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纳百川上海菜(图)
沪菜是在当地风味的基础上融合苏锡等地风味的产物。
当代的上海饮食业,内连全国,外通五洲,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广采博收,八方杂处,百味俱陈,一派中外多元化饮食,但已很难找出本帮菜的个性了。
沪菜的特色与江浙菜的同一性较大,讲究选料新鲜,应时当令;菜肴品种繁多,四季有别;烹调上以生煸、滑炒、蒸、烧等技法见长;菜品口味为卤汁适中、清淡素雅,兼具时代气息。
全家福:全家团聚之福(图)
人们习惯于将家庭成员的集体照称为全家福,带有和睦相亲团圆的意思。特别在照相机还未进入普通家庭之前,人们对这种集体照尤其重视——全家老少排序坐好,衣着整齐,姿态标准,在相机镜头前摆出一副即将进入历史的表情。这种全家福也确实很有纪念意义,常被珍藏在每个家庭的相册里。
世事无常,能够家庭团圆的确是幸福的。在上海,每逢节日喜庆、合家团圆的日子,宴桌上必有的一道烩制菜肴,也称全家福,这道菜肴将家庭的欢聚带入了更热烈的氛围。
这道菜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说创于秦朝,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位叫方财的儒生侥幸逃脱。为了躲避官府搜捕,方财隐名漂流异乡。几年后,方财返回家乡。由于两年前发大水,妻子儿女外出逃难,不知下落。方财悲伤难抑,跳江自杀,被一渔夫救起。当他将自己的遭遇哭述后,渔夫笑了:“老弟,我曾救起一少年,收他为婿。据他讲也姓方,你不妨去看看。”一见面,果然是方财的儿子。半年后,方财正在街上卖鱼,从人群中挤来一妇人正是他的妻子。几经磨难,方财一家终得团聚。那天渔夫特请名师掌勺,为方家庆贺。厨师煞费苦心,精选禽、畜、鱼及蔬菜烹制了个菜,意喻全家团聚之福,故起名全家福。众宾客食后,赞不绝口。
另有传说,明永乐年间,有一年元宵佳节,明成祖朱棣到城中观赏花灯。回到宫中腹感饥饿,命令御厨进膳。可是膳房只有冷膳,重新制作又来不及了,厨师们急中生智,将各种冷膳烩入一锅,加入鲜料,很快烹制出一盆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皇帝、皇后和太子吃了觉得非常可口,询问菜名,机灵的厨师回答说是全家福。皇帝听了心中大悦,重重奖赏了厨师。从此这道菜便流传开来。
《清宫及满汉菜点集粹》记载,清代中期,辽宁地区曾经流行“三套碗席”,席上的头菜为“翅帽全家福”。说明在清初此菜已经有了,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此菜曾登上开国大典的国宴,可见人们对它的重视。
全家福是一种取料讲究的高级烩菜,上海风味原料一般为鱼肚、猪腰、鸡肫、猪肉、海参、熟鸡片、熟肚片、虾仁、火腿、香菇、笋片、青豆等,以及各种调味品。原料丰富多样,口味和质感极佳,更因有吉祥幸福、全家团圆之寓意,深受人们喜爱,常常作为中、高档宴席的头菜。全家福还有高级大杂烩、什锦杂烩、锦上添花等俗称,皆是因其选材高档,用料多而杂得名。
其制作方法为熘烩,即主、配料先经油滑或水焯后,再炝锅,下主料、配料、鲜汤和调味品,一同烩制,勾芡出锅便成。上海全家福的特色为口感丰富,香润浓郁,色彩艳丽。
在喜庆节日时刻享用全家福菜肴,尤其给人们的宴饮添光增彩。
与八无关的八宝鸭(图)
以数字为菜肴命名,寻常可见。而吉祥数字中,尤其以“八”最受喜欢,如八珍、八宝、八鲜、八味、八生等;而以八宝命名的菜肴和食品数量之多,不可计数,如八宝粥、八宝豆腐、八宝馒头、八宝百合、八宝莲子羹等等。这些一般都是取八种材料制成,或者以八种调味品为作料,制作讲究精细,味道超出普通品种。
