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中的幸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星海中的幸运-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首先,不能不提一下帕克图的那些科学家们。最初见到马昕少校时,他说他船上的那2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是“空间研究员”,在成立联合开发组的时候,他们也强调自己只是民用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无法参与武器的研究工作。然而,我们看透了这些假话,原因很简单,他们带队的那个白发学者是大名鼎鼎的离子武器开发专家金三强,他的样子迪生他们大都很熟悉。眼见无法继续隐瞒下去,帕克图人终于说实话了。
原来他们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此次乘蜂巢号是出来进行一项武器试验的,(具体试验内容他们此时没说,不过后来我们还是知道了,而且用到自己身上了,嘿嘿。)中途为异兽所攻击,就一路避难到了我们这儿。这些高级工程人员都是帕克图国防科工委三机部的干将精英,能与他们公事,不仅迪生他们兴奋不已,我也兴奋不已,这意味着我们将拥有代表希格拉最先进水平的武器了,更意味着我们生还的几率要大上许多。
起先,帕克图的高工们对跟我们合作还不情不愿,没有把所有知识和心思都用上。人之常情。首先,这些技术全都属于基斯机密,不能指望他们会主动吐口;其次,他们都是执希格拉武器研究之牛角的顶级专家,我们的研发水平怕是不怎么入他们的法眼,就如同让你去跟一只猩猩一起发明轮子,看到猩猩认认真真苦苦思考的样子,你一定兴趣缺缺,大感无聊。为此,我们与马昕和工程师代表进行了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在地面上我们两个基斯可能有着不同的利益考虑,但是一旦到了无依无靠的太空,尤其是在当前这种非常形势下,我们只有仰仗相互之间的信任和通力合作了。对于帕克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没有经过基斯萨授权的情况下不能将已有的知识和武器计划透露给我们,我们萨木塔一方表示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确定了这样的工作方针:由我方提出研究意向和控制技术指标参数,然后由我方为主、帕克图方为辅进行细部技术处理。
第一次合作是在无人机护卫舰上。帕克图的那艘蜂巢号是家园战争中所造的一型战舰,称为“木偶师”级无人机护卫舰(或叫卫星护卫舰)。每艘“木偶师”最多可搭载24架“木偶级”无人战斗机,这些无人机就是飞船的主要武器,飞船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搭载无人机的母舰。不过,在回归时期的技术限制和战术需求之下,这些无人机为了提供足够密度的火力屏障,无法安装理想的推进结构,机动性较差,与其称之为无人“机”,其实称为无人“炮塔”倒更合适一些。这自然大大限制了它们的战术使用。还有,当时的自动控制技术也不过关,所以这些无人机都不是自主控制,而是由木偶师上的操作员遥控,24个控制人员和各自的设备占用了舰体的很大空间,致使护卫舰上无法加装中型以上的舰载武器,一旦24个木偶消耗殆尽,木偶师也就几乎丧失了反抗能力。这就造成了该型护卫舰的尴尬境地:对付大强度的打击宇航器,无人机满足不了那么高的战斗节奏;对付大型飞船,它们又没有足够的火力。总的来说,这种无人机护卫舰是在突袭舰和离子炮舰入役之前填补空白用的,毕竟对于当年还没有大型飞船开发经验的卡拉克工程师而言,能够把船体和武器分开研制,可以避开多系统整合的困难,而且可以缩短研制周期,以最快的速度补充母舰舰队的火力空白;等到突袭舰和离子炮舰相继入役并日臻完善,无人机护卫舰也就逐渐退出了一线战场,转去保护后方的资源基地,只有在这种地方它们才能发挥出“应付低强度空袭”这一狭窄作战领域中的作用。