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官人- 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比如一开始平叛的耿炳文老成持重,看穿朱棣的弱点,准备将其耗死,结果黄澄以为他作战不利,老迈不中用,便让建文换上年轻气盛、说起兵法头头是道的李景隆……建文帝那么大学问,肯定知道纸上谈兵的典故,耿炳文是太祖皇帝留给他守江山的廉颇,而李景隆就是那个二世祖赵括,结果也和长平之战一样,五十万官军被三万燕军打得落花流水。

第三卷秋尽江南草未凋 第一七八章 决定

    read_content_up;

    还是那句话;朱棣能战胜建文、逆袭成功;自身努力还是次要因素;必须要对手蠢到逆天才行。比如李景隆;当他抵达前线时;发现大军一鼓作气;眼看着就要攻破北平了;这位二世祖不高兴了;因为这时候拿下北平城不是他的功劳;那还得了谁敢跟本帅抢功?李大帅当即下令;谁攻的城;马上给我退回来他爹一代军神李文忠要是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儿子;非得和太祖皇帝一起气活了不可。

    摊上这么个老大;几十万大军倒了八辈子霉;结果全军覆没……

    按说就是瞎子也该看出这货比赵括还坑爹了吧?可是黄子澄这白痴;回头竟然又建议派李景隆去领兵打北平;也不知姓李的给他塞了多少好处……而建文对黄子澄的信任;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又答应了。

    人说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建文帝就偏偏不信邪;结果这次李景隆又刷新下限了。到了北平;他竟然被郑和吓得逃跑了;逃就逃吧;竟不跟部下说一声;把六十万大军留在冰天雪地的北平外围喝西北风……

    就这样一个败掉百万大军的罪臣;换在哪个朝代;都够死一百回了;可是在仁慈的建文这儿;他竟毫发无伤。但是比起建文对朱棣的爱护来;这又算不得什么了……从一开始兵围燕王府;一直到靖难之役开打三年;建文帝反对嘱咐他的将领;别让我背负弑叔的罪名……

    皇帝金口一开;朱棣自此成了刀枪不入之体;简直就是开了挂;自从得知好侄儿的关爱后;朱棣自然要将这份‘好意;用到极点。每战必冲锋在前;朝廷军只能避其锋芒;燕军往往势如破竹;战局往往就此扭转。

    除了在战场上耍赖;朱棣还用来打击对手的士气。一次大战后;他竟只带了十余骑;在官军大将盛庸营垒前;呼呼地大睡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盛庸的人马跃跃欲试地围定了燕王。燕王却面不改色;朝着盛庸一阵胡吹海侃;然后从容地从铠甲阵中穿过;扬长而去;盛庸不敢拦。

    拜托;这样还打个屁啊官军士气萎靡到了极点……

    而朱棣的神话就此铸成;之后哪怕遇到失败和艰难的局面;他手下的将士都坚信;如天神下凡的燕王殿下;才是大明朝的真命天子;一定会带给他们最终的胜利

    而建文帝这个仁慈博学的年轻皇帝;从没经历过一天的战场洗礼;在一帮二百五儒生的参谋下;他军令零散、赏罚无度;政治上彷徨无措、朝三暮四。在两军交战的最关键时分;建文帝竟伤情于宫嫔投缳自尽;不能自已;深居简出;无心于朝政。朝廷上下离心离德;悲观失望的情绪迅速弥漫开来……

    终于;建文四年;朱棣采纳姚广孝的建议;避开城市直捣京城。在建文帝格外恩典下得以活命的李景隆;毫不犹豫的背叛了皇帝;与谷王一道开城门迎燕军进京;建文帝的所有儒雅仁和;太祖冀望于他的煦和文治都恍若一江流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

    郑棠的思绪又深又长;十年来;他还没这么仔细的回顾过那段历史;因为他怕被无边的挫败感压垮;再也没有勇气支撑到建文帝重新振作的那天……

    这时候;诵经声停了;那位无能而仁慈的皇帝、忧郁而悲悯的僧人;缓缓睁开了眼睛;对他柔声道:“老爷子;给您添麻烦了。”

