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68。第568章 是不是低了些

    此刻,在杨嗣昌府中。

    济南之围既解,奴酋岳托授首,作为署领兵部的内阁辅臣杨嗣昌也是兴奋莫名。

    晚饭的时候,一向不饮酒的杨嗣昌破例让人给自己温了一壶绍兴女儿红,喝得一张脸满是红光。

    不得不说,作为明朝实际上的军事第一人,建奴入寇这半年以来,他承受了巨大压力。

    建奴纵横京师、河北、山东,袭破四十余县,俘虏生口三十余万,乃是历次东夷入寇祸害之罪。

    大明集六镇边军精锐,集中全力抵御。

    可结果是,连战蓝败,整个黄河以北被建奴打成白地不说,还阵亡了两个总督级统帅。

    一直以来,杨嗣昌都以知兵著称,入阁之后,所上的十面张网之法在剿灭农民贼军中效果也是极好。也因为他身上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崇祯皇帝的绝对信任。

    可以说,只要他所上的战策,天子都一概许了。

    也因为他实在太得宠,却难免遭受百官的嫉恨。

    尤其是东林那群清流们,更是眼睛都红了,整日都瞪大了眼珠子想鸡蛋里挑他的骨头。这些人,做事不成,可折腾起人来却非常了得。这半年以来,随着朝廷大军被建奴打得灰头土脸,特别是卢象升殉国之后,弹劾他杨嗣昌的折子更是如雪片一样飞到皇帝御案上。卢象升可是东林的人,他的死说句实在话,杨某人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百官们明面上是为卢象升抱屈含冤,其实,哼,还不是盯着我内阁的位置。内阁的椅子就那么几把,尤其是老夫掌管兵部,这官职更是炙手可热。

    如果济南再丢,只怕老夫还真要引咎辞职了。

    ……

    在真实的历史上,清兵拿下济南,屠尽城中百姓大摇大摆北归辽东之后,愤怒到极点的崇祯皇帝对相关将帅进行了清算。他命内阁议文武官员失事罪。分为五等: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帅、纵敌出塞。

    后来,山东巡抚颜继祖、保定、顺天巡抚,蓟镇总兵,山东总兵(不是山东总兵官刘泽清,总兵和总兵官在权势上有极大的差别)等三十二名高级官员被叛处死刑。可以说,整个京畿、山东、河北的官员被崇祯皇帝一扫而空。

    大学士刘宇亮被削籍,赶回家当老百姓养老。

    但作为大学士,领兵部尚书衔的杨嗣昌却没有受到崇祯皇帝任何处罚。朝野大为不满,一片大哗。

    后来,崇祯皇帝没有办法,为了平息百官的怨气,只得免去了杨嗣昌的所有职务。不过,依旧让他在内阁视事。一来,他确实是信任杨嗣昌;二来,崇祯皇帝也确实没有什么人才可用。特别是如杨嗣昌这种统御全局的干才。

    ……

    不得不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济南陷落。

    如果济南守住了,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毕竟,建奴也不是第一次入寇,明军也不是第一次吃败仗。关键是一省的省会被攻陷,城中百姓被屠杀一空,就连躲藏在城中的几个封建山东的王爷被人俘虏。这个脸丢得实在太大,崇祯皇帝想不发作都难。

    济南的要紧处,杨嗣昌自然知道。

    如今,济南守住了,建奴退兵了,怎不让杨嗣昌欢喜莫名。

    而且,作为一个大明朝的辅臣,明军能够获取一场空前大捷,出于民族感情,他还是非常高兴的。即便孙元是他政治对手卢象升的门人,是那群成天空谈不干实事的东林党的党徒。

    这半年以来,杨嗣昌都绷着一张黑脸,如今终于高兴起来。整个杨府上下都松了一口气,皆面露笑容。

    吃过饭,乘着酒性,杨嗣场到了前院书房,开始起草朝廷对刘宇亮和孙元等有功将士的表彰。

    这道表章也仅仅是个提议,具体是否实施,则要经过百官讨论,天子点头才行。

    不过,以杨嗣昌在皇帝那里所受到的信任,和朝中的权势,应该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

