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又补了一句:“等下我给朱玄水和小余好好查查,叫他们弄清楚郑芝龙这次来留都所为何事。”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郑芝龙来南京,说不好还真是为镇海军北伐一事。
实际上,在甘辉来南通之前,孙元就接到小余的飞鸽传书,说是朝廷已经有意让镇海军过江向北京开进,欲要抢在宁乡军之前抢占北京,夺取北伐打功。
镇海军如果能够代替宁乡军拿下北京,对朝廷各方势力来说有莫大好处。
首先,从弘光皇帝的角度来看,宁乡军已经尾大不调,朝廷根本指挥不动。一旦宁乡军、秦军、山东军拿下北京,以军阀的禀性,肯定不会将这块肥肉吐出来的。就算孙元肯,手下也不肯,刘春、高杰也不肯。
如此就出现了一个怪现状,扬州镇驻扎北京,而正牌的大明朝皇帝却还得呆在留都。这种事情一旦放任下去,将来这天下会变成什么模样,谁也说不清楚。如果镇海军拿下北京,他们不可能在北京长居,弘光皇帝要还都,名正言顺。
从马士英、阮大铖的角度来看,一旦镇海军收复北京,郑成功威望起来了,可以制衡孙元。
至于钱谦益,更简单了,郑成功是他的门生。郑成功拿下北京,他的势力自然会在朝廷里进一步扩张。
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朝中所有势力都联起手来,准备将郑家新军推上前台。
只可惜,朝中各人千般算计,却忘记了一点,打仗打的是钱粮。没有钱,你什么都做不了。
这才有钱谦益厚着脸皮问小余借钱一事,他的心思自然被余祥一看就穿。
这事,孙元只当是一场笑话,也没当回事。反正郑成功要北伐,你来就是了,只要能够为国家出力,他孙元都欢迎。不过,宁乡军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不可能不北上。到时候,各人打各人的仗就是了。
镇海军还不是豪格正蓝旗的对手,真要最后解决建奴,还得靠宁乡军。
如今,郑芝龙突然来南京,就不得不让孙元警惕了。
郑一官可是扬州海军的老对手了,他当了一辈子海盗,有钱得紧,镇海军北伐所用的钱粮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这个老海匪可不是个软角色,倒值得重视。
嘿嘿,郑一官这么急吼吼地跳到前台来,也不知道朝中各大势力许给了他多少好处?
北伐、留都、北京这片大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角色,真是有趣啊!
信发出去之后,很快,南京朱玄水就亲自坐船过来了。
这个老特务这事干得漂亮,将郑一官的查了个底掉。信上说,郑芝龙这次来南京,带来了三百多人,都是最最亲信的心腹,水师中的骨干。
同时,他还带来了两船白银,总数达到惊人的五十万两之巨。
1313。第1313章 回家要回家了
这是这两年以来孙元第一次见到自己的老岳父。
同以前比,朱玄水明显地让人感觉衰老下去,面上全是皱纹,头发也有些花白,人瘦了许多。
回想起当年滁州之战同的他,孙元心中一阵唏嘘。当年的他正值年富力强,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走起路来如同平地里刮起了一道风。那一双眼睛里,全是狡黠的光芒。说句实在话,当初的孙元对这个老岳父还是有些警惕的。
可以想想,朱汀去世对他是何等重大的打击。
孙元忙将朱玄水迎到书房里,又奉上茶,听完他的话之后,才问;“泰山老大人,郑森的镇海军现在是何动静?”
不过,此刻的朱玄水的目光还是闪着晶莹的光芒如此一把刀子般凌厉,岁月并没有改变他眼睛里的那一口气概,这一点让孙元大为欣慰:“太初,来南通的时候,老夫还去过一趟镇江。”
“啊,泰山老大人去过镇江?”孙元有些惊讶。
“凡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总归要亲自见上一面心中才塌实。”朱玄水说:“况且,从留都到南通,镇江那边正好顺路。”
“泰山老大人有心了,可有收获?”
