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钱谦益觉得这场国战真说起功劳来,自己应该排在第一才对。没有自己跟扬州镇借钱给百官发俸禄,只怕阿济格还没打到大胜关,官员们就会为讨薪撂挑子跑了,而留都守军也会因为饿肚皮一哄而散,拱手将这座大城让人,这南京还守得住吗?
这都不说了,内阁内臣中按照惯例,首辅掌握票拟大权,管辖吏部;而次辅则管辖户部,掌握国家财政。天大地大,用人权最大,财权权次之。
马瑶草做首辅,我钱牧斋顶上去当二把手合乎常理,怎么现在反让阮圆海做了次辅,老夫却原地踏步?
不可忍,断断可不忍。
钱谦益这人是个官迷,一想到自己在这场升官盛宴中一无所获,心都在滴血。
于是,老钱愤然断了京营马銮的军饷,又将国库中的银子一古脑地连本带利地还给了孙元,以至朝廷准备的一场空前祝捷大典因为没钱而流产,变成一场空前遗憾。
最后弘光皇帝和马士英只能草草在太祖的皇陵举行了个简单仪式收场,丢尽了颜面。
本来,如果换成其他官员让弘光和马首辅如此不开心,他们就会让他一辈子不开心。但钱老头是朝中第一理财能手,为了将朝剧维持下去,还真拿他没有办法。
不管怎么说,钱谦益和马士英、阮大铖的争斗算是摆在台面上了。
而且,钱谦益和王铎也联合在一起。
内阁中,马、阮、朱是一派,钱、王是一派,朝臣也各投门庭,相互攻击,斗得不亦乐乎。
至于孙元,可以说这场国战中的三大战役中有两场是宁乡军打下来的,功居第一,给一个公爵是必然之事。
不日,朝廷的圣旨到了徐州,封孙元为太子少保曹国公。
“恭喜孙官保,恭喜曹国公。”自宁乡军移镇徐州之后,第一个跑到徐州的乃是孙元手下第一谋士傅山傅青主。
所谓官保指的明、清各级官员缘有虚衔,最高级荣誉官衔为太师、省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缘大臣加衔或死后赠官,通称宫衔,官保是一种别称。
太子少保是个加衔,从一品。
古人称太子太保、太师、太傅为三公,而少保、少师、少傅则是但孤。
明朝官员的品级都不高,如六部尚书和内阁阁老大多也不过是正二品,如此说来,孙元的品级还高过了未加衔的宰相们。
穿越到这片乱世之后,孙元深刻地忍受到有兵有地盘才是王道,至于明朝官职,实际上并没有太大意思,但能够做到从一品高官,他还是很高兴的。
“呵呵,青主你来了就好,这徐州事务实在太多,某又不擅长民政,实在头疼。至于官保,就不用提了。”
傅山却笑了笑:“听人说,这个什么曹国公是阮大铖提请,弘光皇帝御笔亲准的。对了,太初你是不是得罪和阮圆海?”
“没有啊,扬州的时候,某同阮圆海合作得也挺愉快的。”孙元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忙问:“青主,这个曹国公的爵位有什么不对吗?”
1284。第1284章 落定(二)
傅山:“当初朝廷封太初你为颖川侯,那是对你勇武和功绩的肯定。”
孙元:“惭愧。”
确实,颖川侯这个侯爵在明朝开国初年本属于大将傅友德。傅友德的战功和威名,孙元是知道的,能够得这个爵位,他内心中也是非常得意的。
傅山:“你知道就好,对了,可知道曹国公这个国公爵位本属于谁吗?”
孙元手一摊:“这大明朝的王公侯伯爵位实在太多,我怎么知道。要不,你去弄本《英烈传》来让我查查。”
“不用查,我知道。”傅山脸色有些不好看:“曹公国这个爵位本属于李文忠。”
“你这么一说,我就知道了,李文忠啊,太祖的亲侄儿。”孙元恍然大悟。
“不是侄子,是外甥。”傅山纠正。
“读书不细,读书不细。”孙元有点不好意思。
其实,在以前他也不知道有这个人。后来在现代社会的时候,读了一本叫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才牢牢地记住这个名字。
在以往,后人一提起明朝的开国英雄们,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如果你读过金庸的《鹿鼎记》还会知道沐英。至于文臣,则会想起传说中诸葛亮在世的刘基刘伯温,听得懂鸟语的李善长。至于李文忠,则大多数人会一头雾水。
直到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又读过《明史》之后,孙元才知道这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文武全才,有智有谋有勇,简直就是个全才。
真说起在明朝那全开国将相中的地位,李文忠只在徐达将军、李善长之后,排名第三。
明朝开国时可谓是将星灿烂,就连成祖这样的帅才也排不上名号,这个李文忠能够排名第四,并成为独镇一方的诸侯,可见此人有多么的了不起。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这个当时明朝的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从这段历史记录来看,李文忠之如朱元璋,就如唐时的李靖之如唐太综李世民。
夫一代雄主,身边必有杰出之士层出无穷,就好想他身上有吸铁石一般。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文武全才,他的亲侄子朱文正也是个杰士,人称天下第五名将。
孙元呵呵笑道:“朝廷将我比拟为李思本,某愧不敢当啊!”
