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秘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运的秘密-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淮淼囊滴裨保淳圆换崛ツ侵值胤健R蛭腔岣油度氲毓ぷ鳎惺加兄盏厝靡导ㄕ粽羧丈稀
  这个不可思议的原则,也可套用在幸运或运气上——
  越不幸、越需要幸运的人,越不珍惜幸运。
  越幸运、已经不需要幸运的人,就会越珍惜幸运。
  为什么会这样呢?成绩不好的孩子之所以不用功,是因为他们从没想过“还好,用功了”,无法去预测成绩变好的自己。业绩不好的业务员无法专心投入工作,是因为没有致力于提升业绩的经验,无法去预测成为顶尖业务员的自己。不幸的人不会去珍惜幸运,是因为认为没有幸运或机遇这种东西;之所以认为没有幸运或机遇这种东西,是因为过去从来没有幸运到不行的喜悦体验,一直无法去预测幸运的自己。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你的大脑是否过得不愉快?(4)
人们真的会很珍惜过去从未体验过的幸运吗?会真心相信吗?即使对新庄来说,会有“第一棒就安打”的预感,是因为“第一棒→安打”的条件反射在大脑形成的缘故。入选新球员选拔第五名、从高中就加入阪神的新庄,在初次登场的打击中,就击出了决胜全垒打,为他的处女作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这种鲜明的记忆会让大脑产生错觉:“这次一定也能打击出去。”将在日本的棒球经验与大联盟摆在一起考量,是不合乎情理的愚蠢错觉,而那个错觉=预感,则完美地实现了。
  也就是说,预感是有过去的经验印证的。成功的预感拥有成功的过去记忆资料,失败的预感则会从失败的记忆资料中出现。
  天才预知能力障碍
  “失败为成功之母”这句格言曾经大大地鼓励了我。年轻时的我把它当作座右铭,每次失败时都会想起,自己安慰自己。可是仔细思量之后,觉得再也没有比它更敷衍的格言了。如果它是正确的,现在世界上应该到处都是成功的人了。毕竟世界上99%的人,即使想成功,却也尝尽了失败。
  所以现实状况应该是——
  失败为“失败之母”。
  成功为“成功之母”。
  要说明这个理论很简单。由于经常失败,失败的记忆资料就会越多,因此就容易去预测失败。
  失败可以轻易想象,但成功的蓝图却怎样都无法成型。由于集中在“可能又会失败”的负面想象训练上,结果就真的会彻底失败。
  另一方面,成功体验越多,就越能预测成功。因为预感会直接变成结果,那个好预感会不断实现,完成无法想象的奇迹。职棒读卖巨人队的长嶋茂雄教练,绝对是拥有惊人“肯定式预知能力”的人,但那并不是因为他很注重正面思考的关系。他只是刚好在年轻时累积了成功,塑造出无法想象失败的体质。到了锦标搴的终场,距离冠军队伍虽然差了九局,他仍然相信会获得优胜。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预知能力障碍,但却是伟大的预知能力障碍。
  以长嶋教练这个例子来说,他原本就是记忆资料库布满成功案例、道道地地的天才型人物。而我们凡人,也可以像他一样拥有预知能力障碍。
  怀抱希望的观测VS无意识的预感
  五周年、十周年、二十周年……随着数字增加,对男人来说,就越来越需要某种觉悟,这就是结婚纪念日。
  也许太太会说:“十年过得好快哦!”可是,结婚纪念日的可怕,就在于这种单纯的想法是绝对不会结束的。虽然嘴巴说着“十年了啊”,但在她心中,肯定是冷静地评估着丈夫,认真地思考和这个男人结婚,自己到底是不是幸运的。
  “求婚的时候他这样说过。”
  一提到这种事,女性就会发挥惊人的记忆力。
  “我记得他说过十年后要独立,年收入要多十倍,还说一些……不知要买市中心的公寓好,还是郊区的独栋房子好这种大话。现在住的房子还不是跟十年前一样?!”
  丈夫也根据感应现象、同化现象,思考着类似的事。他会感触良多地想:
  “婚前对我是那么地体贴。”或“怎么胖得像另一个人似的。”
  有一次我的朋友感叹道:
  “和我结婚的并不是那么肥的女人,我应该是和更苗条的女性结婚的……这样就跟欺诈没两样嘛。”
  我则回答:
  “我现在还记得……你在结婚时,应该早就预感到太太现在的体型了吧?”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你的大脑是否过得不愉快?(5)
他在结婚典礼上曾对我说过:
  “你看到她妈妈了吧,会不会有一天她也变得那么肥呢?”
