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组班挑大梁,由于午轻人经不起物欲诱惑,贪杯好色,昙花一现,不
几年就声光俱寂了。
贾碧云是南方旦角,北来平津搭班,一炮而红。贾的戏路子很宽,
文武不挡,外加新戏老戏都唱,青衣花旦全来。北平名报人薛大可说:
“贾初次到北平搭班,正赶上红十字会演义务戏济贫,贾当仁不让,为
了显示他多才多艺,在《拾玉镯》、《法门寺》里先孙玉娇,中宋巧娇,后
刘媒婆一赶三,给刘媒婆还添了不少逗哏的俏头,从此《法门寺》一赶
三的唱法,才在北平流行起来。追根究底,就是贾碧云开的端。”贾的
跷功稳,扮相俊,尤其唱t《小放牛》、《凤阳花鼓》一类村姑乡妇的戏,更
显得明艳婉娈,玉媚花娇,特别受台下欢迎。北派《凤阳花鼓》照例不
上跷,而贾的凤阳婆不但上跷,而且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苏北腔,加上两
个丑角何文奎、金一笑,又都是满口扬州腔,三个人在台上编辫子载歌
载舞,真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贾碧云在北平载誉南返,林颦卿紧跟着渡海而来,他带来短打武
生李兰亭,小生邓兰卿,老生陆澍田,小丑金一笑,连同下手把子,文武
场面,浩浩荡荡到了北平,就在第一舞台安营扎寨。在当时第一舞台
是北平最壮丽宽敞,容纳观众最多的新式戏园子,还有转台布景,只有
杨小楼在第一舞台组班唱过(因为他是第一舞台股东)。至于梅、尚、
程、苟四大名旦,在抗战之前,谁也不敢在第一舞台组班上演,因为园
子太大,上不了七八成座,面子也不好看。那时候北平戏园子不时兴
用扩音机,要是没有浦弓满调的嗓门,坐在三楼后排往下看,人小如
蚁,声音似有如无,简直跟看无声电影差不了许多。林颦卿以一个南
方角儿,初次来平,居然敢在第一舞台唱黑白天,胆识魄力可真不小。
林颦卿每天晚上都是连台本戏,什么《狸猫换太子》、《孟丽君》、
《三门街》、《天雨花》等等,有时星期白天也唱:单出戏如《杜十娘》、《阴
阳河》,全本《宝莲灯》、《妻党同恶报》,想不到黑白天都能上个七八成
座儿。林的嗓子虽然不错,可是尾音有点带沙,他的戏做工极为细腻,
跷功柔媚自然,后来尚和玉加入,他跟尚的《战宛城》,“刺婶”一场翻腾
扑跌,闹猛火炽,比北派武功,别成一格。当时朱杏卿(琴心)还在青年
会英文夜校就读,他若干花旦戏,都经过林的指点。朱身材修长,总觉
得上跷之后,身量显得太高,林告诉他说:“京剧里若干花旦戏都踩跷,
才能显出柔情绰态,绚丽多姿,自己千万不能弯腰缩背,以示娇小,如
此一有顾忌,什么妩媚艳逸的身段,就都表现不出来了。踩跷是一种
舞台艺术,跟芭蕾舞的舞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朱琴心受了林这段
话的影响,所以后来下海,凡是跷功戏,如《得意缘》、《战宛城》、《阴阳
河》、《采花赶府》一类戏一律绑跷毫不偷懒,老伶工的敬业精神,实在
令人佩服。
田桂凤、路三宝之后,小翠花的跷功以巧致多姿,风采盎然,称为
独步。小翠花自从呜成和报散,转入富连成习艺后,苦练跷功,十年如
一日,出科后就搭入斌庆社。俞五因为社里学生年龄稚小,叫座力差,
于是约了若干带艺而来的青年隽秀,旦角有小翠花、六六旦,生角有五