傅山突然冷笑:“真的吗?”
“难道不是,先是将我比为傅友德,现在又是李文忠,呵呵,呵呵。”
傅山语代讥讽:“太初别忘记了,明朝做过曹国公的除了李文忠还有他儿子李景隆。”
“当代赵括李景隆。”孙元脸色难看起来。
真说起李景隆,纯粹就是一场笑话。
他在父亲李文忠去世之后,继承了曹国公的爵位,乃是建文帝的心腹。此人喜读兵书,又能言善辩。在开国大将军纷纷被朱元璋诛杀之后,颇有鹤立鸡群的意思,被人认为是一员能征善战的统帅。
靖难之役时,被封为太子太师,成为建文政权的军事长官,奉命讨伐朱棣。结果,同建文帝的期许想法,这个李景隆在战场是屡战屡败,被成祖打得满地找牙。
这个时候,百官才愕然发现,这个李景隆并不是李文忠,而是一个赵括。
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老将耿炳文来说,实在是差得远,甚至还比不上名不见经传的平安。
到朱棣放弃攻打济南,轻骑逼近南京时,李景隆对前途绝望,开金川门迎敌,致使南京失守。
可惜他当初同成祖在战场上是见过血的,朱棣手下的靖南功臣自然容他不得。
永乐二年,李景隆被副都御史陈瑛、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告发“在家坐受阁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童仆成千,意叵测。”明成祖于是褫夺其爵位,与弟李增枝、妻儿等数十名家人一起被软禁家中,家产遭收,景隆绝食十日不死。
说起这人,前半生就是场闹剧,而后半生则是一场悲剧。
留都那边封孙元为曹国公,简直就是调戏啊!
傅山:“太初,知道你这个爵位是谁提议的吗?”
孙元:“你方才是不是想说是阮大铖?”
“是他,可也不全是他,估计后面还有弘光皇帝。”傅山淡淡道:“扬州大战,建奴主力尽失,天下大势已然明白,收复北京也是探囊取物易事。太初你功劳之大,虽当年岳武穆也不能与之相比,已在不赏,天子和朝廷这是在忌你了。”
“什么!”孙元悚然动容。
傅山:“说句难听的话,太初你消灭建奴八旗主力之后,收复北京,换谁去,只要做统帅的不是太笨,都不是什么难事。这才有当初,朝廷欲移镇宁乡军去贵州一事。当然,这不错是一场闹剧,我宁乡军统治徐州全景和扬州一部,把握南北交通要道,我等若不走,谁能奈何?”
“朝廷估计也是拿太初你没有法子,这才封你做曹国公,想让太初你沾上李景隆的晦气。”说到这个时候,傅山扑哧一笑:“可笑朝中衮衮诸公竟然不问苍生问鬼神,弄了这出怪力乱神,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孙元哼了一声,良久才平静下来:“某做事,一向只问心之所安。天下者,天下人的天下,只要能够驱除鞑奴,还我河山,朝廷对某什么态度,都不要紧。还是那句话,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封我个曹国公又如何,难道就能让孙元倒霉了?公道自在人心。此次北伐,某原本也没指望过朝廷。”
傅山击掌赞曰:“太初豁达,佩服!”
正说着话,就看到一个侍卫喜滋滋地跑来禀告:“君侯,青主先生,黄先生来了。”
“啊,黄兄来了!”孙元大喜:“好快呀!”