“八宝”的来历没有确切的出处,不过,在历史上却有许多典故可供参考。民间有八仙传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八仙每人手中都有一件宝贝,后来曾经有厨师照葫芦画瓢,将八样宝贝移植到菜肴中,名之为“拼八宝”。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有制作腊八粥敬佛的习俗。根据佛教传说,该日为佛祖释迦牟尼开悟之日。但是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神农时代,十二月初八却是人们“腊祭”的日子,即祭奠先啬氏、农神、邮表辍神、司啬神、水庸神、猫虎神、坊神和昆虫神八位神灵。
另外,《辍耕集》称:“所谓‘八宝’,乃是古代帝王行使权力的八枚印章,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珍贵之物,是子孙世袭,代代相传的。”南宋的时候,皇帝因印章落入金人之手而无法行使权力,赵构便命工匠重新制作了八枚印章,制作完毕后,举朝欢庆,特别举行“八宝宴”庆贺。
而佛教、道教乃至民间建筑,皆有绘以八种宝物的装饰图案,称“八宝图”。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菜肴中使用“八宝”一名的文化背景。
八宝鸭早在清朝就已经出现。清宫廷御膳有八宝鸭羹、八宝锅烧鸭子热锅一品、卤煮八宝鸭一品、八仙鸭子等菜品,都是皇帝及皇后经常食用的珍馐。《调鼎集》里记有八宝鸭一菜,是将鸭切成方块与八宝料合烧。
八宝鸭为秋冬时令菜肴,现在大江南北多有烹制,根据做法和风味不同,约有20多种,其中尤以上海风味著名。根据《沪游杂记·酒馆》记载,八宝鸭一菜曾经是上海苏帮菜馆的名菜,做法是将鸭骨架取出,盛入馅心蒸制。上世纪30年代,上海城隍庙老饭店从苏帮菜馆大鸿运酒家买来八宝鸭进行研究、仿制,并改变了取出骨架的做法,用整鸭配栗子、火腿等八种配料上笼蒸熟。上海老饭店开业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由上海人张焕英创办,原名荣顺馆,1965年从原址迁到福佑路老城隍庙西侧,并改称上海老饭店。主要经营上海本地风味菜,曾接待过不少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外宾。其制作的八宝鸭菜色红润,鸭肉酥烂,腴香浓溢,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
上海老饭店的八宝鸭使用的八种配料为火腿、鸡肫、冬笋、香菇、干贝、虾仁、莲子、青豆。而实际上,辅料的使用并无标准。不同风味的八宝鸭,使用的辅料也不同,根据地域和饮食习惯,八宝鸭的配料多达百余种。总之,凑足了八样,就可以了。
上海小笼包(图)
每看俞平伯的《记陶然亭的雪》中的一段必然要笑,上面说:“以后我们也不用说去什么地方,只说吃什么地方好了”。在这里我想聊一聊上海的小笼包。小笼包是上海为数不多的经典小吃之一,所以小到街头巷尾的点心店,大到高档的酒店,差不多都有小笼包卖。但天字第一号的招牌永远非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莫属。那里的小包子,口感最棒,经年不忘。
我去的时候,是国庆前的上海,最热闹的要数城隍庙。虽然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游人依然络绎不绝。有一些店里卖紫米桂花粥、排骨年糕、小绍兴鸡粥什么的。路上挂满了灯笼,灯笼下挤满了观灯的人潮,九曲桥上,更是水泄不通。南翔馒头店的门前,食客们排着长队,队伍旁边都是手捧塑料饭盒吃着热气腾腾的小笼包的人群。好像这里最多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少人手里捧着旅游指南,操着南腔北调,夹杂着粤语、英文和日语,闹哄哄的如同一个大杂烩。
南翔馒头店的底楼专供外卖,这里的小笼包最便宜,16个只要8元,但品质也最一般,只有纯鲜肉馅,没有蟹黄或蟹肉,而且是用塑料盒装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快餐。我饿了,想随便买一份充饥,于是就上楼,耐心等着吃这里的招牌小笼包:虾肉和蟹肉的,一同来的妻子笑我:“你像只馋猫呀!”
