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3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元准备将这一套礼仪尽数走到之后,就立即出京。

    时间已经不够用了,按照真实的历史,崇祯十五年,中原和湖广、四川的农民军将壮大到让人绝望的程度。也就是说,他现在回扬州,还有一年的时间。

    孙元新领一镇,事务繁忙,也不知道要做多长时间的准备,才能加入到征讨贼军的战斗中去。

    ……

    接了返门之后,出京的日子终于到了,于是孙元也不耽搁,立即带着家眷和手下乘船顺着大运河直接南下。

    驻扎在拱极城的宁乡军主力早已在半月前开始陆续起程,沿着官道先走。到如今,孙元身边只剩一百多个火枪手。

    这次孙元图自在,直接坐船。应该能够和手下在淮安汇合。

    这次南下,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还有朱玄水一家老小,大约五十多人。朱玄水这两年宦途不顺,因为顶了个魏阉余孽的头衔,即便当初在滁州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如今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副千户,有些灰心丧气了。

    孙元考虑到四年之后,说不定北京城就会陷于李自成和建奴之手,就劝老丈人将整个亲族迁去南京。朱玄水倒是好说,反正他在南京当官,女儿也嫁去了扬州。自然是朱汀去哪里,他就跟去哪里。但其他亲戚怎么说也是北京土著,扎根上百年,如何肯在去南方。于是,到最后,也就十几个破落子弟因为贪或许能够在孙元那里谋划一份能够糊口的差事,上了船之外,其余的人都留下了。

    孙元也不多劝,他总不可能对他们说自己是穿越而来的现代人,已经提前知道北京城在四年之后会有一场大难吧?

    罢,反正在真实的历史上,无论是李闯进京,还是建奴入主紫禁城,这两方势力都是将北京当成未来的首都。奸淫掳掠或许是有的,但还不至于在城中来一场大屠杀。朱家的这些亲戚留在京城,最多破产,性命还是能够保住的。、

    孙元在离开京城之前,叮嘱小余尽快找个买家将自己新置的婚房给卖了。可不知道怎么的,却被孙元母亲知道了。老太太是个典型的古人,古人讲究的是置产置业。一旦房宅和土地买到手之后,不到万不得以是不会变卖的,否则就是败家子。于是,她就很严肃地同孙元谈了一次,孙元拗不过母亲,只得罢了。

    心中道:算了,就不卖,反正也就一千多两银子,为这事和老母亲弄得不愉快不划算。反正地在那里,又飞不了。

    回头看着巍峨的北京城,孙元突然想起,自己自从上次来北方,到现在离开,已逾三年。这三年的时间说起来好象很长,却转眼便逝,恍惚一场梦境。

    再看看身边那些皮肤粗砺的士兵们,孙元更是一阵感慨。这些火枪手都是自己起家时的老人,都是扬州军户。当初他们跟着自己的时候,一个个又黑又瘦,有着南方人特有的胆小懦弱。可连番血战,千里奔袭,北地的风霜和敌人的鲜血,让他们都成长起来。

    到现在,这些扬州兵一个个都牛高马大,举手投足中有一股军人特有的剽悍。和人说话的时候,都是高昂着光洁的额头,目光熠熠生辉。

    如今的他们,已经彻底变成了易水萧萧西风冷的剽健敢死的燕赵男儿。

626。第626章 南归(二)

    看着渐渐向前移动的巍峨的北京城墙,孙元心中突然有一种感叹:这次离开京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四年之后,这片土地,西起宣府,东到山海关一片石,都将成为巨大的战场,几十万大军在北京城外来回厮杀,不知道多少士兵样将鲜血撒在这厚实的黄土之中。

    其实,在此之前,建奴三次入寇,已经让这片北地的泥土彻底被人血浸透了。

    在这个时候,孙元突然有些后悔,自己先前就该想办法留下来。就算去做宣府总兵官也好,有宁乡军在,或许能够挽天之将倾。

    我如今离开北京,是不是在逃避,甚至是眼睁睁看着大明帝国就此灭亡?