侍卫:“还有个好消息,俞亮将军也来了。”
“俞亮也到了。”孙元更是高兴。
这个时候,突然间,有人在外面高声道:“末将俞亮,拜见君侯。”
孙元急忙冲出去,大叫:“俞亮,你病可好完全了,让某瞧瞧。”
1285。第1285章 落定(三)
上次突袭徐州俞亮突然得了霍乱,估计是在扬州前线染上的,上吐下泻,不能走路。没办法,孙元只能将他留下半路上,叮嘱他不要多想,好好养病,迄今已经两月。
俞亮不能来徐州确实是一场遗憾,他毕竟是忠良之后,如果能够来徐州,对于统和义军,镇抚地方确实能排上用场。
而且,他武艺高强,如果他能来,倒是冲锋陷阵先登上墙的生力军,有他在那一战或许不会那么苦。
大约是武侠情节的缘故,孙元在闲着无事的时候和傅山做出了一个宁乡军一系个人武力的排行。无庸置疑,内家拳高手傅山自然要派在头名。接下来应该是朱玄水,此二人都算是宁乡军一系的顶尖高手。这个派名并不特只杀人技,而是武学修养。再下面就是俞亮。再下面应该就是蒋驴子和大方他们了。至于温老三、韶伟他们的本事在统军打仗,武艺倒是不成的。
可傅山有一句话说得很让孙元吃惊:“太初你发现没有,自从周仲英打死尼堪一役之后,俞亮好象开了窍,武艺一下子就登堂入室了。若说起杀人的技巧,这个俞亮当排在第一,比起汤问行可强多了。”
如此看来,俞亮在军中应该能够排进前三,仅次于傅、朱二人。
终于虚玄,这道人傅山也没见过,孙元也看之不透,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水准。
错过了徐州大战,估计汤问行也是极其懊恼。
见他来了,孙元忙一把抓住俞亮的双臂,使劲捏了一下,捏到结实的如同生铁一样的腱子肉。笑道:“还成,还有肌肉,如此某就放心了。不过,你面上却瘦了许多,青主等下你帮凭凭脉,开剂量方子调养调养。”
确实,在以前俞亮生得一张国字脸,身材魁梧,如同一头猛虎。如今的他脸已经变尖,满上全是胡须,皮肤也黄了许多,没什么光泽。看来,这场病对他的打击颇大。
傅山微微点头:“等下我就给俞亮将军看看,依他的面色来看,应该是气血亏损得狠了。”
见孙元对自己如此关心,俞亮心中大为感动,眼睛一热就掉下泪来,哽咽道:“君侯,末将还死不了,还能够为君侯效死。”
孙元也是感叹:“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这里正缺人呢!”
“太初,这个时候移镇徐州,可是为北伐一事做准备,你打算什么时候出兵。”黄佑就站在俞亮身边,见他和孙元说话,一直没有打搅。这个时候,见差不多了,这才问。
已经有好几个月没见到黄佑了,今日的他一袭青衫,大袖飘飘,风雅挺拔,直叫人眼睛一亮。
说句老实说,宁乡军中众人都长得不怎么好看。要么是健壮如牛威猛如貔虎的勇士,要么是郝肖仁、周仲英、罗如意那样的猥琐三雄。最帅气的当属韶伟,可这小子眉宇中总带着一丝轻浮。
至于傅山,更是瘦瘦小小,虽顶着大名士的头衔,可看起来更像是个工于心计的老狐狸,叫人亲近不起来。
只有这个黄佑身高臂长,面如冠玉,是一个典型的风流儒生。
自从卢象升殉国之后,黄佑悲伤过度,身体一直都不好。着几年,兵是没办法带了,只能转入民政,管辖地方。靠着他一自己之力,硬是将孙元的扬州镇地方民政系统的架子给搭了起来。
实际上,因为扬州镇管辖的地方不大,黄佑也不是太忙,养了这么长时间,身体已经大好。今日他看起来容光焕发,估计也是因为宁乡军接连在大胜关、扬州和徐州取得三场空前大捷,几乎将整个建州八旗的主力全歼所致。这次孙元上奏朝廷请移镇徐州之后,黄佑知道孙元开始着手准备收复北京,精神更是大振,第一时间就赶到徐州来,准备将地方政事一肩担了。
打仗打的是后勤,打得是钱粮,这事马虎不得。
“对,是准备北伐了。”孙元呵呵笑到:“黄兄来得真快,你和俞亮是怎么碰到一起的。”
俞亮忙回答说:“君侯,末军在盱眙养病,黄先生来盱眙放粮赈济百姓,末将听说之后就去拜见,正好同先生一起过来为君侯效力。”
孙元又对黄佑道:“黄兄管理着某手头的所有家当,自然知道这三场大仗,我扬州镇几乎将库房里最后一粒粮食,最后一块布,最后一两火药都耗尽了。这个时候部队也已疲乏,根本就不能再战。我觉得,今年是不能北伐的了。且提前做做准备,等到明年秋粮一收上来,工厂的器械制好,部队装备完毕,各地赋税征收入库,才提兵北上。”
黄佑:“太初执重之言,此事确实不能急,也急不来。若是匆忙北征,未必不会功败垂成,宋真宗北上收复燕云就是因为太急,以至遭到一场大败,最后无奈只下只能同辽国签定檀渊之盟。此战之后,宋朝丢失北方马场,再无力北进,至此,终宋一朝,幽云十六州再不复宋土。当年宋真宗麾下的精兵如云,强将如雨,如寇准、潘美之辈更是一时俊彦,就因为一时不慎,竟成一场大悲剧。某读史时每每读到这里,都不禁扼腕叹息。”
“宋真宗手下的精锐无论怎么看,力量都要强过我扬州镇,所以,我等也不得不更加小心了。明日秋初北伐正好,我同意太初的想法。”
孙元只能连连点头:“受教了,大哉斯言。”
黄佑侃侃而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