终于等到了我渴望的美味。每一小笼内一般放汤包十个,用松针铺底,不粘皮、又清香。小笼包的皮,总是半透明的,吹弹得破,却总也做不破。可能是刚刚蒸好,还热气腾腾的小笼包,皮是一层朦胧的有造型的皮,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咬上一口仍能保持有弹性且不粘牙的口感,同时浸有肉汁的鲜美。皮薄、汁多、肉鲜、味美,看着雅,品着香。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不论是虾肉、蟹肉哪一种馅,都咸淡适度,口感极好。
吃小笼包是有一套顺序的:先将皮咬个小口,吮干里面的汤汁,然后再蘸醋,放进嘴里细细地品。当你轻轻地咬破薄薄的面皮,五官就立刻被那满含蟹香的汤汁俘虏了,慢慢地将这汤汁吮入口中,感觉鲜美得就像刚咀嚼过一大口蟹肉。拨开小笼包的面皮,可以清楚地看到丝丝黑白的蟹肉和粒粒金色的蟹黄密密地镶嵌在肉馅里,一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美妙口感。汤汁是整个小笼包的精华所在。真是不知道师傅包的时候,这汤汁是怎么被弄进去的。
肉是小笼包的主体部分,却是最实在的,也是最见味道的,好与不好清晰明了,吃在口里,齿颊留香。艺术的东西总是需要烘托的,美食就是艺术。我观察,小笼的笼屉里,总是仔仔细细地扎着芦苇,铺着松针。它们原本的清香渗入小笼,是小笼包的画龙点睛之处,实实在在地提升着小笼包的气质。是呀,看着外面江南园林,古色古香,亭台阁楼,幽雅不凡,听着空中若有若无的丝竹之声,作为食客的我,不知不觉,也清雅了许多。
上海肉骨茶(图)
仿佛是一夜之间,肉骨茶便在上海流行起来。不但东南亚特色餐厅在做,很多传统的中餐厅也卖起了肉骨茶。
肉骨茶是马来西亚的特色,作为马来西亚特色美食的肉骨茶其实是华人发明的。很早以前,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山上做苦工,由于食物不足,他们便打野猪果腹。吃的时候,他们把猪肉切成大块加上香料和中药煮,慢慢地就形成了今天的肉骨茶。肉骨茶其实并不是茶,只不过,按照传统的习惯,很多人在吃它的时候配上一杯茶水去油腻,所以有了这样的称呼。
在家做肉骨茶很方便,上海就有卖肉骨茶调料。你将调料买回来后,加水、大蒜与肉一块煮,另外也可以添加一些你喜欢的辅料。如今,肉也不再局限于猪肉,什么肉都可以。当然,去饭店吃肉骨茶最省心不过了,有意思的是,在中餐厅,肉骨茶多被列入汤的范畴;而在东南亚餐厅,它多被看作是菜肴或小食。从价格来看,中餐厅似乎卖得贵一些,多在四五十元左右,而且口味也更加本土化一些,除了在汤里放肉外还会加诸如粉丝、油豆腐之类的东西。而东南亚餐厅多是二三十元一份,口味上常常带些咖喱味,不过量没有中餐厅那么多。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肉骨茶具有去湿、旺血、补气、润肺、养颜的功效,倒真是很适合夏末秋初食用呢!