    ……

    可理智告诉孙元,即便自己留在京城,也未必能够做些什么。别看宁乡军这几年连战连捷,打出了不败的赫赫威名。可其实力量还是非常微弱的,那次和多铎一战,不就打了个惨胜?

    甲申年,李自成几十万大军入京,建奴满八旗、蒙八旗、汉军旗尽数入关,可以说,整个东亚的所有的第一流的野战部队都集中在这片小小的区域,如同两只巨大的石碾,滚滚而来。

    宁乡军与他们作战,或许能够获取一两场胜利,可那又如何?仗越打,部队越若,大势之下,宁乡军和他孙元会被两只石碾碾成齑粉的。

    而且,别说他孙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总兵官。当年卢公在世的时候是何等的威望,不也被诸多掣肘,最后饮恨于贾庄。

    不怕神一般的敌人,就怕猪一般的队友。

    孙元不认为玩政治自己是古人的对手,别说杨嗣昌这样的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物,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言官就能将自己玩死。京城不是自己的主场,这地方呆不得。

    “刘相身子可好写了?”孙元问身边的小余。

    余祥:“回将军的话,刘阁老前几日受了点风寒,一上船之后就躺在船舱里。”

    孙元:“可有大碍,这次南下,路途遥远,刘阁老又是一把年纪。”

    站在旁边的朱玄水笑道:“刘阁老一把年纪,又得了消渴症,身子本是极虚的。不过,在上船之前,阁老已经派人请了个郎中随行。不过,怎么着也比不上那个姓傅山的秀才。那个傅青主,真是个人物啊!如果能够延聘到你幕中,倒是一大臂助。”

    孙元:“谁说不是呢,可惜了。不过,人家要回山西参加科举,总不好强留,坏了他的前程。”

    “老夫料定傅山今年秋闱依旧要名落孙山。”一个声音传来。

    众人回头看去,就见刘宇亮头上包着一条白手帕,在两个子侄的搀扶下走上甲板来。

    孙元:“阁老,甲扳上风大,咱们还是去你船舱里说话吧。”

    刘宇亮又瘦又小,颤巍巍地立在那里,同普通小老头没有任何区别,身上已经全然看不出当初内阁阁员的威严。如今正值盛夏,老刘头身上却还穿着一件秋袄。

    “不用,不用,在船舱里呆得久了,也气闷。”刘宇亮笑道:“还不如在这甲板上说话来得爽气。”

    “是。”孙元点头:“还请教。”

    刘宇亮:“傅山在山西士林也算是颇有名气,算是青年一代读书种子中的佼佼者。”

    余祥对傅山颇有恶感,就撇了撇嘴,心道:还青年一代,都三十多的老头了!

    刘宇亮接着说道:“太初你大概也是被他广博的杂学所惑,觉得傅山这次乡试必定是能够中的。可惜,他上次坏了事,名声可不太好。那件案子的来龙去脉相必太初也是知道的。”

    孙元:“我知道,当初山西提学被诬告一案,傅山领头奔走联络当地士子上书。最后,还被下到狱中。他能够组织那么多读书种子,可见威望不小。”

    “事情就坏在这上面,如今的朝廷最最害怕的就是有人挑动**,傅山上次在山西搞出那么大动静,显然已经被官府记挂着了。这种人参加科举,能不取,自然不取。”

    “看来国家局势实在太动荡,地方官府也有些怕了,要维稳。”孙元笑了笑:“恩相,据末将所知道,秋闱时考生的试卷得先找人誊录,然后糊名。在卷子没有判下来之前,谁也不知道卷子究竟是谁做的。就算地方官府有心将傅青主给刷下来,也不知道他的卷子究竟是哪一份啊!”

