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刀,千金裘,徐平前世就背过李白的这一首诗,印象颇深。五花马是平于阗国的特产,沙州与那里紧邻,这次特意出重金买了一批来,其中就有送给徐平的。
第134章 假于阗国
认真来说,这些礼物不是送给徐平一个人的,而是给秦州帅府的,跟朝廷一样要给来使回赐。这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贸易,需要对礼物详细估价,然后再决定回多少。徐平收了礼单,等事后再让三司详细算了价钱,才好决定付出多少。
请了茶,徐平问正使安谔之:“河西数州还在党项番人管下,你们这一路来可还平静?”
安谔之合什行礼:“托经略相公的福,上国在卓罗城一场大胜,灭了党项人的气焰。这一路来,虽然州城地方还是党项人在管,不过只要不进城,一路俱是畅通无阻。”
徐平点头:“如此便好。党项番贼背叛朝廷,天怒人怨,支撑不了多少日子。你们与河西的众蕃国,安心等上几年,朝廷必定会剿灭党项叛贼。”
聊了几句,一边来自于阗的金三行礼:“小民历代都在于阗经商,颇有资财,十数年前曾得大汗派遣,到汴京朝贡。此次正好在沙州经商,便与他们的使节一起到来。经略相公威镇西北,四夷敬畏,正是重新经理周边番国的好时机。小民肯请经略相公,允各番国商队可以到秦州贸易,互通有无,也显天朝上国恩惠。”
徐平看着金三,笑着点了点头,一时没有说话。
实际上于阗国已经于数十年前被灭亡了,攻灭他们并维持那里统治的是黑汗国,又称喀喇汗。占领于阗后喀喇汗国一直使用于阗国的名头入贡,与大宋的朝贡贸易,特别是**贸易,是喀喇汗的重要财源。大宋搞不清楚那一带的各族各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基本沿续历史惯例,他们入朝进贡便就接待,来的到底是什么人,什么身份,实际一头雾水。
徐平不像前任一样糊涂,李璋属下的机宜司,利用商队的身份掩护,早已经把周边的关系大致梳理清楚。现在的于阗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徐平心里有数。
位于于阗西北方的疏勒是伊斯兰教东传的一个重要中心,曾经与本为佛国的于阗发生了绵延数十年的战争。最开始于阗占上风,曾经攻占过疏勒,还扶植过傀儡政权。但后来喀喇汗从西方调来主力部队,经过数次大战,最终于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灭亡了于阗。
占据了于阗地区的喀喇汗疏勒势力,因为倚重于与大宋的朝贡贸易,冒用了于阗国的名号,继续进贡。而大量的于阗部族,分散四方,不少聚到了厮的麾下,而厮幼年时曾经流落高昌,与回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喀喇汗国现在也面临分裂,入贡的所谓于阗国,实际上是其东部本来的正汗一支,宋人称为黑韩王。喀喇汗国的西部是本来的副汗一支,此时势力壮大,不再认东部汗国为宗主了。那一带的形势异常复杂,双方贸易无所谓,但一旦政治介入,就要格外谨慎。
伊斯兰教东传,西北各佛国纷纷覆灭,是伴随着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的。突厥语中流传下了一首诗:“我们如洪水奔流,走进了城市,拆毁了佛庙,在佛像上屙屎。”实际上在徐平前世,西北地区以汉人为主的地方,大致就是宋朝扩张到的地方,其他各政治势力是无意于文化扩张和坚守的。意识到这一点,徐平就对这个所谓的于阗国格外谨慎。现在大宋对付的是党项,但剿灭党项之后,势力必然伸展到河西地区,甚至是西域。正面临覆灭危险的西域各佛国,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的确定会寻求大宋的保护,那个时候就和不了稀泥了。
沉吟良久,徐平对金三道:“设榷场,能有无,不管是对本朝还是对你们,都是一件好事。不过,此事要禀过朝廷才行,若是不介意,你们可以在秦州多待些日子。”
金三合什行礼:“除了当作为使臣入中原,秦州是小民所见过的最大的都会,能够待上些日子自然是好,又有什么好介意的!经略相公若能够开榷场,是一场大功德。”
徐平笑着点了点头,又对安谔之和李吉道:“朝廷有旨,西北来使一律要停于秦州,未得诏旨不得东行。如果有贡物交朝廷,由地方派厢军护送。沙州新复,你们的身份不同于一般使节,到底该如何处置,我也要禀过朝廷,你们先在秦州安歇。”
两人一起行礼:“一切听从经略相公吩咐。”
又聊了一会闲话,徐平吩咐人把几位番邦使节送到驿馆,专人招待。实际上是派人监视起来,没有准许,不让他们随意走动。秦州到底是战争前线,来的人说是使节,谁又敢保证他们就一定是真的?
