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奴一旦被彻底剿灭,军调处也没有存在的价值,衙门里的相干人等也会分流。如此,自己将来何去何从就不得不让他忧虑了。
俞亮和兴泰自不用担心。俞亮乃是将门之后,武艺高强,又懂得带兵。一旦到了那时,绝对会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在以前温健全就在君侯那里讨要过这个人。温老三说,他以前在边军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普通军官,这些年部队规模大了,带起兵来渐渐有些吃力,请军镇派些得用的干部过去。孙元想了想,说现在马上就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现在再做人事调动不太合适,一切都北伐之战之后再说。
兴泰更好办,收复北京之后,部队主力肯定会去打辽东,兴泰本是建州人,自然会跟着过去的。
可怜自己本是文职,说不好会离开部队到地方去做个州府的掌印官。
能够做个父母官本是一件好事,可扬州镇不同于明朝,有自己的规矩。文贵武轻这一套在孙元这里也行不通,如果自己到地方去,离开中枢决策机构,将来还有什么前程?
于是,周仲英就琢磨起来:自己将来如果要想有个好的结果,就得再立点功劳。
孙国公这人惟才是举,赏罚分明。
想当初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秀才,公务员考试之后进了扬州镇衙门,若不是在扬州大战的时候立下大功,也不会有今日的位高权重……恩,现在也算是有些权力,手中掌管着百十来号人马,军调处帐目上也有两千多元钱的经费单凭自己一支笔支应。
这人一旦风光过,就下不来了。再下地方上去做清得跟水一样的掌印官,就没什么滋味的。如今,整个河北已经被战火彻底打烂。军镇派出去的地方官穷得更叫花子一样,累得跟狗一样,哪里有呆在君侯身边来得滋润。
要立功,要呆在中枢,这一句反复在周仲英心中盘旋,让他寝食不宁。
显然,再呆在中军行辕是没有任何立功的可能的。打仗的事情自有其他人,骑兵军、金雕军、伟字营、威武营、健锐营、炮营,什么时候能够轮到自己?
他前一段时间尽同钱阁老、汤于文一群人混帐东西打交道,笑脸陪够,废话说够,自己都厌烦了。
在小公爷出征的时候,周仲英突然福至心灵,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大好机会。首先,这一路大军迂回去密云,说不好会从北向南攻打北京,仗肯定是少不了的。如果自己运气好,说不定会弄点功劳。其次,小公爷身边也没什么人才,自己去了也有施展的余地。最要紧的时候。于是,他就跑到孙元身边请战,又说这次去密云,那边应该没有什么建奴,政治当优先于军事,军调处去那里当有用武之地。
孙元觉得周仲英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果然,正如周仲英预料的那样,自己一到小公爷身边,倒是小立了一功。在孙天经拿下镇边城之后,军调处在安置那群降兵上派上了用场,得到了青主先生的嘉奖。
得到口头奖励之后,周仲英大为振奋,马不停蹄,又从俞亮那里借了五个军调处的士卒,骑了马朝密云开拨准备打探密云建奴守军的虚实,把斥候的活儿一并干了。
他就是这么个喜欢出风头的人,拿军中湖广籍士卒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颤翎子”,意思是说他就好象是开屏的孔雀,还是一头老孔雀。
就在昨天晚上,周仲英恰好碰到了正在刘春麾下参赞军务的郝肖仁,两人大吵了一顿,闹得很不愉快。到现在,周仲英还是在心中将这厮恨得咬牙切齿。
事情是这样,昨天一大早,周仲英就带着士卒从镇边城出发向东。
他在走的时候只是叫人通报了小公爷和青主先生一声,也不等他们同意就开拔了。实际上,军调处直接对孙元负责,不归任何人统领。
出发的时候周仲英雄赳赳气昂昂,可都了半天,心中却有些畏惧。如果他直接向东,就要进入平原地区。东面除了密云,还有顺义和怀柔两县,这两地难保不会有建奴驻军。如果发现了自己,突然杀过来,那就麻烦了。
想了想,为了保险起见,周仲英就兜了个圈子,沿着长城向北,到晚间的时候,就到了孙元曾经驻过军的渤海所。据手头的情报得知,渤海所自君侯当年移镇扬州之后就废弃了。这地方毕竟不是要冲,在军事上的价值比不上居庸关和密云。况且,当初明朝的国家财政已经彻底崩溃,即便是北京附近的关卡和隘口的驻军也被大量裁撤。
后来,建奴入关之后,又恢复了不少。