    刘宇亮一笑,笑容中显然是说孙元是个门外汉:“傅山的诗词文章在山西可是刊印成书的,文章这种东西写到好处,自有一种独特的气韵,那可是瞒不过人的。傅山的文章,山西士林中人熟得不能再熟,即便糊了名字也能轻易看出来。太初,你可记得当年张居正张白龟参加湖广乡试时,本来以他的文章可以稳得头名解元的。可主考官却觉得张居正年纪尚轻,还需历练,真中了举人,对他未必就是好事。于是,就将其刷了下去。傅山实在是太轻狂了,已经引起了当地官府的不满,这次,依老夫看来,肯定是中不了的。”

    “阁老言之有理。”朱玄水笑道:“一个秀才,就敢聚众闹事,换我是主考官,也得将他给拿下去。不过,刘相,如果傅山故意将文章作得叫人认不出是他所作呢?”

    刘宇亮摇头微笑:“每个人所做的文章都自己的风格,若临时改换风格,画虎不成反类犬,傅山还能中吗?”

    孙元:“阁老说得是,其实,傅青主倒是个人才。他和恩相相熟,这次秋闱若是落弟,还请阁老修书一封,请他到末将幕中参赞军务。”

    刘宇亮摇头:“还是算了吧,此人虽然有才,可胆大妄为,不好节制,将来不知道会给太初你闹出多少乱子。这人啊,学问是好,可学得却不是大道。太初要请幕宾,应该请如黄佑这样的忠贞之士道德君子。傅山也就是三国时的弥正平一类的狂士,若是真请来,别将幕中风气搞坏了才好。”

    孙元只是笑笑,对刘宇亮的话却是不以为然。

    心中寻思着,等回到扬州,安定下来,倒是可以写一封信,让梁满仓派几个情报人员送去山西,请傅青主来扬州一游。反正,这次乡试之后,下一次秋闱还要再等三年。三年之后,李自成都打到山西了,傅青主的科举仕进之路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再谈不上了。

627。第627章 捕风捉影

    未来,军事才是明末乱世的主旋律,武人和军阀在是这个世界的强者,这一点,在江北四镇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宁乡军骁勇剽悍,孙元独领一镇,有地盘有威望,宁乡军的中相关人等前程还能小了?

    以傅山的变通和机智,想必也看得出来。

    好事不在忙上,孙元有信心,早晚有一天这个天山七剑中的傅山傅青主会来投奔自己的。

    ***************************************************

    此刻,在西苑精舍中。

    一日之际在于晨,崇祯皇帝卯时天没亮就已经起床批阅奏章了。

    到现在,他已经不记得自己究竟看了多少万字的折子,写了多少批示。到此刻,整只右手都已经发热了,手心中全是汗水,滑腻腻地抓不住笔杆子。

    右手中指的第一节指节也因为握笔时间太长隐约发疼。

    一阵聒噪的蝉声传来,绵密如雨。

    被这阵知了的叫声惊醒,崇祯皇帝抬头看去,外面阳光灿烂,院子里被照得明晃晃地,刺得眼睛生疼。

    他放下手中的笔,长长出了一口气,突然有些失神。

    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在这御案前操劳两个多时辰了,看手头的政务,才处置了一小半。如果要全部弄完,估计要到傍晚。

    再加上向司礼监咨询,接见臣子,同内阁大学士们说话,这一天的时间未必就够用。

    他伸手摸了摸自己的面庞,感觉眼睛干涩得厉害。

    是啊,一整天未必就够用,可若是不做完,明天又会有同样多的事务如雪片般飞来。一日接一日,就仿佛没有尽头。

    他记起自己刚登基的那日心中兴奋莫名的情绪,那时的自己正当青春,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那时的自己意气风华,觉得,太祖成祖所建立的伟业也不过如此,自己如果勤于国政,用心去做,未必就输于先祖。

    可现在看来,这做皇帝还真是天底下最苦最累的行当,自己在位十三年,没有一天不是被如山的事务压得喘不过气,至于享受,却是半点也无。

    关键是,做皇帝实在太枯燥,每天都是这样天不亮起床,然后忙到上床。每一天都是如此,昨天、今天、明天完全一样。一年两年十年,全然相同。

    然后,朕就这么枯燥地乏味地一天天老下去。

    而且,即便朕如此勤政,这国事还是一天天坏下去。朕现在的勤苦,又有什么意义?