    作为内阁中权势最大的辅臣,杨嗣昌自然聘请了一群数量庞大的幕僚团体。实际上,到了他这种地位,所有的文书稿件已经不用亲自动笔,自然有人代劳——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立即就有人提起了笔下下来,其他几个幕僚则围在旁边探讨,揣摩,斟酌。

    而杨嗣昌则背着手立在厅堂中心,一边观赏起挂在墙壁上的名家字画,一边侧耳聆听幕僚们的讨论。

    明朝的军功计算自有成法,也非常细致。细致到斩首多少勋策几转,对外对内用兵的斩获的头颅又该如何计算。收复县城、府城、省城又该是什么功劳;解围又该怎么计算军功。

    依成法来看,大学士刘宇亮虽然不至于封侯,但一个伯却是能拿到的。

    因此,幕僚们在表章上建议朝廷封刘宇亮为武定伯。武定乃是一个地名,是云南的一个府,位于乌蒙山麓。

    刘宇亮两榜进士出身,又是内阁辅臣,封一个伯也是应该的,朝廷也不会反对。明朝开国已经两百多年,如今遍地都是公侯。就连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半点功绩也无,不也封了一个嘉定伯。至于南京城那边,袭爵的公侯伯男子,更是多得跟狗一样,也不希奇。不像开国初年,功臣实在太多,就连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也只封了一个诚意伯。

    至于孙元的封赏,则很让大家抓了半天头皮。

    孙元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如果换成汉时,封侯也不意外。比如卫青、霍去病,都是二十多岁封侯。条件是,只要你能够在战场上立下功勋。

    问题是,这里是大明朝。大明朝做事,讲究的是四平八稳,让所有人都发不出反对的声音。

    而孙元实在太年轻了,以弱冠年纪就封爵,实在是太过火了些。现在就封个伯,宁乡军这么能打,而大明朝对外对内战争一时也没有结束的迹象,可想,这个孙元将来说不定还能立下什么功劳。现在就封爵,将来还怎么赏?还是执重些好。

    于是,商议了半天,一个幕僚走到杨嗣昌身边,低声禀道:“杨相,我等商议了半天。孙元如今乃是正三品上轻车都尉,可拔三级,升为正二品上护军。可荫一子,世袭锦衣百户。”

    “只给一个上护军,是不是太低了些?”杨嗣昌还是有些顾虑,皱了皱眉头问。

569。第569章 收殓

    幕僚小心地将刚才他们所讨论的理由禀告了一便,说:“杨相,这孙元实在太年轻了,若是封建,有些过了。且,武官封爵,自李成梁后再无他人。这个先例一开,恐边军将门不服,恩相将来也难统御九边将士们。”

    “笑话,功以赏爵,能够在战场上杀敌报国,朝廷自然要赏,如此对边军也是个激励,对将门也是个触动。”杨嗣昌冷笑一声,可心中却是一动。是啊,如果某提议封孙元的爵位,别的将门心中不服,以后可不好再调动他们了。这些丘八,打仗不成,可眼睛却都是红的,见不得别人好。

    杨嗣昌语气一缓:“若不封建,恐朝中又生风波。”

    幕僚笑道:“恩相刚才说得是,功以赏爵,职以任能,孙元之功确实不得不封。不过,也不用封个爵位啊,加衔就好。而且,如孙元战阵之才,天子肯定不会再让他呆在宣府参将的职位上,说不定要大用了。”

    “对啊,加衔就可以了。”杨嗣昌点点头:“孙元已简在帝心,是该大用了。你们议一议,如何加衔。”

    幕僚们有讨论了半天,才禀告道:“杨相,我等觉得,可加授正二品金吾将军。”