    听到这句话;郑棠回过神来;纵使对建文君有再多的意见;每当看到这双忧郁如湖水的眼睛;也都烟消云散;他恭恭敬敬的叩首道:“老臣拜见皇上。”

    “老爷子何必多礼;”建文君缓缓摇头道:“落拓江湖不是君;快起来说话。”

    “谢皇上。”郑棠便坐在与他相对的蒲团上;视线微低;以别尊卑。

    “对不起。”建文君望着郑棠;歉然道:“不祥之人给郑家、给浦江带来大祸了。”

    “怎么能怨皇上?”郑棠摇头道:“世上本无祸;庸人自取之。若非孽子与明教勾结;朝廷又怎会盯上浦江;最终招致陛下暴露呢?”其实酿成危局的原因很复杂;但老爷子为了让皇帝心里好过;揽过了责任。

    “令郎忠义无双;当年陪我离开京师后;便一直四处奔走;苦求复国;岂能责难?”建文君道。

    “皇上仁厚;如今朝廷大军压境;县城已经被明教所占;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浦江再无尺寸之地可称安全。”郑棠入正题道:“老臣请问皇上圣意如何?”

    “这正是我来找你的原因。”建文面露困扰道:“我自己的想法;当然是不愿再给百姓带来痛苦;为此我宁肯向皇叔自首。因为寡人这些年静修苦禅、反思过往;已经很清楚自己根本不是皇叔的对手;但是臣子们如今已经举事;我如果临阵脱逃;他们八成要遭朝廷毒手。就算朝廷网开一面;饶其性命;他们也生不如死;这对他们实在太不公平了”

    “……”听了皇帝的话;郑棠轻叹一声:“陛下总是这样替别人着想。”顿一下沉声道:“如果陛下想去县城与明教会合;老臣会立即敲响警钟;集齤合两千子弟兵;誓死追随陛下”

    “去了县城又能怎样?”建文目光中满是迷茫道:“真如他们所说;半壁江山归顺;各省联军光复京城么?”

    “这个……”郑棠低声道:“不可能的。”

    “嗯……”虽然早知道希望渺茫;但听老爷子如此斩钉截铁;建文君还是有些沮丧。

    “陛下容禀;老臣以为原因有三。”郑棠沉声道:“一者;如果现在浙江的军队还在海上对付倭寇;我们起事还有可乘之机;但现在;唐云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浦江;我们一旦打起陛下的旗号;他一定不惜代价攻城;浦江县城低矮狭小;易攻难守;只怕各省还来不及响应;我们就先城破人亡了。”

    “二者;郑洽他们在各省的活动;老臣还算清楚;知道和他们打交道的都是文官和藩王。但十年前的经验告诉我们;打天下文官不顶事;还是得靠武将。偏偏朱棣在军队中的威信极高;各省军官多是跟他造反起家的;非但不可能站在我们这边;一旦起事;还会像唐云一样不遗余力的消灭我们。陛下想想;凭文官们拉起来的乡勇义军;能对付得了那些能征善战的官军?只怕各省起事之时;就是忠臣蒙难之日……”

    “三者;如今的时机不对。如果前年起事;老臣还能看到些希望;当时朱棣北征;郑和南下;张辅又在平交趾;大军在万里之外;国内空虚不设防;老百姓又被压榨的苦不堪言。那时起事;难度要小;响应的人要多。但如今朱棣和郑和的大军早已回京;只有交趾有战事;老百姓又能喘动气了。我们此时起事;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困难倍增;希望渺茫……”

    “唉……”听了郑棠的话;建文心里最后一丝侥幸;也彻底破灭;顿一下;他幽幽道:“可是县城那边已经起事了;还有各省怕是也有所行动了吧?”