把人送走,徐平特意把刘涣留了下来,对他道:“大是祥符二年,于阗黑汗王遣使回鹘人罗斯温入贡,这个黑韩王与以前于阗王室姓名不符。现在我们知道,实际上数十年前于阗国已灭,遗使入贡的是黑汗国。黑汗国不信佛,与周边高昌回鹘、黄头回鹘以及吐蕃各部皆为仇敌,我们与他打交道,要格外谨慎。”
刘涣也是到了秦州之后,才把这些小国乱七八漕的关系理出个头绪来,听了徐平的话连连点头:“确实如此,经略提醒的是。不过,既然如此,又为何答允金三置榷场?”
“置榷场双方贸易,各得其利,并没有什么坏处,答允他是理所当然。不过,还是要小心谨慎,不能让军器铜铁等物流失出去,所以最好不要在秦州城里。而且西域自古产名马,置了榷场之后,我们可以想办法买些好的马种来。再者,我们现在跟昊贼作战,要招揽人心,切忌四面树敌,不管怎样,不能让周边番国心生怨恨。”
刘涣点头:“明白了。不知经略有什么事宜要交待给我。”
徐平沉声道:“因为西域偏远,本朝无意经略,向来不向那里派使节,对那里的情况所知不多。我们破党项之后,必然会重收河西之地入朝廷治下,那个时候这些小国就不能再置之不理了。既然他们要开榷场贸易,我干脆上书朝廷,在秦州专设一地,用于西北诸国和各蕃部贸易。你选得力人手,与西域通商,把那里的情况了解清楚,为将来做准备。”
刘涣连连点头,西北各小国实际上也是利用商人了解各地情况,他们能做,大宋当然也能做。以前没什么合适的人才,从民间招募又不可靠,现在有三司铺子的商业系统,经商的人才是现成的。只要许以厚赐,甚至加官进爵,就不愁找不到人愿意去。
第135章 节制两路兵马
徐平上报朝廷之后,答复很快下来,依然照先前规矩不变。东来使节停驻秦州,贡物由沿途厢军押送,回赐和国书同样由厢军押送到秦州,再由使节带回。
现在是战时,朝中对西北去的人非常敏感,过潼关来往的都要严查,番国的人尽量不许入京城。卓罗城一战之后,沙州已经不再如先前那么重要,给予厚赐安抚即可。现在陇右的内外诸事,已经全权委托给秦州帅府,朝廷现在对沙州和于阗的兴趣不大。
朝中这样的态度,跟卓罗城一战之后徐平的地位上升有关,他提出的西北方略,终于被朝廷接纳了。在秦州军进占马衔山一线之后,战事的焦点将转移到天都山一线,次要的战场则是自党项的静塞监军司南下庆州的马岭水一线,总之是围绕着葫芦川谷道。徐平的这一判断被朝廷认可,注意力转移到了以泾原路为中心的葫芦川两翼,河西没人关注了。
朝廷接纳了新战略,部署也相应做了调整。陕西都部署夏守兼节制环庆、延两路兵马,驻庆州,主要面对静塞监军司,同时防御横山方向。徐平以陕西副都部署节制秦凤和泾原两路兵马,驻秦州,主要面对西寿监军司和天都山南院。秦凤和泾原两路军情直接报枢密院,同时关移庆州的夏守帅司,实际是相互独立的。
此时三衙旧将感受到了危机,团结到了夏守周围,一心要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打几个漂亮胜仗,为三衙禁军正名。或许是故意为了跟徐平作对,也或许是他们就是那么认为的,夏守和三衙将领坚信党项下一次的攻击重心仍然是横山方向,也应该是宋军的重点进攻方向。银、夏两州的无定河流域才是党项的根本,他们就是从那里起家的。
