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驭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权驭大明- 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由校闻言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然后想起了一件事情,忧心忡忡地望向了朱常洛,李宏宇现在可是被郑贵妃的人看得死死的。

    不仅如此,由于紫禁城已经被郑贵妃掌控,朱常洛能发号施令的地方只有清宁宫,而且清宁宫里肯定有不少郑贵妃安插的耳目,他们现在的局势实际上也不容乐观。

    郑贵妃为了防止朱常洛与朝臣联络已经封锁了皇宫,使得那些支持朱常洛的朝臣们根本就见不到朱常洛,自然也不会让朱常洛也无法离开。

    任何进出清宁宫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搜身,而且不让清宁宫的下人出紫禁城办事,一切自有郑贵妃的人代劳。

    所以,如何见到李宏宇,以及如何把朱常洛调动新军的钧旨带出紫禁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尤其是钧旨的事情一旦败露的话将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尽人事,听天命吧!”朱常洛闻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神色变得有些黯然,当福王出现在京城的一刹那他就已经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朱由校的心中也是感到一阵失落,他有些不明白做事一向果决的万皇帝为何会把新军调走,使得朱常洛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的支持。

    两天后,一件突如其来但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使得早已经暗流汹涌的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郑贵妃把治丧大臣召到了所住的坤宁宫,让司礼监的太监把万皇帝的一道遗诏拿了出来,内容是封郑贵妃为皇后。

    对于这道遗诏,在场的治丧大臣都心知肚明,万皇帝生前就想要封郑贵妃为皇后,可是由于受到朝臣们的激烈反对而作罢。

    万皇帝对郑贵妃可谓情深意重,既然他生前无法使得郑贵妃为皇后,那么要在死后成全郑贵妃,故而写下了遗诏,让朝臣们在新帝登基之前举行郑贵妃成为皇后的加冕礼,否则的话新帝一旦登基那么这道遗诏无疑就将作废。

    史上,虽然万皇帝下了这道封郑贵妃为皇后的遗诏,但由于朝臣们的激烈反对而作罢,直到南明的弘光帝登基后才追封亲祖母郑贵妃为太皇太后。

    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竟然连万皇帝所下的遗诏都敢忤逆。(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九章 皇后之争

    对于万皇帝的这道遗诏,治丧大臣中的文官和勋贵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文官一如既往地反对,而勋贵们则纷纷表示支持。

    与文官相比的话勋贵们确实没有反对郑贵妃进封皇后的理由,平常时郑贵妃可没少照顾他们,万皇帝在世时反对册封郑贵妃为皇后的是朝中的文官集团。

    由于万皇帝的皇后王氏薨于万四十八年四月,万皇帝知道自己已经命不久矣,想要趁着王皇后病死的时机封郑贵妃为皇后,不过受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认为王皇后新丧故而不宜在王皇后尸骨未寒之际册封新皇后。

    在文官集团的反对下,万皇帝并没有坚持立郑贵妃为皇后,毕竟王皇后贤良淑德,跟他相濡以沫四十二年,如果不是未能诞下子嗣的话也不会有国本之争,他实在无法向宣德皇帝那样固执。