“收获谈不上,但有一个发现。”朱玄水回答说:“依我看来,郑森好象还没有同郑芝龙照过面。”
孙元有些惊讶:“没照过面,不对呀。郑大木是郑芝龙长子,未来的接班人,这次又被封侯,建下如此功业。他们父子已经两年多没见面,这次郑芝龙来南京,于情于理他们都该聚一聚才是……”沉吟片刻,他又问:“泰山老大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朱玄水:“太初,我在镇江勾留了一日,到地头联络上侦缉厂的眼线。听他们汇报说,郑芝龙的船从福建过来,沿长江口西行去南京,在路过镇江的时候并未做任何停留。而镇江总兵,也就是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就上船和他一起汇合,同船进京。当时,郑森正在扬州,郑鸿逵就说请郑芝龙在镇江且住一晚,他立即派人去通知郑森,让他过江父子团聚。”
“然后呢?”孙元问。
朱玄水:“据细作说,当郑总兵说出这话的时候,郑芝龙摇头说暂时不用通知郑森,免得耽误了镇海军的军务,老夫先去京城述职,等一切弄妥,郑森再去京城不迟。然后,就出发了,总共在镇江停靠不到半个时辰。太初,郑芝龙如此急着进京城,甚至不同郑森见面,老夫觉得这其中必有蹊跷。”
孙元点点头:“我也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让我想想,让我想想。”说着话,就用手抚着嘴唇上的短须,陷入了沉思。
朱玄水却不耐烦,道:“太初,这有什么好想的,事情不是明摆着的吗?郑芝龙就是一个小人,这样的小人老夫在锦衣亲军衙门当差的时候不知道见过多少,他们的心思我自然清楚得很!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厂卫更污浊肮脏的地儿?”
孙元抬起头:“还请泰山老大人指点。”
朱玄水开始冷笑:“郑芝龙这次来南京,自然是为了主导北伐一事。若他点头,镇海军必然要打头阵,建奴虽然式威,可豪格的正蓝旗实力还在,不是那么好惹的。且,北京那边还不少汉军和九边降军。镇海军这次北伐,如果单干,必然要付出不小的代价。郑芝龙如此奸猾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做赔本买卖。必然会要挟朝廷,漫天要价。在价钱还没有谈拢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有任何许诺。所以,这个时候见郑森,除了享受天伦之乐,还能怎么样?对于父子亲情这种东西,郑一官这个枭雄可不怎么在意,他心中有的只是家族和福建军的利益。”
孙元点头:“还是泰山老大人看得透彻,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想来定然是这样的。依你看来,郑芝龙会向朝廷开出什么样的条件,他家已经有两个侯了,难不成还想要个国公?又或者是要地盘,可他实际上已经是福建王了,我也想不通朝廷会给他开出什么样的价码?”
朱玄水:“谁知道了,这就像是做生意一样,漫天要价,坐地还钱。”
孙元摇头:“自甲申年国难以来,朝廷威望已经不存,回想起天启年间,发举国之力构筑辽西防线时间朝廷的力量和组织力,真叫人叹息啊!”
朱玄水难得地叹息一声:“若这天下是一头鹿,我们老朱家已经失去了逐鹿的资格了。”
这已经是大大的反言了,孙元不答茬,反笑道:“泰山老丈人虽然姓朱,可没听人说过你是宗室啊!”
朱玄水淡淡道:“天下姓朱的宗室子弟有十多万人,谁又说得清楚……对了,看来朝廷是铁了心让镇海军主动北伐了,说不定会给出优厚条件扶郑家,限制宁乡军。”
孙元:“不要紧,各打打各的。”
朱玄水:“说不定郑森还可以争取一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望他以大局,以北伐大业为重。听人说,郑森异常崇敬太初你。还有,镇海军中的骨干都是太初你派去的教官,到时候,嘿嘿……就算是夺了镇海军也不算是个事儿。”冷笑声中,他一脸的狰狞:“干脆,乘郑森如今正在扬州,郑芝龙和郑鸿逵去了南京。让秦易他们拉了部队过江来南通与太初你汇合,一路开拔去徐州。到时候,我看朝廷和郑一官还能搞什么小动作?”
