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中华(第1集)人类起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远古中华(第1集)人类起源-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藏土地

  古生命区确定了,古生命区的范围在亚非欧相交界的北回归线地区。可是,古生命的中心在哪里呢?古生命的发源地在哪里呢?在非洲吗?黄种人和白种人怎样演化出来?在亚洲吗?黑种人和白种人又是怎样演化出来?人类只有一个起源,人类的起源只能从一个地区开始。从4块古文明区的位置不难发现,西藏土地被古文明区围绕在中间。以西藏土地为中心,4块古文明呈放射状分布。让我们将关注的目光转向西藏土地吧。

  一块在北回归线上的土地,西藏土地。宁静的地貌被打破了,土地深处的地壳被挤碎,出现了裂缝。地火沿着裂缝上升,腾空而起。西藏这块海边的土地燃起了不息的烈火。在几千万年的时间里,地火反复喷发,西藏土地在烈火和远比雷声大得多的隆隆声中上升。

  西藏土地的地热喷发有多么大的能量?

  在日本,有一座风景迷人的山,叫作富士山。富士山被当作日本土地的象征。富士山就是由地热喷发的火山灰堆积起来的。在太平洋上,有一串美丽的夏威夷群岛,那是几千米深的海水下面喷发的火山灰堆积起来的。露出水面的部分像珍珠一般的散布在海面上。在欧洲,有一座威苏威火山,一次喷发埋葬了二座山下的城市。经过发掘可以看到,当灾难发生的时候,城市的居民正过着宁静的生活。没有来得及吃完的牛奶和面包,没有走出家门的居民,被淹埋在火山灰下面。火山喷发的事例到处可见,但是,这些事例都无法与西藏土地的地热能量相比较。西藏的面积超过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这么大面积的土地堆积了四千米的高度。这是多么大的土方量?释放出来多少能量?西藏地热的能量远大于千座,万座富士山和威苏威火山的喷发。

  西藏土地上的生命灭绝了,进化的悲剧在西藏土地上上演,古生命的进化档案消失在地表的翻腾中。印度板块越是向北推移,西藏土地就越是上升。一千米,二千米,一直到阻绝东西沟通,一直到耸天绝壁的喜马拉雅山横亘在高原的南边缘。西藏土地上的古生命遭到了灭绝性灾难。但是,古生命没有灭绝,残余的人类动物落在了中华土地,印度河流域和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古人向南迁徙便进入了尼罗河地区。在西藏土地上升的过程中,连接在西藏东面的中华土地向北漂移。经过了漫长的2百万年时间,中华土地漂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上面从古人口的地理分布来探索人类的起源地区。人类起源于西藏土地。现在,换一个角度,从人口状况的统计来探索人类的起源。

  从中华人口看,中华人口占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亚洲人口几乎是世界人口的一半。人口众多是中华人的一大特征。可是,人口众多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与人口的起源地区有关。古遗址显示了在距今万年前,气候最寒冷的时期,人口的密集地区仍然在黄河流域。说明了西藏的古人口落在黄河土地上以后,在近二百万年的时间里,古人口没有移出黄河土地。人口状况是古中华的重要内容。书作者没有看到有讨论中华人口的文字。只说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什么原因?没有说。二百万年前,那是个远古的时代,却又在眼前。中华人在一个很大的人口基数上发育。如果不是这样,中华人口众多的原因是什么,你说?

  印度的人口众多,印度的人口来源于西藏古生命区。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东南亚地区的人口来源于西藏古生命区。西藏古人口经由云南元谋人的中间环节到达了东南亚地区。

  西藏土地是古生命区的中心,是人类的起源地区。从黄河土地,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古埃及到古希腊,古罗马,在人类早期走在社会前面的地区全部在北回归线纬度。这长长的纬度带哪一段是中心地区?有了人口统计,知道了,生命区的中心在西藏。

  黄河人(中华人)起源于西藏土地的人类动物。西藏土地的人类动物又是来自哪里呢?