    因此,万皇帝把封郑贵妃为皇后的事情写在了他的遗诏里,在新帝登基前使得郑贵妃成为大明的皇后,哪怕只有一天也算是圆了郑贵妃的梦想,尽了两人的夫妻之情。

    文官集团与郑贵妃的恩怨纠葛始于国本之争,双方为此有着很深的积怨,再加上福王的关系,因此史上文官集团并没有遵从万皇帝的那道册封郑贵妃为皇后的遗诏。

    现如今福王已经跑来了京城,那么文官集团更不可能让郑贵妃成为皇后,所谓子凭母贵,福王届时可就成为了嫡子。

    按照古代皇家的礼制,在嫡子和庶长子之间自然是嫡子为尊了,那时福王更有理由取代母亲出身宫女的太子成为大明新的皇帝。

    李宏宇自然清楚文官集团为何要阻止万皇帝的这道遗诏,因此他立在人群后面沉默不语,并不想表露自己的看法。

    “李翰林,你如何看待此事?”见现场的文官和勋贵就是否履行这道圣旨争吵不休,郑贵妃的视线落在了李宏宇的身上,不动声色地问道。

    听闻此言,现场众人纷纷望向了李宏宇,想要知道他对这件事情是何态度。

    “皇贵妃娘娘,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大行皇帝既然已下遗诏,下官无话可说。”在众人的注视下,李宏宇向郑贵妃一躬身,郑重其事地回道。

    “无话可说?”郑贵妃闻言顿时面色一喜,如果单听这句话的话好像李宏宇持中立的态度,但要是结合他前面的话那么就已经明确地表明了他的想法,赞同万皇帝的遗诏册封她为皇后。

    方从哲和周嘉谟等文官闻言不由得互相对视了一眼,脸上纷纷流露出了无奈的神色,他们实际上早已经猜到了李宏宇的态度。

    要是换做别的官员说出这种话,那么现场的文官们肯定会开口驳斥,可李宏宇的情况太过特殊,状元出身的李宏宇深受万皇帝的恩典,又初涉官场,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因此岂会违逆万皇帝的遗诏?

    方从哲和周嘉谟很清楚,他们肯定无法说服步入官场不到两年的李宏宇,年纪轻轻的李宏宇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君臣之谊,一旦他们反驳的话李宏宇肯定会争辩,这样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让郑贵妃和勋贵们看了笑话。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可能把李宏推到郑贵妃和福王的阵营,现在可是事关大明未来皇帝的关键时期,文官们不得不慎重行事。

    反正李宏宇在官场上资浅薄,其言论不会影响到文官集团反对遵从遗诏册封郑贵妃为皇后的主流民意,总比激怒了年轻气盛的李宏宇好,要知道新军现在可是就驻扎在山海关,在新帝登基前李宏宇是最有可能调动它的人。

    虽然李宏宇表明了遵守万皇帝遗诏的态度,不过由于现场方从哲和周嘉谟等文官的强烈反对,郑贵妃只能暂时作罢,毕竟文官集团才是朝堂上的主导势力,如果得不到他们点头的话这册封仪式根本无法进行。

    文官们的理由很简单,以万皇帝大丧以及王皇后尸骨未寒,倘若此时册封郑贵妃有违人伦礼法唯有拒绝了此事。

    等此事传到宫外,京城官场立刻一派沸腾,各派系的文官纷纷表示反对册封郑贵妃,鉴于群情汹涌,因此以贵州道监察御史张翰为首的福王阵营的官员只能低调地给郑贵妃上疏,表示遵从万皇帝遗诏。

    朱常洛很快就得知了李宏宇支持册封郑贵妃为皇后一事,纷纷大吃了一惊,在他看来李宏宇应该拒绝才对,难道李宏宇不知道郑贵妃倘若成为皇后朱常洛的处境将更加糟糕,届时成为皇嫡子的福王就将拥有挑战朱常洛皇权正统的底气。

    “校儿,李翰林这是何意?”随即,朱常洛赶紧找来了朱由校,皱着眉头问道,对李宏宇支持册封郑贵妃相当不满。

    “父王,皇爷爷待李翰林可谓恩重如山,李翰林如何能违背大行皇帝的遗诏?”朱由校对此事则有着不同的看法,沉吟了一下后郑重地向朱常洛说道,“父王,儿臣觉得如果李翰林违背了皇爷爷的遗诏的话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校儿,你的意思是李翰林仅仅是遵从你皇爷爷的遗诏而已,并没有投靠皇贵妃娘娘的意思?”朱常洛闻言微微怔了一下,立刻明白过来朱由校话里的含义,李宏宇如果遵守万皇帝的遗诏那么肯定会支持他登基。

    “父王,李翰林是咱们大明的状元,一身傲骨,气节无双,如果他真的想要投靠皇贵妃娘娘和福王岂会等到现在?”

