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休息调整一番了。更要紧的是,大军粮草不济,急需补充。必须停下来等待辎重部队,将军粮运上来。
自洪武年间,明军便不断征伐草原,漫长的补给线是大军出征的头号噩梦。为了解决粮草供应,洪武皇帝在草原上建立了一系列堡垒,平时作为军队巡逻的落脚点,战时则用来储存粮草。
经过永乐皇帝的完善,大明在东起山海关西至玉门关,南起长城北至大漠边缘,方圆近万里的广袤区域,建立起近百个星罗棋布的粮城兵站。每次北伐之前,朝廷便会根据预计的行军路线,将粮草运送至距离最近的若干个粮城兵站,战时,也会依据行军的变化,临时调整粮草储存的位置。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大军行动时无需带着全部的民夫和辎重,只要带够十天半个月的粮草,等到消耗的差不多,再从临近的粮城调运即可。可以大大减轻后勤的负担,同时大大增加军队的机动力。
王贤此次出征,自然照方抓药,提前命辎重部队将粮草运到若干个粮城中,然后按需调运。他那三万步卒,就是用来护卫粮城调运军粮的。
此时,距离王贤大营最近的一个兵站叫固宁城,与王贤大军相距仅百余里,若是天气晴好,转运粮食到王贤大营,仅需要三天。
固宁城虽然号称为城,但不过是个小小的堡垒而已,眼下堡内有五千兵卒,数千民夫,还有骡马车辆无数,自然显得拥挤不堪。
不过好在这样的日子马上就要告一段落,这一日守将正焦急的督促着手下们,将粮草搬运到马车上。前一****收到王贤催粮的军令,知道大军粮草告急不敢怠慢,准备今天就押送粮草北上供给大军。
直到日上三竿,所有粮草准备妥当,守将这才率领四千兵卒押运着一千车粮草出发,余下一千人由副将带领留守固宁城。
四千人马虽然不多,但根据前方的消息,鞑靼人已经被消灭的七七八八,残部也躲入大漠。至于那些零零散散的小部落,明军不去惹他们就不错了,哪里还敢来自寻死路。
虽然草原上已经没了危险,但押运粮草的官兵还是十分谨慎的检查车马兵器,大军全胜在即,谁也不希望这时候出乱子。出城前,领队的指挥使吩咐部下严格按照规定,斥候先行,大军在后,日行五十里,天黑之前便停止前进,把粮车围成车阵,军队轮班值夜。
这样两天时间就能抵达大营交差,完成此战最后一次粮草押运。
清晨,朝阳初升,固宁城大门敞开,押运的队伍缓缓驶出城门。
忙忙碌碌一早晨的固宁城,总算停歇下来,城头上的守兵目送着押送粮草的队伍,消失在北方的地平线上,所有人终于松了口气,除了值守的将士,其余人准备回去睡个回笼觉。
谁知突然有人惊呼一声,指着大军消失的方向尖叫道:“快看!有情况!”
城头众人纷纷抬起头来,顺着那人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此时东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黑压压一条长线,烟尘滚滚间,竟是一大队蒙古骑兵朝着固宁城疾驰而来……
急促警钟声在固宁城头响起!(未完待续。)
第一二二三章 维谷
两日后。
按约定,今天是粮草供给到达明军大营的日子。可是在营前准备接应的军需官,左等右等却始终不见辎重兵的身影。为防不测,正准备请示,是不是可以从大营中派一队骑兵南下去接应。
却听望楼上响起了警钟声,哨兵高声大叫道:“有百余骑从南面而来!”
值守的军官赶紧登上望楼,用锦衣卫六处特制的千里镜定睛一望,先是松了口气道:“我们的斥候引路,应该是自己人。”旋即却想到什么似的,神情惊恐起来。
这时,不用千里镜也能看到,明军数名斥候,引着近百残兵疾驰而来……
等到了营门近前,军需官认出来,那些分明是负责押运粮草的军队啊!