在战后,那些战斗基斯曾经想要对木偶师级进行升级,毕竟如果能够扩展无人战斗机的应用领域,将节省大量人力资源,这对于我们目前人口紧缺的境遇将有莫大帮助。不过在无人机AI上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所以这种护卫舰最终还是难免逐渐淘汰,只是有时被当作执行低强度任务甚至是和平任务的应急之用,或者在战斗力极度缺乏的时候拿上去当肉盾。
帕克图人的这艘蜂巢号就是被拿来作低强度护送用的变相运输船。在我们第一次试图冲出碧螺湾的战斗中,它受到重创,几乎没有修理价值了。这时,我们的科研人员盯着露出内部结构的舰体,头脑中一个已经熄灭的念头重新燃烧起来。之前被束之高阁的无人机护卫舰计划掸去灰尘重新摆上桌面。
应该说,当初在卡迪尔星云,孔秀提出我们需要建立护卫舰力量的时候,我们的工程师和技术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无人机护卫舰,这个想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时,我们的情况跟家园战争中的母舰联合舰队非常类似,想要拥有护卫舰,有两大困难制约着我们,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武器。我们对护卫舰级别的战斗力的需求是迫切的,最好能今天下料明天就能下水,去对抗敌人;而开展护卫舰研制的最大瓶颈是武器,我们对离子武器的认识几乎空白,对舰载动能炮虽然有所涉猎,当初通过为探险家级和加工船安装动能炮掌握了一些相关技术,但我们不会把这种级别的炮整合到护卫舰大小的舰体结构上。(昆兰号和两艘加工船加装动能炮,是在原有船体结构上生硬地补出来的,也就是说,哪里结构无法满足强度了,就一味地用附加件加固。对于二十万吨级别的民用飞船来说,有的是空间和冗余质量可供挥霍,但五万吨级别的战斗舰只就不能如法炮制了。)
所以,我们的思路不可避免地跟母舰上的工程师们一样:把船体和武器分开研制。这样可以双管齐下争取时间,又能避开系统整合。母舰的共享资料中有几乎所有回归时期飞船的建造资料,只是大多数飞船的资料从目录上看一应俱全,但核心技术资料解压需要密码,而这个密码又需要单独向戴阿米德申请,萨木塔的申请递上去五年了还是杳无音信,可见又被黑箱操作给卡住了。但是木偶师级则不同,几乎所有资料全都是无密共享,可见其它那些战斗基斯已经彻彻底底放弃这种设计了。
我们的工程师准备以木偶师为基础稍加改进。首先得摸摸底,吃透木偶师的设计内容和思路。尽管资料很全,但对着图纸还是得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脑细胞,尤其一些细微的节点,光靠脑袋想事倍功半。很快,摸底工作走入了死胡同,加上船队在建设上一直没有确定一条中心思路,无人机护卫舰计划就被冻结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碧螺湾蜂巢号出现,于是就出现了前面那一幕,我们的科技人员看到残破的蜂巢号双眼冒绿光,要知道,摸底时如果有实物在手头上跟图纸进行比对就会事半功倍,这下我们不仅有实物可供对照,甚至还能拆开来一点点琢磨。帕克图人非常配合,二话没说就帮我们拆起船来,一来因为只有通力合作才有活路,二来蜂巢号不拆也快散架了,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三来反正木偶师级也是被放弃的船型,没必要保密了。
如果我们只是想要生产木偶师级,那么把蜂巢号拆开三天后就完全交工了,但我们必需进行升级研究才能造出我们需要的船来。木偶级无人机太傻了,我们需要蜜蜂一样灵活的无人机才能对付外面那大把大把的飞机;而木偶师又太废了,完全无法满足我们对增强船队火力的期望。因而,“蜂巢计划”被正式立项,重点攻克无人机自主控制和新的船体设计。