  我看着身材苗条、穿着新娘礼服的新娘,当时还想“怎么可能”,但过了十年之后再来看,朋友的不好预感竟完全命中。
  能创造未来的,并非一般人所想的那种意志或努力,而是预感。在十年、二十年后会成为现实的,便是自己预感中的未来。因此要如何拥有好的预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现在的你,就是十年前你所预测的自己
  十年后的你,就是现在你所预测的自己。
  二十年前,我的头发非常茂密,而现在发线却很凄惨地往后退,额头已扩大到接近头部的三分之二处。“不应该是这样的。”我每次照镜子时都这么想。可是仔细思考,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被“万一秃头怎么办”、“将来会不会变成像父亲那种头”的不安所威胁着,一直以来都很担心。结果,“预感中的头”却不知不觉地实现了。
  随便举例,未来也一定会变成预料中的事。
  “十年后想要独立。年收入希望增加十倍。那个时候,如果也能自己买房子就更棒了。”
  这不是预感,而是怀抱希望的预测。
  如同之前所述,在“办得到”与“想做”之间,有令人不敢置信的距离。在“想……”“希望……”的期望背后,一定潜藏着“可能办不到”的预感。提到哪一个较容易实现,比起表面的意识性期望,强烈的无意识性预测要来得容易多了。
  如果只能遇到具有不幸预感、不幸的下意识的男性,甚至结婚,那么可以说:她原本就是不幸的女性。
  “要买房子的话,市中心的公寓好,还是郊区的独栋房子好?”
  不是因为相信这句话的关系,而是因为无法相信对方的话,也没有好的预感,由此可见不幸的人的不幸之处。
  如果真的相信它,按照那句话来预测十年后会如何呢?男性的话应该会实现吧?不过如果她预测成功的话,两人的心灵状态应该会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对于工作的意愿与热情,连储蓄或节俭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可是,不幸的女性都会有不好的预感。她们都会想:“这个人不可能办得到。”
  我再说一次,预感会创造现实。
  你能预测“一年后的自己”吗?
  ?比起现在,更明确地让能力提升。
  ?比起现在,更明确地提升技术。
  ?比起现在,更明确地提升生活水平。
  ?比起现在,更明确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比起现在,自己更加明确地提升水准。
  ?让自己的家人比现在更幸福。
  无法改变自己是一大谎言
  如果是拥有正常头脑的人,在以往的人生中,应该都有一两次认真思考“想改变自己”的经验,希望变成更积极的人。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丧气或灰心,希望自己坚强,希望变成能巧妙掌握人心、充满魅力的人……
  我们都很清楚,如果不改变现在的自己,就不会实现任何愿望。愿望或目标,有提升我们能力的一面。如果想实现五年、十年后的目标,为了塑造出适合该目标的自己,就必须慢慢改变现在的自己。
  可是,没有比改变自己更困难的事了,我们也能在体验上充分了解到。记忆资料告诉我们:“改变自己是办不到的。”
  即使打开心理学或心理疗法的书,里面写的尽是它有多困难的说明。
  无法轻易改变自己——这是一大谎言。
  即使必须改变自己,不幸的人也不会去做改变,认定自己就是无法改变,而且会丧气地认为,不久之后,不用改变也无妨。

第二章 你的大脑是否过得不愉快?(6)
幸运的人明明已经充分改变自己了,但却认定自己还能改变,经常会持续地改变自己。
  在宗教团体中看到的潜能开发
  在这世界上,有人认为改变自己是很简单的事。事实上,他们能轻易地改变人类。把在一流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超认真的上班族新贵,完全改造成一个犯罪者,这对他们来说一点都不费事。
  发生地下铁沙林事件时,媒体大肆列举“心理控制”这个字眼。普通的年轻人,而且还是比常人更优秀的年轻人,为什么可以做计划并执行随意杀人这种可怕的事呢?回答这个疑问的,便是“心理控制”的理论。
  就像“洗脑”一样,所谓的“心理控制”,就是与其作用于心理、心灵,不如作用于大脑的技法。而一连串的事件也证明,若作用于大脑,可以多么简单轻松就改造人类。
  正因为作用在大脑上,即使重视金钱仅次于生命的人,也可以开心地布施所有的财产。布施变成他的*,否则他就会坐立难安;周围的人只会认为他疯了,足见它可以多么戏剧化地改变人类。
  就算充满干劲地想去做,可是也无法达成目标;即使决定成为正面思考的人,光是在心中下定决心,也绝对无法成为正面思考的人。这是很惊人的事,即使再怎么以道理或理论来说服,也绝对不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道理或理论是无法改变人类的。心理控制是将大脑作为目标、改变大脑的状态。
  提到改变大脑,并不需要动开脑手术,只要使用某个手法,人类的思考模式或情绪模式、价值观……要怎么改变都办得到。而且由于当事人完全察觉不到,因此比动手术要可怕许多。