守军士卒显然也认出了这些人,登时神情紧张的议论纷纷。这时,为首的一名辎重军官,翻身下马,踉踉跄跄喊着:“我有紧急军情,要禀报公爷!”。
中军。
主帅帐内,王贤和柳升等人一脸冷意,听那名辎重军官哭诉:
“两天前,我们刚刚押着粮草北上,才出城十里,便遭到了数万鞑子骑兵的包围!他们二话不说,便开始攻击车队,小的们虽奋死力战,奈何敌军势大,苦战不能,非但粮草为鞑子所夺,绝大多数的兄弟们都战死当场了……”说到这,那名军官再也忍不住,肝肠寸断的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抽泣道:“最后指挥使大人拼命掩护我等突围,命我们速来向公爷报信……呜呜,公爷要为小的们报仇啊!”
那名军官的哭声中,大帐里的气氛凝滞到了极点,所有人都神情悲愤到了极点,他们出征以来,损伤的将士都不如这一场死去的人数多!
“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动我们的人马?!”有脾气暴躁的将领,已经捶胸顿足,准备拔剑出去杀人了。
“你可否看清,有多少蒙古人,是哪个部族?”莫问虽然眼里满是怒火,神情却愈发冷静,沉声询问那军官道:“还有,固宁城的情况又如何?”
“攻击粮队的蒙古骑兵最少三万人,没有任何旗号,也看不出是什么来路。”那名军官止住泪水,顿了一下又道:“我们突围之后,他们并未追击,而是直扑固宁城,城中只有一千守卒,此刻怕也落到蒙古人的手上了……”
莫问又询问了一些细节,待那军官把所有知道的都说完,便让人带他下去休息。
军士上前,扶起那伤痕累累的军官,他却突然挣扎起来,朝王贤重重磕头,一下子额头就磕出了血,惨声叫道:“公爷,你要为兄弟们报仇啊!”
王贤重重点头,上前亲手扶起那军官,伸手为他擦一下脸上的泪,目光决然的看着他,沉声应道:“不管是谁,我都会让他十倍奉还!”
那军官点头,眼泪再次奔涌而出……
待那军官被扶出去,中军帐中便炸了锅,将领们火冒三丈,纷纷向王贤请战,要率部下南下,为死难的将士报仇雪恨!
王贤微微皱眉,一旁的柳升没好气的呵斥众将道:“都吓嚷嚷个屁!你们知道有多少敌军,什么来头,就要带着军队去报仇?到底是报仇,还是送死?!”
平日里,柳升就是专门唱黑脸的,让他这一呵斥,将领们全都乖乖闭嘴,渐渐冷静下来。这一冷静不要紧,简直是细思极恐……
大军粮道被断,营中粮草只能支撑三日不到,三万有可能更多的鞑子骑兵就在南面百里之外,北面百里之外,还藏着阿鲁台和他的一万多兵马……
原本,大军已是胜券在握,只是在纠结要不要彻底消灭敌兵的问题,转眼间却情势急转直下,已是危如累卵,不用阿鲁台和那支来路不明的蒙古大军夹击,只消耗上几天,大军就会因为断粮,彻底陷入崩溃……
紧张担忧的情绪涌上众将的心头,他们纷纷望向王贤,不知主帅会如何决断。
王贤神态如常,背着手在帐中踱了几步,看向莫问道:“是朵颜三卫。”
“除了他们没有别人。”莫问点点头道:“瓦剌人元气未复,兵力不满万人,且远在陕西以北,不可能越过河套,纵跨千里而来。至于鞑靼人,除了阿鲁台手中的残兵,倒还能凑起两三万人马,但远在漠北,而且需要保护步卒,不可能倾巢出动,南下袭击我们。”
顿一顿,莫问接着道:“至于其他的部落,加起来都没有三万人马,算来算去,能派出三万骑兵断我后路的蒙古部族,也只有在辽东的朵颜三卫了。”
听到这个论断,众将纷纷倒吸冷气。要真是这样,麻烦可就真大了。所谓朵颜三卫,指的是生活在辽东的蒙古部落,洪武年间,北元灭亡,这些部落便归顺了明廷,太祖皇帝便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这便是朵颜三卫的来历。