    朱由校闻言点了点头,沉声向朱常洛说道,“皇贵妃娘娘把清宁宫与外界隔绝,单单把这个消息给放进来,显然是想离间咱们与李翰林之间的关系。”

    “唉,这种日子何时是个头儿呀!”

    朱常洛闻言觉得言之有理,李宏宇身为大明状元岂能朝三暮四,否则以后如何在朝堂之上立足?不过他此刻一点儿也开心不起来,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日子着实难熬。

    “父王,皇爷爷深谋远虑,一定早有对策!”见朱常洛一脸的担忧,朱由校不由得开口安慰道。

    “校儿,你是不是知道什么?”

    朱常洛闻言先是下意识地微微颔首,随后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不由得狐疑地望着朱由校问道,他觉得朱由校的言语中好像有着胸有成竹的味道,似乎另有深意。

    “父王,实不相瞒,皇爷爷临终前曾经告诉儿臣他留下了一道遗诏,关键时刻会派上用场。”

    朱由校闻言迟疑了一下,见现场除了他和朱常洛之外只有朱常洛的亲信太监王安,于是低声说道,“皇爷爷并没有告诉儿臣那道遗诏在那里,也没有告诉儿臣遗诏的内容,只是说届时会有人来护卫父王。”

    说话时朱由校的眼神有些闪烁,很显然他并没有说实话,如此重要的事情万皇帝又岂能藏头露尾,他当然知道遗诏的内容也知道遗诏在谁的手里,只不过现在不方便说出来罢了。

    万皇帝之所以选择告诉朱由校而不是朱常洛,既跟他不喜欢朱常洛有关,同时更因为受过他悉心教导的朱由校比朱常洛更加稳健,遗诏的事情太过巨大他不放心告诉朱常洛。

    身为儿子朱由校肯定不会背叛朱常洛,一定会帮着朱常洛登基,要不然他皇太孙的名分也会随风而去,再加上血缘关系,所以他是万皇帝最为信赖的人。

    “那就好!”朱常洛并没有怀疑朱由校,闻言后禁不住松了一口气,以万皇帝的高瞻远瞩肯定会有办法来应对郑贵妃和福王夺权。

    躬身立在一旁的王安眉头微微皱了皱,忍不住偷偷瞟了朱由校一眼,他并不相信朱由校对遗诏的事情一无所知,肯定有所隐瞒。

    虽然王安心中所有怀疑但他却不敢对朱常洛明言,朱由校不仅与朱常洛是父子,而且还是大明的皇太孙,他要是嚼舌头根子的话那就是活得不耐烦了,会被视为挑拨双方的父子关系,这在宫中可是大忌。

    其实,朱由校现在心中也是忐忑不安,他虽然知道遗诏的事情但现在却帮不上什么忙,唯有等待万皇帝的遗诏被执行。

    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朱由校不愿意把遗诏的事情公布于众,一旦他那样做就意味着遗诏的执行遇阻,他不得不寻求外力的帮助,而这样一来郑贵妃和福王将得知遗诏的事情,肯定会全力阻止,届时事态可就糟糕了。

    随着万皇帝册封郑贵妃为皇后遗诏的正式公布,太子和福王之间的夺嫡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都察院贵州道监察御史张翰率领着投靠福王阵营的文官向郑贵妃上疏,以万皇帝的这道遗诏确立了福王是万嫡子为名,请福王登基一承大统。

    张翰等人的这番言论一出,京城官场顿时一派哗然,支持太子的文官们纷纷上疏驳斥这个荒谬的言论。

    面对那些文官的驳斥张翰等人自然不甘示弱,不就是打嘴仗嘛,能在京城里混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嘴皮子麻利的主儿,因此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反击,双方你来我往闹得不亦乐乎。