在夏守的坚持之下,三衙禁军的主力依然集结在环庆和延两路,大部分是在延路。而对静塞监军司的进攻方向,他也选在了突出的白豹城,而不是依徐平的建议,沿着马岭水筑垒前进。马岭水是与葫芦川并行的另一条北上通道,可以直达灵州,只是道路不如葫芦川谷道宽阔,大军行进艰难。必要的时候,这里可以作为葫芦川谷道的补充,出奇兵直出灵州。夏守的选的择,说明他的战略重心还是放在横山一线。
徐平管不了夏守,就连朝廷对夏守代表的三衙将领们也只能安抚,陕西路对党项的东线只好由着他们去安排。此次战略布署上,沿边各将还是不能团结在一起。
紧接着,文彦博以侍御史的身份审理黄德和诬告刘平和石元孙临阵降敌一案,因为证据确凿,黄德和被腰斩,内侍的势力受到打击。以此为突破口,吕夷简逼迫内侍自己提出不再派出临阵监军,以内侍监军的传统就此终结。不过这不说明军队里没有监军了,只是没有了临阵时派出的带皇命的监军,如排阵使之类。监军系统依然存在,此次终结的实际上是太宗朝开始的将从中御,临战内侍带阵图等监视将领按诏命布阵。
纷纷扰乱之后,新任的泾原路经略使兼都部署韩琦终于上任了。此时已经明确泾原路兵马归徐平节制,他正式上任之前,先到秦州来拜会徐平,领以后的治军方略。
把韩琦迎到帅府,徐平道:“自京城一别经年,没想到你我又在西北相聚。稚圭,自天圣五年同登金榜,你我相知多年,这一次要在西北做出一番大事来!”
韩琦恭敬地道:“云行为国家多立奇功,现在经已位比宰执,统大军独镇一方,我初到西北,一切不熟,但听经略调遣而已。泾原方略,还请经略明示。”
徐平摆了摆手,看着韩琦笑道:“你我同年,多年相知,稚圭,你如此说,就过于见外了。泾原路的事情,我们商量着办,总要把事情办好才好。接下来的一年,战事只怕多是位于泾原路或者泾原路周边,你肩上的担子格外重,可不要妄自菲薄。”
韩琦连道不敢,态度一直谦逊,不过总是少了一份同年之间的亲热。
徐平也不与韩琦计较,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永远拿捏住分寸,永远不把话说透,不把事情做死,永远留着一条后路。说他圆滑也好,说他睿智也好,总而言之,他不是一个能把话说明白跟人推心置腹的人。好在他是圆滑,不是奸滑,做事情倒还靠得住。
说过了场面话,做过了门面功夫,徐平把韩琦让到后衙,单独设宴请他。很多事情还是要两人私下里说,同年的情谊总是在的,韩琦也一直维护这种关系。
喝过几杯酒,徐平对韩琦道:“过去的冬天连番大战,你在朝中知之甚悉。此次到泾原路来主政一方,有什么想法?我们不是外人,有话直说,不为吞吞吐吐误了正事!”
韩琦略想了一想,重重点了点头:“云行既然问,我自然知无不言。在我出京之前,环庆路副都部署赵振因为前几个月救援延州迁延时日,已经被参贬谪,原泾原路的副都部署葛怀敏被调去了环庆路。葛怀敏出身将门,与三衙将领多有姻亲,此次他调,想来云行也明白是如何意思。现在泾原路的主将还不知道是谁,讲心里话,若不是泾原路兵马由你节制,以你现在在西北的声威足以慑服一切,我还真不敢接这个重任!”