    “占据县城的是明教的人;”郑棠森然道:“明教是太祖皇帝钦定的邪教;陛下若与其搅在一起;还有何正统大义可言?”顿一下道:“至于各省;陛下放心;文官最大的毛病就是瞻前顾后;极少一往无前的勇气。不确定陛下真在浦江现身;他们是不会行动的。”

    “嗯。”建文点点头道:“郑家怎么办;朝廷知道寡人藏在浦江;是不会放过郑家的……”

    “郑家早将生死置之度外;陛下不必介怀。”郑棠却淡淡道:“何况我们是太祖皇帝亲笔所题的‘孝悌之家;;没有真凭实据;朝廷也没法动我们。”

    朱元璋实在是厉害;写了几个字;就让郑家豁出身家性命来保护他的孙子。

    “唉;你们被这几个字害惨了……”建文幽幽一叹道:“郑家忠义无双;我不能让你们遭难。不如你们把我绑了献出去;换条生路吧。”

    郑棠倏然望向建文;见他说这话是认真的;并不是开玩笑;不禁暗暗感动;这位虽然不是明主;但是仁君;也值得效忠一世了。便断然摇头道:“若于这种买主求活的事儿;我郑家将为天下唾弃;遗臭万年还不如一死以全名节呢”

    “唉……”建文想想也是;对郑家这样的人家来说;名节高于一切;包括生死。“那老爷子有别的法子?”

    “陛下无须多虑;此事交给老臣了。”郑棠点点头道:“只是陛下要现在这里委屈几日了;等时机成熟;自然会有办法。”

    “我在哪儿都能待;”建文帝握住郑老爷子的手;真心实意道:“还要以k家子孙为计;因为我赔上全族”

    “陛下放心……”郑棠低声道:“老夫的几个孙子重孙;已经去了福建……”

第三卷秋尽江南草未凋 第一七九章 心思

    read_content_up;

    白马镇是浦江县的门户之地,也是浦江巡检司所在之处。如今已经变成一座兵城,浙江都司的两万中军,将这座小镇塞得满满当当,大街上到处是全副武装的官兵、运送辎重的大车,还有拉车牲口的粪便味道……但总体来说军纪还算尚好,毕竟浙江的军队常年与倭寇作战,军纪没有松懈下来

    巡检司衙门已变成了都司行辕,都司亲卫新设了栅门,衣甲鲜明的卫士严加戒备,任何人不得冲撞行辕。

    进去行辕里面,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路都是戒备森严,直到正堂前。

    正堂上悬挂着浦江县及周围的山川地形图,还摆放着沙盘。原先的桌案已经撤去,换上了唐伯爷那张硕大无比的紫檀木帅案,摆放着文房四宝、笔架镇纸、文书卷宗,还有黄绫包裹的大印!

    浙江都司、新昌伯唐云,穿一身威武的蟒袍,负手立在那由高手匠人精心制作的浦江县地形沙盘前,目光紧紧盯着距离白马镇一步之遥的郑宅镇,眉头紧紧锁着。直到外面侍卫通报一声:“大帅,周臬台来了。”

    “请。”唐云转过身去,不一会儿,一身绯红官袍的周新进来,面容冷峻如三冬寒铁,朝唐云行礼道:“伯爷辛苦了。”

    “不辛苦,周老弟才辛苦。”唐云伸伸手,请他坐下,又有侍卫上茶。唐云自个也在正位上大刀金马坐下道:“这些日子在山里跑得,人都瘦了一圈。”顿一下,哈哈笑道:“收获肯定不小吧?”

    “还好。”周新自然能听出他是在挪揄自己,淡淡道:“捕杀叛贼二十一人,验明正身后,其中三个阉人,基本可以判定,他们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那正主呢?”唐云摸着络腮胡子问道。

    “那人也已经被逼出山林,逃入市镇了。”周新沉声道:“相信有伯爷的铜墙铁壁,他插翅难飞!”

    “当然……”唐云皮笑肉不笑道:“哥哥我的军队已经部署完毕,听老弟的调遣。”

    “不敢。”周新知道,这是自己传话给唐云,让他速速率军进入浦江的后遗症,只好解释道:“下官岂敢凌驾伯爷之上,只是事出紧急、关系国本,若有非礼之处,还请伯爷海涵。”

    “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唐云脸上的阴阳怪气这才淡些,笑道:“再说是皇上说,让我听你的,你只管差遣就是,不必多心。”

    “不敢不敢。”周新道:“以伯爷之见,眼下该当如何?”

