚应邀参加。
  我在新侨饭店整理照片,不多时,窦居士打来电话:“是学诚师父吗?”
  我:“我是他的侍者,他外出了。”
  窦居士:“我们从上海赶来,想拜见学诚师父。”
  我:“您几位?”
  窦居士:“四位。”
  我:“您到新侨宾馆大厅,再与我联系好吗?”
  窦居士:“好的,谢谢法师。”
  我把饭店的详细地址发短信给她后继续整理照片,准备发个报道配上图片,先放在寺院的网站上,让大家都能领受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盛况。窦居士到了饭店大厅跟我联系,我有些迟疑,但和尚的教导、叮嘱,马上在我耳边响起,我决定到大厅接待他们。他们一行四人,一位男居士、三位女居士,我们坐在公共会客厅。从交谈中我感受到他们冒着大雨、风尘仆仆来杭州的诸多困难与辛苦,自己的心也慢慢打开了。气氛本来有些沉闷,此时渐渐变得融洽了,正如善知识所说:“只要你心中有慈悲、感恩、仁厚,心中那扇紧闭的门就会自动打开,这样你与人沟通自然会容易多了。”和尚来信息:“已回宾馆。”我带他们到921房等和尚。窦居士很细心,她发现我一直咳嗽,就供养了400元钱,希望我能注意身体。我原本不愿意接受,但她很真诚,让我想起法师的一句话:“接受信施,当精进用功。”一切尽在因果中,何况可以帮她转给师长。同时策励自己:贪著五欲就会被魔干扰,例如贪著一些名利等,最后慢慢破戒堕落,若不好好检查,以后会后悔。
  和尚见完窦居士他们,我告诉和尚:“他们给我400元钱。”
  和尚:“你可以拿着,在龙泉寺,所有的供养都要上交,个人不准有钱,若不注意,钱是主要的障道之缘。有一次一位法师外出竟忘了带钱,这说明钱在他心中已经没有什么位置了。”
  我:“谢谢和尚教导!”
  和尚:“你今天见了很多大人物!”
  我:“是啊!都是您的加持!一切因缘都不可思议,我来这里的那天下午,认真祈求,承担写净心长老到广化寺的报道,碰到困难我一点也没退心,只是努力祈求,有一股依师的力量作为动力,体会到在困难中成长才是最快的。”
  和尚:“业感缘起,所以我就想到了让你来这里继续承担、成长。”
  我:“找谁来还不容易,随便叫一个同学不就可以吗?”
  和尚:“开玩笑!没那么简单,单单找人选,我就抉择思考了很久。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本来想要让龙泉寺的一位同学来,但又决定让你来了。”
  善知识的心我总是猜不透,好比站在高楼下往上看与站在楼顶上往下看,总是天差地远。这也让我感受到机会可遇不可求,策励自己要更加重视,把握分分秒秒。
  21∶30,我还没有休息的地方。我想,就睡在和尚客厅里的沙发上吧,反正也有被子。没想到和尚这么忙这么累,心中还在惦记着我的休息问题,他让中国佛协副秘书长想办法给我安排一个住处。他们毫不迟疑,马上给我安排一个房间,并把注意事项交代得很清楚。从他们与和尚的配合、互动,看得出彼此和谐团结、充满诚敬。唉!自己在寺院里天天学与人配合、沟通、替别人着想,比起他们差得太远了,真是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孟母三迁”这个典故,流传了几千年,其中有它深奥的道理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慈悲打开心门(2)
心里充满着感恩与喜悦入睡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师父的短信(1)
原题目:《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006…12…12
  核心提示
  修学大乘佛法,不是在增长一些哲学概念,主要是在培养度人的心。培养“以别人的烦恼作为自己正思维与对治的主体对象”,别人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
  所谓“慢心”就是你认为你还有可以凭恃的地方。
  凌晨3∶00多,听到短信息的声音,不用猜,一定是和尚,这个时候,没有别人会发信息给我。
  打开短信,一下子来了精神。短信的第一句是:“修学大乘佛法,不是在增长一些哲学概念,主要是在培养度人的心。”
  显然,和尚在谈他对佛法的一些体会。我看了一下屏幕右边的滚动条,估计这条信息有几百字。
  谈论的是“大乘佛法”的问题吗?目光停在短信的第一句上面。我不是很着急翻页,主要是想把每一句话看真切。我们都在声称自己走的是大乘之路,可是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到底有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佛学博士和行菩萨道的人,从外表看,有时不容易区别,因为他们会去读诵同样的经典,比如《法华经》。只是他们读诵的重点不同,前者注重“研究”,后者注重“实践”,而这个差别在读诵的当下是很难分辨的。和尚的意思:要想修学大乘道,则须选择后者。
  继续读下去:“烦恼是苦海,烦恼是深渊,烦恼是痛苦,烦恼是轮回。度是过程,度是桥梁,度是心法相应,度是心心相应,度是法法相应。想方设法培养‘以别人的烦恼作为自己正思维与对治的主体对象’,这样,别人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解决,即便没有解决别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别人的问题解决了,也就达到了利人、度人的目的。这就是大乘发心。”
  既然选择了后者,就要知道怎样去做。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需要从内心的深处寻找苦乐的源头。菩萨道,我们之所以行之无门,其中很大的问题在于对自他的分别。我们常会认为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所以,所谓的帮助别人就成了用法镜照别人,然后责令对方改正。结果,人没有度成,自己反倒增长许多慢心和烦恼。和尚曾说:“所谓‘慢心’就是你认为你还有可以凭恃的地方。从高处看人是慢心,从低处看人也是慢心,这是卑劣慢。”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把自己同别人割裂开来,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分享同行善友的经验,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大门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往往出现于擦身而过间。
  “二乘人是偏空涅槃,对自己是如救头燃,急切无比。七地菩萨最后一念心证无生法忍,就非常安稳,看到他人的痛苦如救头燃,千方百计去做工作,不共二乘。佛陀入涅槃是得度者皆已得度,未得度者种了得度因缘,也就是将来成佛度众生。我们现在都是蒙受佛恩,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