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是这样描述母亲对他的教育的:
我喜欢妈妈,因为她特别疼爱我。虽然有时我犯了错误她批评我,但只要我哭两声,或者给妈妈说两句好听的,她就会对我“从轻发落”。因此,每当我犯了错误时,我都会扑向妈妈的怀抱,等待妈妈的袒护和“从轻发落”。
母亲教育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耳根软,心更软。孩子犯了错误,只要在妈妈面前掉几滴眼泪,妈妈就会心疼得不得了,往往就会忘记孩子犯下的错误。久而久之,孩子摸透了妈妈“心软”的弱点之后,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就失去作用了。这样,在孩子心目中,妈妈也将失去权威。不仅如此,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
在生活中,受自身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很多不好的习惯,如粗心、懒惰、撒谎等。如果家长不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习惯,它们很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成功路途中的绊脚石。
在照顾孩子衣食起居的过程中,妈妈是与孩子接触机会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有哪些坏习惯的人,因此,妈妈也是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最佳人选。但由于妈妈常常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大多数妈妈的教育反而成了助长孩子坏习惯养成的推动器。
其实,如果母亲能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多加入一些原则性的因素,那母亲的角色就会由单纯的慈母,变成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那么,母亲的角色具体应该如何转变呢?
我们都知道,面对孩子的眼泪,面对孩子的死缠烂磨,母亲常常会因为心软而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因此,针对孩子的坏习惯制定一些规则,能使母亲的教育变得原则性强一些。
然而,面对那些专门为他而制定的规则,孩子常常想故意打破规则,一是想试探一下母亲的决心是否坚定,一是想让这些规则永远失效。面对孩子的故意“挑衅”,母亲更不能心软,因为只有顺利地闯过这一关,才能树立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睡觉之前,孩子忽然感觉饿了,想吃一些零食。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要求,理由是,他们家有这样的规定:睡前不能吃东西,因为这会对牙齿不好。
但孩子却不管什么规定不规定,他坚持要吃东西。为此,母子俩展开了以下的对话。
孩子(哀求):好妈妈,我实在是太饿了,就让我吃一块小蛋糕吧!
妈妈:我们的规定是怎么说的?
孩子(生气):我不管什么规定不规定,反正我要吃蛋糕!
妈妈:我只是想知道,我们的规定是怎么说的。
孩子(哭泣):妈妈,你太狠心了,我只是想吃一小块蛋糕,你都不给我。
妈妈:你先告诉我,规定是怎么说的,我们再讨论妈妈狠心不狠心这个问题,好吗?
孩子:睡觉前不许吃零食。可是妈妈,我很饿呀!
妈妈:这样吧,宝贝,我们快些睡着,早餐我们用小蛋糕做早餐怎么样,到时候你可以多吃几块。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28)
这位母亲的做法非常科学。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虽然孩子把自己的绝招(哀求、发脾气、哭泣)都用上了,但这位母亲始终没有向孩子屈服。其实,母亲对待孩子任何一种无理要求或者坏习惯都应如此,用规则说话,按规则办事。
当然,在用规则说话的同时,家长还应注意技巧问题。拿上述的案例来说,面对孩子的绝招(哀求、发脾气、哭泣),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如这样对孩子说:“睡前吃东西,牙齿会长虫子的,长了虫子要看医生,你知道打针是很疼的……”如果家长试图通过讲道理使孩子屈服,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孩子的头脑中出现某种欲望时,他们一般是听不进什么大道理的,而且一旦母亲不再强调规则,而是给孩子讲道理,这只会给孩子这样的暗示:妈妈将要向我妥协了。这反而会大大加重孩子的不合作欲望和行为。
因此,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坏习惯,只要母亲不断强调“规则、规定”,就等于给了孩子一种明确的态度:我是不会向你妥协的。当孩子明白了母亲这种明确态度之后,他们一般都会主动放弃不合作行为。也正因如此,母亲在孩子心目中才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方法二:不要对孩子束缚太紧——放宽限制原则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常常在“细微”处下工夫,例如,她们会时刻关注孩子放学回家的时间、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孩子学习成绩的微小变化……正是因为这种细致和细心,母亲对孩子的爱才显得那样无微不至。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正是因为母亲的这种无微不至,孩子常常会有被束缚的感觉。他们常常这样形容母亲对他们的教育:
“每次跟同学出去玩,妈妈总会把所有的问题都问个遍:跟谁去玩呀、去哪玩呀……弄得我像个罪犯一样!”
