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说水泊 道梁山(1)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武松武二郎……”这段子几乎成了山东快书的招牌。
武松是个英雄,但梁山上还有许多英雄,武二郎只是其中的一员。在细评这些英雄之前,大嘴先总体的说说《水浒》:
汇聚有关水浒的无数种观点,大嘴私下认为最为可信的说法是这样的——《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作品,作者是施耐庵,主讲的是一帮江湖好汉啸聚山林的故事。它的版本很多,所载故事也长短不一。依据最完整的故事架构,《水浒传》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以宋江、李逵、林冲、鲁智深、武松、吴用等主人公为主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在各地受到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还有梁山诸人(书中有所解释)的*之下,纷纷集聚在“梁山泊”这个有山有水易守难攻的地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并形成了一股具有相当实力的武装团体,与贪官(高俅、蔡京等)、土豪(祝家庄、曾头市等)、官军(宋军和)相对抗,后又与乱贼(方腊)和起义军(田虎和王庆领导的义军)和外国军队(辽军)相对抗。
梁山军事集团刚成立时,山头上汇聚了一百单八位英雄好汉,虽然他们也干过一些打家劫舍的勾当,但在宋江宋公明同志的领导下,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号。宋朝朝廷心想了:你“替天行道”,那我是干什么的?就看它不顺眼,非大兵诛之而后快。于是就派遣了政府军队加以*,却一一吃了败仗。这时候,宋朝面临着外国入侵及各处强盗或起义军作乱的困境,于是,便用“招安”的方式,收编了梁山泊的人马,要他们为国家效命。宋江率领梁山的兄弟,先是征讨敌国大辽,然后平定了田虎、王庆的叛乱,建立了很大的功劳。最后,他们奉命被派去消灭在南方作乱的方腊,经过了几十次惨烈的战争,虽然平定了乱事,但梁山上的兄弟,也都牺牲得差不多了;而立了大功,侥幸生还的少数英雄,却也在奸臣的陷害下一一丧生。
大嘴认为:《水浒传》写的是英雄的悲剧,虽然梁山上的未必全是英雄。在这本小说中,“义”与“忠”是小说的两大主线,书的前半部分在刻画各个富有生命活力的英雄的同时,赋予了他们“义”的精神,主讲英雄们用“义”的力量团结起来,对抗政治上和社会上的黑暗势力,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后半段则企图以理性化的方式,将英雄们的力量,导向于效忠朝廷,为国家奉献牺牲上面,也算做到“奉献”了,最后却也“牺牲”的差不多了。
实际上,在英雄们的生命中,“义”与“忠”往往是相互冲突的。而“义气”的本质,势必与既定的法律和其它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更何况“忠”字背后隐藏的诡计阴谋与权力斗争,也绝非这些草莽英雄所能承受的。
悲剧的收场,正是这英雄好汉们所注定的归宿。
所谓的梁山精神
一部《水浒》传载千秋,一群好汉聚于梁山,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水浒演义,让后人品评不休。那么梁山精神是什么呢?
大嘴认为我们只能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去看这种精神,因为它有替天行道,有快意恩仇,有不屈反抗,有伸张正义,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血腥嗜杀,有理性追求,还有感性冲动,这些加起来(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侧面),就是对中国下层社会影响相当深远的复杂的梁山精神。
第一章 说水泊 道梁山(2)
《水浒传》究竟写的是什么?是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吗?《水浒传》所写的108将难道都是英雄好汉?还是强盗多一些?
《水浒》以官逼民反为创作基础,用“大宋宣和遗事”为篮本,讽刺封建时代政治败乱的现实,写出了英雄们一幕幕威武雄壮、豪气干云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栩栩如生。金圣叹老先生评《水浒》有云:“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可见人物状写神态活现,为水浒传的特色,故事铺叙精彩紧凑,创作内涵丰富深刻,也是本书值得称道的成就。
所以小时候读了《水浒传》后,大嘴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想必你也和大嘴一样。可长大了再看,就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了。
先说智取生辰纲。可以说智取生辰纲是水泊梁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开端。这七条好汉的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好汉们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吗?还是说为了准备“农民革命”?
