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结伙,时不时地干一些违法的罪恶勾当,眼中地扰乱社会治安。此外还有横行的地痞流氓、溃败的散兵游勇及游走的偷盗之徒,都成了地方上的不安定因素。
整个湖南的治安状况都是如此,长沙自然也不例外。
再说,团练不是正规部队,只是帮着省里维持地方治安,守卫地方。所以,曾国藩刚到长沙的主要差使就变成了对付地方的小股暴动。至于组建新军的计划只能往后拖一拖了。在刚刚上任没多久,他就把严惩土匪作为他的“团练”方针。在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他向湖南各州县发出号令,要求对土匪、逃勇“格杀勿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十二日,他又给咸丰帝写了一张奏折,即《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在这份奏折中,他系统地表述了对太平军要严刑峻法的观点。
咸丰帝接到这份奏折后,看到曾国藩如此仇视造反者,和自己不谋而合,便痛快地批阅道:“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
有皇帝老儿的支持,曾国藩的腰杆就直了许多,办起事来也雷厉风行。
不几天时间,呈报到“审案局”的急件就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了。曾国藩虽然是二品大员,做过十几年京官,但只是天天和经书、诗文打交道的文员,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况且手中只有那千把由几名书生率领的还没有经过正式训练的军队,真是顾了东顾不了西,一时间弄得这位湖南团练大臣焦头烂额。
不过,这位文吏出身的团练大臣自有他的办法和手段。对于那些滋扰犯事的人,不论是盗贼、土匪,还是游勇、百姓一律处以重典,只要闹事,就有一个抓一个,有两个抓一双。他经常对“审案局”的官员讲:*匪乱,要心狠手辣,不讲仁慈,治乱世要用重典,商鞅的办案手段就是我们的榜样,不要怕今后落个车裂的下场。
为了杀一儆百,曾国藩还命人制作一批类似于囚车的木笼,把抓获的土匪关在木笼里游街。这种木笼大约有一人高,犯人的头被卡在木枷中,四肢捆绑,只能站在笼子里。白天用车拉着,在城内四处游街。夜晚则放在露天里,派兵丁看守。不给吃,也不给喝,不出三四天,犯人便惨死在笼子里了。
65。治乱世,用重典2
曾国藩的计划是美好的,但往往计划没有变化大。眼前长沙的状况让他有些挠头。
太平军虽然撤离了湖南,但湖南的穷苦百姓和许多会党受到太平军胜利的鼓励,也开始蠢蠢欲动。
湖南历来是会党集中的地方,如天地会、串子会、红黑会、半边钱会、一股香会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虽然大部分会党党徒在太平军入湘后投奔了太平军,但还有一些名目繁多的民间会党成群结伙,时不时地干一些违法的罪恶勾当,眼中地扰乱社会治安。此外还有横行的地痞流氓、溃败的散兵游勇及游走的偷盗之徒,都成了地方上的不安定因素。
整个湖南的治安状况都是如此,长沙自然也不例外。
再说,团练不是正规部队,只是帮着省里维持地方治安,守卫地方。所以,曾国藩刚到长沙的主要差使就变成了对付地方的小股暴动。至于组建新军的计划只能往后拖一拖了。在刚刚上任没多久,他就把严惩土匪作为他的“团练”方针。在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他向湖南各州县发出号令,要求对土匪、逃勇“格杀勿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十二日,他又给咸丰帝写了一张奏折,即《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在这份奏折中,他系统地表述了对太平军要严刑峻法的观点。
咸丰帝接到这份奏折后,看到曾国藩如此仇视造反者,和自己不谋而合,便痛快地批阅道:“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
有皇帝老儿的支持,曾国藩的腰杆就直了许多,办起事来也雷厉风行。
不几天时间,呈报到“审案局”的急件就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了。曾国藩虽然是二品大员,做过十几年京官,但只是天天和经书、诗文打交道的文员,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况且手中只有那千把由几名书生率领的还没有经过正式训练的军队,真是顾了东顾不了西,一时间弄得这位湖南团练大臣焦头烂额。
不过,这位文吏出身的团练大臣自有他的办法和手段。对于那些滋扰犯事的人,不论是盗贼、土匪,还是游勇、百姓一律处以重典,只要闹事,就有一个抓一个,有两个抓一双。他经常对“审案局”的官员讲:*匪乱,要心狠手辣,不讲仁慈,治乱世要用重典,商鞅的办案手段就是我们的榜样,不要怕今后落个车裂的下场。
为了杀一儆百,曾国藩还命人制作一批类似于囚车的木笼,把抓获的土匪关在木笼里游街。这种木笼大约有一人高,犯人的头被卡在木枷中,四肢捆绑,只能站在笼子里。白天用车拉着,在城内四处游街。夜晚则放在露天里,派兵丁看守。不给吃,也不给喝,不出三四天,犯人便惨死在笼子里了。
不久,湖南百姓都知道长沙出了个无比残忍的团练头子曾国藩。在这种重典下,难免有心底不坏的老实人因为一个馒头撞在枪口上,曾国藩也确实有杀错的人的时候。当时长沙的知府叫仓景恬,他写了一份*,里面就记载曾国藩的审案局,仅因一个案子,就错杀了至少4个人。那是一个冤案,但是曾国藩把好人杀了,把坏人放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66。治乱世,用重典3
不久,湖南百姓都知道长沙出了个无比残忍的团练头子曾国藩。在这种重典下,难免有心底不坏的老实人因为一个馒头撞在枪口上,曾国藩也确实有杀错的人的时候。当时长沙的知府叫仓景恬,他写了一份*,里面就记载曾国藩的审案局,仅因一个案子,就错杀了至少4个人。那是一个冤案,但是曾国藩把好人杀了,把坏人放了。
于是,许多人向省里告状,说“审案局”是阎王殿,杀人不眨眼。甚至连“审案局”里的一些官员也表示不愿意再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了。