龄童(王文源)、杨宝森,后来又加入李万春、蓝月春、杜富兴、杜富隆,
人才济济,鼎盛一时,在科班中,跟富连成并可平分秋色。六六旦是梆
子花旦,徐碧云、俞华庭是科班里顶尖儿人物,每天清早都在广德楼戏
台上练功,由俞赞亭照料督促,小翠花每天跟着大家一蛱儿练功耗跷。
有一年冬天,他在冰上耗跷,冰上有一块冰疙瘩,他一疏神,绊了一个
斤斗,手腕子折了不说,还把脚腕子拧伤,所以小翠花虽然踩得稳练,
可是细一瞧走起步来有点里八字,就是这个缘故。
小翠花唱《醉酒》永远上跷,是老水仙花郭际湘的亲授,又经过路
三宝的指点,他在《醉酒》里有个下腰反叼杯甩袖左右卧鱼身段,锦裳
宝带,彩屎飘举,半斜半倚,慵妆醉态,姿势优美柔丽之极,看起来似乎
不太难,可是临场腰劲腿劲稍欠平衡,就难免出丑。就这个身段,不知
练了若干遍,才敢在台上爨演。有一年王承斌在三里河织云公所为母
做寿,中轴有一出小翠花《醉酒》,梅兰芳、余叔岩合演《探母回令》。梅
很早就进了戏房,为的是看看于老板的《醉酒》,看完之后,梅跟人说:
“看过于老板的《醉酒》,咱们这出戏,应该挂起来啦。”虽然是梅的谦
词,可是足以证明小翠花的《醉酒》火候分量如何了。
苟慧生原名白牡丹,跟此间名花脸王福胜是师兄弟,苟在坐科时
专工梆子花旦,跟尚小云是一时瑜亮。出科后就到江南一带跑码头,
经过南方高明人士指教,改工皮黄,唱做念打,一律走的是柔媚的路
子。由陈墨香给他编了若干苟派本戏,大受妇女界的欢迎。后来因为
身体发胖,研究出一种改良跷,给半路出家票友下海,没有幼功的花旦
大开方便之门,用不着三冬两夏,踩冰砖,站墙根耗跷练功了。国剧跷
功艺术能够到现在维系不坠,苟慧生的改良跷实在有莫大髟响呢!
继小翠花之后,小一辈儿花旦跷功好,要属毛世来了,毛世来在富
社坐科的时候,正式出台以一出《卖饽饽》走红,甚至广和楼听众中,有
所谓“饽饽党”,那就是捧毛集团。毛娇小婀娜,明眸善睐,做表人戏传
神,萧和庄常跟萧莲芳说:“毛小五儿开窍得早,浑身是戏,将来可以大
成,也能小就,你们要好好调教他。”
《立言报》的吴宗佑主办童伶选举,毛世来以一出《飞飞飞》(《小上
坟》)夺得旦部冠军,当时戏校的侯玉兰认为旦部冠军,应当由正工青
衣膺选,至不济也得是花衫子,现在花旦鳌头独占,实难甘服。后来吴
宗佑拿出一封信给侯玉兰看,是冀察政务委员会一位重要人物写给
《立言报》社长金达志的一封信。打算购买十万份《立言报》,把报上的
选票全部投给毛世来,让他荣登童伶主席宝座。吴接到此信,仓皇无
计,求救于齐如山、徐汉生、吴菊痴等人,大家都期期以为不可,一直拖
到选举揭晓,李世芳荣膺童伶主席,毛世来荣获旦部冠军荣衔,足证毛
世来当时在童伶中,号召力如何了。
毛世来两个哥哥庆来、盛来都是摔打花脸出身,所以毛世来耳濡
目染对武功特别爱好,他跟武旦阎世善一块儿练功耗跷,决不松懈偷
懒。同科师弟小武旦班世超说:“毛师哥上跷之后,力矫耸肩踏步,摇
摆趑趄不良姿势,工夫下得深了,不但蹈蹈自如刚健婀娜,一曲《飞飞
飞》宛若素蝶穿花,栩栩款款。他得了旦部冠军,是实至名归,要是有
人还不服气,那简直是自不量力了。”毛世来对前辈师哥们,最佩服的
是于师哥连泉,托人代为向小老板先容,极想拜列门墙。不知为了什
么缘故,后来忽然变卦。有人说小翠花看过毛世来的《小上坟》,认为
毛的跷功做表,都跟他相差有限,只是火候尚未到家,若再掰开揉碎给
他一说,自己可就没饭啦。传言虽未必真,可是毛世来想拜列门墙的
夙愿,倒是一点儿也不假!