真正让朵颜三卫名扬天下的,乃是建文年间的靖难之役,朱棣能以一府之地夺取天下,朵颜三卫是起了大作用的。当时朱棣面对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亲赴辽东,从宁王手中强借来朵颜三卫的精锐骑兵,回师击败了李景隆。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朵颜三卫的骑兵,一直是燕王军的骨干所在,为朱棣靖难成功立下了赫赫战功。
朱棣登基为帝后,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朵颜三卫,决定将辽东之地封赏给他们,并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朵颜三卫蒙古人和明朝进行交易活动。但后来,朱棣感觉这样对北京威胁太大,便违背承诺,不允许他们南迁到靠近山海关的大宁地区驻牧。
朵颜卫自然十分不满,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曾在永乐年间,联合了阿鲁台的鞑靼部,一起骚扰明朝,自然遭到朱棣一通胖揍。朵颜卫这才认清形势,明白朱棣已经不是当初必须仰仗他们的那个燕王,而是拥兵百万,随时可以干的他们生活不能自理的大明皇帝。之后便老老实实待在辽东,对大明称臣纳贡。
表面上朵颜卫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但他们从未真心实意臣服过。四年前,汉王作乱,曾经以重金向他们借兵,朵颜卫竟然敢真的派出五千骑兵,乘坐汉王的兵船渡海登陆山东,参与到叛乱当中,妄图想重演靖难之役的一幕。
虽然后来没有成功,但明朝也没有真正的惩罚他们,因为朵颜卫部众几十万,控弦近十万,乃是和鞑靼瓦剌齐名的强大势力。如今,随着瓦剌衰落,鞑靼损失惨重,他们已经成为最强大的蒙古部落了!。
中军帐中,虽然已经认定了敌人一定是朵颜卫,但众将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朵颜三卫和鞑靼人虽有盟约,但那已经是老黄历了,这些年随着阿鲁台不断做大,双方摩擦不小,已是势成水火。”有将领奇怪问道:“他们怎么会冒着被大明征讨的风险,派大军来帮助阿鲁台呢?”
与常识不同,蒙古各部之间虽然属于同族,但彼此的仇恨远甚于和汉人之间。这也不难理解,汉人攻打他们,打完了也就撤走了,并不会吞并他们的地盘和族人。但蒙古各部之间的战争可是以吞并对方的地盘和族人为目标,自然不死不休。
“确实不可思议,”柳升捻着胡须,也是满脸不解道:“朵颜卫什么时候这么大胆了?大明只要断了和他们通边互市,他们的日子就过不下去,那些朵颜贵族脑袋被马粪糊住了不成?”
“不管可不可能,他们都已经出现在那里。”莫问沉声道:“我们必须立即决定如何应对,一刻都不能耽搁了!”
众将纷纷点头,大军只剩三天军粮,确实一刻都不能耽搁了,便有人提议道:“我们应该立即向西撤兵,向南的话,有可能会遭到阿鲁台和朵颜卫的夹攻。”
此言一出,众将深以为然,似乎也只有向西返回河套一条路可走了。
“胡说八道!”柳升却吹胡子瞪眼道:“西边的几个兵站里,一粒粮草都没有了,咱们这一千多里路吃风喝尿啊?”
“可是侯爷,咱们往别处没路啊!”往常里,被柳升训斥之后,基本上就没人敢再多言了。这会儿那名将领却硬着头皮道:“人家朵颜卫兵力比咱们之多不少,甚至不用正面交锋,只要把咱们缠住几天,咱们就得饿的连兵器都拿不动了!到时候,只能任他们屠杀……”
“瞧你那怂样!”柳升一口浓痰吐到那将领身上,骂道:“刚才还嚷嚷着要报仇,怎么一听是朵颜卫就怂了?!”说着严厉的目光扫过众将,高喝道:“往西才是死路一条!”