但张亮基却全力支持曾国藩,于是,这些人的告状如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大家知道,因为“杀土匪”,即使告到咸丰那里也无济于事,皇帝恨的就是“土匪”太多。所以就再也没有人告曾国藩的状了。
于是,曾国藩每天主要的工作便是命令杀人,凡捉到的都是“匪”,也用不着审问,只要“验明正身”,便一个“杀”字解决。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那非常时期,曾国藩的严刑酷罚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长沙的局面慢慢稳定了下来,闹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曾国藩看到团练如此有成效,心中十分得意。张亮基也上折奏报咸丰,说曾国藩“有胆有识,刚强干练”。
“治乱世,用重典”是安定地方,抑强扶弱,人民安居乐业的一条铁律。
元末明初,社会不宁,犯罪现象严重,被明太祖视为乱世。朱元璋的人生哲学正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所以他遵循古训,提出:“吾治乱世,非猛不可”的思想,形成影响明朝的“治乱世用重典”的治世思想。制定《大明律》,实行“重其所重”的原则 制定《明大诰》,从严惩罚犯罪。
其实,“治乱世用重典”是以重刑威慑阻遏犯罪的思想;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法家一派的法律思想家们奉为预防犯罪、治理国家的经典。按照近代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人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只要刑罚有可能带给犯罪人足够的痛苦;他就不会选择犯罪。死刑能够带给犯罪人的痛苦是最大的;当然就对犯罪人有着最大的心理强制;对犯罪行为有着最有效的威慑力。
我们知道,在自然状态下,弱肉强食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原则。谁的胳膊粗,拳头硬,人多势众,谁就是老大。而得不到政府与法律保护的百姓为求自保,或站起来自卫,或依附黑社会,结果都会削弱统治者的权威,最终导致剧烈的社会*。所以历朝历代都有抑强扶弱,除暴安良的职责。
而在这样的乱世,只有采取铁腕政策,才可能使一方获得安定,即治乱世,用重典,曾国藩无疑是做对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67。变相的“奖励”——曾剃头
短短一段时间,在“审案局”初设的不满4个月内,曾国藩就下令杀了137人。由他批示各县“就地处决”者更多,他给亲友的信中所写杀人的数目远不止这个数。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在家杀人,以至于该县县官熊某知道冤屈太多,对自己前程不利,不几天就要悄悄痛哭一次。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曾四爷又欲假我手杀人矣。”
关于“杀人”的告示开始触动着每一个长沙市民的神经。原来只担心“匪患’,现在还要担心被‘官方”莫名其妙地处斩,整个长沙都被白色恐怖笼罩着。
不过,严刑酷法对制止骚乱确实很见成效,长沙的治安明显好转了不少。曾国藩心想:看来严刑峻法,的确是治国治民的正确之道。
在白色恐怖政策下,湖南地方的地主豪绅势力又抬起头来,湖南也成为曾国藩集团*太平天国牢固的后方基地。虽然咸丰帝对曾国藩的做法十分赞赏,但是社会舆论却激烈地抨击曾国藩的屠杀政策,顷刻间“曾剃头”、“曾屠户”之类的诨号和诅咒传遍全省。
“曾剃头”这个名字并不好听,被冠以这样的恶名,曾国藩早就有所预料,因为他早就对咸丰帝说过:即使自己因为执行皇命而被人称为残忍严酷的人,他也要一如既往地执行下去。说到底,为了皇上和大清,命都可以不要,一个恶名声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对于“曾剃头”这一绰号,在曾国藩看来是自己为大清卖命的最好铁证,是一种变相的奖励,他根本不会拒绝,这个绰号陪他走过了一生的道路。
其实,他能杀一些所谓的“匪徒”,却杀不尽天下人,更不能封住天下人的口了。所以,关于绰号,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一个原本斯文的书生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屠户,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让人大跌眼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1。曾国藩是一个热衷追逐功名的人,他把权力看得很重,一个被权力冲昏头脑的人难免会干出出格的事情。
2。大清危在旦夕,自己却得不到重用,曾国藩太过苦恼了,难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保住自己记得利益,也为了大清的江山永固,只有打打杀杀这一条出路。
3。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在长沙树立威信,让地方官重视他,只能出重拳。
4。为了自己一亩三分地的长治久安,只能严惩捣乱份子。
总之,曾国藩就这样做了,要想寻找理由,可以找千千万万个理由。
其实,书生很看重自己的名声,而对于此刻的曾国藩来说,他只不过是一个披着书生外衣的屠户而已,名声在他眼中一文不值。
曾国藩的“铁血政策”让他在长沙站稳了脚跟,却因此失去了很多的支持者。
68。 枪打出头鸟1
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曾剃头”恶名的流传,曾国藩的铁血政策也轰动一时,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锋芒太盛的人注定会招致四面八方人的攻击。
手握咸丰帝的谕旨,头顶有张亮基罩着,曾国藩的团练工作还比较顺利,但他这种顺心日子没多久就结束了。
曾国藩到达长沙不久,武汉三镇便失守了,咸丰帝大为震怒,又使出了看家本领:将湖广总督徐广缙革职严办,命张亮基到武昌接替徐广缙的空缺。原湖南巡抚骆秉章又重任旧职,布政使是徐有壬,按察使是陶恩培。
湖南新的领导班子形成了,但这三员朝廷命官却不买曾国藩的账:不就是一个地方团练帮办,凭什么任由你在湖南指手画脚呢?
