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太后已经离开了干清宫,但天启帝并没有住进干清宫而是准备在清宁宫里住上几日。
天启皇帝本无意让李太后去哕鸾宫,可由于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的反对,他一时间也没有更好地安置李太后的去处,故而心中倍感歉意,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没有逼迫李太后离开干清宫的意思。
“大人,我们抓到一个冒充内侍的女孩,她自称是乐安公主,认识大人。”
当李宏宇与周嘉谟等辅臣在清宁宫的便殿里聊天,等待天启皇帝召见的时候,负责紫禁城防务事宜的满桂忽然急匆匆地赶了过来,低声向他禀报道。
由于事关李太后,所以满桂不敢声张,亲自前来向李宏宇进行汇报。
“乐安公主?”李宏宇闻言微微怔了一下,朱徽现在不是应该与李太后一起去了哕鸾宫,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不过下一刻,李宏宇就不由得摇头苦笑了一声,朱徽自幼受宠,故而自然有些刁蛮任性,而且胆子也大,因此还真的可能做出这种出格的事情,冒充内侍跑出来凑热闹。
考虑到目前李太后的处境,朱徽私自离开后宫的事情自然不宜宣扬开来,而且也不适合把朱徽带来清宁宫,否则的话必将使得李太后的处境更加艰难,无论是王安还是东林党都会因此而紧张,更加勐烈地向李太后发起攻势。
因此,李宏宇悄悄找到与人谈笑的赵欣,把朱徽的事情告诉了她,让她帮着在天启皇帝找他的时候打圆场,然后快步领着满桂离开。
李宏宇对紫禁城非常熟悉,出了清宁宫后径直去了协和门外一处亲军值守的四合院。沿途的官员、内侍和宫女纷纷向他躬身行礼,望向这位年轻辅臣的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羡慕。
“告诉你们,你们的编练使大人当年去辽东的时候与蒙古的勇士比武,三场比试下来大获全胜,打得那些蒙古勇士是落花流水……”
进了院门后,远远的李宏宇就听见了一个银铃般的清脆声音从前方的大厅传来,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这添油加醋地夸大他当年蒙古之行的声音的主人无疑就是朱徽。
大厅里,一名模样俊俏的小内侍双腿盘坐在一张桌子上,兴致勃勃地给屋子里围着的一群新军将士讲着李宏宇的英勇事迹,由于其讲述得绘声绘色,故而那些新军将士们听得津津有味,以至于没人看见李宏宇进来。
“编练使大人到!”跟着李宏宇进们的满桂见状连忙沉声喝道。
“参见大人!”屋里的军士闻言这才回过神来,纷纷向李宏宇躬身抱拳行礼,对李宏宇敬畏有加。
由于新军主要由当年辽东战场当过后金俘虏的将士组成,故而没人能想到有朝一日他们能进驻紫禁城成为天子的禁军,足以扬眉吐气,光宗耀祖。
当然了,新军将士们知道带来这一切的人是李宏宇,李宏宇对他们无疑有再造之恩,使得他们以后能挺着胸膛回到故乡,不至于因为被俘的往事而被人在背后戳嵴梁骨,这使得新军自从建立起就深深地打上了李宏宇的烙印。
李宏宇向众将士微微颔首,然后屋子里的人就纷纷离开,满桂也知趣地退到了门外,像一尊铁塔似地守在门口处,他能以一个蒙古人的身份成为守护天子的近臣,已经是大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公主,您怎么这副装扮?”等满桂等人离开后,李宏宇向朱徽一躬身,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
“母后不准本宫出来看热闹,本宫只好出此下策。”
朱徽笑盈盈地从桌上跳下来,拍了拍小腹后忽闪着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可怜兮兮地说道,“大学士,你这里有没有吃的,近来干清宫里的饭菜实在是难以下咽。”
“公主稍等。”
李宏宇闻言眼神顿时一黯,他自然已经听说了李太后在干清宫里过得并不舒心的事情,因此向朱徽一躬身后抬步走到门外,让满桂找人去清宁宫给朱徽拿些吃的食物来,李太后身边那些下人的手艺如何能跟宫里的大厨相比。
等李宏宇进门,趁着满桂的人拿吃的东西过来的时间,朱徽缠着他讲述海外的奇闻异事,她最喜欢听李宏宇讲海外那些新奇的事情。
李宏宇身为辅臣现在自然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心情给朱徽讲故事,不过既然朱徽已经开了口他自然无法拒绝,于是耐下性子给朱徽讲着海外的风土民情。
朱徽双手支着下巴趴在桌子上,听得津津有味,她很好奇李宏宇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竟然还知道许多海外的事情,知识异常渊博。
没多久,满桂派去清宁宫的人带了两个食盒回来,一盒是饭菜,另外一盒是糕点,是赵欣帮着张罗的。
朱徽也不客气,拿起碗筷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来,丝毫也不顾及她公主的仪态,毕竟她只有九岁只是个孩子,哪里会刻意在乎宫里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另外,朱徽在李宏宇面前感到非常轻松自在,故而丝毫不感到拘谨,自然而然地就释放了天性。
李宏宇见状不由得暗自摇着头,认为王安行事有些出格了,再怎么说李太后都是大明的太后,他这样刁难实在是令皇家的颜面难堪,同时也是一种僭越之举。(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七章 权内阁事
“大学士,以后你还能教本宫读书吗?”