  在心理控制的第一阶段,一定会有“动摇”。动摇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观,以过去人生中的记忆资料为基础,先去破坏那个人所创造出来的想法、感受方式。
  例如有一个制造恐惧的动摇手法。如果有人说“你三天后一定会死”,任何人听了多少都会感到不安。“再这样下去,不只是你,连你的孩子都会有危险。”一旦有人这样预言,你就会更加感到不安。人类的大脑,对于道理所无法掌控的预言或预知,是非常没有抵抗力的。
  那时如果有人跟你低语:“其实我有一个让你免除灾难的秘方,但我只偷偷告诉你……”你就会放下心来、无条件地相信他的话。
  “放下心来”这种安心感非常危险。恐惧所造成的压力会让人的大脑停止思考,夺取正确的判断力。在那种状况下,若有人对你诉说温柔的话语、表露亲切的态度,你的自我防卫本能就会迅速消失,大脑会呈现可以接受任何事物的无防备状态。这么一来,对方的话会潜入无意识中,持续对之后的思考或情绪带来强烈的影响。
  所以宗教团体会施行严苛的断食,强制执行重劳动,将信徒放置在强烈的压力状态下。不是以说道理或理论的方式,而是以频频对大脑发挥影响力的手法,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要谈的“潜能开发法”的技巧,基本上也和宗教团体的心理控制大同小异。对大脑发挥影响力、改变大脑的状态,不幸的大脑将成为目标,变成极为幸运的大脑;把“办不到”的大脑变成“办得到”的大脑,把“无趣”的大脑变成“兴奋期待状态”的大脑。它指的就是“惊人的潜能开发法”。
  对于这个惊人的潜能开发法,我将它称为“大脑训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你的大脑是否过得不愉快?(7)
大脑改变了
  1995年8月,有位25岁、默默无闻的女子高尔夫球职业选手造访我们研究所。提到“女子职业选手”,多数人脑中会浮现出场盛大的锦标赛,电视新闻或报纸都有报导其活跃状况的选手。可是全国约有620位女子职业选手,其中能参与锦标赛的只有100多人,因此是有限的。
  女子职业选手要参加锦标赛,除了种子选手之外,首先必须通过地区预赛,获得参加资格赛的资格。在得以参加资格赛的120名选手中,只有胜出的前30几名能参加锦标赛。
  成为职业选手已7年的她,当然也以锦标赛为目标。可是在统一预选会当中,却迟迟无法进入前30几名。1994年也未能取得资格,在一年四次的主办者推荐下才得以维持职业选手的颜面,而显示职业选手实力的年度奖金获奖额,也尚未达到150万日元。
  这种职业选手生活持续了6年,任何人都会自信全失,并感到沮丧。在我们的研究所,她接受运动选手用的“心理测验”、“动力检视”分析,结果她的状况是“无法描绘愿望、怀抱梦想”。也就是说,她是一个大脑呈现彻底不幸状态的女子职业选手。
  她来我们研究所寻求指导,而她的幸运就在这里。不是单靠自己努力,而是试着改变过去的做法,在自己以外的地方寻找幸运或机遇,这就是掌握幸运的第一步。
  半年之后,她终于通过预选会的选拔,而且还是第一名,在35人当中获得冠军。这就是幸运的证明。报上也刊登了“职业选手生涯第7年的川波由利以第一名通过统一预选会”的新闻。而在该年,她赚进了过去年度奖金额的20倍:2500万日元,晋升获得奖金前几名的殊荣,当然也获得种子选手权,从此活跃起来。
  仅仅半年,是什么让她有这么急剧的转变呢?是到了职业选手第7年,高尔夫球的技术突然进步了吗?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过去“不幸的大脑”转变为“幸运的大脑”。运用某种方法,让“办不到”的大脑转变为“办得到”的大脑了。“今年也一定会有遗珠之憾”的不好预感,被置换成“能以优异的成绩来突破资格赛”的预感,一直到晋升顶尖职业选手的行列之前,她都已确实地预知到了。
  原本被认为已到极限的职业高尔夫球选手,却因此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到底使用了什么魔法呢?
  改写大脑的记忆资料
  单刀直入来说吧。所谓人类,就是被大脑所记录的记忆资料。而记忆资料的累积,便形成了人类历史。
  以业务工作为例,有人会以成为顶尖业务员为目标;有人虽然想,却觉得自己办不到;也有人根本不想以此为目标,任何职场一定会有这三种类型的人。
  我曾经是一家上市企业的上班族,因为一个契机,而有了被创业社长看好的幸运,在二十几岁时,就窜升为分店负责人,算是相当幸运。我并没打算炫耀,但在当时全国数百家分店中,我是最年轻的分店店长,算是一次破例的升迁。
  一般来说,年轻人较少有破例升迁的机会。我的部属几乎都比我年长,甚至还有和我双亲年龄相仿的人。况且那时候还是经验优先的时代,因为机遇降临而出头的年轻小伙子,面对经验丰富的老将们,会陷入怎样的苦战、恶斗中呢?那种辛苦程度,我不需多做说明,大家应该也能想象得到。在年龄、经验、知识这些实际层面上,我实在拼不过年长的部属们。即使发挥身为上司的权力,执行强制性的管理,也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第二章 你的大脑是否过得不愉快?(8)
不过,我还是掌握了关键性的精神层面。从心理层面来接近,深入一个人的心灵,就能打动、激发出他的潜力,职场成绩步步高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