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上一声,就为区区一个千户军官?”冒起宗突然一笑,摇头叹息一声,叹息中却带着一丝失望。

    “父亲大人的意思……”冒襄也是一呆。

    冒起宗收起面上的表情:“所谓咱们冒家的威信,那是靠世代读书,三代为官得来的。没错,冒成和雷泰都是咱们冒家的人,这次去死在贼子手头。可哪又怎么样,国家自有法度,只要证据确凿,到时候,只需一个狱吏就能将那孙元缉拿归案,又用得着老夫给人打招呼吗,那也太抬举那孙贼了。周知县按照程序来办这桩案子,也就半年时间。我若给南京写信,不过是提前三五个月。最后不也是让孙元归案,又什么区别吗?”

    冒襄好象明白了什么,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冒起宗:“你虽然有才子大名,可科场上一直走得不顺,今年秋闱未必能中,这才是咱们冒家的根本,其他的事情你也别去过问。为父官场上的同僚同窗,那是留着给你将来入仕时使的。别人欠你的人情这种东西,用了就算是还完了。为小小一个孙贼,不值。”

    冒襄连连点头:“父亲大人说得是。”

    “还有啊,你做事有的事情还是幼稚了些,不太慎重。”冒起宗道:“人在世上,很多事情发生了,你要在处置之前都得好生想想。有的事情看起来小,可一个不慎,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模样。”

    冒襄听出父亲话中有话,一呆:“还请父亲教诲。”

    冒起宗淡淡道:“上次凤阳大变,只孙元一人回如皋,却报冒成三人死于战火,老夫就感觉不对,着人去查过。这一查,还真查到些东西。孙元从凤阳不是带回来来一个女子吗。”

    冒襄:“隐约听说过此事。”

    “那女子姓韶,乃是畏罪自杀的中都留守太监杨泽的夫人。”

    “啊!”冒襄惊得叫了一声:“父亲大人的意思是,这孙贼是杨泽的人。他这次做了千户,想必是杨泽提携的。”

    冒起宗这才点了点头:“要办小小一个孙元本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不过,这事须防着他背后有人。政治上的事情,牵一发动全身,都仔细了。今上自登基之后,裁撤东厂,压制阉党,大有一代圣君的气象。不过,宫中阉贼不甘心失败,最近几年甚是活跃,以至蒙蔽圣聪,这才将国事祸乱成如今这般颓相。我们若是绕过国家既定体制,直接拿下孙元,怕是要给阉人口实。你下来再去拜见一下周知县,将这其中的微妙禀明,请他也不要着急,就算等上半年也是无妨。务必将口供和证据着实,不能给阉贼以任何攻衅朝中正直君子的口实。”

    冒襄连声道:“父亲说得是,儿子受教了,这就去拜访县尊。”

    说完话,又是一施礼,咬牙:“阉贼!”

    下来之后,明白冒起宗的意思之后。周知县的心绪总算冷静下来。立即录了冒管家和雷泰老宅街坊邻居的口供,又收集了血衣等物证。连同忤做的验尸报告,将卷宗做得完美,这才急递工去南直隶提刑按察使司。

    不得不说,雷泰灭门大案实在太惊人。扬州府乃是江南繁华富庶之地,承平日久,民间读书之风盛行,民夫也偏柔弱。整个扬州府已经有好几年没出命案了,这回如皋不但出了杀人大案,还是灭门。

    顿时,整个如皋都一片大震。每天天还没黑,百姓就纷纷回家,紧闭大门,再不敢出家门一步。而孙元也摇身一变,从一个读书人、粮长,变成了杀人的魔星。

    至于南京提刑按察司,却没将这案子当回事。依旧按照往日的处理方式,慢慢处置起来。先是发文,让如皋先捉拿人犯。

    接到回文之后,周知县一口气血差点涌上喉头来:“本官若是能够缉拿人犯,还报到你们那里做什么?”

    于是,又回文,请提刑司派出力量捉拿孙贼。

    提刑司,又发文去兵部。

    在任何一个时代,一桩案件只要涉及到一定品级的官员,就不是能够轻易捉拿的,需要有一定的组织程序。比如现代社会,一个人大代表犯罪,得先免去他人大代表的资格,才能走司法程序。接过,如果是党员,还得先开除出党。

    像孙元这件案子,他好歹也是个千户军官。军官在明朝虽然地位比文官低,可好歹也是官啊!

    刑不上大夫,怎么着也得先免出孙元的军职,才能下到监狱里。

    你提刑司说我手下的军官犯了事,叫我免去他的职务,这可不能由你说了算。否则,你今天说某人犯了事,明天说某某军官是罪犯,我都都要将他们免职,这也太不严肃了。如此一来,岂不是我兵部要由你们提刑司来当家作主?

    于是,兵部就回答说,下来之后我这边先派人过去审讯孙元,如果确实有罪,才能免去他的军职,然后转交给你们提刑司。

    至于什么时候,我这边知道安排。凤阳那边都打成那样,贼军还在庐州呢,随时都可能打到南京来。我兵部这边正事都忙不过来,无论如何,等得打败贼军之后再说吧!