“侯爷所言极是。”莫问点头附和道:“我大军后退的话,鞑靼人和朵颜卫肯定会衔尾而至,我军粮草断绝、军心溃散,千里败逃,最后有几人能逃回河套?”(未完待续。)
第一二二四章 狂欢
“那……”众将已然明白不能往西,颇为艰难的问道:“咱们迎上去,和朵颜卫拼个你死我活?”
“这才对嘛!”柳升两眼一瞪粗声道:“人死弔朝天!朵颜卫也没什么好怕的,把他们干死了,阿鲁台那龟孙子敢露头才怪?!”
“对!****娘的!人死弔朝天!”众将领的血性,在片刻的迷失之后,被柳升重新炸了出来。他们可是取得连串大捷,千里追击阿鲁台的铁血雄师,怎么能未战先怯呢?就算要死,也不能在溃败中窝囊的死去!
“元帅!下令吧!咱们和他们拼了!”众将齐刷刷望向王贤,纷纷请战道。
王贤却紧抿着嘴,始终不肯开口。莫问想要说什么,也被他用眼神阻止,只好憋了回去。
见主帅举棋不定,众将只好先行告退,等待王贤下定决心。临出门前,柳升沉声道:“粮道被断之事,诸位切莫泄露。”
“那是自然。”众将纷纷点头,眼下最重要的便是封锁消息,不让部下知道他们粮草已毁、后路已断,以免军心动摇。
待众将退去,莫问和柳升留了下来,前者对王贤道:“公爷是否有不同选择。”
王贤点了点头,看看莫问道:“你呢?”
“若是末将做主,很可能既不会西去,也不会南下。”莫问缓缓道:“我会选择北上。”
“北上?”柳升瞪大两眼,死死盯着莫问道:“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念念不忘阿鲁台?”
“先让他把话说完嘛……”王贤打断柳升的话。
“那你说。”柳升只好闭嘴。
“阿鲁台的大军同样已经断粮,他敢躲在绿洲里不出来,显然早就在那里存有粮草。”莫问不紧不慢的说道。
“这倒有可能,依那老狐狸的性格,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柳升也不是死抬杠,有道理的话他还是听得进去的。
“就算没有粮草,只要能全歼阿鲁台的军队,那一万多匹战马,也能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莫问淡淡道:“而且干掉残余的鞑靼军,我军就可以避免腹背受敌的险境,到时跟朵颜卫周旋起来,也会更从容一些。”顿一顿,他轻声道:“甚至有机会全歼朵颜卫。”
“那你咋不早说?”柳升当时光顾着鼓动将士,没看到王贤和莫问的目光交流。
“公爷不许我说。”莫问苦笑道。
柳升吃惊的看向王贤,王贤点了点头,沉声道:“不错,因为我也想北上。但师兄他们至今未归,说之无益。”顿一顿,王贤又神情凝重道:“而且,一旦决定北上就是孤注一掷,若出了什么差池,就是个全军覆没……”
王贤的语气越说越沉重,任谁都能听得出,他此刻的举步维艰。
“公爷所言极是,换做末将来决定,很可能也不敢冒这个险……”莫问体谅的轻声说道。
“哎!”柳升也被沉重的气氛压得透不过气,气急败坏的捶一下大腿道:“要是让老子知道是谁捣的鬼,非把他祖坟都刨了不成!”
“让我再仔细想想,”王贤背着手,又继续踱步开了。“看看今晚,会不会有好消息传来……”
“是。”柳升和莫问躬身告退……
瀚海戈壁深处,狂风卷起阵阵狂沙,形成了铺天盖地的黄幕。幕布之后竟有一处葱葱郁郁、泉水汪汪的绿洲,隐藏在这茫茫沙漠之内,这便是失涅干口中的避风塘了。
前几日,阿鲁台率领残部终于抵达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