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肺部一刹间被燕赵北地那刚烈剽劲的空气充盈饱满。

    “终于回到北京了!”在后世,孙元虽然是个南方人,可大学一毕业就在北京工作。直到前年才回老家做起了小老板,虽然做小老板的日子自在快活。可自己人生中最精华的青春岁月却都留在京城,北京,是他生命中最割舍不去的一个烙印,将伴随他的终生。

    时间已经到了崇祯九年八月中旬,在路上磨蹭了很长一段日子之后,宁乡军、天雄军王允成部终于进入北直隶境内。

    大军刚过了保定,到了永清县地界。

    同后世的北京地区,吸一口气都带着浓重的烟煤气味不同,这个时空的京城空却清新得醉人,尤其是黄昏时分。

    天阳已经落山,天气突然凉爽下来,让人身上有说不出的舒爽,就连座下的马儿也快活地长嘶。

    部队正在一条干旱的河谷中行走,没有人说话,脚下都发出沙沙的声响。

    “将军,将军!”这个时候,一匹快马跑来,卷去滚滚黄尘,落了孙元一头一脸。身上本就汗津津的,那沙尘一扑到脸上,就贴上皮肤,叫人很不舒服。

    一刹那,良好的心情不见了。

    孙元叹息一声,这一片在几十年前还都是河泽水网,到现在却已经旱得不成样子。明末小冰河期,还真不是开玩笑的。就他进入北方地区这些天来所看到的,民间已然凋敝得不成样子,通常是在路上走半天,却看不一个人影。不少村庄都已经变成了无人村。

    骑兵跳下马来,拱手:“禀将军,王允成将军下令,今日就走到这里,让我们扎营。”

    “下令,他王允成什么东西,也配来指挥咱们宁乡军。”旁边,韶伟冷笑一声:“又扎营,一天走二十里路,遇到天气不好,还要歇上几日。这几日更是越发地慢了,今日才走了十里地,就要休息。我算是看明白了,川军都是少爷公子,根本就不配做军人。”

    另外一个军官冷笑:“王将军这是怕了,建奴如今可就在前面,他是不敢同敌人较量。”

    韶伟怒道:“身为大明军士,保家卫国乃是我等的责任。依我说,就该加快行军速度寻找战机与敌决战,怎可在此磨蹭?”

    “是啊,是啊,同王允成一起行军,偏偏又要听他之命行事,真真叫人憋气。”那个军官随声附和。

    “你们都少说一句。”孙元喝住他,苦笑一声:当初自己一时谦让,却叫王允成做了大军的统帅,如今却要听他命行事,确实叫人憋气。不过,反正已经到京城了,也不早这一日。看到卢督师对我孙元的情分上,且让他几天:“扎营吧!”

    “扎营,立寨!”

    一声令下,大军停了下来,开始驻扎。

    这个时候,朱玄水提醒孙元:“孙元将军,已经进入京城了。这一阵建奴正在京畿烧杀抢掠。永清距离京城不过两百里路,怕就怕那地方也被奴寇给占了。是不是将斥候骑兵都放出去巡逻警戒。”

    说到这里,他朝远方看了看,七里地外已是灯火一片,正是王允成部的营盘。

    朱玄水说到这里,轻蔑地唾了一口:“王允成小机灵是有,可大事上却非常糊涂,到现在,可没有排出一个斥候,难道他就不怕建奴突然杀到。他死了不要紧,若是让高贼迎祥给逃了,咱们都要去抹脖子了。”

    孙元笑了笑:“王允成小人一个,他这是耍赖,想将警戒哨探的苦活累活都推到我军头上。这几月,他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却也是。”朱玄水满面都是鄙夷,嘿嘿笑道:“天雄军,天雄军,堂堂雄师,怎么出了这样的肮脏人物?”

    孙元下令:“将斥候都放出去,建奴说不好就在眼前,不能大意。”

    终归是来晚了一步,没赶到这一场大战。按照真实的历史记载,最多再过十来日,建奴就会满载战利品北归辽东了。

    实际上,建奴这次入寇京畿的消息,孙元在半路上已经通过邸报知道了。

    按照邸报上说,崇祯九年四月,建奴奴酋黄台吉在盛京,也就是沈阳正式登基即位,建国号为大清,定年号为崇德,仍然以盛京为国都。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历史上的那个建奴奴酋长被人称之为皇太极。

    大凡一国新立,作为一个旧秩序的挑战者,肯定会对外进行一场规模空前大大战,打出国威军威。如今的东亚,大明朝做为往日的霸主和宗主国,必然不会眼睁睁看着一个新的国家的崛起,动摇自己的霸权。所以,明、清之间迟早必有一战。只不过,如今的大明朝内忧外患,无力北征。而且,在以往的对东北战事险有胜绩,精气神都已经被满八旗打没了。如今的大明上下对于东北的邻居,防御多于进攻。而且,如今的明朝和崇祯皇帝对于皇太极的勃勃野心一无所知,对于清兵的入侵仍认为是一般侵扰,没有认识到这已经是两朝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警惕性不足。