孙元:“走一步看一步吧。”支吾过去,夺人基业这种事情,他还是干不出来的,再说自己和郑成功关系密切,真要下手,天下人又该怎么看自己,自己面上那层忠义的皮还披不披了?
真如来岳父所提议的这么干,以后谁还敢信任我孙元。我不成了夺刘备徐州的吕布了吗,吕布后来之所以死在白门楼,还不是因为丧失了人心,成为不可信任和依托的三姓家奴?
这种事情,做不得。
朱玄水大为不满:“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太初你如此手软,成得了什么事?”
孙元:“是是是,泰山老大人说得是,不过……咱们还是谈谈怎么北伐吧,我准备回徐州之后就提兵北上。”
见女婿不说这事,朱玄水也懒得再废话了。
孙元:“如今济南府已经落到我手上,北进的通道已经打开。我拟发三路大军入畿南。第一路,命高杰秦军入豫,攻占开封,然后过黄河,自大名而真定、保定,最后北京,截断山、陕建奴余部与北京的联系。一旦拿下北京,还可以向西收复宣、大两镇,进而整个山西;第二路由我亲率宁乡军主力,沿大运河北上,直插北京;第三路,刘春山东军自济南府出发,入河间,攻天津卫,控制住山海关,截断建奴北逃之路。”
朱玄水:“山东军确实是一大臂助,可若刘春出动,济南不就空虚下来了?若是登州建奴西进断大军粮道,又该如何?”
孙元:“我宁乡海军也要全体出动,攻击登州之敌。在收复登州之后,海军将配合山东军进攻天津卫和山海关。”他摸了摸下巴,叹息一声:“没办法啊,这三路大军中,山东军最弱,但又要扮演重要角色,只能让大方配合他们。”
朱玄水:“这事既然太初你已经和黄先生青主先生斟酌好了,老夫也没有多的话说。”
孙元:“这几日正是夏收之时,等我现在出发回徐州,秋粮也该入库,正是用兵的时候,再过得一月,我就要回徐州。泰山老大人,今日之后,你我暂且别过,珍重。”
朱玄水:“太初,且不忙告别,老夫也要举家北上了。”
孙元吃了一惊:“老大人你也去北京。”
朱玄水长长地叹息一声:“是啊,老夫本是京城人氏,那里才是我的家。在江南二十年,也到了落叶归根的时候,难不成以后还要葬在南京。北京,是汀儿出生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往昔日子的回忆……”他眼泪里泛起了泪花:“这次去北京,老夫也要带上汀儿的骨殖归葬祖茔。太初,答应我,一定要拿下北京,让汀儿回家!”
说完话,他一把抓住孙元的手。
感觉这个老人的手在微微颤抖,孙元的眼泪也落了下来,他狠狠地握了一下朱玄水的手:“泰山老大人放心,我一定会让汀儿回家。北京,孙某人誓在必得!”