    “我说了,听你的。”唐云看似粗豪,但是靖难走过来的功臣,又经过十年的权位浸淫,早就老奸巨猾了。他知道这次的事情,实乃天下第一大事,稍有差池,就可能面临圣上的雷霆之怒。想到永乐帝那阴冷的眼神,豪气干云的唐伯爷就忍不住打哆嗦,这是他能遵从旨意,听一个文官命令的原因。

    “事发第一时间,就已经八百里加急奏报朝廷,但下了这场雪,最快也得三天后才有旨意。”周新缓缓道:“京城远在千里之外,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给陛下,还是得自己来拿主意。”

    “嗯。”唐云颔首道:“胡潆什么时候到?”

    “他现在江西,差不多也得三天才能赶来。”周新道。

    “看来,只有老弟拿主意了。”唐云有些幸灾乐祸道。

    “那下官就斗胆说说。”周新沉声道:“虽然明教占了县城,看起来情况很危急,但是你我都清楚,比起我们真正的任务,这无足轻重。”

    唐云点点头,听他继续道:“所以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找到他。现在有两种可能,一个是他在明教手里,另一个是他在郑家的保护下。前者的话,在出逃无望的情况下,他的目的地必然是县城。后者的话,他应该躲在郑宅镇。

    “郑家和明教没穿一条裤子?”唐云沉声问道。

    “目前看,还没有合流的迹象。”周新道:“不然局面绝不是这样子。”

    唐云想一想,点头道:“不错。”郑家也好,明教也罢,想要单独跟朝廷对抗,都是不可能的。他们唯一的办法是合流,共守浦江城,才有可能坚持到援兵到来……姑且认为他们有援兵。“那还等什么,立即包围郑宅镇,先把郑家灭了,防止他们合流!”

    “郑家……”周新嘴角扯起一丝苦笑道:“是那么好灭的么?”

    “又有何难?”唐云冷笑道:“本帅此番精锐尽出,还怕他两千乡兵?”

    “伯爷误会了。”周新摇摇头道:“下官的意思是,郑家乃太祖亲封的江南第一家,天下孝悌的楷模,我们将其消灭,如何向天下人解释?”

    “呃……”唐云想想也是,郑家该死的理由自然充分胆敢窝藏废帝,足够灭他九族了!可是皇上早就宣布建文已死,这条理由自然不能用了。“勾结明教,意图谋反?”

    “那让太祖的颜面何存?”周新摇头道:“而且还有一点,太祖当年定《皇明祖训》,就是以郑家的家训为蓝本,这是天下皆知的……”言外之意,若郑家意图谋反,其家训自然不足为训,那置《皇明祖训》于何地?

    这一点很要命,因为朱棣当年造反,打的就是建文听从奸人妖言,乱改祖宗成法,故而要‘奉天靖难清君侧’的幌子。等他当上皇帝后,自然将建文帝的改革措施全都废除,为了彰显自己皇位的正当性,他更是处处标榜自己是太祖皇帝最忠实的继承人,根本不可能去否定《皇明祖训》。

    “这也不能,那也不能,你说该怎么办?”唐云没想到,要对付郑家还真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嘴呢!

    周新就等他这句呢,闻言呷一口茶道:“真正的贡品龙井,伯爷待下官不薄啊。”

    “呵呵,知道就好。”唐云嘴角抽了抽,他想起对方乃一省廉访,万一参自己私用贡品,肯定要被皇上骂的,态度不禁愈发客气了……

    “郑家的命运,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周新搁下茶盏道

    “是,应该由皇上决定。”唐云点点头,又苦着脸道:“可做臣子的怎么能把难题推给皇上呢?”能说出这句话来,就说明朱棣绝不是任人唯亲。

    “伯爷说的对,”周新毫不意外,颔首道:“所以对郑宅镇,我们应该以保护之名围而不攻,然后一面加紧光复县城,一面逼郑家交人。待攻下县城,若确定那人不在明教手里……”顿一下,他一字一句道:“说不得,把郑宅镇掘地三尺,也要把他挖出来!”

    “还是老弟想得周全。”唐云摸着钢针似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