渤海所虽然不是要地,军事上的价值也不高。可好在当初曹国公在这里经营了两年,设施完备,驻有坚固的工事城防,城外还开垦了不少田地,有一定的经济上的价值。于是,这里就被建奴重新起用,里面也驻有一支几百人的军队。
之所以走这里,那是因为这里都是山岭,地势险要,就算里面的守军发现了自己。大不了往山里一钻,敌人也只能徒呼奈何。
周仲英本是个糟老头子,又是个文人,骑马走了一天腿都骑肿了。实在忍受不了这跋涉的痛苦,他就从一座荒废的小村子里弄来一辆板车,让战马拉了做为自己的坐驾。
上了板车,伸直双腿,血脉畅通,果然舒服了许多。
周仲英大喜,看这那五个骑马走得浑身泥点子,面庞都被风吹裂了口子的手下,心中大为不忍,就招呼他们上车来。
宁乡军将士以吃苦耐劳而荣,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见自家长官让他们上马车,顿时面面相觑。
“怎么了?”周仲英一点不开心。
见长官脸色不好看,一个骑兵才苦笑道:“多谢长官体恤,我等感激不尽。不过,咱们军中自有纪律。这次来侦察敌情,各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若都下马挤车上去,一旦建奴来袭,咱们根本来不及反应。”
周仲英笑道:“你们都是好汉子我却是知道的。不用担心,建奴都去了南面,这里也没几个敌人。都上车来吧,这是命令。别忘记了,你们可是我军调处的人,难道你们不听我这个官长的话吗?军中的军法,也执行不到你们头上来。”
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连声道:“多谢长官。”
坐了一天的马,大家都觉得累了,纷纷跳下战马,坐上马车。这下,果然舒服了许多。
上了马车,一行六人闲着无事,就开始聊起天来。这五个兵士其中有一人乃是孙元麾下的老兵,才渤海所的时候就开始追随曹国公。按照孙元的说法,也是老革命了。
从渤海所时期到现在,宁乡军不知道扩编过多少次,往日的那些老兵都是部队最可宝贵的财富,不少人都得到提拔做了军官。混得最次的,也是一个队伍长。偏生这个家伙现在还是个大头兵,这就叫人很是费解了。尤其是这人还有个来历,曾经做过孙元的马夫。
于是,就有人问他既然是国公爷的老人,怎么现在还是这样?
周仲英心中也是大奇,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那人有些不好意思,说你们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故意埋汰我吗?
众人又纷纷道,你是老前辈了,咱们佩服你还来不及,怎敢埋汰。那人才道,你们又不是不知道咱们宁乡军普通士卒在得到提拔之前都要在夜校去学习一阵子,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做军官,至少也得懂得书写。俺大老粗一个,一看到方块字脑袋就大了一圈,去了夜校两天就逃了,依旧回部队当普通士卒。
众人都大叹,说你若是不跑,说不定现在就是个大将军了。
那人摇头,当不当将军俺不在乎,也不后悔,直娘贼,读书太叫人难受了。不过,你们也别惋惜,俺不觉得有什么呀。这官儿我也当不来,耐不了那个烦,还是现在自在。对了,打了这么多年仗,俺立的军功多了去,早已经挣下了几百亩地,身上还存了几百块钱。等到天下太平了,俺就去领了这几百亩地,做个地主老财,娶他几房老婆,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众人都笑,说你也就这点出息。
又有人好奇地问,说你他娘立了这么多功,怎么没被提拔?
周仲英却点头道:“君侯英明啊,所谓职以任能,功以赏爵,真真叫人佩服。”
见大家不明白自己说什么,就解释说,这当官当将军,得看你的能力,你能力足够高,就能得到提拔。若是能力不够,勉强提拔也要坏事,只能多给些田地宅子和金银作为赏赐。而官职,则不能用来赏功。
大家这才明白,都说道理是对的。
说着话,突然有人叫了一声:“糟糕!”
这一声很大,众人同时抬头朝前方看,心中都是咯噔一声:直娘贼,刚才只顾着说话,却冲到敌营里来了。
只见,眼前是一座敌人的墩台,上面已经点起了黑色狼烟。墩台下面是十几间土坯房,有清军慌乱地从里面钻出来,人数大越五十,乃是周仲英等人的十倍。
以一敌十,还没有做任何准备,这下麻烦了。
所有人心中都是一凛,正要跳下马车准备战斗,就听到那些清军喊了一声:“吃人的孙太初来了!”就丢掉手中的武器,一道风似地溃了。
敌人如此懦弱,真是出乎了周仲英等人的意料,还没等他们下马车,这座墩台就被拿下来了,这仗也太轻松了点吧?