从表面看,曾国藩的团练办得如火如荼,其实,地方团练大臣们的地位很尴尬。他们既不是地方大吏,又不是钦差大臣,只是被皇上冠以“帮办大臣”的头衔,两手空空拉队伍,维护地方秩序。
张亮基做湖南巡抚时,处处让曾国藩放手去干,他还混得下去。如今自己的靠山不在了,至少应该收敛一些,以免给别人落下把柄,可曾国藩却不顾这些,仍然像张亮基在长沙时那样我行我素。一向以钦差大臣自居的曾国藩注定要和新湖南巡抚磕磕绊绊。
不久,这种矛盾便集中爆发,几乎闹出了大事。
按照清朝的惯例,绿营兵由总督统辖,由各省提督统带,负责训练等事务。团练大臣只是管理团勇,无权过问地方绿营军营事务,可曾国藩觉得背后还有咸丰帝为他撑腰,偏偏通过塔齐布对湖南绿营军加以干涉。
塔齐布是满洲镶黄旗人,姓陶佳氏。起初由火器营护军提升为三等侍卫,后来因为长沙守城有功擢升为游击,赏戴蓝翎,接着又任抚标(即巡抚之卫队)中军参将。
曾国藩统率的湘勇,基本干部全部是书生,虽然有知识,有头脑,但没有一人有实际军事经验。他见塔齐布生性忠勇,剽悍骁健,没有旗人和绿营军官中的*习气,于是聘他为教师,训练团勇。因为有了工作上的合作关系,所以二人的交往便越来越密切。
曾国藩对团勇要求很严格,有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同时还要与绿营军一道会操,在盛夏酷热之时,也不许停止。于是,便引起湖南绿营兵将的反对。
曾国藩的做法令湖南的军政大员们心里也十分不痛快,甚至新任巡抚骆秉章,都认为他有喧宾夺主,越俎代庖的嫌疑。因为按照惯例,文官管不着军队,即使是巡抚也没有过问军队操练的先例。
领导不满意,但又不方便提出来,自有会揣摩领导心思的下属甘愿被当枪使。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9。 枪打出头鸟2
最先站出来挑战曾国藩的人是长沙副将清德。他拒绝听从曾国藩的命令,不仅带头抵制会操,而且到处散布谣言,说曾国藩目中无人,越权行事。
清德,这个人是古今官场中常见的那类玩忽职守的庸官,自己不做实事,却喜欢搬弄是非,在背后说闲话。他有一大嗜好是养花,外出办差,不办实事,却责令部下购买花盆,装载船头;对营务武备一窍不通。
湖南提督鲍起豹听信谣言,命令塔齐布不要再去参加会操。
倔强的曾国藩自然不会轻易认输,他决定写一个参劾清德和保奏塔齐布的奏章。
咸丰帝对清军军事上的一蹶不振,一直积恨于心。杀鸡给猴看的事情也不是头一回做,自然是将清德革职拿办,而塔齐布则被提拔为副将,这下,令湖南官场大跌眼镜。
这头一个回合,曾国藩大胜。他虽然丁忧在籍,却是堂堂二品官员,有资格直接上书皇帝,虽然没有实权,但身份却不容小视。
曾国藩这种类似于打小报告的行为,只会使他在湖南官场的处境更加尴尬。因为惩办了清德,并不意味着他能得到湖南官场的认同。骆秉章城府极深,心中虽然不满却藏而不露,他对曾国藩更加敬而远之,因为万一哪天自己落一把柄,被他告了黑账,岂不冤枉。
谁能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提督鲍起豹对曾国藩的越权举动自然异常愤怒,难以吞下这口恶气,暗道:你别得意的太早,有你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