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问你,那些运动员在起跳时,为什么总会退后几步呀?”
“退后几步是为了跳得更远呀。”孩子不假思索地说。
“那你现在退后几名,不就是为了以后考得更好吗?”
孩子恍然大悟,向我道谢后很高兴地跑出了我的办公室。
事实上,不仅仅是孩子,即便是成人在遭到挫折时,也会产生很多消极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如果人们不及时想办法遏制这些消极的想法,便会产生一种很可怕的心理效应。
在美国,有一种神奇的魔术牌,叫“斯万高利”,说它神奇,是因为它真的具有魔术般的功效。
表演者先将牌摊开让观众看清楚每张牌都是不同的,然后让一名观众随便抽出一张,假如他抽到的是红桃K,他不用告诉表演者,把牌再放到整副牌中。表演者任意洗完牌后大叫一声“斯万高利”,然后摊开牌,观众就会发现每一张牌都变成了红桃K。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斯万高利效应”。
后来,人们用“斯万高利效应”形容一个人遭受到心理挫折后,不设法及时排解,而是任挫折感在脑中像红桃K那样繁殖、增强,最终使自己所做之事皆带着挫折与失败的阴影。
孩子们所经历的事情很少,当面对挫折时,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挫败感,只能任挫败感在头脑中蔓延、繁殖,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养成悲观的性格。
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教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并帮助孩子及时排除挫败感的干扰,转而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乐观情绪呢?
心理学家表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态度悲观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或者自己是最不幸的人。所以,面对表现出来很多悲观情绪的孩子,家长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
孩子刚走进家门,就跟妈妈抱怨:“妈妈,我今天可倒霉了,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被老师批评、同学们嘲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的自行车又坏了,只能推着车回家……”
妈妈首先是认同了孩子的情绪:“一天中遇到这么多特殊情况,确实很不幸。”妈妈接着说:“其实妈妈今天也遇到了很多特殊情况,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差错,被上司批评了一通;回家挤公交车的时候,我的衣服还被旁边的一个孩子抓脏了。” 。。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12)
听了妈妈一天的遭遇,孩子的情绪缓和多了。这时,妈妈接着对孩子说:“其实,今天我还是很幸运的,虽然挨了上司的批评,但在批评我的同时,他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好的工作建议;虽然我的衣服被那个孩子弄脏了,但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那个孩子的妈妈跟我是做同类工作的,而且就住咱们家附近,以后,妈妈又多了一个切磋工作的好伙伴。”
听妈妈这样说,孩子马上说:“我自行车坏的时候,杨晓跟我一块推着自行车回家的,今天我才发现,我们俩是最好的朋友。”
“因为自行车坏了,才认识到友谊的可贵,你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呀?”
“当然是幸运了。”孩子高兴地说。
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幸运与不幸两个方面,关键是人们如何看待它。困难和挫折也是如此,从表现来看,它是一种不幸,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对人的一种磨炼,一种促使人们提高能力的途径。当然,由于孩子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只关心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对事物看得往往不会那样深刻,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去寻找不幸背后的幸运了。
例如上面事例中的那位妈妈,她用自己的经历向孩子说明,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不幸的,从而引导孩子说出了自己不幸背后的幸运:虽然自行车坏了,但正因如此,才发现了可贵的友谊。
当事情发生时,不去考虑它不幸的一面,而是去寻找它幸运的一面,当这种思维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习惯时,乐观就成了孩子的一种性格。
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爱心——从低到高原则
很多家长和老师常常用“铁石心肠”来形容现在的孩子:
孩子有好吃的好玩的,从来不知道跟别的小朋友或父母分享;
小朋友病了,他们不但不去安慰,反而故意远离他们,怕被传染;
老师让他们向灾区献爱心,他们要么一毛不拔,要么拿很少的钱出来;
……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用“铁石心肠”来对孩子进行定性,对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伤害。因为孩子的性格是有很强可塑性的。如果家长或老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经常对孩子进行定性,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改正缺点的机会。所以,无论孩子的性格有何种缺点,家长都不要给孩子定性,而是要用自己的引导帮孩子去改掉这些缺点。
美国一所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让一所小学的学生试着在三种紧急情况下,选择其中之一捐出他们的钱。
这三种情况分别是:
一、非洲中部遭遇严重旱灾,那里的人们正处于生死边缘;
二、捐助本校的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他家无力负担学费,这名学生正面临无法继续学习的困境;
三、为本校捐钱添购一部复印机,放在一个固定办公室供学生们使用。
教授要求孩子们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结果有85%以上的孩子选择捐款买复印机,约有12%的孩子愿意资助本校的这名优秀学生完成学业,只有3%的孩子决定帮助非洲的百姓。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孩子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而对与自己不相关或者距离遥远的事情,习惯用冷漠的态度对待。有社会学家表示,这是人的本性,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从上面的捐款试验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最有效的爱心教育,应该让孩子从关爱身边的人开始,从具体的、较低的要求开始,这也正遵循了从低到高原则。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13)
例如,在给孩子东西吃时,教育他们应该先让长辈吃,自己再吃;与同伴交往时,教育他们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同伴,懂得将自己的玩具与大家一起分享,等等。
当然,在教孩子学会爱别人的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这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很重要的一步。有教育学家曾这样说过:“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对孩子付出,而在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时,家长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做出“拒绝”的行为。也许大多数的家长还不知道,家长们的这种行为会深深地伤害孩子表达爱的积极性,促使孩子的心灵一点点走向冷漠。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对这样的教育场景并不陌生:
你下班了,孩子给你端来一杯水,你却没有好脸色地对孩子说:“我不渴,快去写作业吧!”