  西藏土地的人类动物源自从新疆到云南包括西藏土地的兽孔类和新类型。从兽孔类到新类型,从新类型到人类的动物祖先,随着恐龙的灭绝,黄河土地的人类动物也灭绝了。前面讨论过,黄河土地,从四川到山东,曾经是恐龙的故乡。我们又知道了黄河流域曾经是猴子的天地,蓝田猴,秦岭猴,黄河猴都很古老,(这些“猴”难说不是人类动物)。黄河土地也是人类动物的故乡。当恐龙灭绝的时候,人类动物也随着恐龙一起灭绝了。我们中华人的起源祖先并不是土著的黄河动物,而是来自西藏土地的古人类。人类动物在西藏土地繁育生息。人类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没有发现出来,在等待着对古中华的认识。

  恐龙灭绝以后,地表平静了几千万年。这几千万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周期性的冷暖的波动,叫做冰期和暖期。冰期是正常的气候。在冰期的气候条件下,哺乳类,包括灵长类和人类动物集中在西藏土地上,不曾受到冰期气候的威胁。

  古西藏的土地是海边的一片低地,古新疆的纬度也向南得多。距今二千万年以后,印度半岛开始从水下与西藏土地接触,出现了一片平静的海湾。西藏土地气候温热,湿润。是古哺乳动物的繁荣地区,从昆仑山下,直到西藏土地,除了小猴子似的人类动物而外,看不到另外的哺乳动物。鸟很多,铺天盖地,简直是鸟的世界。地面上,爬行动物很多:四只粗短的脚,复着鳞甲的皮肤,拖了一条长尾巴,很有点恐龙的模样。偶尔的在丛林间能够看到蛇。鸟是动物界的霸王,凶鸟飞来,不但爬行动物遭到攻击,就是小猴子也四散逃避。人类动物便生存在这里。

  在今天,从万年前到亿年前的化石出土了,唯独人类动物的化石没有发现,这就可能想到,化石是在西藏地区。西藏高原的形成伴随了地热的喷发。在印度板块的挤撞下,西藏的地壳褶皱,破碎,地热喷涌。在今天,西藏不但是最高的陆地,而且是地热资源的丰富地区之一。在这样的地貌变迁中,化石较难保存,今天的西藏形成了冻土层,千万年的骨化石便沉睡在冻土层下。

  因为以上的种种考虑,西藏是古人类的起源地区。因为西藏的特殊的地理形成了人类起源之谜。

小猴子
小猴子

  上一节讨论了人类起源的地区,人类起源于西藏土地。这一节探索起源人类的动物。在今天,对于起源人类的动物还不能确认。这并不妨碍我们的探索。为了行文的方便,对起源人类的动物起个名字,叫作小猴子。

  陆地动物起源于海洋。在过去的6亿年里,海洋生命曾经几次的爬上陆地。有人说,陆地上有什么海洋里就有什么。这话很有见地。确实,在常识里,海洋就是海洋,陆地就是陆地。哲学的认识不是这样。进化中的生命从海洋到陆地,从陆地到海洋。这就象我们从家里到街上,从街上回到家里一样的随便。随着生命进化的过程,在陆地上留下了一批又一批的海洋客人。

  最早爬上陆地的是一些小虫子。这些小虫子没有留下化石痕迹。在今天是从陆地的蠕虫辨认出来这些小虫子的后代。今天的蠕虫仍然在潮湿的环境生存。蠕虫的大名叫作蠕形动物。在蠕形动物时代,陆地上到处都是这些小虫子。在漫长的时间里,一些蠕虫长出了外骨骼,适应干燥的环境。一些蠕虫长出了翅膀,能够飞向天空。从蠕虫到节肢动物到昆虫动物,那是一个无内骨骼动物的时代。