    李宏宇冷眼旁观着朝堂上发生的这一出闹剧,现在可还是万皇帝的大丧时期,令躺在灵柩中的万皇帝如何瞑目。

    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万皇帝大丧之后就要举行新帝的加冕仪式。

    如果郑贵妃和福王不能在此之前把朱常洛从太子的位子上拉下来的话那么他们所耗费的苦心就将付诸东流,因此张翰等人这才选择在这个时间向太子发难。(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章 形势严峻

    与在太子和福王谁更有资格一承大统上闹得不可开交的文官们相比,京城的勋贵们在这件事情上的行事比较严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表明各自的态度。

    实际上,勋贵集团的这种沉默无形中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抉择,确切的说是英国公张惟贤的选择,张惟贤并没有附和福王的事情故而他无疑是支持太子的。

    可惜的是勋贵集团的这种团结一致的现象并没有持续多久,其内部关于支持太子还是支持福王的矛盾很快就得以爆发。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最先公开支持福王的勋贵并不来自京军阵营的勋贵,而是来自亲军阵营,亲军都护府右都督、文山侯赵德光公开上疏表示拥立福王继承皇位,使得京城一派哗然。

    紧跟着,一些属于京军阵营的勋贵也相继向郑贵妃上疏,表达了对福王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京军的组成和指挥体系有些复杂,与前朝都不相同,京城的数十个京卫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即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和中军都督府。

    明朝立国之初,大明的卫所军队归大都督府管辖,不过洪武皇帝为了制衡军中各派系使得无法出现一派独大的局面,故而后来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成为了后世的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卫所军队的兵权。

    京城的数十个京卫分属五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统辖若干个京卫,如此一来各五军都督府之间就进行制约,最大程度确保京城的安全。

    五军都督府中由勋贵担任的职务有四个,即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和都督佥事,都可称为“都督”,如此一来每个都督府就有四名勋贵任职。

    京城的勋贵分别在五军都督府中担任职务,与文官集团一样他们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派系,相互间有着远近亲属关系。

    根据李宏宇的了解,五军都督府的勋贵中间的主要有三个派系,其中势力最强大的自然是以英国公张惟贤为守的派系,其次是勇国公刘武,最后是武威侯张广。

    在五军都督府中,后军都督府统辖的兵力最多,麾下执掌二十个京卫,占据了京卫数量的一半,而英国公张惟贤就是后军都督府的左都督。

    而亲军阵营中的勋贵主要分为两个派系,分别以亲军都护府左都督穆崇风和右都督赵德光为首。

    如今穆崇风已经被郑贵妃软禁了起来,其所属阵营的勋贵也受到了相应的威胁和打压,使得亲军完全落进了赵德光的手里。

    而赵德光投靠福王意味着皇城被福王掌控,太子朱常洛和太孙朱由校已经处于险境被福王控制,这震动了京城整个官场。

    随着赵德光表明态度,皇城处于了半戒严的状态,在赵德光的命令下亲军士兵们封锁了皇城,仅允许官员和杂役进出,其余人等一律严禁进入皇城,很显然防备京军的介入。

    按照定制,如果没有皇帝圣旨的话京军不能进入皇城,否则将以谋反论处。

    可现在是夺取皇位的关键时期谁还管得了那么多,只要拥立了各自支持的人登基为帝那么就有了从龙之功,这可是飞黄腾达的一个绝佳时机。

    由于相继有朝臣到观德殿祭奠万皇帝,所以在观德殿值守的李宏宇能够得知京城的消息,听闻赵德光公开支持福王后他顿时叹了一口气,接下来京军也要在太子和福王之间做出选择,他已经嗅到了一股淡淡的血腥味儿。

    本来到观德殿值守的治丧大臣是按照时间进行轮换的,不过李宏宇被郑贵妃软禁后无所事事,故而就一直在观德殿里值守,这样一来给万皇帝尽忠,二来也能从前来祭奠的朝臣那里得知外面的消息。

    有一件事情令李宏宇感到有些不安,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赵欣了,听翰林学士王翰说赵欣的身体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