    于是,这事就这么慢吞吞地办起来。

    ……

    其实,冒起宗也是将这事想复杂了,以为孙元能够得这个千户军官职务是得了杨泽提携。而孙元,已经投入了阉党门下,说不好和南京甚至北京的宫中的内侍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要办他,却不可能卤莽。一切都要按照国家法定的程序,叫阉贼们挑不出半点错来。

    如此,也给了孙元半年的缓冲期。

    而这一切,都是孙元的计算之中。自知道,自贼军攻陷凤阳,南侵庐州之后,兵部现在最要紧的事情是调兵遣将围剿农民军。而且,以明朝政府乌龟一样的办事效率,等到兵部腾出手来要办这件案子,鬼才知道是什么时候。

    半年,那一天就到来了。这六个月时间,对孙元来说已经足够了。

126。第126章 宁乡所

    “半年时间,我一定要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半年之后,那就是我孙元名动天下的时候。”

    站在船头,吹得河风,孙元看着前方广阔天地,突然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

    到现在,他才算是离开了如皋那片小天地,进入了另外一个大世界。

    虽说半年时间要从无到有,练出一支强军表面上看起来无疑是天方夜谈。在后世来看,一个年轻人参军之后,先要在新兵连呆上两个月,主要是让士兵们适应从民到兵的转化过程。熟悉军队的生活方式,并锻炼体能。

    两个月结束之后,才分配到部队,进行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这种事情时间非常漫长,一个新兵要想成为合格的老兵,需一到两年时间。

    所以,按说,半年时间,根本没办法锻炼出一支强军来。

    可孙元并不担心,那是因为明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明朝末期的军队和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比,也非常特殊,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烂。”

    明朝军制总的来说,实行的是军户卫所制,到如今,这一制度已经彻底糜烂了。军户卫所制的发端,那是明朝开国时,因为国家尚不富裕,无法养活这么多常备军队。所以,就将军队驻扎在一地,分给荒地,让部队屯垦,以为军用。刚开始的时候,是给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可军队种地营生久了,所有吃用都要靠自筹,如此一来,就难免疏于训练,蜕变成纯粹的农民。

    而又因为明朝实行的是严格的户籍制度,军人都被编进军户。军人的后代,依旧是军人,子子孙孙当兵。而军户的人身财产又依附在军官身上,到最后,几乎成了军官们的私人财产。

    对军官们来说,与其贴钱给手下军户购买装备,训练出战斗力,为国家效劳,还不如让他们多种田,给自己捞实惠来得实在。

    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很多军户一辈子都没摸过刀枪,这样的士兵拉到战场上能起得到什么用处,只有天知道了。

    至于李闯的农民军,更是提都不要提了。孙元可是在刘宗敏手下当过师爷的,对他们的情形也清楚都很。农民军能够被战斗力低劣的明军撵得四下逃窜,那是比军户还垃圾的存在。

    当然,后面随着大量明朝边军的加入,农民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战斗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不过,那得等到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进河南以后的事情了。

    要说起这个时代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应该是后金建奴了。当时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金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于是,建奴八旗军就被人彻底地神话了。

    问题是“后金”可不是“金”,满万不可敌,那说的是北宋的金兵,同后金却没有任何关系。

    实际上,建奴的兵虽然强,却也算不得什么,他们也就能对付糜烂到不可收拾的明军,和进北京后彻底堕落的李自成而已。

    到后来进攻南明,统一全中国的时候,靠的却是明朝降军。

    孙元觉得,作为一个现代人,又是军史发烧友。在论坛上混了这么多年,平日间也接触过不少当过兵的朋友,对于解放军的训练手段,他还是很清楚的。

    只需将后世军队的训练方法移植到明朝,半年时间,虽说还不至于练出一支铁军。但只要能够做到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就足以同这三支军对掰掰手腕子。

    其实,所谓的强军,并不想后人想象的那么复杂。

    明朝军神戚继光有一句说得好:上得战场,口中有唾,拿得稳兵器就算强兵。

    可见,这个年代的士兵素质低到何等模样。上战场后心中不慌,就已经是一等一的好兵了。

    要练出这样的军队,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

    这也就是大学军训的的程度啊!