  距今4亿年,一种长着内骨骼的动物爬上陆地。这种动物叫作总鳍鱼。从总鳍鱼时代开始,内骨骼的动物在陆地上生存下来。初期的内骨骼动物叫作两栖类。两栖类还离不开水环境。真正的陆地动物从爬行类开始。

  距今2亿年,进入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以恐龙灭绝为标志结束于距今6千万年。

  距今亿年,爬行动物中进化出来两足类动物。这一类动物的前肢分化为上肢。鸟类成功的实现了对翅膀的进化。人类动物是两足动物的一个分支种群。

  距今6千万年,人类动物出现。不晚于距今5千万年,从人类动物中分化出小猴子和灵长类两个大类。灵长类向攀爬的方向,树栖。小猴子向地面生存的方向,捡拾。我们人类最终从小猴子这个群类中进化出来。

  进化,是说生命因为适应生存环境发生的变化。生命的变化具有方向性。小猴子向着地面栖息的方向进化,灵长类向着树栖的方向进化。人类有不同于灵长类的进化规律,起源人类的动物不同于灵长类。灵长类是人类动物的一个分支。这个认识很重要,有助于对人类进化的认识。除了在体形方面灵长类与小猴子相似而外,用灵长类的特征来解释(寻找)人类的起源很困难,无法将起源人类的动物归为灵长类。我们从进化方向的角度考察灵长类,就发现灵长类没有向着人类的方向进化。就是说,在灵长类中没有哪一个种类显示出向人类的方向进化。从一种动物进化到另一种动物存在着连续性,在古人类与灵长类之间找不到连续性,直到今天还不能从某一支灵长类的某一个特征上发现可能进化出人的特征来。人类动物与灵长类可能有共同的起源,却找不到两者间存在进化关系。

  在今天,与人类相似的灵长类是“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猿类在距今百万年以后出现。这个时间,人类已经能够熟练的打制石器,而猿类没有显示。(从进化的程序看)人类在一,二千万年以前已经达到了今天猿类的智力,在进化的路上,远远的走在前面。

  从考古出土知道,古人类能够打制和使用石器,任何的灵长类都没有使用石器。古人类使用石器至少二百万年。因此是否使用石器就成为辨识古遗址的可靠依据。在今天,看不到有哪一种灵长类保留使用石器的习性,如,对石头的喜爱,贮存,投掷,刮削等等。就是说,今天的灵长类的祖先与人类的起源无关。

  关于古猿已经讨论过。古猿是否是人类的祖先动物尚待对6百万年空白的再认识。

  小猴子的存在尚未证实,只是预测。既然从小猴子到古人类存在进化方向,就能够想象人类的祖先,对小猴子作一番描绘:

  距今5百万年到距今2百万年,如果以打制石器为古人类的标志,这个时期的小猴子即将走进人类的大门。小猴子栖息在海边和水边,善于游泳,身上被了猪毛那样的鬃毛,鬃毛的用途不在于保暖,是用来探知水流和身边的食物,用以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小猴子有皮下脂肪,用皮下脂肪的方式保持体温。小猴子长着宽大的手脚,用于提高游泳的能力。小猴子不善爬树,更不善在树丛间跳耀。这些都是与灵长类明显不同的地方。

  小猴子是一类杂食的动物。它们的体形在犬,羊之间,这样的体形在当时的时代,算是大体形。小猴子用后肢支撑身体,一支前肢抱着待乳的婴儿。用另一支前肢去拾取食物,平时,坐着和蹲着,而不是四脚着地的“站”。小猴子的母亲一般不让自己的幼子离身。

  小猴子适宜于河谷空间。饥饿威胁着种群,小猴子却没有能进入森林,在河谷与丛林之间挣扎。它们以嫩枝叶当做食物,也去寻找地下的根茎。北京人,蓝田人的牙齿要比今天人粗大得多,可知,主要以植物为食。