拿下墩台之后,进了敌人营中,几乎是一无所获,只十几床烂棉絮,一口大铁锅,和几十把长矛,几口雁翎刀。至于里面的粮食也没几斤,也带不走。
“这建奴的军队真是穷得厉害啊!”将就敌人的铁锅烧了点热水之后,骂了几声,周仲英等人又继续前进。
走不了二十里地,又碰到了敌人。
前面是一座驿站,建奴以这座驿站为依托设下一座小寨,驻了两百多人马,牢牢地卡住这条官道。
可惜,周仲英等人还没到,里面的敌军就一哄而散。好在这次周仲英他们早有准备,骑上战马一个冲锋,取了两颗首级,见了血,一个接一个清军扔掉手中的兵器,跪地求饶。
这已经不能称之为战斗了,只一壶茶工夫,五个骑兵就如同放羊一样押这一百多个敌人过来。一审问,才知道这些都是以前投降建奴的明朝边军,这些人打仗早就打够了,兵无战心,一遇到有人来攻打,无论是谁,一个字“降。”
仗打得如此轻松,又从他们口中得知,渤海所里还驻又五百多人,都是一样的乌合之众,周仲英有点动心,正犹豫着是不是将渤海所一起拿下。
正在这个时候,渤海所那边就有人过来了,说是愿意阵前义气。
等到晚间进了渤海所,周仲英等人彻底地膨胀了:看来清军真的是太烂了,咱们反正已经拿下渤海所了,索性将密云一并夺了。掉哪妈,顶硬上。
1454。第1454章 咱们这是去打仗吗
拿下渤海所固然是立了一功,可这个功劳实在太小,毕竟这里并不是什么战略要地。拿下来,不过是锦上添花,在整个北伐战役中,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要立功,立大功,莫若夺取密云,截断建奴北逃之路,将敌人整个地困在京城,以便我宁乡军一举全歼。
当下,周仲英将这个想法同手下五个士卒一说,那五人的热血都沸腾了。皆道,他娘的,竟然清军如此懦弱,咱们六个人就拿下渤海所,活捉了百倍之敌人,区区一个密云又算个屁?咱们是看明白了,拿下北京之后,这样的大仗以后怕是捞不着打了。而且,就算有仗也轮不到咱们军调处。这次再不弄点军功,以后****都赶不上热乎了。拿下了密云,我等一人至少能有一百亩上好水田的犒赏到手。
众人都摩拳擦掌,只恨不得乘夜就出发,直杀密云。
不过,一下子生擒了这么多俘虏,还得先安置好了。
小公爷的这一路大军乃是秦军在前面开道,于是,周仲英就派了一人带信过去,让他们过来接收渤海所。却不想,带信的人半路上没碰到秦军,放遇到了正过来勘察敌情的郝肖仁。原来,郝肖仁也听说渤海所这里驻有清军,建议刘春先夺下这里,以此为依托,向北封闭长城各处隘口。作为山东军的首席智囊,好小人亲自过来探察虚实。
听说渤海所已经被周仲英拿下,郝肖仁大喜,就带了手下过来接受。
郝、周二人乃是宁乡军中有名的猥琐双雄,两人一个是小吏,一个是落地秀才,皆社会底层出身,当初都是满腹牢骚,对社会不满。这次是二人第一次见面,彼此都久仰了,因为性格相投,都是人精,顿时一见如故。
两人名人宰了一腔羊,一边赏雪,一边吃酒聊天。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吃得畅快,渐渐地就说僵了,最后竟翻了脸。
事情是这样,正当二人微熏之时,郝肖仁突然说起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的那一段历史,问周仲英怎么看?
周仲英以前乃是个酸腐儒生,从小接受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虽然内心中对如今这个大明朝非常地不以为然,可政治正确上的事情却不敢乱说。就道,宋太祖乃是个反贼。他深受国恩,不但不思报效两代君王的恩情,反夺了人家的江山社稷,欺负孤儿寡母,不算是英雄。
最后,又骂道,宋太祖得国不正,后来受烛影斧声的报应了吧?若天子者兵强马壮者自为之,哪还要什么道义,岂不是谁的拳头大谁做皇帝,建奴势大的时候,我等岂不要跪在蛮夷跟前三呼万岁?如此,我辈所秉执的纲常又有什么用处?
当下,郝肖仁的脸色就难看起来,道,宋太祖当初做皇帝可不是他自己的心思,乃是得了天意民心,受到大家的拥戴。天意不可违,民心不可违,依我来看,太祖皇帝得国极正,那才是真正的奉天承云。
“不然,这是乱臣贼子的胡言乱语。”周仲英不屑一顾地说:“什么士心,什么民意。不过是一群武夫想要公侯万代造反罢了,郝大人这话简直就是……也罢,大人以前不过是一个小吏,没有功名,圣人之言只怕也没读过几页,说出这样的话来也不叫人觉得奇怪。”
这已经是**裸的人身攻击了,一直以来,郝肖仁都以自己的出身为耻。这些年,随着扬州镇的逐步壮大,衙门里和军中的规矩和潜规则越来越多,也开始讲究起出身和资历,这也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利益团体都有的通病。
在扬州镇中,有两种人混得最好。一种是孙元起兵之处就追随他的老部下,另外一种就是经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扬州镇衙门的。
作为谋士和文官,自然不能带兵。随着宁乡军打下的地盘越来越大,衙门里的文士都被下放到地方去做官。
孙太初虽然雄才大略自成一格,但管理地方使用的大体还是朝廷那一套,只不过在增加多位置。这些地方官大多是落地书生和失意官员担任,不可避免地将朝廷的许多规矩带了过去。大家坐在一起,首先就是论资排辈,你是秀才还是举人,如果是进士,那可不得了,请上座。什么,你是进士,还参加公务员考试得了第一,快请快请。
说起出身,在如今的扬州镇文官中,特等的是进士公务员及第;一等,举人公务员及第;二等,秀才公务员及第;至于其他,都是末等,不入流。
扬州镇的文官资历实行的是朝廷的功名和公务员考试双轨制,渐渐地,随着公务员考试进一步规范,逐渐有取代科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