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3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要辽西在,建奴要想大举南下入主中原,就得仔细掂量所应该承受的代价。只要就变精锐在,江南农民军大起,自可从容调动兵力南下平乱。

    如此,大明朝或许不会如真实历史上那样在甲申年走想灭亡。然后就是清军入关,然后就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四川被杀得只剩一百余户人口,人人剃发易服,汉唐衣冠彻底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人人都成为异族奴才的,空前的民族大劫难。

    我孙元有的时候确实自私,可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能够站稳立场的。

    对于洪承畴,孙元还是很有信心的,客观来说,总督蓟辽,他比刘宇亮更合适。

    而且,秦军中还有一个算是明朝后期继卢象升、杨嗣昌之后的知兵善战的统帅…孙传庭。

    在孙元到扬州之后,洪承畴就任蓟辽总督,来援京畿的秦军归他统辖,带去了辽西。而眼疾痊愈之后的孙传庭则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对于秦军留驻辽西孙传庭意见很大,在他看来,秦军在辽西和京畿地区毫无意义。毕竟,明朝现在对辽东只能防御,根本谈不上进攻,收复失地。而且安为必先攘内,哪里有不先平定国内乱局,而先对外采取进攻姿态的道理。

    于是,他就上书说:“陕西并不能长留在辽西,陕西贼未彻底剿灭,陕西兵马留此不归,余贼必会死灰复燃。这是帮了李自成等贼的忙。况且,陕籍士卒妻儿俱在陕西,如久留于边,陕兵必会哗变逃归,甚至从乱,这简直就是驱逼官兵从贼!”

    这件事孙元作军方的高级将领自然是知道的,也不得不佩服孙传庭的战略眼光。如果陕西兵不被立即抽调一空,中原、湖广的局势也不至于恶化到后来那种地步。有洪、孙二人带着精锐秦军留在陕西、河南,保持对贼军强大的攻势,李自成、张献忠在这种军事压力下根本就没有坐大的可能。

    现在好了,整个中原和湖广、四川,实际上都靠左良玉的军队在支撑。而左部的战斗力,比得上秦军吗?

    可惜的是,孙传庭请求将秦军调回陕西的建议杨嗣昌根本就不以理睬。性格冲动的孙传庭请求觐见皇帝,当面陈情,被拒绝。结果,孙传庭在悲愤交加之余,便所自己耳朵得了病,已经听不到声音,请求回乡养老。这些可惹恼了崇祯皇帝,你先是眼睛有病,现在又说耳聋子,这不是在君父驾前耍态度吗。于是,崇祯皇帝就命人将孙传庭逮捕下狱关了起来。

    崇祯十三年三月,真实历史上的松锦之战开打。皇太极命济尔哈朗为八旗军右翼主帅,多铎为左翼主帅,进攻明朝,围困锦州。

    到六月时,他又命多尔衮和豪格率援军加入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

    锦州乃是辽西走廊门户,这次被围自然是非同小可,洪承畴忙率曹变蛟、左光先、马科、吴三桂等人以马步兵五万前去救援。

    十四年春,洪与曹变蛟、白广恩、吴三桂等人出兵宁运,至松山,于敌对峙。

    如果,两军就这么对峙下去,最后的结果的结果是建奴粮尽兵退,大家打个平手。当时的锦州虽然被围,可祖大寿尚能支撑,城中的粮食足能支撑半年,持久战对明朝有利。

    实际上,这也是孙元《戍边策》的中心思想…以锦州为钉子,吸引住建奴大军,一点一点消耗敌人的实力,将他们拖垮。

    可这个时候,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却主张速战速决,实际上,他的态度也是皇帝才态度,崇祯可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于是,就不断催促洪承畴主动进攻,就连崇祯也下了密旨对洪老亨严厉斥责,并派监军去关外督军。