李宏宇正在心中对王安感到不满时,往嘴里扒拉着饭菜的朱徽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咽下口中的食物后满怀期颐地抬头望向了李宏宇,她自然想要让谈吐风趣、知识渊博的李宏宇成为她授课的师傅。
“回公主,下官明年就要去江南打理海关司,无法教授公主。”李宏宇闻言回过神来,向朱徽一躬身后沉声回道,“以后赵学士会教公主。”
“你要离开京城?”朱徽的脸颊上顿时流露出惊讶的神色,她并不知道李宏宇要去主掌海关司的事情,还以为像李宏宇这样的朝之重臣会留在京城辅佐天启皇帝。
“下官的差事是神宗皇帝定下的,下官自然要办好了。”李宏宇再度一躬身,不动声色地回答,海关司才是他的未来和希望,京城虽好可惜大明已经垂垂暮矣并不是容身之所。
“那样岂不是见不到你了!”朱徽的双目顿时浮现出黯然的神色,不无失望地说道,赵欣固然也是一位她喜欢的授课师傅,但很显然李宏宇的身上更有魅力。
“下官会进京向皇上述职,届时一定前去拜见公主。”
李宏宇见朱徽面露不舍的神色,微微笑了一下后说道,他也挺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公主,不过身肩重任无法留在京城里在纷繁的党争中消耗时光。
“这可是你说的,到时候一定要来看本宫!”朱徽闻言眼前顿时一亮,然后放下手里的碗筷,郑重其事地向李宏宇伸出了右手小拇指,“咱们拉钩,你可不许反悔!”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李宏宇见状不由得感到一阵好笑,他堂堂的左春坊大学士竟然要跟一个小女孩拉手指,不过既然这个小女孩是公主的话他唯有听命行事,因此忍着笑神色严肃地与朱徽拉了小手指,定下了这个约定。
朱徽的心情这才好转了过了,满怀欣喜地在那里大快朵颐,能使得一个公主饿成这样,足见李太后处境的窘迫。
等朱徽饱餐了一顿,李宏宇让她混在一群小内侍中进了干清门,直至目睹了朱徽顺利通过干清门后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抬步急匆匆赶去清宁宫候旨。
天启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大赦天下和减免赋税,让天下百姓感受到天子的仁德。
其次,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启帝自然要进行一些人事上任免,涉及朝廷的重要职位,也算是新帝给那些臣子们的恩典。
在所有获得晋升的大臣中,提拔幅度最大的自然是东宫的属臣,这些人可是新帝身边的近臣,故而受到新帝的重用。
因为泰昌帝只坐了一个月的皇位就驾崩,故而天启帝身边也没有什么东宫属官,能提拔的官员就以泰昌帝当太子的东宫属臣为主,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提拔了闲赋在家的朱国祚。
朱国祚是浙江嘉兴人,万十一年殿试状元,与内阁首辅方从哲同科,先授翰林修撰,后来成为了詹事府司经局洗马,为皇长子的侍班官,后来又进为谕德官。
万二十六年,朱国祚被擢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代理尚书,为定泰昌帝为皇储给万皇帝上疏数十次,为泰昌帝坐上太子之位立下了号码功劳。
在明朝内忧外患之际,朱国祚提出了“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监狱”等政治主张。不久转为左侍郎,改吏部。
万三十年,御史汤兆京弹劾朱国祚“纵酒逾检”,于是朱国祚引疾回乡,一待就是十八年。
泰昌帝继位后自然不会忘记当年力挺其为太子的朱国祚,因此本意提拔其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如内阁与叶向高、方从哲等阁员一同辅政。
可惜,泰昌帝的这道圣旨还没有发出就因为红丸案而驾崩,不过天启皇帝没有忘记这个他从未见过但时常被泰昌帝提起的肱骨之臣。
故而,天启皇帝下旨,进朱国祚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并进太子太保,成为从一品的高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浙江出身的官员,朱国祚与叶向高和方从哲的来往都十分密切,毕竟当年朱国祚踏入仕途的时候还没有东林党和浙党的纷争,而是南方官员与北方官员之间的之斗,号称南北党之争。
虽然朱国祚的政治主张虽然与东林党相近,但他却不是东林党,也不是浙党,与周嘉谟的政治主张相似。
因为朱国祚资深厚,再加上其与东林党和浙党有旧,故而他的任命并没有受到朝臣的非议。
相对而言,天启帝对另外一名内阁阁员的任命就使得东林党颇多微词,这个人就是礼部尚书孙如游。
孙如游是浙党的元老,浙江余姚人,天启帝进其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进入内阁。
为了安抚东林党人,天启帝将东林党人孙慎行从外地召回京城,任命其接替孙如游为礼部尚书,以此平息了东林党人的怨念。
表面上看起来,天启皇帝任免的官员是他的圣意,实际上是京城各派系之间激烈争斗的一个结果,是各派系相互妥协后的一个产物。