故都剧评人景孤血对毛世来最力激赏。景说:“毛世来《战宛城》
邹氏下场的走跟《翠屏山》潘巧云的漫步,一个是孀居贵妇,愁眉蹙额,
仍不失娴雅修嫣的走,一个是柳颤莺娇,春情冶荡,纵意所如的走,两
者身份不同,心情有异,所以走法轻艳侧丽,自然有了差别。”如此说
来,真可谓脚跟能把心事传了。徐凌霄称景孤血剧评能研机识微,可
算知人之言。
台湾的各军剧团,近年来也培植出不少花旦武旦隽才,如刘复雯、
姜竹华、杨莲英、翁中芹,还有乾旦程景祥都是在跷上下过一番苦工,
才有今天成就的。可是也有一些小一班档的十之八九犯了耸肩、摆
手、摇晃、站不稳的毛病,让台下看了真替他(她)们提心吊胆捏着一把
汗。近来看了几出小武旦们打出手戏,跷没练好先学会偷懒,《青石
山》的九尾仙狐,《泗洲城》的猪婆龙都不踩跷,大脚片踢八根枪,还掉
满台,大概再过几年,踩跷也跟耍獠牙、洒火彩同一命运,自然而然归
于淘汰了。
扇 话
中国早年在农业社会里,每年到了盛暑时期,甭说冷气机,就连电
风扇、抽风机一类驱暑散热的工具,也是梦想不到的。所以到了溽暑
逼人的夏天,无论是文人雅士、贩夫走卒手中都少不了一柄扇儿,虽然
团扇、折扇形状各异,芭蕉、雕翎品质不同,可是其为驱虫招风的作用
则一。
中国文字向来是蕴藉俨雅为世所艳称的,当年北平的书画名家,
每年春末夏初,总要在中山公园举行一次扇面书画展,全部都是扇面,
每年都有不少创意之作出现。一张扇面一两元钱,最贵也没有超过八
块钱的。中国画会会长周肇祥(养庵)给这个画展题名“扬仁雅集”,既
峭健简古,又贴切清新。现在回想起来,让人觉着中国文字实在太奥
颐深秘了。
台湾在光复之初,有人把内地产品华生牌的电风扇带来,拂暑生
凉,算是最时髦的炎夏恩物了。可是过不了几年,大同公司新产品大
同电扇问世,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不说,最令人满意的是转动无声,行
销不久,就变成家户必备的拂暑工具。
近十年来台湾工业起飞,经济快速繁荣,电扇渐渐归于淘汰,由冷
气机起而代之。照目前情形来看,各大都市固然都装设冷气机,就连
偏僻乡镇,只要电源无缺,也都装上冷气。自从产油国家以石油为武
器,油价一涨再涨,大家为了节约能源,于是又想起当年奉扬仁风的扇
子来了。
依据古老传说,扇子原名叫“篷”,是轩辕黄帝大破蚩尤之后,创六
书、演阵法、定六律、作内经、制宫室器用衣物时候发明的。有人说周
武王始作篷,亦作要,以蔽丧衬,以饰舆车。篷从竹,妥从羽,推想是用
竹片羽毛编织而成的扇子,在车前舆后障翳风尘的仪仗而已。唐宋以
降,帝后乘舆仪卫所用长柄“掌扇”,实际是“障扇”,因为音同,一直以
讹传讹,障扇就变成了掌扇了。
扇子的历史悠久,从古迄今,种类繁夥,取材各异。大致可分为:
羽扇:晟早的扇子是用鸟类羽毛编缀而成的,诸葛武侯羽扇纶巾,
运筹帷幄,这位先贤的鹅毛扇子除了逭暑驱蚊,似乎决胜千里,那把羽
扇还有其他的妙用呢!湖南是出产羽扇最有名的省份,他们以鹰雁鹳
鹤几种鸟类的羽毛熏染攒缬而成的羽扇,美观耐用兼而有之。所以早
年宦游湘省外官进京,送人湖南羽扇是最受人欢迎。晚清时期,芝麻
雕扇很流行了一阵子。雕又叫鹫,种类极多,好处是羽管健韧,毫坚茸
密,以东北长白山雪雕制出来的雕扇最为名贵。民国初年象牙柄的雕
扇在北京古玩铺里还偶有发现,彼时也要二三十块银圆才能买得到
手。其所以如此名贵,据说屋里胆瓶里插上一把真正雪雕或紫雕羽
扇,蚊蠓蝎蝇都自动飞腾远避!还有一说是患严重感冒的人,雕扇轻
挥,不必避风,也不虞再患感冒。
雁翎扇顾名思义是用大雁翎毛组缀的扇子。清代在长城各口,除
了戍卒之外,各设总兵一员驻守,唯独雁门关除了总兵之外,还多了一
位额外守备。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年交冬,所有大雁都要经由雁门关
南去衡阳回雁峰过冬。听说大雁飞经雁门关,大约是风向气流关系,
没有一只是从关上飞越的,一到雁门都是井然有序鱼贯从城门洞里飞
过,每只大雁总要脱落雁翎一根。大雁来去胥有定时,当地人可以测
知,叫作雁讯。等大雁过完,那位守备大人要负责点清落翎数目,还要
具折赍呈兵部验收,留备制造箭羽之需。另选部分精品送内务府验
收,制造长柄宫扇仪扇,发交銮舆卫使用。至于内务府制来供应内廷
用的雁翎扇,有少数流落到民间,物稀为贵,再加上有人故意渲染,说
是感冒虚弱的人,受不了硬风,用雁翎扇引来的是和风。一柄雁翎扇
虽然比不上一把雕扇的价钱,可比一般鹅毛扇的价钱要高若干倍呢!