结果显然都不是。你看那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生辰纲,而后大概经过一次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晁家庄园,三阮则“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大旗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这些好汉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一些史学家说《水浒》描写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事情,大嘴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好成立的,会带给人太多的疑问,宋江起义是发生过,可较之《水浒》一书所载之事,可就是千差万别了,作者只是借宋江起义的事情,杜撰了另一个全新的故事,即国人皆知的《水浒》。
阅读之心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一种心灵撞击,如果作品激活了读者心底的某些东西,读者于是在阅读中得到某种情绪的释放,获得某种*或者说是麻醉。
在西方国家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书应当是《圣经》了;而在中国,大嘴认为对社会思想影响最大的书应该是各种通俗小说了吧,如四大名著,《封神演义》、《西厢记》等等。
小说是一种民间更容易接受、更受欢迎的文学形式。由于通俗小说的故事更以戏剧、说书等等其他形式传播,其影响是更加广大了。说到武松、关公、姜太公、孙悟空,中国人中即使是从来没进过学校的人也必能侃侃而谈。
《水浒传》之所以在中国八百年流传不衰,大嘴认为是因为书中所描写的一切,和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可能有太多的契合点,我们大概不能找出一本对中国人影响超过《水浒》或《三国演义》的其他小说。
清末大学者梁启超写过一篇叫《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章,议论中国社会中流行小说对群众影响之大。梁启超对中国小说有很高的评价。胡适之、鲁迅等对小说研究也很推崇,胡适对《三国演义》很赞赏,鲁迅则有《中国小说史略》等研究著作。但奇怪的是,近代与当代的中国学院派文学评论家,反而只推崇高雅人士才会欣赏的西洋小说,而对大众所欢迎的作品却持一种贬低的态度,似乎读者越多的书,价值反而越低,这让大嘴有些闹不明白。
第一章 说水泊 道梁山(3)
同时这也是一个争论了很久而没解决的问题。其实,真正的文学作品、好小说的评判者不一定是文学评论家吧,有一部作品能传了几百年仍为百姓所喜爱,本身就证明它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水浒传》流传数百年而历久不衰,它主要的魅力在于对不公正的欺压奋起反抗,因而令人心大快。
据说,《水浒》起源于金人占领区中的民间传说,由于抵抗侵略者以及*官吏、土豪劣绅的欺压,平民武装起来,暴力反抗之馀,不免打家劫舍,占山为王。这就是中国的谚语所说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就是起源于此。许多人也是走投无路才上山为“匪”的!
《水浒传》这部书对落草为寇的强人有很大的同情心,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同情与认可的描写,叙述他们受到不公平的压迫,不得已而被逼上梁山。然而书中滥杀无辜、挖人心肝等等场面,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未免过于残暴。强盗匪徒从中学到讲义气、慷慨互助等美德都是可能的。但作者的本意可能是汇集民间的传说与愿望,写成《水浒》,也反映了金人占领区中广大人民的心意。
对于那些受官府欺压的平民百姓,只要“土匪”不伤害他们,而能劫富济贫,他们就会对这些落草为寇的人抱着同情心。但滥杀无辜就是非人道的。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心仪的该是真能除暴安良的豪杰,也就是那些能锄强扶弱的英雄。
《水浒》讲顺民变暴民,但暴民最终被招安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底层社会的生存百态和谋生智慧;而《三国演义》则是讲权谋讲机变。这两本书影响华人乃至东亚其他民族,把《水浒》当成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著作来看。就能发现它和《三国演义》都深刻地揭示了我们的国民性。
重新思考历史是当前学术界的一种潮流,若借着《水浒》这个标本对中国历史进行反思。那么《水浒》中所折射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国民本质。
以一个普通百姓的眼光看《水浒》,在阅读中感悟出些什么。也应该是见仁见智了,自《水浒》问世以来,这种阅读状态应当是最普遍的。普通人看《水浒》会觉得好看、痛快,这种简单的感受实质上揭示了人的最本质的阅读功能:阅读从来不是像外科大夫那样去解剖一个东西,如果这样的话则索然无味。
对中国人而言,《水浒》能最大程度地提供这种功能,那么就必须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来作解释,才能真正看出我们的国民本质。
评《水浒》要出新意确实很困难。但一部小说问世后,受到了那么多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国人关注,从达官显贵到引车卖浆者之流,从博学鸿儒到穷乡僻壤的酸秀才都愿意对《水浒》说上几句,这个社会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
是忠义,还是诲盗
宋江的思想左右了梁山的发展,也使读者对《水浒传》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身为梁山首领的宋江究竟在想些什么?是每一位读者都想知道的问题。大嘴在此与读者共同探讨一下。
从晁盖劫生辰纲而上梁山,到宋江举义同官军对抗,再到受招安,再到毁灭,梁山上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兼备领袖头脑和气魄的宋江率众屡败官军,却为何不想推翻朝廷自己做皇帝呢?上梁山前后的宋江其思想究竟有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决定招安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招安?《水浒》的确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谜。