    按照上任前的规矩,孙元需要先去拜见自己的顶头上司。

    宁乡所不过是一个千户所,上头还有个婆婆,淮安大河卫。不过,这事倒是不急。因为,农民军攻陷凤阳一事震动了整个大明朝。如今,整个长江、淮河之间的军队,包括东南的几个省份都归新任的五省督师卢象升节制。

    朝廷命他尽发整个江、淮地区的军队,协同洪承畴围剿农民军。如今的卢督师一上任,就急令整个大河卫的大小官吏立即带着部队出发。

    如今,大河卫的指挥使正忙得焦头烂额,据说,已经去了前线,自然没工夫接见孙元这么一个芥子般的小人物。

    就派了一个小吏过来说,暂时就不让他去淮安了,直接去宁乡上任即可。

    按说,如孙元这么一个千户上任,大河卫怎么着也该派个同知或者佥事过来,送他去任上,以示重视的。不过,今年的事情太多,就不来了。

    于是,孙元这个千户好象是被大家给忘记了一般。

    这正合了孙元的意,他现在需要的就是一段平静的日子。不引人注目,却是最好不过。

    船行两日,就到了宁乡地界,却不能行船了。

    原来,这地方位于高邮、兴化、泰州的交界处,说起来,也算是处于扬州府正中心的位置。可这里离大运河尚有百里之遥,远盐河更是远在两百多里外,境内一条水路也无。

    没有办法,孙元只得带着众人下了船,乘车出发。

    到傍晚时候,终于到了宁乡。

    宁乡是一个大镇,正好位于四条官道交叉处,说是南北要冲也不为过。

    一到地头,就看到前方不远处是一座繁华的小城。也没有城墙,可看起来房子却是不少。

    再进得城中,城中街道整齐,看城中至少有数千户人家。这点规模,也就是后世现代社会一个村庄的规模,甚至还比不上北方的一个大村子,可在明朝也算是了不起的了。

    脚踏在青石板街面上,孙元心中一阵欣喜,还真有点一城之主的感觉了,连声说:“好地方,好地方!”

    看到孙元高兴成这样,费洪等人也是面露微笑。

    不过,官陶却小心地说:“老爷想必是得罪了上头什么人,或者打点不周,这才被发派到这地来。”

    孙元:“此话怎么讲,这地方真得不错啊。南北交通要道,市井也算繁荣,百姓富足,用来养兵最是合适不过。”

    前世身为商人,孙元天生对管陶却要亲热些。而且,这个管老板常年经商,见多识广,他的意思孙元还是很重视的。

    管陶道:“确实,这地方是南北交通要冲,可老爷你发现没有,这街上的行人多是老弱妇孺,却很少见到壮丁。”

    听他提醒,孙元定睛看去,又想了想,顿时抽了一口冷气。确实,进小城来也走了半天了,好象还真没看到几个十二到四十岁年龄段的男丁:“这青壮年究竟去哪里了?”

    管陶道:“宁性乡镇左手是大运河,右手是运盐河,地里的庄稼活每年也就忙那几个月,农闲时分,这里的青壮年应该都去河上讨生活了。”

    “原来是产业空心化啊!”孙元突然醒悟过来。其实,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的农民已是常态。村中的青年都出门打工去了,要等到过年几天才回家呆上几日,过完年又会离开老家。如此一来,村子里就只剩下老人和儿童。想不到,明朝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江南地区,更是显得特别突出。

    明朝末年正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也和运输业的进步,使得漕运和纺织吸收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孙元想明白这一点,又笑道:“无须担心,我又不从百姓中招兵。”自己是千户,手上自然管着一千户军户。而因为明朝严格的户籍制度,军户已经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自己倒不缺乏人力资源。

    “老爷你错了,虽说老爷手头并不缺兵,可是,要养活军队,却需要大量的财力。一般来说,军队的收入主要是靠土地、经商两桩。种地,来得太慢。而经商,这地方市井实在凋敝,却是养不了多少人。”

    他这么一说,孙元这才明白过来,忍不住皱起了眉头。是啊,自己只看到这地方是陆交通要道,可却没想到身边就是两条运河,而这两条运河已经将整个宁乡的资源完全吸光。

    如果经商,这地方并不是一个很好选择。如果去大运河生发,甚至染指盐运,孙元不认为自己现在又这样能力。

    看来,这地方并不想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啊!

    不过,我这次来宁乡主要目的是组建一支军队,倒不是来发财的,倒也无妨。

    只是,管陶这话实在坏心情,孙元的情绪有些低落起来。

    等到宁乡千户所,孙元更是大吃一惊。

    正如刚才管陶所分析的那样,宁乡看起来不错,正处于扬州府正中心的位置。可血都被旁边的两条运河都给吸干了。而这地方方圆几百里都是连绵的小丘陵,也不高,就海拔几十米的小丘,地里的出产也不多。所以,一般人都不愿意来这里当官。以前的千户所的千户副千户什么的,也走了门道统统调走了。

    孙元因为不明就里,竟被派到这个无人问津的穷地方来。

    千户所位与宁乡城北边的一个僻静角落,衙门显得很破烂,就一个大院子作为千户的官邸和家眷的住所。官邸旁边是两排平房。

    门口也没有卫兵,温老三进去喊了半天,才找到一个小吏。

    那小吏听说是新任的千户老爷来了,忙带着几个卫兵过来跪地迎接。

    小吏还好,几个卫兵的模样实在是惨不忍睹。怎么说呢,用“矮、瘦、小”个字可以形容。

    这几个卫兵看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