“我的所有事情妈妈都管,搞得我一点自由都没有了!”
“在家里,妈妈不允许我做这个、不允许我做那个,难道她想把我培养成木头人吗?”
……
当然,“束缚孩子”、“不给孩子自由” 、“把孩子培养成木头人”,这些都并非是母亲们的本意,但这种教育确实使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感觉。问题出在哪里呢?
很多心理学家这样分析:教育孩子,需要家长保持一颗童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但母亲们每天除了要做大量的家务之外,还要照顾孩子、教育孩子,这些繁重的负担往往使母亲们放弃了童心,从而用最简单、最不需要动脑筋的“束缚”方式来教育孩子。
在我们周围,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这种“束缚式”的教育方式:
因为怕孩子会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就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孩子出门;
因为怕孩子交上坏朋友,就给孩子列出交朋友的标准;
因为怕孩子发生危险,就不允许孩子接触电器、刀具等危险物品;
……
这种“束缚式”的教育方式,除了会让孩子产生被束缚的感觉之外,还会使孩子的好奇心泯灭、动手能力降低、创造能力消失……严重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如果母亲一直延续这种束缚式的教育方式,孩子真的会变成“木头人”。
那么,母亲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才不会束缚孩子的发展呢?
一位已经成年的孩子这样介绍他母亲的教育方式: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伙伴们都希望来我们家玩,因为我妈妈不会责备他们大声喊笑、把房间弄乱、把地板弄脏……
与我的小伙伴们相比,妈妈对我的教育显得特别宽松:她不会规定我放学回家的时间、不追问我去和谁玩了、允许我在厨房里玩橡皮泥……有一次,邻居家的一位妈妈问我的妈妈:“你不觉得你的教育方式给自己添了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吗,如果你不允许孩子在厨房里玩橡皮泥,他就不会把橡皮泥扔进汤里了!”
我的妈妈是这样回答她的:“我认为,孩子的成长比一碗汤要重要得多!”
的确,与孩子的成长相比,任何事情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其实,这位妈妈的做法,正向我们传达了教育孩子的一种原则——放宽限制原则。
当然,也许很多母亲会觉得这种宽松的方式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因为孩子把房间弄脏之后,最终还是要自己收拾干净。对此,一位家长想到一种一举两得的办法:
她在家中专门给孩子准备了一块“专属领地”,在这块领地中,墙上贴好了壁纸、地上和周围都是橡胶垫。她允诺,在这块领地中,孩子可以随意地涂画、玩闹;可以做任何一件他想做的事情;可以和他的朋友在里面随便玩耍……正因为有这块开放的“领地”,这个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都特别地强。
孩子的成长就是这样,你给他们的自由空间越大,他们的智力开发越全面、潜能发展越充分。当然,对于放学回家时间、交什么类型的朋友等问题,家长可以用一种商量的态度与孩子探讨,当他们自愿地接受某种规则时,就不会有被束缚的感觉了。
以强者的身份自居,那么就很难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偶尔向孩子请求帮助,是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进步的一个好方法。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1)
一 培养好习惯:四种有效方法125
二 塑造好性格:最科学的三原则143
三 塑造好性格:最有效的三种方法152
四 塑造好性格:思维类型不同,方法不同161
引语
Y I N Y U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个性,家长应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孩子好习惯、好个性的养成,有什么有效的好方法?
如何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思维类型去塑造孩子的好个性?
习惯、个性无小事,任何一种优良素质都包含着一种促使孩子成功的机遇;任何一种不佳素质都隐藏着一种阻碍孩子发展的危机。
唯有父母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按照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有的放矢,方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成效。
一 培养好习惯:四种有效方法
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一起聚会,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记者感到很吃惊,但他继续问:“在那里,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的东西?”