第一章 说水泊 道梁山(4)
大嘴汇总许多观点:认为主要的看法有两个。
第一是忠义说。
忠义说认为《水浒传》所宣传的是忠义思想,它通过108条好汉上梁山的经历,以及受招安,最后悲剧性的结局,无不体现了“忠”和“义”?提出这个忠义说的,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就是李卓吾,他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认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报国,所以他的忠义思想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
第二是诲盗说。
诲盗说出现在李贽以后,诲盗说认为,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
这个观点出现在崇祯十五年,这时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朝灭亡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有一个人叫左懋第的官员,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本,他认为是《水浒传》教坏了百姓,让他们做强盗学宋江,他举出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有一个叫李青山的强盗占据了梁山,当时政府多次围剿,没有把他剿灭下来。而且因为梁山是处在运河的边缘,在中国隋代以后,运河是国家的一条生命线,叫做漕运,而梁山就在运河的附近,随时可以打劫运河里的船只。
左懋第在奏本里面讲到这个问题,说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强盗以它为榜样,从而使天下大乱。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遂将《水浒传》这部小说当做禁书查封了起来。金圣叹也是持这种观点,我们知道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时,从艺术上对《水浒传》的评价很高,就是《水浒传》描写人物写得很好,叙事的水平很高,文字技巧达到很高的境界。但是,他对《水浒传》的思想是否定态度的。因此他才出了一个把七十回以后砍掉的这样一个版本。
英雄侠义的化身
《水浒》位列于四大名著,它宣扬的主义是什么?大嘴认为是人们把他看成了一部英雄的史诗,宣扬的是英雄主义。
如果通读一遍《水浒》的文本,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梁山好汉的行事有相当数量是经不起道德理性的审视的,但让大嘴和大家都感到疑问的是:几百年来梁山好汉在民众心中一直是被赞美对象,是英雄侠义的化身,原因何在?
若是认真分析的话,演绎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的非凡人生故事的《水浒》,就是一部“匪魂颂”。“匪魂”是借用鲁迅先生语,鲁迅先生在《华盖亭续编?学界三魂》里曾说过,在中国的国魂里,有一个官魂,一个匪魂。
闻一多先生当年也曾称引英人威尔斯《人类的命运》中的一个观点:“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关于儒?道?匪》)据闻一多先生解释,威尔斯所说的“土匪”,包含着中国文化精神中的游侠传统。而《水浒传》歌颂的就是封建体制下英雄们压抑人生中的“匪魂”。
它既有反抗社会的黑暗不公的一面,如鲁智深的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也有痛快淋漓的物欲追求,如武松、三阮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还有非理性的凶险的破坏力量,如李逵将众生砍得血肉横飞的两把板斧,这三者复杂地交融在一起,成为民众精神层面不可小视的构成部分。
《水浒》一书中细腻地演绎了智取生辰纲一段,这让好汉们发了一笔横财,人无外财不富嘛!但由于这场行动一开始便将好汉的对手——梁中书和官军定为不义的一方,它也便具有了某种正义色彩。就是说英雄好汉们拦路抢劫也算是正义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说水泊 道梁山(5)
读者也对好汉们通过打劫官府的不义之财来改变自己命运的绿林行动比较欣赏,而行动的参与者吴用的机智和阮氏兄弟的快人快语、热血豪情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会无形中影响人们对整部书后面内容的总体判断,很早就将同情赞美放在了梁山好汉这一边。
再有,全书结尾写的是众好汉受招安后抵抗外侮,吊民伐罪的事,这都是正面内容,而征方腊时众多勇武的好汉如风扫落叶般凋零殆尽的悲剧结局,无疑也引起了读者深深的伤悼与悲悯。
这样看来,一部《水浒》,它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面内容,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又恰恰指出,在对一个事件的叙述中,开头和结尾对人的记忆和判断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人们阅读按上述顺序来叙事的整部《水浒》时,自然而然地忽略了一些本不该忽略的问题。
那么,英雄们在追求什么呢?就让人有些搞不懂。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水浒》的叙事顺序不是如现有的这种安排,而是把第三十六至第三十八回宋江发配江州遇到那群为非作歹鱼肉众生的好汉的情节放在全书的开头或结尾,人们对整部《水浒》又会是何观感呢?
但无论怎样,《水浒》自成书以来,对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产生了绝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如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所说:“今我国民绿林豪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