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世富贵- 第5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话,这么多场务,三司怎么管得过来?改成公司之后,跟民间一样经营,一样收税,不过东家是三司而已。”

    赵祯还是有些不明白:“那改了有什么用?不是跟原来的场务一样?”

    “不一样,大不一样了。现在的场务,虽然派有官吏提举,外面雇了人做事,但赚钱多少,赚不赚钱,跟这些人的关系不大。改了公司之后,账目便就跟民间一样,提举的官员赚的钱多了大用,亏了本钱除非有过得去的理由,不然重责。这样一来,赚的钱可就不是以前可比的,在里面做事的人,知道上进。”

    用徐平前世的话来说,改了公司就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官方只派人管账,其他的杂事要雇民间的人去做了。这就是股份制公司的路子,专业的人员负责经营,股东把握大方向,管住账目,只管收取利润就是。不然的话,就以现在三司几乎无事不管的状态,徐平会分身术也管不过来啊。以前不这样做,是因为经济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条件,现在金融系统都有了,当然是按市场规律来管理。

    赵祯思索了一会,对徐平道:“真地会赚钱?我怎么总觉心里有点发慌?”

    “会赚钱的,就以京西路的棉布产业为例子,不说场务织出的布卖给铺子,就说城里百姓办的制衣公司。洛阳城外有一个新丧了丈夫的唐大姐,他家扑买了县里一处酒楼,当时没有生意,一家人愁得要死。那唐大姐卖了家里的宅子,新办了一间制衣公司,办公司的时候家里人左怕右怕,就怕女儿把将来的嫁妆也赔进去。结果只过了一年,如何?唐大姐靠着那间制衣公司,成了西京城里有数的富贵人家。他父母变卖了酒楼,现在只是在家里闲坐,每天数不清的钱入账。陛下,我们现在做的生意,就跟在路上捡钱一样!”

    赵祯摇了摇头:“小户人家,没有见过大钱,眼皮子浅。一年收入个三十贯五十贯,在他们眼里就是了不得的巨财了,自然欢天喜地。我们说的是国家大事,岂能用此做例子!”

    徐平笑道:“三十贯五十贯?陛下小看了西京城里的百姓了!公司的账目,都是由专人在管,官府里有备份的。等过我两天,我让人把西京城里百姓们办的公司账目拿来,让陛下看一看。富比王侯,这样的人家一年就不知道出了多少!”

    赵祯看着徐平,见他一脸认真,不像是说大话的样子,才小心问道:“那个唐大姐,一年赚了多少钱?若是能过一百贯,我就信了你的话!”

    “一百贯?唐大姐那家公司,我记忆无误的话,去年应该是卖出去五千多件单衣,三千多件棉衣。陛下知否?开封城里一件新的夏衣,约值五百文,秋衣就要近一贯了,棉衣则要两贯向上。棉布远结实于麻布,棉衣又耐寒,价钱又高一些。那间制衣公司,加上冠帽鞋履,全部算起来实卖一万六千多贯。这些成衣,全部本钱加上雇的人的工钱一起都刨掉,利钱还要三到五成。那间公司是两家合开,每家分多少官府不管,加起来总是过了五千贯了。一年有两三千贯入账,不说西京城,就是京师又有多少官员的俸禄到此数?”

    听了徐平的话,赵祯不由怔住,脑子里飞快的算计,五千贯可以干多少事。这可真不是小钱啊,拿出去赏赐王公大臣,都是重赏了。此时俸钱最高的枢密使带使相,一年到手的钱也不过才四千八百贯,宰相三千六百贯,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两千四百贯,这唐大姐一家分到手的钱都赶得上执政了。三司使本来俸钱视同宰执,也是两千四百贯,徐平带个权字不是正任,到手才六百贯,这还赶不上个做生意的呢。

    当然,官员除了俸钱之外还有禄米,还有各种添支,杂七杂八的收入,但大头总是在俸钱上。唐大姐开这么一间公司,说句富比王侯还真不为过。

    自己要是一年多五千贯的收入,得少听多少闲话?内藏库里的钱说是皇帝说了算,但几千贯的数额也不敢轻易就花。给心爱的妃子买点什么好东西,敢让拿五千贯出去,都没有内侍敢领旨办事。更不要说这种大动作一定会被外朝知道,不定说出什么难听的来。

    想来想去,赵祯不由有些心动,对徐平道:“开公司真有这么赚钱?”