    这下,洪承畴在也顶不住了,也只有出兵。

    七月,他在宁远誓师,率军十万向松山集结。

    一开始,大家还打得难解难分,到战况随着皇太级亲率大军增援之后,明军的形势彻底恶化了。

    不得不承认,皇太极乃是明末最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八月初,皇太极率部插入松山和杏山之间,切断了明军的退路。

    洪承畴的十万大军一下子陷入了敌人茺蔚,被困在松山着一弹丸之地,进不能依靠锦州,退不能归宁远,大军粮草也彻底吃光。几番冲杀之后,明军仍然不能突围,军心开始动摇。而后,各军相继逃跑,阵势一片大乱。洪承畴只剩万余人马,被困松山。

    松山之战,明军被斩杀的官兵多达五万,被缴获战马七千余匹,甲胄万副。逃出重围的吴三桂、白广恩、王朴等人虽然逃得一命,可手下部队全丢得精光,成了光杆司令。

    崇祯实物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成德秘密派人前往清营和多铎联络献城投降一事。二十八日夜,清军发动总共,夏成德开城投降。

    ,松山沦陷。

    洪承畴、、邱民仰、曹变蛟、祖大乐、祖大名、祖大成、张斗等一百多个军官尽被俘虏。而后,除洪承畴外,其他一百多名军官和三千多士兵被一并斩杀。

    松山一失,锦州孤立无援,再不能受。坚持了一年多的祖大寿只能出城投降。

    至次,为期一年的松锦之战以明朝九边精锐的彻底覆灭,辽西走廊尽落敌手,建奴将战线直接推进到山海关而告终。

    此战争的后果是严重的,到此刻,明朝已经失去了所有精锐野战力量,可谓是到了穷途末路的关口。

    这个消息孙元也是在上个月才知道,顿时惊得目瞪口呆:这个洪老亨什么怎么搞的,我不是在《戍边策》上将这一战可以的结果做了推演吗,怎么仗还打成这样。这跟真实历史上的那一仗,又有什么区别?

    孙元却不知道,其实,洪承畴当初根本连看都没看他所写的边策一眼,就直接撕成了碎片。

    很多东西,根本就不是他所能把握的。

    “洪亨九无能,可耻!”当时孙元就愤怒地将杯子摔在了地上:“可惜了曹变蛟这员虎将啊!”

    在秦军中,孙元最瞧得起曹变蛟这人。

    可惜啊,如此一员猛将,当战死在沙场才好。可因为遇到汉奸,最后落到敌手,最后被害,估计曹将军死得也很不甘心啊!

    一个穿越者,虽然有先知先觉,可手头掌握的力量有限,并不足以对历史发生大的影响。而历史,依旧以那种可怕的惯性向前呼啸而过,让人无力抵抗。

    正如孙传所说,秦军被留在辽西,然后被清军全歼,九边精锐一战尽去的后果是严重的。

    没有了秦军在陕西对农民军保持压力,没有九边精锐在国内战事吃紧的时候入援,国内的战事彻底糜烂了,不可收拾了。

640。第640章 一片糜烂

    国内战事的糟糕程度,尤胜于辽西战场。

    首先是张献忠再反谷城,并与罗汝才在房县汇合,后有打败左良玉大军,歼灭左部万余人。

    左部大败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大怒,下令将熊文灿和河南总兵张任学革职,又严令各敌总督和驯服合理围剿。

    张献忠的反叛说明熊文灿主持的抚局彻底破产,作为他的举荐人,杨嗣昌自然要负主要责任,自然要上疏请罪,并请辞去内阁阁员一职。

    好在崇祯皇帝对杨嗣昌非常信任,就将他的请辞折子给退了回去,让他依旧回内阁佐理。不过,湖广局势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实在需要一名大员主持剿局。于是,圣旨下来了,命杨嗣昌以礼部兼兵部上述、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出任总督,赐尚方宝剑,各省兵马都会其截止。

    如今的朝廷已经没有几个知兵的大员,杨嗣昌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于他,崇祯皇帝还是包有极大期望的。