    “这个好。”杨嗣昌非常满意。正二品的金吾将军名义是是京城禁军的统领,负责宫廷警戒,说穿了就是禁中卫戍司令,乃是真正的高官了。只不过,在大明朝也就是个荣誉称号。

    刘宇亮封伯,孙元授金吾将军荫一子世袭锦衣百户,朝廷的封赏不可谓不厚。

    就连杨嗣昌也有些嫉妒这二人了,像他这样的文官,即便是贵为宰辅,若是不能亲临战场,要想封建,却是千难万难,最多是死后被朝廷追授一个荣誉头衔罢了。

    刘宇亮自不会说什么,至于孙元,估计皇帝在召他入宫诏对之后还有恩旨,说不定会被提拔成总兵甚至总兵官的。

    没办法,他们能打胜仗这就是硬实力,别人也拿其没有任何办法,这是他们该得的。

    心中突然升起了一丝对孙元的欣赏,杨嗣昌心中暗想:建奴入寇,不过是疥癣之疾,东夷入寇不过是抢劫些钱粮。这次在山东吃这么大亏,会消停好几年的,不必在意。倒是国内的贼军,又复起的趋势。

    实际上,抛开民族意识不说,杨嗣昌确实是这个时代眼光最深远之人。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时期的建奴还没有产生于大明朝争夺天下的心思。倒是国内的战争经过这么多年,国库已经空虚,大明朝已是大厦将倾,贼军若是再起,朝廷已无力抵抗,说不定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安外,必先攘内。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满清从头到尾都没想过要夺大明朝的江山。只不过崇祯十七年多尔衮进北京城之后,满清贵族贪婪北京的繁华,不肯在回辽东。而这个时候的中国北方严重依赖江南的财赋,不拿下江南,北方根本撑不下去。这才有后来清军两路南下灭明的后事。

    杨嗣昌又想:“要不将孙元放在山西或者陕西,洪亨久这次带秦军主力勤王,将来就任蓟辽总督,他是绝对不会将手下的精锐放回去的。孙传庭在陕西独木难支,调宁乡军过去正其时也。孙元在滁州可是打出威名来的,用他来镇压叛贼正合适。不如,让他去延绥镇做总兵官?”

    这个时候,杨嗣昌已经抛弃了门户之见,甚至忘记了自己和卢象升的仇怨。宰相肚中能撑船,只要对自己的十面张网有利,孙元这人也是可以用的。

    正琢磨着,一个幕僚低声提醒:“恩相,孙元得到朝廷封赏之后,声望已经响亮,收殓卢建斗一事,朝廷是不是也该有个说法了?”

    这句话让杨嗣昌身子一颤,神色凛然起来。

    所谓收敛,表面上的意思就是将死者的骸骨装进棺材里下葬。

    可如果死者是督抚一级的高官,又是在战场上殉国,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首先,对于他的成仁,国家得有个确实的说法。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具体过程如何,都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按照朝廷的礼制,还得追封。如何追封,追封什么官职,也得伤定。

    追封追授这事好办,卢象升生前做过一任兵部侍郎,又领过兵部尚书头衔,大不了到时候追授他兵部尚书罢了。

    可问题的关键是卢象升殉国的说法。

    卢象升在战场上获得了什么功勋,他又是怎么死的,都要有一个定论。

    这一定论,问题就复杂了,说不定有人要将他杨嗣昌与建奴议和,阻止卢象升夜袭建奴大营,扣住天雄军粮饷不发,并数次分兵,来个酒旧事重提。

    说不定到时候,就会演变成朝臣,东林党人对他杨嗣昌的口诛笔伐了。

    这可是个大好的机会,那些嫉我恨我的朝臣们,会放过这个机会吗?