    徐平摇了摇头:“开公司自然不可能都这么赚钱,要不然还用官府倡导?天下早一窝蜂地去开了!是现在三司的这些场务开成公司,可以这么赚钱。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制出来的东西不愁没人买,只是一年制的数量有限而已。开成公司,有了银行贷款,原料不缺,雇的人工不缺,产量便就飞速上去了,赚钱比钱监铸钱还快。”

    赵祯点了点头,脸色终于缓和下来。只要本钱能贷出去,能够收到利息,自己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不会被外朝的大臣们给坑没了,这事就好商量。

    这个时候赵祯才发现已经站了很久,忙吩咐远处站着的小黄门,给徐平赐座,上茶。

    坐了下来,赵祯的心里还是在仔细合计,这件事情到底划不划得来。徐平是不会坑自己,这点赵祯还是信得过,怕就怕有徐平也没考虑到的地方,钱亏掉了可就真没有了。

    想了一会,赵祯突然抬起头来,对徐平道:“不对!内库的钱也只有那么多,几百万贯而已,一年收息哪怕是有两成,也并没有多少!”

    徐平摇头:“陛下,银行放贷,怎么能够收两成那么多!”

    赵祯勐地站了起来:“那一年才能入多少钱?皇宫上下,将士赏赐,一两年不就花没了!”

    徐平站起身,捧笏道:“陛下安心,银行的钱是活的,不是那么算的。”(未完待续。。)

第220章 再对天章阁(中)

    赵祯半信半疑地看着徐平,问道:“什么是活钱?难道钱还有死的?”

    “当然是有死的了。比如有些富贵人家,把钱埋进窖里,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动,钱可不就死了。活钱,就是能一直赚来利息的钱。”

    “可惜,虽然能赚来利息,这利息却不多。年利两成,我算着就不够皇宫使用了,依你说的还要更低,这亏空哪里补去?”

    徐平道:“银行用本钱生息,可不是陛下那个算法。如此算的话,就成了财主向百姓放贷了,我们怎么能做那种事?我们是方便百姓,不是刻剥百姓的。”

    赵祯哪里肯信?就是徐平心黑,用利滚利的办法,也高不到哪里去。官民放贷,年利不得过三成,一般以两成为准,这规矩可是律法写着的,赵祯可不想破例。

    见赵祯一脸狐疑的样子,徐平道:“陛下安座,听我慢慢讲来。此事中间颇有曲折,必须一一剖析,才能够说得明白。陛下要有耐心,赚钱的事情怎么能够急得?”

    重新坐下来,徐平才道:“陛下,银行的钱放贷,跟民间财主放贷,有诸多不同。白天我曾经说过,百姓的钱存进银行,银拿行要出一部分,存到钱监里去。还记不记得?”

    赵祯想了好一会,才点头道:“貌似是这样说过。不对,刚才我就觉得银行的本钱太少,你要求如此做,本钱不是更少了?”

    “陛下先听我说完,不要急,我们把钱怎么进银行,怎么贷出去,怎么收回来,一一都理明白。钱监制了钱出来,银行用本钱向钱监换了钱出来,当然还借贷一部分。钱是这样进银行的,此时银行里有了本钱是不是?”

    赵祯点了点头,这点徐平讲得明白,他也听得明白。

    徐平又道:“有了本钱就可以放贷了。我们一直在讲,银行放贷只给公司,百姓个人是不放贷的。那么公司从银行借了贷,这钱到哪里去了呢?”