“胜则争功,贪利冒进;败则不救,各自逃命。禁军的这毛病不是一天两天了,单靠着贬谪几位将领,或者诛杀一批统兵官就能改过来?我看未必!”
徐平摇了摇头,喝了一杯酒,也沉默不语。
三川口之败的责任追究仍然在进行,腰斩黄德和只是最突出的事件罢了。其他诸如坐视不救、故意拖延等等责任牵连甚广,现在追到赵振头上而已。三川口一败,在延州的范雍惊慌失措,广发檄文,要求周边诸将全部赴延州救援。做事情没有规划,如此乱发檄文本来就荒唐,也就是党项实力不够,如果元昊借这个机会围点打援,各个击破,那么就不是仅在三川口损失那点人马了。实际上离得远的兵马,有元昊退走一两个月了才赶到延州去的,他们去了干吗?因为范雍广发檄文,延和环庆两路各将跟没头苍蝇一样,白白奔波了几个月,数万大军白白奔波几百里的损耗也不知道怎么算。
赵振坐镇环庆路,党项军忙碌了几个月也没有从他那里找到破绽,纵有小错,也只需要薄责或者贬个一两官意思一下就罢了,现在直接调回内地,换了一个葛怀敏去,也不知道是福是祸。不过他离开泾原路,倒未必是坏事。
第136章 握成拳头打人
沉默了一会,韩琦道:“此次来泾原路,我的心里一直没底。来之前,听陕西的官员说东军官高俸厚,但素无教习,纪律不整,反不如西军能战。如今三衙禁军俱聚集于了延和环庆两路,还有河东路,泾原路只有殿前司神骑和步军司神卫各两三指挥,本路多是驻泊禁军。唉,大家说东军不能打,但本朝是以三衙禁军扫平天下,没有他们,面对番贼精锐我又如何放心?下次的大战可很可能是在泾原路打啊”
禁军名义上都归三衙管辖,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是位于京城的三衙直辖禁军,这是真正归三衙管理的,还有一部分是分散于天下郡县的驻泊禁军,以沿边三路为主,这些军队实际上是掌握在经略司等帅司手里。当有大的战事,三衙直辖禁军出征,按照宋太祖时的规划,此时驻泊禁军应该给三衙禁军打下手。但实际上数十年演变下来,驻京城的三衙禁军日益腐朽,反而是驻泊禁军的实力上来了,双方的地位开始翻转。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便就是三川口之败,从此之后三衙禁军再也没有作为主力参战,当然这也与战线西移有关。泾原路一直都是以驻泊禁军为主,基本不存在成建制的京城禁军。
三衙禁军和驻泊禁军的区别,一是驻泊禁军主要从本地招募,家属随军,这也是历史上好水川之败后这什么会有军人家属在韩琦马前撒纸钱,三衙禁军的家属在京城,只有参战的主要是驻泊禁军才会有这种事情。再一个是指挥体系不同,经略司有一定的僚佐参谋人员,而且是随着战争逐步完善的。徐平的军制改革与历史上的路线是相同的,这本来就是时代现实情况的需要,只是他走得更远。历史上三衙禁军覆灭于宋金之战,南宋军制实际上继承的是经略司驻泊禁军体制,三衙名虽存实际上已经成了诸军一支。
这两点不同,导致了两种禁军在前线的表现天差地远。不过这个时代的人认为造成这种区别的是第一个原因,即东来的三衙禁军是客军,不能吃苦,不能出死力。而徐平则认为这第二个原因,根本的是制度上的问题,改变军事实力要从军事制度上下手。
改革军制谈何容易?徐平也知道阻力必然很大,所以除了他根本的邕州旧部是三衙禁军序列,改的还是驻泊禁军。驻泊禁军本来就跟地方联系密切,除了军籍版册是由三衙掌管外,日常事务都是由经略司掌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