    想到这里,杨嗣昌脸色变了。

    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卢象升在贾庄阵亡之后,为了不让自己处于被动,他索性给卢建斗按了一个遇敌退却不战的罪名。可惜,卢建斗的勇猛敢战的名声实在太响亮了,这话也没有人相信。见这一手没能成功,杨嗣昌又放出话来,说他怀疑卢象升是否真的战死,并派人查验。

    不过,卢象升的尸体可是兵部主事杨延麟亲自从战场上背回保定的,而且,顺德知府于颖又上了一道折子,据实报告了朝廷。

    这事,杨嗣昌才没能瞒下去。

    不过,收敛卢象升的事情,杨嗣昌却一直拖着,直拖到现在。

    此刻,听幕僚提起此事,杨嗣昌猛地惊醒过来,这个孙元可是老天雄军的继承人,卢象升的门生。他现在已经简在帝心,天下闻名,如今得胜还朝,还有接受天子的检阅。

    收殓卢象升的事情,却是不好再拖延了。

    自己说不定在政治上有处于极大的被动窘境。

    “这……卢建斗的尸身还没送回老家安葬吗?”杨嗣昌毕竟是一个站在政治食物链顶端的人物,立即意识到幕僚想说什么,顿时抽了一口冷气。

    先前对于孙元的那一丝欣赏,也化为乌有。

570。第570章 不许

    幕僚回答道:“还没有?”

    杨嗣昌极力让自己平静下来,问道:“卢建斗家里难道就没来人?”

    听到二人的对话,幕僚们都安静下来。

    那人回答道:“恩相,还没有。自卢象升的遗体被杨主事从战场上寻找回来之后,就停在顺德府城中,后来又被于知府派人送进了京城,停灵杨延麟府中。”

    “这个杨延麟……”杨嗣昌气就不打一处来,看样子,这厮是同本相铆上了。

    “确实,杨主事看样子是真要给恩相你找麻烦了。”那个幕僚接着说道:“卢建斗灵柩停在他府中不说,此人还派人将卢督师的妻子王氏,弟弟卢象观、卢象晋请进京城来。这三人见天到各部衙门请恤,已闹了三个多月了。他们是苦主,别人拿三人也没个奈何。”

    “住口,什么苦主,难不成都成老夫的错了?”杨嗣昌一张脸变得铁青。

    见杨嗣昌恼恨成这样,所有幕僚都战战兢兢不敢说话。

    良久,杨嗣昌大约也是感觉到自己刚才突然发作,有损当朝宰辅的风度,深吸了一口气,道:“外面可有什么舆论,尽管说来。”

    “恩相……”

    “但说无妨。”

    刚才说话那幕僚才尴尬道:“外间有人道卢象升之死,原因有六:一是与恩相不和,二是与高起潜不谐,三是以弱当强,四是以寡击众,五是无饷,六是无援。其中一三四五六条,桩桩件件都直指恩相……还有人说……”

    “还有人说什么?”杨嗣昌仿佛已经平静下来,淡淡问。

    幕僚额头出汗,颤抖着声音:“还有人说,虽然杀象升之身于一时者,嗣昌也;成象升之名于千载者,亦嗣昌者。”

    “咯咯。”杨嗣昌不怒反笑,笑声中充满不屑:“如此说来,在别人口中,某倒成大奸臣了。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某何惧之。此战,朝廷自有布置。他卢象升不顾全大局,一心要出风头,轻车冒进,致天雄军全军覆没,自己一死固然痛快,却动摇了河北局势。为死者讳,朝廷不追究他的罪责已是顾着他卢建斗的脸面。现在好了,倒成了我杨嗣昌得不是。孙元的功,朝廷要封要赏,可却不能扯到卢建斗头上去。卢家请恤一事,不许!”

    说到这里,他已经是意志坚定了,语气铿锵:“建奴此番遭遇大败,已被我朝大军堵截在天津卫,就算能撤回辽东,元气必然大伤,未来几年,辽西、京畿将不会有太大的战事。如此,正是我大明朝集中力量剪除各地匪患之良机。近日,各地贼军已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若是放任不管,日后必成大患。”

    “攘外必先安内,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法讲究的是各军各省协同作战,必须只有一个声音。若是人人如卢象升一般为了自己所谓的名声,一意孤行,国事军务,西北、中原剿局又将糜烂成何等模样。此风不可长,此例不可开。所以,收殓卢象升一事,断不可行。”

    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