正文 第62章 特基斯
如果能实现无人机的自主控制,庞大的舰内遥控机构就能够省去,这不仅为加装符合护卫舰身份的火炮提供了空间,也为我们不成熟的舰体结构设计提供了余地。于是尽管很笨拙,但我们的船体组还是把具有两门355毫米接触式电磁炮的护卫舰船体设计出来了。在异兽战争之后,很多其它基斯的军事观察家和评论员都嘲笑我们的飞船设计粗糙,蜂巢级的船体更是他们言必提及的例证。我想说的是,不否认这有我们飞船设计基础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一立方毫米一立方毫米地抠空间、一克重量一克重量地减质量,我们要的不是紧凑、合理、精致得如同电脑芯片一样的飞船,哪怕是一个铁疙瘩,只要能飞,能保护船员安全,能痛揍异兽,那就是我们的心肝宝贝,是我们眼中的好设计。
然后就是代号为“雄蜂计划”的无人机研制工作了。因为时间紧迫,无人机组和船体组的工作是同时启动的,船体组的整个设计起点,完全是建立在无人机组能够完完全全实现任务书上的指标(也就是全自主控制)的前提下的,如果无人机组完不成任务,那么船体组的一切努力就将打上三折。可以说无人机组被赶上了一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道路。
全自主控制无人机,这是一个多少大基斯都折戟的课题。我们之所以胆敢迎难而上,固然是为形势所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有一批对口的专业人才——原来的特基斯。
前面已经对特基斯简略地介绍过了,这里不妨再详细介绍一下。当初在卡拉克上的时候,微型卫星这种东西只是没有财力的小基斯才用的东西,大基斯们都是用大型卫星的。特基斯当时几乎垄断了整个微小卫星市场,在他们的实验室中,小卫星已经开发到第六代技术,工厂里也可以马上生产出第四代和第五代的产品。不过小基斯们没有那么多的功能需求,这些客户只能形成低端市场,特基斯也就相应地只推出了使用第一、二、三代技术的低端产品。等回到了希格拉,由于短时间内急需大批卫星产品,微型卫星一下子成了抢手货,李尔赫、纳贝尔等大基斯利用自己一贯的科技优势推出了自己的小卫星产品。因为大基斯对卫星功能的需求较高,所以形成了高端市场,大基斯自己的产品一开始就瞄准了这个高端市场,推出四代技术标准。在大基斯的影响下,小基斯也开始不满足于使用三代卫星,也纷纷转向大基斯定购四代产品,虽然实际上他们根本用不到那些功能,但大基斯的炒作使“贵的全的就是对的”的观念左右了市场。眼见着特基斯的市场份额被一点点侵蚀。在这种消费情形下,特基斯连忙推出第四代和第五代产品,可惜他们以往的“低端销售策略”给人们留下了“便宜品牌”的印象,没人敢相信他们能够开发出信得过的“高科技”产品。同时,人们对那些大基斯有一种盲目的“高科技”信任感,再加上大基斯公司的非正当市场策略,使得特基斯活路日萎,最后一气之下全部加入敢于正面对抗大基斯的萨木塔。
因此说,特基斯的没落非常冤枉——不是实力不行,不是技术不行,甚至都不是市场策略的问题,而仅仅是在回归前后市场需求不同之时的一个时间差没有抓住,就一路下滑。所以他们非常窝心,一门心思就想逮着个机会重整旗鼓,扬眉吐气。——特基斯人的这种心气儿,还有他们深厚的技术积淀就是我们赖以发展全自主控制无人机的后盾。
特基斯马上就能投产的卫星,比一些大基斯正在研究室里预研的还要先进,所以他们改造木偶级无人机的技术起点就比那些眼高于顶的战斗基斯要高。然而,毕竟军用战斗机跟轨道上运行的小卫星还是有着巨大差异的,比如感应器的灵敏度问题,敌我识别问题,武器与能源系统的整合问题等等。特基斯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认为回归战争中的卡德什“游动细胞”战斗机的运作模式很有参考价值。当年母舰经过卡德什花园星云的时候,母舰的科技团曾经对打捞到的卡德什飞船残骸进行过详细测绘和研究,但那些资料并没有得到消化,更不用说使用了。今天它们终于告别了故纸堆,来到特基斯工程师的桌面上。