    因此,对于皇太极的这次进攻也没有做过多的布置。

    崇祯九年六月笛,奴尔哈赤第十二子,满清亲王阿济格率领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军旗共十万人,突然绕道蒙古从喜峰口攻入长城,于延庆季节。然后,阿济格率部深入京畿,攻城掠地。

    七月八日,阿济格攻下昌平,拿下了明朝皇陵,控制住了居庸关长城关隘。昌平的失守乃是这次战役的一个转折点,此地乃是北京西北门户。控制了长城关隘,宣府、大同两镇的援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建奴在京畿烧杀抢掠。

    拿下昌平之后,清兵攻击西山。明军虽然孱弱,可守城还是有一套的,满清大军这次突袭明朝,火炮携带不易,又不善攻坚,无奈,转而男下进攻良乡。

    七月十六日,攻下宝坻。二十二日,又拿下定兴,拿下房山。

    至此,整个顺天府下辖的州县几乎都被建奴大军犁了一遍。

    房山失陷乃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这地方是京畿战略高点,居高临下,朝发夕至,只要建奴愿意,随意就能杀到北京城下。一时间,京城人心大乱,朝廷也颁布了戒严令。

    这个时候,几乎整个顺天府但凡能逃跑的百姓都逃进京城之中。物价也是见天上涨,一斗米竟达到惊人的三百钱。按照明制,换算成重量。一斗米约等于一斤二两。在往日,也不过三文罢了。也就是说,此刻的北京米价一斤相当与三百块人民币,京城百姓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

    建奴大军如此猖狂,作为大明朝王朝的董事长,崇祯皇帝也不能不管。实际上,从登基那日起,崇祯就立志要做一个有为明君。

    鉴于建奴的攻势如此猛烈,崇祯皇帝召见六部、内阁群臣商议对策。如今的朝廷官员经过崇祯朝的几次大********之后,能做事情的臣子已经被那群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所谓的正人君子扫荡一空。

    面对这如此险恶的局面,大臣们依旧是陈腔烂调,老生常谈,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军事计划来。最后,还是崇祯皇帝想出了一个办法。

    当然,他这个办法也不新奇,不外是招各地军队入京护驾退敌。

    问题是,如今的昌平居庸关关隘已经被清兵拿下,宣、大军过不来。而山海关那边的关宁军早就是被建奴打破胆了的。至于山东军,更是远水解不了近火。

    而且,明朝军队也都知道建奴可不比烂得不能再烂的农民军,对上他们,自己可是没有半点胜算的。所以,各地明军接到急令之后,虽然也朝京城开来,却走得极慢,勉强做出一个姿态。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突然发现,平日里看起来精明强干的文臣们好象都派不上用场了。难道说,相信文臣,重用正直君子治国是错的?

    实际上,崇祯皇帝对文臣的怀疑这两年是越发地大了,感觉自己好象是被他们给忽悠了。这个时候,他突然有些后悔自己当年裁撤厂卫,限制内官和所谓小人的权力。

    这次,看来依靠文臣和君子们是不成的了。

    于是,崇祯索性将身边信任的太监都派出去做各地部队的监军,指挥军队对敌作战。

    此举自然又在朝堂里激起了偌大风波,引起了文臣们的强烈反弹。于是,上折子的上折子,弹劾的弹劾,甚至还有人指着崇祯的鼻子骂他的纣桀之君,让皇帝解释为什么要重用阉贼?

    面对着汹涌的群情,崇祯皇帝一时气窒,只得说太监动作利索,赴任速度比大臣们来得快。头天得令,次日就出城带兵去了。如果众卿家觉得朕这事做得不对,愿意出城带兵,朕也不会反对。那么,又有谁肯毛遂自荐呢,朕照样准了。

    耍嘴皮子,文官们自然是慷慨激扬。可一想到要出城和建奴决战,大家却都溜了边。

    如此,朝堂才算安静下来。

    文官不堪使用,可太监带兵好象效果也不怎么样。从七月份开始到现在,明军就没有同建奴打过一场象样的战争,到现在,也没有一支军队开进京畿战场。至于京营,出城都一个多月了,好象凭空蒸发了一样,根本就找不着人。

    明军如此不堪,更助长了建奴的疯狂和自大。阿济格大军在京畿重地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势入破竹,连破房上、安肃,攻大城。到八月的时候,攻入文安、永清,又拿下了雄县、遂安、香河、顺义。

    可以说,除了北京城,整个顺天府没有一处不受兵灾。

296。第296章 迟到了

    做为进京献俘的天雄军王允成部和宁乡军,自然也接到了入京退敌的命令。

    朝廷快使的命令是这么说的,京营剿寇大军如今正在大太监高起潜公公的率领下,驻扎在固安、永清、东安、武清一带,寻机于与建奴决战。命天雄军王允成部、宁乡军孙元部归京营节制,加入作战序列。

    可实际上,如今清朝建国后的第一战已至尾声。

    此战,满清不但俘虏了大量人口,抢劫了海量财物,还打出了军心士气,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也到了该北归的时候了。

    按照真实的历史来看,最多还有十到十五日,建奴大军就要退兵。

    前世的孙元并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惨痛,也不知道大明朝这个东北恶邻究竟是什么情况。但史书上的血淋淋的记载却告诉他,这是一个比农民军更凶恶的敌人。

    他也有心想在北京战场上和满八旗扳扳手腕子,看看真实历史上的建州白甲是不是如历史上所说的那么悍勇,看看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宁乡军和他们比起来究竟如何?