    杨嗣昌到襄阳主持剿局之后,张献忠知道他的厉害,心头犯怵,加上又顶不住朝廷大军的公式,便率部西进,进入川、陕交界的山区。

    杨嗣昌不愧为明末明朝方面少有的军事家,在他的主持下,左良玉部终于在陕西官兵的配合下,在四川太平,也就是现代的万源县玛瑙山截住了张献忠主力。

    一场大战,张献忠大败,损失三千五百多精锐士卒,就连军事潘独鳌也被生擒活捉。

    当时的张献忠号称十万,可农民军都是流寇,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没次流动作战都是拖家带口。几万人马中,扣除老弱妇孺和辅兵,其实没多少人马。所以,这三千五百多精锐的损失,对他来说几乎是伤筋动骨。

    在接下来一断时间里,张献忠除了逃跑还是逃跑,残部进入川陕交界处的山区,要彻底剿灭他,也就是时间和耐心的问题了,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彻底失败。

    不得不说,杨嗣昌确实能打,配得上战略家的称号。

    可惜杨嗣昌这人大概是在朝堂里呆的时间实在太久,没有多少基层工作经验。加上性格上又独断专行惯了,缺乏妥协的艺术和圆滑的处世手段,或者说心胸不够开阔。

    连战连捷,屡立大功之后,左良玉骄傲起来,渐渐不把杨嗣昌放在眼里,让杨阁老非常不满意。

    其实,明朝带兵的大将都有些骄横,必要的时候安抚一下就是了。打个比方,如果这次带兵的统帅换成天启年间的孙承宗,对于左良玉的骄傲,也就一笑了之,只要你能打胜仗就可以了。至于你是否尊重上司,倒不要紧。同国内战局比起来,私人恩怨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杨嗣昌是什么人,他可是连卢象升都敢朝死里整的人,还怕你一个小小的左良玉。于是,他就将手头的资源朝陕西总兵贺人龙那边倾斜,开始扶植起这个听话的大将军。

    不过,这自然引起了左的消极怠工,进而影响到追剿张献忠的战事。毕竟,左部的力量比贺人龙有大得多。最后,杨嗣昌没办法,又放弃了贺人龙,转而支持左良玉,这又引起了贺的不满。两位大将和杨嗣昌渐渐失和,都不愿意再替杨嗣昌卖命。

    张献忠利用这次机会,躲过追捕,带兵进入四川。

    四川多年没遇到过战乱,四川兵根本就没任何战斗力,农民军一入川,就壮大起来,巴州、广元、棉竹、剑阁等要地逐次陷落。

    等到杨嗣昌移师重庆,成都以北的什邡、广汉、金堂、简阳、资阳也落入敌手。这一片乃是成都平原的核心区域,乃是农业主产区,地方富庶,人丁繁茂。得到极大补充之后的张献忠一飞冲天了。

    十一月,张献忠又拿下泸州、隆昌。后来有拿下巴中,或许了战略的主动权,开始主动向杨嗣昌发动进攻。并于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三日,在开县大破猛如虎部。朝廷军大败,如此,张献忠由四川东出湖广之路已然打通。

    随着朝廷各路大军被他调动,如今正分散在陕西到重庆的各个地区,湖北空虚,张献忠决定长途奔袭襄阳。二月初四,张献忠派二十骑冒充官兵潜入城中。夜半,二十人四下放火,乘乱袭击官兵,城内一片混乱。天明,张献忠率主力赶到城下,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这作湖北军事重镇,湖广局势顿时逆转。

    城破之后,张献忠运气实在太好,竟然逮住了襄王朱栩铭、贵阳王朱常法、襄阳府推官邝日广、知县李大觉,这些人自然都被他一气儿地杀了个精光。

    杨嗣昌在听说张部突然杀到湖广之后,知道大事不好,火速赶赴湖广,可惜还是来迟一步。等到了宜昌,知道襄阳陷落的消息之后,杨嗣昌忧愤交加,几日不食,呕血三升而死。

    拿下襄阳之后,张献忠有进攻河南信阳,遇到左良玉。大约是太大意了,竟吃了一场空前败仗,部下被俘被杀者数万,各类骡马丢失了上万匹。

    没办法,张献忠只能再次向东,进入河南。

    张献忠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队伍开始逐渐膨胀,再加上长期的战斗,以战代练,竟练出一支精锐部队来。而且,最严重的是,湖广和四川经过他这一番祸害,已经彻底糜烂和破败下来。