“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很出人意料,但它却很直接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是培养其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教育界,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早期教育花1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1吨的气力。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对于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
那么,在家庭教育的早期,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我们都知道,好习惯与坏习惯好像一对势不两立的冤家,大有“有你没有,有我没你”的趋势。例如,一个孩子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那干净、整洁等好习惯就可能与他无缘;又如,一个孩子很诚实,那他一般不会出现撒谎、骗人等坏习惯。所以,从教育孩子方面来讲,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然而,对此,很多教育学家却提出了一个更加独出心裁的观点:家长改掉坏习惯,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育学家们认为,年龄较小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性,而他们的主要模仿对象就是家长,如果家长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许多坏习惯,如说脏话、撒谎等,这些坏习惯很容易就会被模仿性极强的孩子学会。
一位小学低年级的教师曾对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这个孩子学习很好,也很懂事,但就是爱说脏话。为此,我曾多次找这个孩子谈话,但效果都很不明显。
一次放学后,我跟这个孩子在一起聊了一会儿天,忘了时间。当我发现班上的学生都已经*时,我知道这个孩子的家长一定在外面等急了,于是便让孩子先走,我锁门。
当我锁好门走出校门时,刚好听到了这个孩子的父母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他们争吵的声音不算大,但我仍然觉得很刺耳,因为他们的每句话中几乎都带着脏字。这时,我终于知道这个孩子说脏话的坏毛病一直改不掉的原因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家长是他们行为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家里,家长动不动就会口出脏话,那么,即使老师有再强的能力,也没有办法使孩子改掉说脏话的坏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也许在有些家长眼中,孩子爱说脏话这种习惯很小,但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日后孩子就会找不到工作、失掉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或者错失一个很大的发展良机。到那时,做家长的后悔都来不及。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2)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还有很多这样可笑的现象:家长自己说着脏话,却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用语;家长自己经常说谎、骗人,却要求孩子要诚实……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教育方法中,孩子是不可能按着家长的要求去做的。即使家长的权威使他们屈服,他们也会在家长面前做一套,在家长背后又做一套。心理学家表示,家长没有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而仅仅是使用家长的权利,强迫孩子屈服,那在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孩子的坏行为会越来越多。
当然,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给孩子做出的都是一些正面的榜样,例如,使用文明语言、对人真诚、有礼貌等,在家长的熏陶下,孩子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家长所具有的那些好习惯。所以,我们必须认同心理学家们的这个结论:家长改掉坏习惯,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当然,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作斗争。因此,家长要想顺利地战胜孩子的那些坏习惯,仅仅是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
方法一:多向孩子传达积极的信息——正强化法
一个9岁的小女孩,学习很认真,但无论怎么学,她的数学成绩还是不理想。一天晚上,她向爸爸请教一道数学应用题,爸爸给她讲了好几遍,她还是没听明白。
这个孩子几乎对自己失望了,她哭着对爸爸说:“爸爸,我太笨了,看来我是学不好数学了。”
爸爸不认同地说:“不是这样的,这种类型的题爸爸小时候听了9遍才听明白,你才听了5遍,我再给你讲一遍,相信你一定能超过爸爸的。”
孩子听爸爸这样说,立刻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果真,听完这一遍之后,她终于掌握了这道题的做法。
后来,再遇到难题时,这个孩子总是不厌烦地、一遍遍地向别人请教,直到把这些难题弄懂为止。
也许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给孩子讲一道题,讲好几遍孩子都听不懂,这时,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是笨死了!”
家长们这种做法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不仅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从而放弃学习,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容易放弃的坏习惯。
上述事例中的家长是一位很合格的家长,尽管他给孩子讲一道题讲了5遍,但他没有不耐烦,甚至当孩子对自己都失望时,他仍然向孩子传达积极的信息。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找回了失掉的信心,而且使孩子养成了勇于向困难挑战、不战胜困难决不罢休的习惯。
其实,在此过程中,这位家长正是运用了正强化法。所谓正强化法,是指强调孩子身上积极的信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做出积极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给予表扬、鼓励等正强化,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境,孩子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这种行为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用正强化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不要总是抱怨孩子的坏习惯。很多家长喜欢抱怨,不管是当着孩子的面,还是不当着孩子面,他们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