作为一名少年天子,别看天启皇帝贵为大明的天子,在很多重要职位上都无法随心所欲地进行人事上的任免,必须要听从朝中重臣的意见,谁让现在臣权强势而君权羸弱,这跟店大欺客以及客大压店是一个道理。
不过,李宏宇还是从天启皇帝的这番人事任免中看出了一丝端倪,在朝廷的这番人事变动中,内阁的影响最大,接连调进了两名非东林党的阁员,使得方从哲不至于孤军奋战。
李宏宇作为天启皇帝的授课老师,其官位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虽然他的官职没有变动但却被授予礼部右侍郎的加衔。
这意味着李宏宇一跃成为了朝廷的正三品大员,作为万皇帝和泰昌皇帝钦定的辅臣,他的官阶确实低了无法跟别的辅臣相提并论,其余辅臣最低的官阶都是正二品。
所以李宏宇这次升为正三品官阶也算是实至名归,无可非议。
另外,天启皇帝还给了李宏宇一项权力,那就是以左春坊大学士的身份“权内阁事”,与钦差一样,属于一个临时性的职务,并没有实职。
所谓的“权内阁事”,意思就是李宏宇以左春坊大学士的身份,辅佐内阁的大学士们处理内阁事务,虽然不是内阁阁员但却有内阁阁员的权力。
天启皇帝此举很显然也是为了平衡内阁内的势力,暗中限制东林党**阁的权势,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内阁事务的重视。
李宏宇这次以左春坊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并没有引发东林党的不满,毕竟李宏宇并不是内阁阁员,只是天启皇帝派往内阁协助内阁阁员的一个临时性官员而已。
这样一来,也避免了李宏宇违反内阁阁员不得担任部院实职的定制,反正内阁是皇帝设立的,添加一些新规则而且也无可厚非。
尤为重要的是,左春坊大学士来被视为准内阁大学士,故而李宏宇以左春坊大学士参与内阁事务也并无不妥。
实际上,李宏宇由于常年在外,根本没有时间履行“权内阁事”的职责,故而当他离开京城前往江南后,由赵欣以右春坊大学士的身份代他参与内阁事务中,可谓是天启皇帝在内阁安插的亲信。
不仅李宏宇,赵欣和孙承宗都得以提升官位,其中赵欣的官职也没有变动,但有了大理寺右少卿的加衔,官阶升为了正四品。
孙承宗同时提升了官职和官阶,天启皇帝将其提拔为詹事府的主官“詹事官”,同时有了礼部尚书的加衔,官阶正二品,得以与其他辅臣相抗衡。
随着天启皇帝登基后的一系列人事任免,拥立天启帝有功的东林党势力得到了加强,不仅在内阁中有着绝对的人数优势,而且在各大部院中的话语权也得到了增强。
虽然齐楚浙三党的势力有所损伤,但这些损失完全在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并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说到底,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齐楚浙三党,由于双方根基雄厚,故而谁都没有办法一口气吃掉对方,双方之间的争斗注定了是一场持久战。
对于年轻的天启皇帝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处置每天臣子们所上的奏章。
虽然司礼监的太监们已经处理完了大部分的奏章,但还有不少奏章需要天启帝御览后拿主意,这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天子来说着实不易,需要听从辅臣们的建议后决定如何处理那些国家大事。
这样一来的话,天启皇帝的思想很容易就受到了辅臣们的左右,而按照惯例应该由李太后来帮天启皇帝对朝臣们的意见做出选择,这样就能维护皇权的威严。
在所有的辅臣中,天启皇帝自然最相信李宏宇了,其次是孙承宗,这两人是他的授课师傅,关系自然比其他的辅臣要亲近。
自从天启皇帝登基后,李宏宇基本上就住在了皇城,以方便辅佐天启皇帝处理手头的事务。
所谓万事开头难,天启皇帝从一个处于呵护下的皇太孙和皇太子忽然之间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人,一时间自然难以适应他现在的新身份,不得不肩负起本不应该他这个年龄所要承担的责任。
很显然,即便是朱由校再聪明,受到过再好的教育,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对大明的军政事务又能了解多少?对大明的现状以及各衙门的运作又能知道多少?
因此,天启皇帝自然对辅臣们万分倚重,很多的事情也都是辅臣的意思,根本没办法做辅臣的建议进行自己的判断,这也是古代为何皇帝年幼时由太后“垂帘听政”的原因,防止君权趁机被臣权侵蚀。(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八章 莫名大火
十一月上旬,天启皇帝登基大典举行后的第五天晚上,清宁宫。
虽然夜色已深,天气寒冷,但清宁宫的一间厢房里灯火通明,几个烧得红彤彤的炭盆使得房间里异常暖和。
厢房里的软榻上,天启皇帝正在聆听着一名内侍宣读奏章,软榻一侧摆着一张凳子,李宏宇侧着身子坐在那里。
每当内侍念完一道奏章,李宏宇就向天启皇帝大略讲解奏章的背景以及所涉及问题的境况,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