    湖广熟,天下足,自然湖北和四川都是朝廷的赋税重地。经此战乱,已经不能为明帝国提供哪怕一丝人力和物力支援。

    最最可怕的是,杨嗣昌身为内阁中唯一知兵的统帅级人才的阵亡,再加上洪承畴在东北战场被俘,明朝能打的总督一级统帅人才突然出现断档。

    在以后的一年时间中,朝廷之后孙传庭一人可用。问题是,等到孙传庭再次督师时,接受的却是一副烂摊子,已经无力回天了。

    张献中在湖广和四川搞出偌大风云,陕西和河南的李自成其势更是锐不可挡。

    李自成在崇祯十一年八月败于洪承畴之后,率军退入陕西、四川、湖广交界的大山之中。等到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再反谷城之后,李自成出山,不断召集旧部,扩充部队,力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因为张献忠部吸引了所有的官兵,让李自成在河南打得非常顺手。

    而这个时候河南正好遇到空前旱灾,百姓几乎活不下去,纷纷揭竿而起,这些都是李自成取之不尽的兵源。说难听点,一块大饼子扔出去,就能轻易地招募一大群青壮加入进部队之中。

    当年十二月,李自成连破鲁山、伊阳,然后进入河南府,又连下宜阳、永宁、偃师、灵宝等县。

    这次李自成同以往的流动作战方式大不一样,开始经营起根据地来,并开始收罗重用知识分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牛金星和宋献策。大量知识分子的加入让农民军有了质的提升,极大地增加了他的力量。

    而且,随着他在河南地区建立起一整套基层政权机关之后,颇有些争夺天下的味道,这一手比起死抱着以兵就事流寇主义的张献忠高明多了。

    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扫荡了洛阳周围的各县之后,便盯住了洛阳这座大城。

    洛阳是河南第一大城,中原重镇,地位非同小可。以前农民军屡屡在河南过境,都是绕着走,丝毫没有动过打洛阳的念头,如今的李自成终于有了攻克如此天下雄城的实力了。

    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李自成在得到内应之后,开始攻城。二十一日清晨,洛阳陷落。洛阳城中的福王也被李自成杀害,和着鹿肉煮城肉汤,摆了一场福禄宴。

    福王被杀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皇帝大为镇静,竟失声痛哭:“朕不能保一叔父!”

    洛阳的失陷,除了福王被害之外,在政治和经济的意义极为要紧。

    首先,有明一朝两百余年,还从来没有如洛阳这样的省会级城陷落的先例,即便是强悍的建奴当初不是也在济南城下碰得头破血流吗?洛阳的陷落难免让天下人产生一种感觉:连这样的大城都陷落了,难道我大明朝真的要完蛋了吗?

    在经济上,攻打如此重量级的大都市的缴获却不是以前的农民军可以想象的,那下一百座县城的战利品也比不上洛阳。开了洛阳府库,开了福王府的银库,李自成几乎被里面的财物耀花了眼。经此一役,农民军未来几年都不在用军资担心。

    拿下洛阳之后,李自成得悉开封空虚,便急率三万人马,其中家丁级的主力战兵就有三千之巨,强行军三日,于崇祯十四年二月抵达开封城下,随即展开攻城之役。

    开封乃是古都,就其军事和政治上的地位甚至超过洛阳,乃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打个比方,类似现代社会的成都之于西南三省,兰州之于西北地区。

    李自成突然杀到,让开封城中一片恐慌。无论怎么看,开封都是守不住的。

    不过,开封城中却出了个人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