    一念至此,崇祯有些灰心。

    看到天子心绪不佳,刚走精舍的王承恩一脸苦涩地停了下来。

    “什么事,可是湖广那边的战事又有新消息?”崇祯转过头问,他猛地调动情绪,试图让自己振奋起来。

    “万岁爷,湖广那边,各地总督和巡抚正在调兵堵截贼军。左良玉兵败致使湖广大震,朝廷军队兵无战心,粮秣、器具也未整备妥当,却不是与敌交战的时候。所以,各地只是谨守城池和隘口。且,湖广距离京城何止万里,就算有消息,一时间也带不过来。”王承恩看到崇祯累得发白的脸,心中一阵疼痛,小心地回答说。

    崇祯皇帝喃喃道:“是啊,就算有消息也不会这么快传到京师。王承恩,你今日来朕这里,有事吗?”

    王承恩:“回万岁爷的话,有两件事。第一件,洪承畴得了朝廷蓟辽总督的任命之后,带着秦军出京去宁远了。”

    “哦,洪亨九走了,什么时候的事?”

    “已经走了三日了。”王承恩回答说。

    “也对,秦军驻扎在拱极城已经一个多月,也该出发了。”崇祯道:“几万人马就驻在城外,也实在不像话。”

    崇祯:“另外一件事呢?”

    王承恩悄悄地看了崇祯皇帝一眼:“禀万岁爷,孙元也是今日出京,到扬州镇赴任去了。”

    “孙元也走了?”崇祯一呆,忍不住又看了一眼自己身边的那面屏风,上面写了好几个人的名字。

    能够让自己的名字写在这面屏风上,乃是官员们最大的荣耀。表示说你已经简在帝心,将来肯定是要大用的,颇有请君且上凌烟阁的意思。

    不过,有几人的名字已经被他用笔抹去了。

    这当中有两个人的名字他还是依稀能够辨认出来的,一个是卢象升,一个是孙元。

    卢象升已经死了,而孙元因为在卢象升的灵堂里出言不逊,被赶出京城,打发到扬州去。

    这两人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师生,他们两人一个练出了百战雄师天雄军,一个则练出了天下第一军宁乡军。一个获取了滁州大战的绝世功绩,另外一个则更是惊人,生擒高迎祥,解济南之围,阵战奴酋岳托。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回想起来,自从自己登基以来,国家所获取拿得出手的武功都是这两人打下来的。同这师生二人的攻击比起来,其他人的所谓的大捷、大胜确实那么的可笑和不值一谈。

    可就在现在,这两人一个以身殉国,另外一人则被远远地打发掉了。

    朕一向赏罚分明,可这两人都替朕立下如此大功,却都没有好下场。

    崇祯心中一颤,忍不住问王承恩:“王承恩,朕这么对孙元,是不是做错了?”

    王承恩:“圣明无过天子,奴婢是个笨人,也不敢揣度圣意。不过,奴婢以为,万岁爷这么做,自然有这么做的道理。”

    “是啊,有功不赏,反变相贬斥,这就是朕的道理吗?”崇祯苦笑:“朕只是突然想,如果建奴下一次南侵,依旧如此番这样,不经辽西,而是绕道蒙古,直接由宣府入寇,又有何人能挡?”

    这个问题不但让王承恩,也让侍侯在崇祯皇帝身边的几个司礼监太监同时脸色一变。

    王承恩叹息一声,小心道:“宁乡军确实是百战雄师,陛下也不用忧虑。将来若是建奴入寇,陛下只需发一道勤王诏书,命孙元提兵入卫就是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