我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所以我也不清楚他们究竟从卡德什兄弟的飞船上得到了多少启示,总之,无人机组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船体交付试航分队两周后完成了实验机。
实验机比木偶级大上许多,多出来的机体空间提供了提升机动能力和AI的空间。由于战事紧急,我们采用了非常规的装备实验过程:边实验、边修改、边试用、边使用。实验机的功能基本上没有大问题,改进主要集中在战场存活率上。由于机体的扩大,一艘蜂巢船体只能搭载8架无人机,还得留下2架作为战损补充,那就是说一次战斗最多派出6架飞机,这就意味着损失任何一架都将影响到整体战斗力。为了应对异常情况,研究者还试图加装一套应急控制系统,以便在无人机AI失灵时由母舰进行控制。不过在战场上的试验表明,“雄蜂”无人机的作战范围大大超过了木偶级,当AI失灵时,母舰根本无法及时发现并进行控制,所以这种应急系统最后还是取消了。
在摸索中,船体定型了,无人机也技术冻结了,它们分别命名为“蜂巢级”和“雄蜂级”,以纪念那艘帕克图护卫舰。
在随后的使用中,我们慢慢发现雄蜂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大可不必局限于蜂巢舰的周围,反正无人机也是自主控制的,不与舰体发生多少关联,那么其实由什么船来搭载它们也就无所谓啦。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开始大量生产雄蜂机,后来几乎每艘出战的大型船只都尽量载上几架来作为炮台的延伸——就算这些小无人机不能很有效地抵御敌人飞机的侵袭,但恶心恶心它们总是可以的。
实话实说,虽然蜂巢级无人机护卫舰比木偶师级进步不少,战场应用范围也扩展了一些,但只要无人机AI无法完全取代有人驾驶,那么这种战舰+无人机的形式就无法避免既没有重火力、又没有灵活性的先天不足,所以当苦行僧级多束离子炮舰和副祭级驱逐舰入役之后,蜂巢级也慢慢的步木偶师级的后尘,成为鸡肋。但如果让我来评价,仍然会给蜂巢级以很高的分数。首先,虽然它们的火力比之后来的战舰很是不足,但对于碧螺湾初期极度缺乏火力的我们来说,不啻为及时雨、雪中炭,当时我们可是把它们当作重武器来使用的哩;其次,蜂巢和雄蜂都完全满足了任务书的要求,这可是在那无一尺平地、无一刻安宁的环境下作成的第一个项目,它们的成功在当时对整个船队上上下下的鼓舞可是非同反响的;第三,通过蜂巢船体的研制,我们初步掌握了中型战舰的多系统整合设计能力(当然啦,那两门动能炮算不得什么大武器,不过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嘛),为以后各型船只的研究积累了经验;最后,雄蜂无人机的研制成功提升了原特基斯的成就感,让他们更加放开手脚,直接催生了哨兵级防御卫星的出现。

正文 第63章 哨兵级防御卫星
早在见识过马南人匪夷所思的“水蛭”无人机之后,船队和原特基斯的人就眼红起来。船队决策层认为这种不是硬碰硬对抗的飞船很适合我们的定位,而原特基斯则有了被人赶上的危机感。于是“哨兵”计划被提了出来。
事实上,虽然整个开发计划自始至终的代号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哨兵”,但是其内涵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卡迪尔星云开始预研的时候,哨兵计划准备设计成一种可重复使用的传感器卫星。计划提出没多久,我们就受困碧螺湾,开始了蜂巢舰和雄蜂机的研究,作为开发主力的特基斯研究员们便暂时放下了哨兵。雄蜂无人机成功之后,一方面受到了鼓舞,另一方面也有了时间,大部分原特基斯的人员又回到哨兵计划中来,担任他们总工的是他们原来的基斯长子阿·;特·;萨木塔,跟在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