    “当然是花掉了!不花钱,公司从银行借贷做什么!”

    “陛下莫急,虽然是花钱,但是怎么花还是有讲究的。公司贷了钱之后,都会用来经营,钱便就有了几个去处。一是发给雇的人工钱,这钱是必然要真花出去的。还有场房的租金,公司里存一些现钱以备不时之需,以及杂七杂八的日用。但真正的大头,却是要用来买原材料。公司要制物品出来,一定要用原料啊。原料从哪里买?大多数时候,还是从其他公司买进来的。而这种大宗款项往来,都是在银行完成的。”

    赵祯隐约摸到了一点门道,不由点了点头:“我知道,这就是京西路钱庄的做法。”

    “对,京西路的钱庄便就是这么做的。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西京城建了一些场务,后来更是有棉布,民间贸易剧增,而现钱却不够。很多人以为,钱庄解决现钱不足的困境是靠逼民间把铜钱存进去,其实不是,那才有几个钱?”

    说到这里,徐平没来由地竟觉得有些心虚,情不自禁地清了清嗓子:“其实解决现钱不足的最重要的办法,是让大额交易在钱庄交割。用钱最多的地方就是这些大额的交易,一旦限定了在钱庄交割,则不管交易有多少,只是在钱庄的账上转来转去,钱其实还是在钱庄里面,所以不会出现缺钱的事情。”

    赵祯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对徐平道:“你是说,银行也是照此办理?”

    “当然要照此办理啊!这样做对百姓有利,对银行有利,对公司更有利,省了多少功夫!钱就是用来买货物的,只要货物买到手,钱搬来搬去又有什么意思?银行开起来,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方便百姓,方便民间交易!公司之间大多数的交易,都只需要在银行走账而已,并不需要真地取钱出来。”

    在徐平前世,银行最喜欢的就是贷款给大公司,公司越大越好。不用说个人,就是小公司想从银行贷款都不容易,哪怕愿意付更多的利息,银行也不想理。这不仅仅是涉及到收款风险的问题,还涉及到银行的资金占用。大公司贷款,只是在银行上走个账,对银行来说就是换了个客户名字,钱依然在那里,可以继续贷给下一个客户。小公司往往就是把钱取出来,贷了款就真地把这资金占用了,银行怎么可能愿意?

    个人贷款,房贷就容易贷,而且利息还低,道理也是一样,钱还是在银行手里的。

    只要钱不出银行,这种贷款就是越多越好,对银行来说本钱还是那个本钱,收到的利息却不知道多了多少倍。民间借贷,年利两成,但这钱贷出去就真出去了,放款的人手里没有了。银行可是不同,钱贷出去了,很多时候只是存款人换了个名字,对银行的放贷能力并没有影响,年利一成也比民间放贷获得的收益高多了。当然,这样叠加下去,收款风险便也跟着以几何级数放大。但对徐平来讲,只要贷给公司,账是由官方控制着的,已经把贷款风险降到了最低,基本不用考虑那个问题了。

    从设立钱庄,定下各种规矩,尽量让钱不出钱庄,便就一直在为这个时候做准备。

    赵祯的脸色彻底放松下来,甚至有了笑意,只是看着徐平,心里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从当年崇政殿里新进士唱名,第一次见到徐平,赵祯就觉得这人蛮忠厚老实的,应该是能够靠得住的人。但今天看着,却怎么颇有些奸商的意思?他家里号称开封府数得着的富贵员外,那钱真都是种地种出来的?徐平口里的银行,可比钱监制钱来钱还快。

    徐平又道:“其实对银行来说,这些还只是一部分,本钱会放得更大的。”

    “啊”赵祯正想着心事,听徐平说这么一句,竟然不禁心肝一颤。

    徐平倒是心无旁骛,认真地给赵祯分析:“陛下,我们刚才说的是公司贷了款之后,实际没出银行的那些钱。其实那些出了银行的钱,一样是可以用起来的。”