看到你做家务时满头大汗的样子,孩子拿着一个削好的苹果对你说:“妈妈,休息一会儿吧,吃个苹果!”你却头也不回地对孩子说:“妈妈不吃,你自己吃吧!”
……
给家长倒杯水、给家长削个苹果,这些都是孩子最质朴的爱的表达,然而家长却无情地拒绝了他们。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表达爱的主动性是非常脆弱的,十分容易因为成人的拒绝而退缩,从而不敢主动表达爱,或者不愿意主动表达爱。所以,为了避免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状态,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表达爱也是孩子的一种情感需求,当孩子的爱被接受时,他们才能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别人。所以,当孩子给你倒了一杯水时,即使你不渴,你也要真诚地喝一口,然后给孩子一个拥抱,并告诉孩子,你因为他的爱而感到幸福。
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逆境、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开家长会时,我经常会与家长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面对这些劣性考验时,孩子们都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位家长这样说:“每次考试考不好,孩子要么说考题太难,要么说老师判卷时有失误……总之,说来说去,他一点责任都没有。”
听了这位家长的话,马上又有一位家长附和道:“我家的孩子不仅如此,遇到失败时,比如迟到、被老师批评、与同学发生矛盾等,他还喜欢将自己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混为一谈。例如,他没考好,他会说他们班有好多同学都没考好。”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的孩子犯了错误、遭遇到失败,不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习惯把责任推向别人,或者是把自己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混为一谈。不管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还是习惯性的,这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响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喜欢推卸责任的人相处。
有关专家表示,孩子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向别人,是因为他们经常能够找到“合理化的理由”来“骗”自己。例如,由于贪玩成绩没考好,为了避免自己过度难堪,或者避免家长惩罚自己,他将成绩没考好的原因归之于老师的教学水平,或者学校的教育环境等。
刚开始找理由来“欺骗”自己和家长时,孩子的内心也会不安,但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地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坦然地接受这一切,甚至到最后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时推卸责任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进而内化为一种性格。 。。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14)
其实,孩子推卸责任的这种做法,表明了这样一种心理效应——融合效应。“融合效应”,是指个人遭遇挫折后,不愿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而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负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人相提并论,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关于“融合心理”,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两个孩子在客厅里打闹,把客厅里的鱼缸打碎了,当大人赶来时,哥哥急忙向大人解释:“鱼缸是弟弟碰到地上的。”
哥哥刚说完,弟弟连忙补充道:“这个鱼缸一点也不牢固,我碰了一下,哥哥也碰了一下,它就掉到地上摔碎了。”
两个孩子都知道打碎鱼缸有错,但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呢?哥哥说是弟弟打碎的,弟弟说哥哥也有责任,但主要是鱼缸质量太差。这样,哥哥和弟弟都有责任,再加上鱼缸质量差,两个孩子都不用为此而内疚了,当然,家长也没有办法找某个人来负责任了。这种“混为一谈说责任”的现象,就是“融合效应”。
在生活中,具有“融合心理”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遇到挫折和失败,他们喜欢这样说:
“都是妈妈不好,没有叫我起床,害我迟到!”
“老师的讲课水平太差了,他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害得我考这么少的分数!”
“不仅我自己没及格,我们班有好多同学都没及格,有的还没我考得多呢!”
“不全怪我,是因为弟弟推我,我才不小心把鱼缸打碎的!”
……
从推卸责任,到最后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孩子会逐渐沦落为没有一点责任感的人。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呢?
这就要从源头上说起。在孩子小时候,每当他们做错事情时,为了避免惩罚,他们都会推卸责任。例如,孩子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并且还骗家长说花瓶不是他打碎的。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萱萱不小心把同学新买的文具盒弄坏了,虽然同学一直说“没有关系”,但萱萱妈妈却坚持让萱萱买一个新文具盒还给同学,萱萱很生气地对妈妈大喊:“妈妈,你至于吗?我同学都说不用赔了!”
看到孩子这么大的火气,妈妈平静地对孩子说:“萱萱,这不是用不用的问题,任何人做错了事,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同学原谅了你,但我们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可是我没有钱买文具盒!”萱萱已经愿意赔同学新文具盒了。
“这样吧,妈妈先帮你把文具盒买了,但这些钱你要还妈妈,就从你每个月的零花钱里一点点扣吧!”
萱萱同意了妈妈的建议。
当孩子做错事后,很多家长喜欢惩罚孩子,但我要提醒这些家长们的是,惩罚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很多孩子受到惩罚后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反正我已经受到惩罚了,我就不用再为此而负责了。当孩子产生这样的思想后,家长再想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先不要急于惩罚孩子,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时,犯了错误首先去寻找自己的过失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的“融合心理”,孩子就不会出现推卸责任的问题了。当然,在此过程中,孩子的责任感也会一点点地培养起来。
。 想看书来