团扇:扇面是圜的。另有扇柄,犀角、广漆、象牙、檀根无所不备,
扇面则用绸绢纱绫,篷蒲、芦茎绷裱编缀。江淹有“纨扇如团月,出自
机中素”诗句,因为团扇大半是丝绢制品,所以叫做纨扇,其形团园似
月,又称“合欢”。
早年待嫁少女,都在女红上下工夫,闺中斗巧,扇面上的山水仕女
翎毛花卉,或绘或绣,真是星编珠聚,绚练复绝,神针妙手叹为观止。
至于扇框扇柄,更是珠切象磋,玉琢金镂,令人为之目迷。这类团扇大
多出自兰闺雅玩,至于仕宦商贾,因为携带不便,除非隐居燕息文人雅
士,偶或用来引风障日而已。
笔者早年在北平琉璃厂德珍斋古玩铺看见过一柄乌黑锃亮广漆
大团扇,中分不规律什锦格,每格一景,画的是西湖十景,署名林纾,是
畏庐先生早年给贝子奕谟画的。林琴南晚年虽然也偶或作画,多系文
人遣兴,简淡萧疏,想不到畏老在画艺方面,有如此深厚功力。当时系
跟江西李盛铎(大斋)太年伯同去,他爱不释手,在世交前辈之前,我只
好割爱。想起十景中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两景,布局用墨悠然意远,到
现在还常在脑际萦回。
有一次应汤佩煌兄之约在他石板房府上吃螃蟹,饭后,在他老太
爷铸新先生书房,看见过一把极为别致的团扇。扇柄是镂纹棕竹,并
不稀奇,妙在扇面全部用朱黄色细篾片编成什锦花纹,中间竖立一座
褐色木质雕镂危崖,崖顶有一只昂首翘足兀立的瑞鹆,鹤顶嵌有一块
珊瑚雕刻的鹤顶红,中间镶有小米粒大小银珠五粒。铸老说是在武汉
商铺督办任内,一位云南苗族酋长从祖传祭神用的黎香木截下来送给
他的。这种木木龄已有千年,不朽不腐,能辟瘴毒。那五颗小银粒,更
是苗疆巫师行法用的至宝,如果经过修持锻炼,可役鬼魔。别小看那
几粒银珠,虽然没有传过大法,可是三尺之内,蚊虫蝇蚁绝不来侵的。
汤住心居士是修持密宗正法的,对于驱魔役鬼,自有他一套看法,那扇
上银珠,既然能够驱蚊逐蚁,所以他把那柄团扇就放在佛前供养了。
可惜笔者去汤府吃螃蟹的季节,已届深秋,北地寒早,蝇蚁潜踪,扇.}
银珠是否真能驱蚊逐蚁,已无法试验,未免令人失望。
折扇:古称聚头扇又叫折扇,据说从南北朝时期就从高丽流人中
国了。照宋人笔记记载,折扇以蒸竹象牙为骨,敷以绫绢,饰以金玉。
元代高丽贡品中,就有折叠扇在内,所以说折扇出自高丽。扇子以苏
州、杭州做的最为精细工巧,文具庄南纸店,都以苏杭雅扇来号召,就
连夏天背着串铃箱,下街串胡同,给人换扇面、添扇骨、紧扇轴的货郎
儿,也都口口声声说他的货色是从苏杭两州趸来的呢!
谈到折扇的扇骨和扇面,其中讲究可多了!要往细里说,用两三
万字也写不完,姑且先从扇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