    赵祯还能说什么?他就觉得现在有金山银山放在面前,钱是再也花不完了。

    徐平接着道:“公司贷款后把钱取出银行,发动了雇的工人手里,向人买了东西,这些钱到了民间,然后又到哪里去呢?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手里有了钱,只有一部分花掉,剩下的都要存起来是不是?存到哪里?存到银行里有利息啊,当然是存到银行里来。这钱便就又到了银行里面,到了银行里便就可以发贷款,然后如此生生不息。银行里只要留好别人取存款的本钱其实那并没有多少,便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银行收了百姓的存款,要拿出一部分存到钱监里去,这就是防止不够百姓取存款的备用金。银行账上的钱,尽管作为贷款发出去,几百万贯的本钱,当作几千万贯贷出去,又是什么难事?”

    用徐平前世的话说,银行放贷款有货币乘数的,当然不会跟徐平说的这么简单,但是道理相通。银行里只有几百万的货币,贷款放几千万,在严控风险,严格限制货币从银行外流的情况下,不是什么大事。只靠本金放贷款,那银行才能赚几个钱?赵祯觉得自己内藏库里的本钱太少了,徐平还觉得多了呢,现在开封府一带经不起如此巨量资金的冲击。

    这样既利用银行赚到了存贷息差,又优化了社会上的资金配置,让钱真正到需要的地方去,产生更多的财富。徐平是真地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实际上也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公司经营,资金是个大问题,银行就能解决这个大问题。

    这样做有没有风险?当然是有的,世界上哪里有躺着赚钱的好事!不过徐平已经尽最大的能力,把风险限制在了最低限度。规定这么严密了,要是还有人能够闹出事来,那就真地是作死了。想作死只能让他们死,这谁有办法?

    话说到这里,赵祯终于彻底放下心来。原来银行是这么开的,这可跟民间放贷大大不同啊,一贯钱能赚出好几贯的利钱来,而且利息还低,以后就等着躺着收钱好了。

    越想越是觉得心情舒畅,赵祯这才想起来,徐平在让三司的左藏库设了银行后,还特别留了个名额给内藏库。这是有好事想着自己啊,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任。让徐平当三司使,这决定还是对了,换个大臣,还真就未必会把内藏库算进去,不乘机坑一次就不错。

    心中高兴,赵祯就想喝酒,当下吩咐一边侍立的小黄门,让去取酒过来。

    徐平忙道:“天章阁里,祖宗神御所在,怎么敢饮酒?陛下有心,为臣心领了。”

    这里不是一般地方,是放着真宗御笔御书的地方,而且还有太祖太宗的画像。在这里召见大臣,为的就是显得郑重其事,喝酒那还了得!不说赵祯自己,这事情传出去,徐平就得被朝臣骂死,刚封的官也不要想做了。(未完待续。。)

第221章 再对天章阁(下)

    不能饮酒,赵祯总是觉得意犹未尽,只好拿了茶来,对徐平道:“以茶代酒,你且陪我饮一杯。朝廷有你掌管钱粮,真是国之大幸!”

    徐平谢恩,陪着赵祯喝了一口茶。

    把菜碗放下,赵祯一个人眯着眼想了一会,才对徐平道:“你先前提内藏库与三司合开一间银行,是个什么道理?为什么内藏库不能自己开一间?”

    “陛下,微臣有话直说,若有不当的地方,恕臣不敬之罪。”

    赵祯摆手道:“说,有话尽管直说。在这里召见你,就是要你有话尽管讲!放心,这里祖宗神御所在,太祖遗命优容士人,不管说什么,我还怪罪你不成!”

    徐平捧笏道:“那臣就直说了。如果这银行是让内藏库自己开,三司不参与,陛下认为外朝的大臣会怎么讲?虽然微臣刚才讲的清楚,银行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用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