  当着生命的危险来自丛林,它们就逃向河谷,当着危险来自河谷,它们就进入林中躲避,恶劣的条件锻炼着残存者,改变着残存者,残存的小猴子扩大了食物的范围。从小虫子,到小动物,从陆地的动物到水中的动物,从陆地到海边,能够直立的下肢甚至帮助它们去扑捉飞虫。

  抱乳幼儿的方式锻炼了母亲的直立能力,向着直立的方向进化,在早期,母亲决定着兽群的命运,母亲的生育,母亲的育儿质量,直接关系到兽群的生存。母亲有极强的群体意识。恐龙类由势弱到灭绝,这给了小猴子回到河谷的机会。在河谷,水草繁茂,不但扩大了取食的范围,而且因为水草繁茂,招引了更多的昆虫和小动物。小猴子就生存在这些动物中间。食物得到了改善自不必说。

  在海边的小猴子拣食海草,吃被海浪冲上岸边的贝,蟹之类。有时吃不饱,也到丛林去找吃的。小猴子不懂得贮存食物,每天都得去寻找食物,母亲抱了孩子,走呵走呵。小猴子不是很好斗,却常常受到攻击。

  像小猴子这样的群体延续了几千万年的长时间,。走完了进化的路。小猴子的生存优势在哪里?除了母亲对幼儿的精心抚养,杂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在千千万万种的动物中,除了熊,猪以外,少有如小猴子这样广泛的取食。广泛的取食也就是广泛的适应。这就保障了在任何的环境里不至于饿死。

  再一点是群性,在万千的兽群中,以狼的群性为强。在今天,没有比狗与人类更亲密,更沟通的动物。小猴子应是群性很强的兽类。

  本文回顾了生命演化的过程,小猴子与灵长类,这是两支生存竞争的对手。小猴子取得了优势,不能不归结为地面生存的方式。地面的环境要比树栖的环境复杂得多,促进了智力的发育。地面上食物种类繁多,锻炼了取食的能力。这些都是灵长类达不到的生存条件。

  小猴子与爬行动物相伴了很长一段时间。爬行动物结束于公元前六千万年,这个时间说的是地质分期,是说出现了新物种,爬行动物的残留种可能存在很长时间。今天的鳄鱼,龟,蛇,蜥蜴等都是爬行动物的残留种延续下来。在小猴子时期,还没有虎,狼,狮,豹这些大型的食肉动物。

  小猴子的体形可能比人类小得多,不善斗,不善扑食。是“拣食性”动物。拣食也就是杂食。杂食的习性与生存的关系很大。千百万年的长时间里,小猴子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生死的考验。经历过多少次地貌的变迁,气候的冰期,暖期的交替。在不同的环境里,能够“拣食”到食物,没有饿死,生存下来。小猴子象今天的灵长类一样,是一个大的群类。不同的种先后的灭绝了,最后只有发育出人类的一个种延续了下来。

  小猴子时期还在自然群的阶段。自然群没有群首领,但是,有群的领地。成员们四散活动。却不远离自己的领地。鸟群以鸣叫来互相联系。小猴子也以鸣叫来互相联系。一旦发生了危险,高声的鸣叫便传遍了领地。兽群便四散逃离,待环境平静下来,又互相唱和着集合在自己的领地。在小猴子的领地里“歌声”不断。非常热闹。任何的野兽向小猴子的袭击都难以成功。长期的鸣叫,唱和锻炼了发声能力,进入社会以后,发声能力转化为语言能力。

  小猴子的起源怎样呢?

  小猴子起源于哺乳动物而不是爬行动物。据地质资料,哺乳动物起源于距今一亿五千万年。有一批动物叫做兽孔类。兽孔类可以看做是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在新疆,山西,河南,陕西,云南,四川,都出土了这类动物的化石。这份资料很可重视,在亚洲大陆,出现了爬行动物的一个变种。

  距今一亿五千万年以后,兽孔类消失,出现了新的类型。新的类型已经是哺乳类。新类型到距今八千万年出现了几个分支。新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各大陆,在距今五千万年消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