朱玄水紧紧地握住孙元的手,厉声道:“若是这一仗输了,老夫绝对不会放过你。孙元,当初老夫将汀儿嫁给你的时候,你曾经答应过我,汀儿生的第二个儿子要过继给老夫续我朱家香火,可是,可是……你却让汀儿死了。老夫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你,这个时候再说过继一事也没有什么用。难不成让天经姓朱,嘿嘿,只怕有人巴不得呢!老夫要亲自将天经送进北京。”
对,老夫要亲自将天经送进北京,从大明门进北京。如此,就算老夫死了,也可以瞑目了。汀儿在天之灵也会非常高兴的。
大明门,只有天子和太子才能进,这就是老夫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
这一切自然不能同孙元说,老夫这个女婿,脑子已经坏掉了。
1314。第1314章 郑芝龙的等待
已经立秋了,秋老虎肆虐。
有着火炉之称的南京更是热得叫人难以忍受,在留都如果有什么地方还称得上避暑胜地的话,大概也只有望江楼了。
“好风,自叫某想起了大洋上的那些岁月,爽利!”一个身材显圆形的微胖子中年人站在楼上,身上鹤敞被吹得猎起舞。
他大约五十出头,虽然有些胖子,可并不给人累赘之感。相反,宽阔的体形叫人一看就叫人感觉到一股莫名其妙的压力。
风声轰隆,如洪波涌起,那人身上别着两把倭刀,衣袂飘飞,看起来仿佛一艘正在乘风破浪的大船,身上鹤畅就是风帆。而那两把刀,则是掌握方向的大舵。
“南安伯,这南京也忑热了些。”一个大将模样的人用手不住擦着额头上的汗水:“咱们福建老家虽然也热,可热得敞亮直接,阳光射在皮肤上直发疼,疼也通疼得痛快。不像这里,就是直接将你放在蒸笼里蒸。”
没错,先前说话的那个中年人正是郑森郑成功的父亲,总镇福建的南安伯郑芝龙。
郑芝龙儿子郑森在大胜关之战中立下功勋,被朝廷封为靖远伯。如此一来,郑家一下子出了两个伯爵。再加上郑芝龙总镇福建,不但管辖着福建水师,整个境内的所有部队都归他节制,已经是事实上的福建王了。
如今,福宁镇兵强马壮,镇海军又打出来了。郑芝龙的势力表面上看来隐约有与孙元比肩,成为天下第一强镇的架势。而且,他所管辖的地盘可比孙元大,有不错的战略纵深。
这,让郑芝龙颇有些志得意满。在他看来,刚过去一年的扬州大战,郑家根本就没有多大损失,就得了一个伯爵爵位。孙元出人出钱,又替自己练出一支看起来并不逊色于宁乡军的雄师。如此看来,这一仗的最大获益者是自己。
至于孙元,他虽然得了徐州,可部队在连续两场大决战中异常疲劳,军镇这些年所积累的钱粮估计也耗得干净,没个两三年恢复不过来。就拿到手的徐州来说,那地方本是黄泛区,被高杰和建奴大军犁过两次,贫瘠得很,也没有意思。
呵呵,别人流血流汗,老子在后面拣便宜,吃松活的感觉真他娘不赖啊!孙元这小子是能打,可脑子不灵光,还嫩得很。他在前面拼死拼活,耗费自己实力,最后除了得了个国公头衔,还剩什么?
这次他来南京,是接了朝廷的旨意,让他回京述职。
述职,述个屁?
老子以前纵横七海,干的是没本钱的买卖,虽然后来做了福建总兵官,可也是听调不听宣。朝廷朝廷,对我郑某人又有什么价值?
郑芝龙本不打算理睬弘光皇帝的圣旨,只回一声身体不适,就将前来颁旨的太监给打发了。
不过,颁完旨意之后,那个太监又从袖子里摸出一封信递给郑芝龙。
写信的人是马士英,马首辅的信写得很隐晦,不外是说这次郑森在大胜关之战立下大功,若非有镇海军,留都已经不保。真到那个时候,京城陷落,就算江北的仗打得再好,也没有什么意义。可见,郑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此城国家多事之秋,国有难,忠臣出。朝廷马上就要北伐,只可惜因为国库空虚,不能发兵。但八旗主力已经被尽歼,正是收复北京的好时机。郑森人才难得,老夫相信他一定能在战场上为国家出力,老夫想象镇海军的拳拳报国之心,希望南安伯能来京一叙。
郑芝龙从小做海盗,一辈子都在刀尖上打滚,对人情事故比起生活在和平世界的人不知道要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