    可世事哪能尽如人愿,自从被王允成拿去了进京献俘大军的指挥权之后,孙元暂时也只能听命行事。这一路上,王允成磨磨蹭蹭走得让人恼火。在接到朝廷的军令之后,反而更慢了。

    好在总算是进入了顺天府地界,如今的北京地区到处都是建奴军队,川军、宁乡军合营一处,目标甚大,想不引起建奴的注意都难。即便王允成怯战在这里蘑菇,建奴也不会放过顺口吃掉这支成建制军队的机会,肥肉在前,谁都不会放过。

    所以,孙元倒不愁没有机会打仗。就算清兵马上就要北归,也得给这群强盗一点教训。

    只不过,如今敌情不明,孙元也不知道将前面究竟是多少敌人。而且,对于传说中的金人不满万,满万天下无敌这句话,他还是有些心中惴惴的。

    这两月,他已经看出来了,王允成那支川军的兵员素质是不错,可打仗却不成,在明军中也就算是不太烂而已。真对上号称天下第一的清八旗,估计也没什么指望。而自己的宁乡军只两千人,这点兵马显然是不够的。

    那么,如果一旦对上清军大部,那么,能够和宁乡军配合的大约只有京营吧!

    据孙元所知,京营十二团营有大约六万人马,这可是一支规模空前的大军。有他们在,这仗或许有得打。

    可叫孙元摸不着头脑的是,虽说高起潜此刻虽然是他名义上的上司和统帅,可现在这家伙究竟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楚。这可是六万人马啊,难到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顺天府地方不大,京营究竟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不明白,不明白!

    这个高起潜在历史上的名声相当不好,胆小懦弱,而且据说,卢象升未来的战死疆场和这个死太监有莫大关系。可以说,在史书上,此人就是个奸佞。

    可孙元翻遍了史书,也没看出卢象升的死和高太监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书上只是说,卢象升和高起潜不协。

    史书乃是文人写的,文官和内官不和,掌握舆论的士人抹黑太监也不奇怪。

    孙元并不将这事当真,实际上,卢象升阵亡一事有诸多因素。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明军实在太烂,不是清兵对手的缘故。

    即便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或许能够改变卢象升的命运。

    当然,这是后话。目前,孙元倒是有些期待在战场上升量一下建州八旗的斤两,看看究竟是自己以现代手段训练出来的宁乡军,和这个时代最野蛮最强悍的建州人比起来孰强孰弱。

    可这个高起潜,究竟跑哪里去了呢?

    六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安营扎宅,联营十里都算是小的。想躲起来不被人发现也难,这事倒也奇怪了。

    难不成这死太监会法术?

    想到这里,孙元苦笑一声:既然你不出现,那我也不会去寻你。如今,遍地都是建奴,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杀出来,得加强警戒。

    一声令下,一百多个侍侯骑兵分成三个三十来人的小队,以东、西、北三个方向轰隆而出,消失在夕光里。

    夕阳,在他们身后剪出黑色的剪影。

    这些斥候骑兵属于宁乡军的异类,都是从俘虏和流民中选拔出来的剽悍之士,很多人都是农民军和山、陕边军中的老骑士。因为骑兵属于特殊兵种,又极为骄傲,且又是斥候,在军纪上孙元对他们倒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诸如走正步,队列训练之类的项目也没搞。且他们的装备都是极好,每人都有一件簇新的棉甲、一把制作精良的复合骑弓、一把雁翎刀、一把短斧,同他们比起来,军中的长矛手显得很是寒酸。

    这两个月进京献俘,因为王允成速度实在太慢,孙元自不肯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游山玩水上面,索性一边走,一边训练士卒。

    到现在,宁乡军基本上是两老带三新,两个月下来,充斥部队的大量新兵逐渐成熟起来,只差上战场见血了。

    斥候骑兵这段日子也没有松懈,平日里都担任起为两军警戒巡逻的任务。在进入京畿地区之后,更是将警戒圈子扩大到三十里。

    正在这个时候,有人喊:“将军,将军,不好了!”

    回头看去,一个卫兵一脸惊慌地跑过来。

    孙元:“怎么了,慢慢说。”

    在士卒面前,孙元一样都显得很是温和。至于训练士兵做恶人的事情,自有中下级军官。

    看到孙元安抚的目光,那卫兵喘了一口气,平静下来:“禀将军,朱姑娘……朱姑娘她也跑出去了,说是要亲自带队。这地方到处都是建奴,若是遇到敌人,可如何是好?”

    “啊,汀儿!”朱玄水吃惊地张大了嘴。

    孙元也是担忧地一拍大腿:“这个朱汀,叫人说什么才好呢!你们怎么不拦住她?”

    卫兵一脸的委屈:“拦了,可拦不住。斥候们都听朱姑娘的,她要出去,谁管得着?”

    自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