福建:闽山闽水闽菜香(图)
闽菜的特点是以善于烹制山珍海味著称,以清鲜、和醇、荤香、不腻为其风味特色,制汤有“一汤十变”之誉。烹调以熘、蒸、炒、炸、煨、炖见长,调味偏甜、酸、淡,善于用糟。“蛏蚶蚌蛤西施舌,人馔甘鲜海味多。未到蚕时蚕豆上,遇方休笑命名讹。”足见其海味之丰。
福建菜主要由福州菜、闽南菜和闽西菜三大地方风味构成,而以福州菜最具代表性。
福州自古即是福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诸种经济因素,使福州菜较闽南菜和闼西菜有更强的适应性。其主要特点是取料广泛,善于烹制海鲜;菜品清鲜淡爽,甲味甜酸;烹调中讲究调汤,有“无汤不行”之谓。
闽西菜又称“客家菜”,源于福建西部地区,以长汀为中心。自唐代以来,长汀一直是闽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汀还被称为“中国客家菜之乡”。
天下第一汤佛跳墙(图)
虽然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流传久远,但真正抱有执著和牺牲精神的信奉者少,临时抱佛脚、怀侥幸心理的居多。人们甚至还常常拿出家人插科打诨,取笑逗乐。在人们看来,神佛和人一样有七情有六欲,对凡间常有留恋之意,对人间的美味垂涎三尺。
福建名菜佛跳墙的传说中就描绘了一个馋嘴和尚的形象。说从前有个厨人,因为做不出花样翻新的菜肴,受到皇帝的训斥。皇帝吃够了山珍海味,厨子实在想不出拿什么来取悦皇帝的胃口,自叹路穷,想到自己明日便要被扫地出门,索性将素菜和海鲜等各种菜料一锅烹,使出浑身解数调制。天无绝人之路。没想到这锅菜异香扑鼻,竟引得隔壁修行多年的老和尚爬墙张望。厨人便将这道使自己保住饭碗的菜称为佛跳墙。佛跳墙的美味竟然使老和尚多年的修行毁于一旦,可见中国人的“修行”还是在美食方面更强大。
关于佛跳墙的传说有很多,比较起来还是下面的说法更值得相信。清道光年间,有一次,福州官钱局请布政使周莲到家里吃饭,席间有一道菜是将鸡、鸭、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后,放于绍兴酒坛中,煨制而成。吃起来美味异常,使周莲难以忘怀。回去后,周莲便命家厨郑春发试做此菜,但口味不佳,周莲带着郑春发复到官钱局求教。郑回去后精心研究,增加了数种水陆之珍,终于制出香味更浓、风味更佳的菜肴。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厨职务,在东街口开设了聚春园菜馆,将此菜以海参、鱿鱼等18种原料加陈酒、桂皮、茴香等作料,放入陶制瓦罐中煨制,味道鲜美绝伦,前往品尝者络绎不绝。一次,几个秀才慕名到聚春园品尝此菜,菜上桌后,打开坛盖,顿时满室飘香,秀才们吃过后赞口不绝,并当席赋诗咏之。其中有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因诗句生动有说服力,这道原名福寿全的菜就被改称“佛跳墙”。一百多年来这道菜一直风靡全国,饮誉海外。
佛跳墙这道菜用料比较珍贵,将鱼翅、鲍鱼、鱼唇、海参、鱼肚及鸡鸭鸽蛋等荟萃一锅,食物众多,烹制费时,是一道价格昂贵的菜肴。成菜特点香味浓郁,肉质软嫩,滋味异常鲜美,回味无穷。其卤汁醇厚,汁浓味鲜,甚至被誉为“天下第一汤”。
名因其菜,菜借其名,多年来,佛跳墙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道名菜。和尚虽助了佛跳墙一臂之力,却未见沾得一分荤腥,依然过着清苦的日子。传说中倒是有一位贪馋的猴子,享尽了人间天上无数美味,虽然本性顽劣,然保着唐僧历经磨难,取回真经。这又是一般的和尚所不能达到的“修行”了。
“武夷留香”香醉人(图)
武夷留香是用当地优质糯米作原料;用清澈山泉酿制而成;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次瑶池的蟠桃会上;铁拐李不屑于王母娘娘所赐的“仙酒”;却抱出一坛从武夷山民家讨来的家酿米酒;咕嘟咕嘟地大喝起来。不料想;醇郁的酒香四处飘溢;众仙们便纷纷丢弃“仙酒”;来抢铁拐李的武夷米酒。铁拐李看着酒快被抢光了;一怒之下;便把酒坛从天上扔下;不偏不倚落到了幔亭峰上;酒汁从岩石渗入了九曲溪;那醇厚的酒香;连溪中的鱼、天上的鸟都被陶醉了。
从此山民们便把此酒称为“武夷留香”。
武夷留香醇厚;甘甜、香气馥郁;醇度适中;刺激性少;越陈越香。据科学分析;它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糖类、脂类等营养;适当饮用;有畅通血脉、消除疲劳;促进食欲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